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闯王 >

第148章

新闯王-第148章

小说: 新闯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以为自己的这个思想是及其先进的,但是,当自己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一个在边军逃出来的军汉弱弱的一句,这个都是我们必须习练的,也没什么新鲜啊,军师,能不能来点新鲜的教我们?吕世就只剩下尴尬了。

    于是在训练了几天横列队形之后,吕世就将他们开进山中,为山寨战兵收集猎物肉食了。

    他们在森林中奔跑跳跃,加强箭法,虽然取消了长跑的体能训练,但在山野间追逐猎物也变相的增强了体质,最主要的是额外的副产品,那就是给山寨那些艰苦训练的战士,和山寨的老弱带来了丰富的肉食。

    身体素质的增长不能靠吃饱就可以达到的,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蛋白质,就是肉食的增加才能达到,由于有五百变相狩猎队的存在,已经完全能够保证训练的战兵顿顿有肉食了。

    现在,监军士已经出发了,弓箭兵实在不是吕世能教导的了,就凭借他那打那指那的箭术,只能添乱,吕世还在这里干什么?把权力交给那些队长吧,自己灰溜溜的回山寨了。

    看看,穿越也不是万能,这让吕世真切的感觉到了那句话:“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出现的。”

    于是吕世自动的继续做他熟悉的事情,去验收下自己创造的效果。

    在这以前,吕世看到山寨战兵上战场根本就没有盔甲防护,弓箭和榆木喷的铅子都会对只穿单衣的兄弟造成巨大的伤害,虽然弓箭造成的死亡不大,但是负伤失去战斗力的却不少,于是兄弟们的防护问题就提上了日事议程。

    棉被是威力巨大,但是那毕竟笨重,只能在攻城之时才能派上用场,真正两军对垒,那就根本不实用,两军对阵,这时候盔甲才是大家最好的防护。

    但是,盔甲打造费时费力而且造价昂贵,就连大明卫所千户兵丁都装备不起,根本就不是山寨这样的财力能做得到的,缴获的有数,几十领盔甲连山寨重要首领都不能照顾全,更别说是普通战兵了。

    藤牌在这个时候已经普及,也是对弓箭最好的防御器械,但枪阵的士兵不能一手拿枪一手藤牌,那样就不能握枪杀敌。而敌人远距离弓箭的杀伤却是枪阵对敌前的最大威胁。

    这时候吕世就想到了后世的一件东西矿工帽,当然,21世纪的矿工帽都是塑料的,而在八十年代前,却全是柳条编制的,那东西物美价廉,防护性极高,而且在这大明世纪里,满山都是藤条,(北方叫油条,多年生植物,韧性极好。)而编筐编篓那是穷苦百姓必会的手艺,做起来非常简单。

    随着滕盔的生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藤甲,当初在三国里,那藤甲兵可是杀的蜀军丢盔弃甲束手无策的。

    不过也看出了这东西的缺点,就是薄了些,抵御的效果相对较差,吕世曾经专门寻找到八队队长讨论藤甲等的得失,以便日后改进。李力便指出了这藤甲的好处和缺点,李立言道:“这藤甲的缺点其实也很好解决,只要把现在的单层换成双层的就可以了。”

    吕世一听豁然顿悟,办法就是如此简单,藤条这东西即使是双层的也不会增加多少斤两,也不会影响到士兵的作战体力。如果拿桐油浸泡过后就更好了,那就会刀枪不入了。

    不过桐油浸泡之法却不可取,一来是山寨没有那么多金贵的桐油,二来一但拿桐油浸泡了这东西就怕火了,诸葛亮火烧藤甲军的故事那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吕世可不想自己的兄弟们都在战场上变成烤乳猪,所以就只有加厚到双层,最好在战斗前还能在藤甲上浇上水来防火,即使这样也不会增加多少斤两。

