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292章

执宰大明-第292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张昊的这次大败,宣德帝虽然心中恼怒,但是却并没有责罚张昊,现在乃两军交战的关键时期,统兵的大将不可能轻动。
  况且,除了张昊外宣德帝手中没有合适的人选统兵对抗汉王,毕竟连张昊都败在了汉王的手里,更何况其他的勋贵。
  除非……除非宣德帝启用张辅,可宣德帝信不过张辅,自然也就不会让他来统兵了。
  “义国公,胜负乃兵家常事,你不用放在心上。”宣德帝闻言微微一笑,转身向张昊说道,“朕相信李御史和阳武侯能守住济南城,你尽可安心整军,争取早日发兵德州,给济南城解围。”
  “臣遵旨。”张昊连忙冲着李云天一躬身,神色显得有些黯然和无奈,心中暗暗祈祷李云天和阳武侯能撑过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陛下,要不要调安平侯前来助战?”一旁的礼部尚书胡滢沉吟了一下,试探性地向宣德帝说道,“如果安平侯将带兵来援,山东之困可解。”
  “陛下,臣觉得还是不动安平侯为好,安平侯坐镇大名城,足以确保我部南方无忧矣!”立在胡滢身前杨荣闻言,立刻否定了他的建议,不动声色地说道。
  虽然杨荣没有明言,但是现场的人都知道他口中“我部南方”的意思,暗指彰德的赵王。
  汉王造反已经两个多月,而赵王虽然在彰德整军备战,但却没有丝毫响应汉王举兵的意思,这自然是安平侯牛世豪的功劳,是他在大名城给赵王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得赵王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牛世豪率军离开大名城,赵王就失去了北方的压力,十有**会趁机造反,届时的局面可就不少收拾。
  “陛下,不如这样,真定府距离景州只有三四百里,可以让忠国公派遣一部分兵力来驰援我们。”户部尚书夏元吉想了想,开口向宣德帝说道。
  经过近两个月的激烈交战,真定府的战事现在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鲁仲乾没有办法撕开周征设下的防线,难以越雷池一步。
  “陛下,臣觉得此举可行,有忠国公守真定城,可从真定府守军中抽调两万人来景州。”张辅闻言点了点头,对夏元吉的说法表示赞同,同时说道,“另外,可从安平侯那里抽调一万人。”
  此时此刻,宣德帝要想调兵,唯有真定府的周征和大名府的牛世豪,否则的话就只有从北直隶的民户中征兵,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这些新兵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无法上战场。
  “义国公,你意下如何?”宣德帝有些拿不定主意,尤其是从真定府抽调兵力,担心影响周征和鲁仲乾的交战。
  “陛下,臣觉得可行。”张昊略一沉思,冲着宣德帝点了点头,他清楚周征的实力,从目前的战况来看,周征牢牢地把握住了战场上的主动,因此即使少了两万兵力依旧可以凭借真定城的城防挡住叛军,与鲁仲乾进行周旋。
  见张昊也同意,宣德帝不再犹豫,立刻向周征和牛世豪下了谕旨,让两人调兵增援景州。。。


