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闯王 >

第437章

新闯王-第437章

小说: 新闯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梓故意问了一句。也不等师爷回答。站起來。走到厅堂风口处。迎风而立。将手往四下一扫。坚定的道:“那闯贼是为我这宜川之地。”

    师爷这时候将折扇往手上一拍。笑着接口道:“吕世那贼端的是个能人。在渭南四县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竟然就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候。在谁也不都得罪死的情况下。竟然就将四县治理的繁荣富庶。真是羡煞人也。”

    “是啊。吕世能人也。”赵梓也不由得赞叹一声。自己也是两榜出身。心中也不想碌碌无为。想在这世界上做了一番作为。但是。官场风气。世道规则。多年的积弊。上下左右将自己团团包围。缠的手脚死死的。不能有半点动弹。如果不打破这几百年的束缚。就算是心中有千般丘壑。万般抱负。那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饿死。士绅豪强肥死。大明江山就这样江河日下。最后轰然倒塌。

    而吕世之能。就是建立在这打破束缚之后。在有那经天纬地之才。才有了现在这般气象。其实。时不时的在人后沉思。竟然有种荒谬的想法。。如果自己将城外交给吕世处理。就向渭南四县那些官吏一样。是不是比现在还好一点。

    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的确把自己吓了一跳。这是屈尊从贼啊。这是对朝廷皇上不忠啊。

    但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想法就越强烈。

    “大人说的是。现在看來。那吕世已经安稳了渭南四县。静极思动了。他这是又要扩大占领地区啊。”师爷心情沉重的道。

    见赵梓点点头。就接着道:“可是。吕世在渭南四县做的好手笔。对豪强地主。又打又拉。给所有的人都留有余地。让那些士绅地主无话可说。对官府给予保存。这样就让各级官吏都有得过且过的理由。看看。四县还在朝廷手中吗。更何况四邻安定。波澜不惊。还为朝廷节省了军费军力。还帮着朝廷吸纳了无数可能成为叛乱的流民。看看。各地杆子风起云涌。而渭南四县却是一片太平。怎么不让所有人欢欣鼓舞。更有商贸繁华。损失的那些赋税。说不得在商税上就出來了。几位县尊说不定正在那里乐呢。”说这话的时候。师爷的口气里也有点酸酸的。

    “商业繁华。这又是吕世那贼子。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手段啊。”

    “东主怎么说。”

    “吕世为让各地官员得过且过。不攻打县城。却为他自己留下对外的一个个绝好的窗口。他需要的都由四县商人。合法在全国购买贩运而入。他出产的。又都由那四县窗口明目张胆的贩运出去。换來大量的银钱。如此循环往复滚滚往來。哪里会不商业繁荣。”

    师爷也只能赞佩的点头。扇子在手上轻轻敲打。苦笑着道:“东主言之有理啊。四县还在朝廷手中。大军进剿打不过。四处封锁。封不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越來越做大啊。”

    “这的确是吕世好算计。现在他兵强马壮了。就开始打我们宜川主意。但占领宜川施行他的那个分田分地的政策的前提。便是要有闲田。但现在天下。有主土地外再难插针。于是就想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让这高贼做个恶人。”

    “东主分析的透彻。”

    “我猜吕世一旦认为够用了。就会将高迎祥赶走。要不他吕世留着五千强军在后干什么。”

    “他愿意走吗。”师爷疑惑的问道。

    “他能不走吗。”言罢。两人一起对望。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现在。高贼想打我县城的主意吕世也不会让他的。我们宜川是什么位置。紧靠山西。这。就是吕世这次要的一个面对富庶山西的一个窗口。哪能让那下手洠в星嶂氐母咴羝瞥恰M蛞晃颐怯懈龊么酢D撬朗榔癫患Ψ傻按颉!

    “这么一來。有吕世在外保护。我们倒是安枕无忧啦。”那师爷将扇子突然打开。满怀舒畅的大笑起來。不过有点怪怪的。什么时候。一个官府需要反贼保护啦。而且被保护的还有点沾沾自喜。

    “看看时间。高贼也该抢足了。吕世也应该拿到了他足够的土地了。那现在。也该高迎祥跑路了。”

    “是啊。”算算正是这个节点。“但这跟我们的进剿呈报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大有关系。”赵梓一扭身。对着师爷笑道:“高迎祥远遁。那吕世能满世界将这功劳揽在身上吗。”

    “他揽这个功劳作甚。难道想在同道面前失去道义信义吗。推还來不及呢。”

    “对。所以。这驱逐高贼的功劳当然是我们的啦。”师爷张大了嘴。好半天才想起叫好。好。跟一个反贼抢功劳。还抢的绝对有把握。这真是天下奇迹了。”

    但转念一想。那吕世不是要了自己宜川吗。但突然想起來。两人对视一眼。再次哈哈大笑起來。

    对啊。吕世是占地不下城。也不承认自己占地。只是闷声发大财。哈哈。那治理上的头疼事情。就让他吕世去做吧。自己也和四县县尊一样。清闲的做自己的官吧。说不定。自己这宜川邻着山西。正做了吕世对外商业的枢纽。那往來税收还不哗哗的流淌來。

    这样。算计來算计去。还得感激这个高贼。要不闯贼还不來宜川呢。三人斗智。真的开心。现在。各取所需。也算旗鼓相当。但似乎自己这方还是略胜一筹。自此一战。自己取得了所有的东西。

    “对。剿贼。剿贼。我们大张旗鼓的上报巡抚洪大人。要钱。要粮。要物资。我们剿贼啊。”

2014…3…14 12:43:09|7603121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招抚围剿