    吕世和王小到了编制藤甲的地方已经是下午,整个场地有几百老人在成堆的藤条里忙活,见军师来了,忙丢下手里的活计爬起来给军师磕头,吕世忙又上前挨个搀扶。

    可是扶起了这位,却跪下了那位,把个吕世忙的是手忙脚乱,见老人依旧在礼节上纠缠,吕世忙放下这个问题,直接转移话题,就把自己关于增加藤甲藤盔的想法说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那几十个老人代表连连道:“这个没问题的,会这个手艺的老人山寨里多的是,也不是个什么难度高的手艺,只要让干的动的女人孩子砍来足够的油条(藤条),不出几天保证让每个上阵的孩子穿戴上密实坚硬的藤甲藤盔。这也算是我们大家为山寨尽点力气。”

    说完了藤甲的问题,吕世就说到吃饭的问题,吕世随口问道:“几位大爷大伯,午饭可吃好了?”

    几十个老人忙不迭的点头,其中的一个年纪最长的老人还红着脸道“吃好了,吃好了,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饱喔。我还照他们多喝了一碗粥的呢,都快赶上小伙子了。”

    吕世眉头一皱道:“咱们有了粮食了,怎么还喝粥?难道负责分发的头领没给你们家送去吗?”

    “送到了送到了。”几十个老人怕军师误会了分发粮食的头人,也知道现在山寨军规严苛,忙不迭的替他们分辨道:“分发的人都是按人头分发的,没有缺我们一粒粮食的。只是我们几个老不死的也没什么用处了,少吃一口多给家里那些长身体的留点罢了。这还是托了军师的福啊,搁在往常了,早就应该让家里人背到山里丢掉了。”言罢想起先前的苦楚就用衣袖不断的抹着眼泪。

    最近几年在这山陕之地,在天灾**里,为了留口吃的给下一代活下去,一些老人就悄悄的自己走到山里去自生自灭,让这样的人伦惨剧不断上演。

    吕世听说此等人伦惨剧,红着眼睛揪心的一拳砸在地上。“这该死的贼老天,这该死的世道。”

    大家见军师如此,都感动非常,纷纷上前劝解。

    吕世给各位老人深施一礼郑重道:“熟语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恳请各位大爷伯伯保重身体,山寨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

    (三章并一章,为了增快速度也是为了避免大家说我灌水凑字数,呵呵呵)


第一百八十四章 剽窃炼钢(今天两章 )



    从藤甲编制营走出。吕世马不停蹄的带着王小赶奔山后的铁匠铺子。吕世來到工匠营营地的时候。工匠营区现在是烟火缭绕。热火朝天通宵达旦的运作。

    山后的工匠营是原先的老式手工作坊。几把铁锤。一个洪炉。几十个铁匠老把式。看不到一点先进的工具工艺。唯一改变的就是按照春兰的意思。增加了不少十几岁以上还健壮的汉子。汗流浃背的轮着大锤叮叮当当的奋力敲打。

    找到赵铁匠的时候。这个大队长如一个烟熏的金刚般只剩了白牙。见军师來到工棚不由得一愣。慌忙丢下手里的活计跑上來给军师见礼。恭敬之心发自肺腑。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文人士大夫轻视匠户以为百业之末。根本不耻与之相见。更不会亲自到匠户的工棚里來。洠氲骄φ飧鑫娜舜砣捶畔律矶吻皝碚飧鲅袒鸱追傻南录胤健P那榇笫羌ざ<袷焙蛞雷旁鹊墓婢厮ス虻埂5朗缆砩锨啦缴锨胺銎稹G嵝︵凉值溃弧罢孕值芎貌幌隆T勖且丫倒阄倚值堋1揪推降取D愕燃家崭俏业纫揽俊H羰钦庋罄袷遣皇俏一挂闶焙颉O雀愎虬荨N颐切值芄笆志秃谩!

