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317章

满江红之崛起-第317章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德国可以在未来几个月内,向贵国提供军舰现货,不知道贵国海军部是否可以从执政府获得购舰的许可”
    “未来几个月。”
    蒋志先心动一动,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反问道。
    “不知道会长阁下,所说的几个月是多长时间”
    说着他似乎又沉思了一下,然后和身旁的洪海浪、刘培民两人对视一眼,方才说道。
    “若是,贵国可以保证,在明年二月份之前,交付军舰,我想我可以向海军部提出申请,当然最终这需要海军部作决定”
    虽说蒋志先未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里蒂芬男爵的脸上却露出了笑容,他并不担心这些中国人把军舰卖给日本,像英国人在出售“镇海”级时,明确在合同中规定,未来十年内中国不得将军舰出售于第三国,否则英国有权索回军舰,这也正是他不需要考虑到其它因素的原因所在。
    “或许,我们应该就此进行进一步商讨不是吗?也许我们可以满足贵国的需求”
    这个回答让蒋志先三人一惊,但蒋志先尽量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带着无所谓的安详。
    “这个……恐怕需要等待海军部的进一步指示”
    '奉献'

第283章 谣言的作用(第二更!求月票!求定阅!)
    第第二更!求月票!求定阅!)
    从二十二年初次踏上美国的国土的那天。(手打小说)二十二载光阴倏然而逝,黄会允已从十六岁的青年变成了头发渐稀的中年人了。
    在西海岸,他推销债券的过程并不顺利,在西海岸,他仅只募集到一千万美元的公债,完成了预定指标的四分之一不到。条件是:年息六分,发行价格为票面的百分之九十…五;期限七年,以进出口附加税收入担保。
    不过对于黄会允来说,那不过只是一种尝试而已,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市场从来都是有限的,当这个市场猛的跳进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呢?
    看着将出的朝阳,黄会允的唇角咧开了。
    “就看今天了”
    纽约证券交易所意味着,也可以说是代表着工商业的活动,同样也代表着资金的流动。它是世界上最活跃、最新奇的交易所之一。自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自然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他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也许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的原因。
    这里聚居着各地来的人,这是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它漂亮的大理石的高门楼下,身材高大的金发撒枣逊人同身轻如燕、肤色发暗、头发呈褐色的克尔特人摩肩擦踵;黑人与芬兰人、印度人常常相遇;波利尼西亚人会惊奇地看到格陵兰人,同样还有东方人与他们的宿敌勾心斗角。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来到这里却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财富。
    十一月二十三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正常开市,没有任何特别的情况出现。将近十一点钟的时候,只见主要的经纪人和业务代理们根据各人的性格,或愉快或严肃地互相打着招呼,互相握手,走向酒吧间,吃喝一顿之后,便投入到当天的交易中去。他们一个个先后打开各自客户的编了号的信箱的小**门。这些信箱都放在过厅中。他们从信箱中取出一大摞信件,漫不经心地浏览着。
    不一会儿,当日的股市行情出来了,忙碌的人群一下子就熙熙攘攘的了。人越聚越多,嚷叫声轻轻地响起。于是,电报开始从世界各个角度纷纷传来。每时每刻都有一长条蓝纸,在鼎沸的人声中被人高声朗读过后,由交易所守卫贴在北墙电报栏上。
    人群越来越骚动不安。一些代理人跑着进来出去的,匆匆地赶到电报局,把回电又带回来。人们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又写又改又删的,大家全都像是着了魔似的。下午一点钟左右,似乎有种神秘的事情在这伙骚动不安的人群中传开来。
    “西部银行”的合伙人中的一位刚刚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意想不到的、难以置信的消息。这消息像道闪电似的迅速地传了开来:
    “开什么玩笑……这是阴谋怎么能相信这种谎言?”有些人在说。
    “呃呃”另一些人说,“无风不起浪啊”
    “可是,先生,日本不可能只剩下不到五千万元的银币啊”
    一个经纪人在那里大声的嚷喊着。
    “就是啊日本不是正在发售两亿元的债券吗?”
    另一个人有些疑问的附和着。
    “那些钱只是增加了日本每月偿还利息的压力罢了五千万日元,只够日本远三个月的利息”
    “哼我早就说了么日本那个穷国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偿还外债他们借两亿元的外债,恐怕是为是偿还我们的利息,可以后他们用什么还呢?难道还是借债吗?”
    “是啊是啊如果这样的话,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除非他们能击败俄国,从俄国人那获得赔款”
    “不可能,即便是战败了,俄国人也不可能支付那怕一分钱的赔款”
    “可是……那日本怎么办,到时候难道他们要拒绝支付呢?”
    “我想……我不相信这事”
    “天知道,不过日本肯定没钱了,他们每天都在花费几百万元去打仗”
    “日本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国家”
    “可这个国家已经有十八亿日元的债务了”