第344章 设伏


  四天后的下午,青州城。复制本地址浏览%77%77%77%2e%2e%62%78%73%2e%63%63
  “禀大人,探子来报,登州卫指挥使陈朗率领三万人马于今天上午离开登州城,向青州方向进发,预计明天上午进入青州地界,傍晚时抵达青州城。”
  李云天正在府衙的厢房里翻看着《史记》时,一名讲武堂的武艺教官急匆匆前来禀告。
  “再探!”李云天头也不抬地说道。
  那名武艺教官闻言冲着李云天拱了一下手,快步离去。
  晚饭的时候,乐安那边的探子也传来了消息,杨勇率领三万人马作为先锋已经离开了乐安。
  得知这个情报后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重重地咬了一口嘴里的面饼,用力咀嚼着。
  汉王并没有跟杨勇在一起,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看来汉王已经中了他的诱敌之计。
  说实话,李云天之所以会分兵到东林县,就是故意摆出一个要跟汉王打消耗战的假象,以汉王的能耐绝对能觉察出他的意图,然后做出应对。'34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41  执宰大明344
  根据李云天对汉王的了解,汉王肯定会把目标放在济南城的援兵上,因为只要消灭了济南城的援兵,那么济南城就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
  与之相对应,汉王手中的兵力也随之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在景州城,一部分在东林县城,另外一部分则随着汉王设伏,伏击济南城的援兵。
  如此一来的话,李云天所面临的叛军力量将受到消减,这就给了他破敌的机会。
  晚饭后,李云天将城里的千户召集在了一起议事,骁武军一共有一万两千余人,也就有十二名千户,是除了李云天外骁武军的最高武官,直接归李云天指挥。
  “本官已经决定,连夜出发,在黑虎沟设伏,袭击从登州城赶来的叛军。”当着众位武官的面,李云天指着地图上登州城东侧的一个地点,神情严肃地说道。
  “什么?”武官们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好像不敢相信李云天所说的话,凭他们这点儿人也想伏击陈朗的三万人?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要是要陈朗率军打一个反击,他们可就要全军覆没了。
  “如果本官没有猜错的话,汉王已经中了本官的计策,想要趁机吃掉济南城的援军,因此不会派主力前来青州城,而陈朗没有能力来攻城,因此他十有**会让陈朗对青州城围而不攻,如此一来陈朗必将懈怠,进而给了我们机会。”
  李云天环视了一眼现场的武官,沉声解释道,“本官准备留下两个千户所的兵力守城,其余人等跟随本官一同设伏。”
  “本官已经决定,此战中凡是战死的将士,本官出抚恤银二十两,无法从军的残疾者十五两,并回乡休养,两者的户籍将调入京师讲武堂,十年内本官不会从中征兵,其军田所种作为抚恤粮,本官也不会征收分毫。”
  随后,李云天语峰一转,高声说道,“此外,立下军功者将调入讲武堂京郊大营,正式成为讲武堂一员。”
  听闻此言后,现场的武官轰一下就骚动了起来,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制定出了如此丰厚的抚恤制度和奖励制度,这无疑打消了士兵们的后顾之忧,而且也使得他们有了进入讲武堂当差的机会。
  谁都知道,宣德帝对讲武堂倍加重视,成为讲武堂的人后肯定会受益良多。
  其实,李云天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是明军在山东境内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给予叛军反击,那么山东的局势将会急转直下,汉王将趁势扫荡山东地界的明军。
  故而,为了这次能突袭登州城成功,李云天特意许下了优厚的抚恤制度和奖励制度,只要能打赢此役,那么宣德帝肯定会认这笔账的。
  午夜时分,在幽静夜色的掩护下,青州城东门悄悄打开了。'34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41  执宰大明344
  李云天率领着骁武军的士兵,轻车简从从东门出城,很快就消失在了前往登州城的夜色中。
  两名千户留守在了青州城,按照李云天的指示,第二天两人以叛军来袭为由在青州城实行了戒严,四门紧闭,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以免李云天等人离开的消息外泄。
  黑虎沟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山地,位于青州城的东部,从登州到青州的必经之地,道路两边是绵延起伏的群山,非常适合打伏击。
  经过**的急行军,第二天清晨,李云天领着骁武军来到了黑虎沟,布置完了埋伏的事宜后士兵们吃了随身携带的干粮,然后就势躺在地上补觉。
  李云天计算过陈朗一行的速度,他们要是想吃午饭的话就必须要过黑虎沟,因为黑虎沟的地形并不适合埋锅造饭。
  由于**未睡,李云天很快就在帐篷里睡了过去,抓紧时间来补觉。
  临近中午的时候,睡梦中的李云天被喊醒,据派出去的探子来报,陈朗一行此时距离黑虎沟不足五里。
  而且,李云天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由于陈朗并没有想到李云天会主动出城打反击,因此并没有派出先锋去探路,这无疑使得李云天少了很多麻烦。
  睡觉的士兵纷纷被喊醒,简单地吃了干粮后就进入了各自的伏击区域,静静等待着陈朗一行的到来。
  在身边亲卫和讲武堂教官的帮助下,李云天换上了他的那身显得有些笨重的鱼鳞甲,所谓刀剑无眼,他还是小心一些的好。
  说实话,虽然陈朗此次带来了三万人马,但李云天还真的没把它看在眼里。
  汉王为了对抗朝廷的平叛大军,已经将登州府和莱州府的精锐兵力抽调去了德州城,故而陈朗手下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征召的军户和民户,看起来人多势众,其实不过是充当门面的,守城还可以,野战的话绝对没戏,毕竟有些人手里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穿妥了鱼鳞甲,李云天从一名亲卫手中接过一把金柄金鞘,鞘身刻有三爪蟒的绣春刀,双手一用力,将刀身从刀鞘中拔出,一股凌人的寒意顿时迎面扑来。
  这把金柄金鞘的绣春刀是宣德帝在讲武堂成立之时御赐给李云天的,由精钢打造而成,特别锋利。
  刀柄一侧刻着一条腾空飞行着的三爪蟒,另外一侧刻着“讲武堂”三个大字,在“讲武堂”三个大字的右下侧有一个小一些的字“总”,代表着李云天是讲武堂的总教官。
  除了李云天的绣春刀是金柄金鞘外,讲武堂教官的绣春刀是金柄银鞘,而学员的绣春刀则是银柄银鞘。
  而且,只有李云天的绣春刀上刻得是三爪蟒,教官和学员则是飞鱼,教官绣春刀刀柄上的小字是“教”,学员绣春刀刀柄上的小字是“学”。
  不仅如此,教官和学员的刀柄上,“讲武堂”右下侧是代表他们身份的“教”字或者“学”字,左下侧还刻着年月日,是他们获得绣春刀的时间,年月日的旁边是阿拉伯数字的编号,对应他们个人。
  由于学员们还没有毕业,故而他们还没有资格领取讲武堂的绣春刀,腰上挂着的是和锦衣卫一样的普通绣春刀。
  看了一眼绣春刀锋利的刀锋,李云天有些遗憾地将刀插回了刀鞘,他倒是想拎着这把绣春刀上阵杀敌,可身边的亲卫加上讲武堂的教官、学员有上百人,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出马。
  再者说了,要是真的轮到他这个主将拎着绣春刀前去杀敌,那么绝对不会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大人,叛军的前锋队伍已经进了黑虎沟!”不久后,一名军士急匆匆走进来,冲着李云天一拱手,沉声答道。
  李云天闻言深吸了一口气,抬步向一旁的一个山头走去,趴在山上的草丛里往下面一看,只见远处山脚下的大路上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一条长长的队伍,队形零散,声音嘈杂,队伍里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一些骑着马的军士在队伍前后来回跑动着,骂骂咧咧地催促着士兵们快走,对那些看不顺眼的士兵上去就是几马鞭。
  “乌合之众!”望着那条队伍,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如果大明的军队都成了这样,那么以后如何打仗。
  对于埋伏在道路两旁山上的明军,行进中的叛军丝毫也没有觉察到,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过了黑虎沟后埋锅造饭,填饱肚子,同时歇歇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