    赵铁匠一听就红了脸。憨厚的呐呐不知道说什么好。

    军师尊重关爱是自己等的骄傲和动力。自己也曾经被军师叮嘱要在其他兄弟面前成为表率。自己却忘了。忙站起來叉手道;“不知道军师來可有什么指点。”

    说这话不过是客气。在这个时代里。文人自诩胸有丘壑谈笑间指点江山。但其实是百无一用。尤其是关于手艺技巧更是对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百工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堪入目。但军师已经于其他不同。并不小看自己这些人并给与了自己极大的尊重。还与自己等兄弟相称。这就是天大的看顾哪里还指望其他。这个说辞不过是尊重之中的说辞罢了。

    吕世笑着道;“我不打扰赵队长的工作。只是看看打造扎枪的进度。现在军事训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怕耽误了扎枪的装备和训练。不知道现在赵队长工作进度如何。可还有什么需要。”

    赵铁匠老脸一红道;“好叫军师知道。属下无能。现在进度非常之慢。但我等正不分黑天白夜赶工。万望军师原谅则个。”说罢又羞愧的深施一礼。以为赔罪。

    看着赵铁匠深陷的眼窝和熏黑的面庞吕世深是怜惜。忙用手扶起赵铁匠微笑道;“赵队长不要过分自责。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撅而就的道理我还是知道的。带我去看看大家工作的如何可好。”

    赵铁匠马上道;“正该军师指导。军师请许我带路前行。”

    吕世就与赵铁匠步入火星溅的工棚。但只见一个个敞开式烘炉炭火射。一个个铁匠师傅正在指点那些帮手。在大冬天里赤膊挥锤奋力锻打。一锤子下去就是一捧火星。照耀得工棚里一片耀眼明亮。在期间赵铁匠不断的为军师讲解各个工序流程。但吕世走了一圈之后却又有个疑问于心间久久不散。等参观完之后到工棚外喝水休息的时候。吕世就向赵铁匠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赵队长。我观察了一下整个过程。但我有一事不明请赵队长为我解惑。”吕世虚心的道。

    赵铁匠欠身道;“知无不言。请军师垂询。”

    “我发现现在我们用的都是炭火。为什么我们不用焦炭呢。”

    赵铁匠以为军师会问什么样的难睿<侨绱思虻サ奈暑}不由闵尔。

    文士就是文士。不通百工。这基本的问睿匆仓V仄涫碌奈蕘怼5膊桓业÷辖粑馐偷溃弧拔也恢谰谥械慕固课挝铩G刖κ鞠隆!

    “哦。是这样。那赵队长可知道煤炭。这山陕之地应该颇多才是吧。”

    赵铁匠一听是煤炭。就恍然大悟道:“这却知道。军师说的可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泥炭。”等军师给与肯定答复后。接着皱眉道;“军师有所不知。我等也知道泥炭的火头要比木炭硬并且持久。但有一件事情却是泥炭不能与木炭相比的。那就是泥炭烧锻过的铁料和木炭烧锻过的铁料來比要脆。而且多蜂窝。打造的兵器自然容易断裂。这就是兄弟我们祖祖辈辈选择了木炭的原因。这也是洠О旆ㄌ岣卟康脑颉!

    这时候吕世才知道现在炼铁的艰难。其实明代末期已经有了领先世界很高的炼钢技术。但不能大量普及。瓶颈就在生铁熟铁的冶炼上。

    炼钢在宋代以前这方面的记载很少;宋以后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见诸书中笔端。

    第一种;生铁陷入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第二种;生铁覆盖法。此操作比生铁陷入法又有了一些进步:生铁置于“熟铁”上;熔化后向下渗淋;就增加了生、“熟”铁接触反应的机会;减少了生铁流失的机率。不需封泥;而是上盖破草履;下涂泥;简化了操作。“熟铁”为薄片状;增加了反应面;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种;生铁浇淋法。约始创于明代中期;清时在安徽芜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较兴盛;因传为江苏工匠始创;又名之为“苏钢”。此法倒是工艺简单的多了。

    而现今不用煤而用炭火的原因却是中国煤里含硫高。在煅烧的时候硫入铁里使铁变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