    “可不是嘛,到了元旦,日本就得清理第一、二次六分利息的英镑公债二亿二千万日元和国内第四、五次六分利息的国库债券二亿日元的债务,他们肯定没钱了……”
    “我刚从日本回国,现在的日本国内,自开战之后,大量的金银币意外地流向国外,如果用纸币到日本银行兑换,已经出现没有能力支付金银币的地步。所以,这绝对不是什么谣言,而是事实。”
    “这太荒谬了,简直经不起一驳这纯粹是个谣言,可能是俄国人故意放出的空气,那些俄国人是想斩断日本的财源”
    “根本就不是谣言日本很可能已经破产了,如果他们借钱清理利息,那么以后他们还得借钱,这样折了东墙补西墙,肯定不是解决的办法,一年的利润甚至超过日本的财政收入,他们只能不断的借款,要是那样到时肯定就完全了。”
    “胡说这肯定是俄国人释放出来的谣言,如果日本赢了,俄国就会支付赔款……”
    “俄国人早就没钱了,你能指往他们赔多少?”
    ……无论如何,谣言发挥了它的和用,随着谣言的散播,到下午三时,日本债券的价格开始下跌,紧接着在纽约各处银行的发行的小额债券,亦不像之前那么热销,原本排着的长队随着谣言的传出散去了。
    深夜,踌躇满志的黄会允站在窗边眺,哈德孙河从不远处蜿蜒流过,河对岸是灯火辉煌的曼哈顿,更远处,便是自由女神耸立在晴空中的身影这座铜浇铁铸的塑像是美国人自由精神的象征,这座法国人的礼物,早已成为美国的象征
    看着自由女神像黄会允确信,是自由女神的微笑帮助了自己,使自己一帆风顺
    就在两个小时前,在来到纽约的半个月后,黄会允的努力得到了他的回报,接到摩根的邀请,明天下午,他将到摩根图书馆与纽约的银行家们谈判债券的发行条件。
    在美国银行界工作十余年的经历,便得他比高桥更了解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在现在的欧美,有个以罗思柴尔德、卡赛尔和谢弗等为中心的犹太人血统的大财团,它统治着金融界,拥有超越国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使是世界上的一流国家,如果无视它的存在,也难以推行其国策。
    俄国建设西伯西亚铁路和开发东北的资金,就是大部分出自这个财团之手。俄国在日俄战争,财政之所以濒临破产的边缘,就是因为背离了这个犹太人血统财团的利益所致。英、美、德、法不同阵营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财政支援,完全证明了它拥有无视国界的巨大威力。
    最初他们因为不满俄国迫害其国内的犹太人,改弦更张转而支持俄国的敌人日本,借以达到它们对俄国报复的目的。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它们感到俄国岌岌可危,便遗弃了俄国,企图变日本为谋取利益的依靠。
    从上海出发时,黄会允就明白,自己的任务与其说是发行债券,倒不如说是协调了国际金融资本的意向和中国国家战略的需要,而这个战略需要就是要斩断日本的财源,变日本的财源为中国。
    这个犹太国际金融资本势力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无数次地表现出贪婪无度。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它可以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相反,它又异常怯儒,对于些微的不利,反应极其敏感,常常是瞬息之间便会改变意图。
    为了挑拨犹太金融财团极为敏感的神经,他才会的利用第二侦缉处提供的情报,在纽约散布真实的“谣言”,那些犹太金融资本财团,能够分辨出什么是谣言,什么是事实,摩根的举动无疑是告诉黄会允一个事实——他们决定抛弃日本了
    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这一选择,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俄国的现况,即便是战败以俄国的财政情况看,他们绝不可能支付赔款,同样的他们也知道英美德等国对日本支持的目的在于削弱俄国,而非彻底毁灭俄国,如果日本无法获得赔款,以日本的国力偿还利息尚都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来,敏感的犹太人自然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不遗余力的支持日本人,尤其是在他们得到一个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
    他遥望自由女神,向她致以一个东方式的谢礼。
    承蒙关照非常荣幸不胜感激
    得意洋洋的的黄会允从阳台回到房间,坐到椅上端起一杯红酒,随手拿起桌上的报纸,报纸头版依然是日本财政危机,无力偿付利息的报道,黄会允吹了个风,而现在喝主力的却是俄国人,为了斩断日本的财源,俄国人花费了数百万卢布在美国和欧洲的报纸上宣传着日本的财政危机,而且还不断的添油加醋,似乎日本的财政立马就要崩溃一般。
    翻看了几页报纸后,在报纸的角落里,一个新闻让黄会允的脸色一变。
    “日军攻克203高地”

第284章 (第一更!求月票!求定阅!)
    第第一更!求月票!求定阅!)
    南京的冬天,也像北方一样,有纷飞的大雪,有凛冽的寒风;雪后的睛天,也有滴水成冰、冰冻三尺的三九。雪后晴天的夕阳,晚霞仍然如冰冷的金汤一样,僵硬地在冰冷的残雪上流淌着,僵硬地在冰冷的残雪上跳跃着。
    光复大道是世界上最宽的路,每一个南京人提着这从城北滨江的下关起直到老城,13公里长光复路,多少都带着些骄色,光复大道宽40米。中间机动车道22公尺,再外侧是5公尺的人行道,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有安全岛和林**,人行道植有行道树。
    现在的南京已经不再是那座只有50万人的“小城”,虽说光复不足七月,但作为首都的南京,随着大量官员的进入、商行的进驻,人口迅速激增着,最多的时候,南京二十三所警察分局一天内办理迁入手续多达两万余人,此时的南京人口已经突破了九十万,不断激增的人口使得的南京越发的繁荣起来。
    此时此刻,在僵硬的冰冷中,在僵硬的残雪中,刘静璇怀抱着刚出世不久的儿子和翠喜、老妈子、奶妈,乘坐家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