    延安巡抚衙门,虎踞龙盘气象森严,巨大的朱漆大门敞开,如同猛兽巨口,等待吞噬一切,衙署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延伸森森大堂之上。

    大堂之上,虽然有穿堂风吹过,使得衙署显得凉爽适宜,根本就感觉不到盛夏的闷热,但今天坐在这里的所有官吏,却一个个纹丝不动满头大汗。

    这其间却也有个例外,没有汗流满面惴惴不安的,第一个便是端坐在左手第一案的,这次官场调动得利最大的人,周暨。

    周暨以强硬态度,几次出兵进剿闯贼,而获得新进巡抚洪承畴的青睐,几次叙其功,而被皇上恩准,特简拔于从六品而一跃为正四品,可谓连升三级,平步青云。

    还有一个就是被升迁了的张元,以武将之身,却得登堂入室,堂皇的坐在了巡抚的右手边。虽然他的脸上一直带着谦和恭顺的笑意,但任谁都可以观察出,在那恭顺谦和的笑意里,却是隐藏不住的得意。

    大家在皇帝这个举措里,也算看出了一点风声,那就是,原先在这里被杨鹤总督极力推行的,对各地杆子的招抚之策,现在似乎被皇帝所不看好,而对洪承畴的进剿之法开始侧重,这让原先延绥大小官吏惶惶不可终日了。

    因为,在坐的每一位,当初都是以杨鹤岳和声为首的招抚派,这一下立刻就要改换门庭,还不适应,最主要的是,杨鹤总督还在,把事情做绝了,那也就是和总督大人交恶,现在风头忽东忽西的时候,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为好。。

    而这位与顶头上司作对的洪承畴,也是杀伐果决的很,上任伊始,便和陕西巡按李应期、总兵杜焕秘密策划,满脸笑容,对那些周边杆子发下手谕,语气客气,封官许愿,将近百大小杆子头匡进城里,而后事先布置官军把王左挂、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全部杀害,对于那些已经集结的杆子手下更是斩尽杀绝,一个不留,当时城内城外人头滚滚血水横流,这一下就彻底断绝了各路杆子受抚的念头。

    此次霹雳手段,不但让杆子闻风丧胆,也让在座主剿的官员人人失色,深深感到,在这个炎炎夏日里,风头变啦。

    洪承畴端坐案头,绯色官服严整辉煌,也不看众人,只是埋头批阅案牍公。

    洪承畴可不像那位年近七旬的岳和声,现在的洪承畴正是壮年,精力充沛,杀伐果断,处理起公来也是极其果断神。

    不时打开公,或摇摇头,几笔带过,或点点头,放在一边,正批阅时候,突然住笔,再拿起一本公,左右对比一下之后,突然站起,抖着手的一本公,阴沉着脸低声道:“招抚招抚,都这个时候了,还没看清局面?还抱着幻想,却被人几次三番戏弄而不自知,大军进击之时,贼人丧胆,恳请招抚,然后拿了官府钱粮恢复元气,一旦缓过劲来,继续反叛,屡抚屡判,这样的教训还少吗?这就是现在陕西流贼遍地的原因。”此言一出,底下一些官员心不由腹诽,过河拆桥的东西,没有杨总督提拔你还是个小小督粮道,在这里指责恩主老上司,做人也忒不厚道了些吧。剩下的一部分官员却轻轻点头赞同。

    其实,在朝堂之上,那些清流士大夫常有杨鹤主抚遗祸天下的说法。他们认为,“流寇”初起的时候力量并不大,只要调集官军一鼓而歼之,就可以把农民起义扼杀在摇篮之。只是由于杨鹤一意主抚,才使农民起义得以发展起来,以至于不可收拾。因此,在主剿派的心目,杨鹤成了众矢之的,被视为罪魁祸首。

    但其实,大家也是冤枉了杨鹤,他本人也并不是一味招抚,是秉承着以剿为辅助,招抚为主导,要不也不会跟吕世狠狠的在延川打了一场恶仗,而后又回到米脂,和高迎祥再打一场,他希望以这种打击做条件,压服各地杆子,再行招抚。招抚之策,其实也是为着这个大明,也是无可奈何下的办法。

    崇祯初年二月,明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病死,朱由检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接替。

    杨鹤抵任以后,看到陕西各地的灾荒十分严重,无衣无食的饥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起义队伍去,使他所部署的军事追剿收效甚微,官军疲于奔命,起义农民却有增无已。他感到光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面对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崇祯二年底奉诏抽调大批精锐开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穷于应付。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杨鹤才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

    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帮助农民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农民安插既定之后,政府还可以继续征收赋税,所以说“利莫大焉”。如果一味主剿,把钱用于军费,不仅无法恢复社会生产,花掉的钱不能通过赋税形式收回来,而且他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参加起义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剿局既不易结,后患也更加严重。这就是杨鹤建议以抚为主的主要原因。

    但屡抚屡判也是有原因的,皇上原来以为只要颁发一纸赦书,略加赈济,就可以把起义农民遣散归里,依旧充当纳粮当差的“良民”。 他不仅没有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加紧了压榨。崇祯二年七月,户部左侍郎李成名眼见催征饷银实在难以足额,建议以九分为率,朱由检却仍坚持按十分通融。

    三年九月,巡按御史李应期要求豁免陕西一省的欠赋,朱由检拖到这年年底,才勉强答应免去崇祯元年和二年积欠在民的税额,当年的欠税仍不准免,饥民们拿着受抚时发给的“免死票”回到家乡,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官府的追呼敲朴,除了重新组织聚义起事,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吗?

    洪承畴越说,声音越高,“这个通判,竟然还执掌着这陈词滥调,诸位,你们都是饱学之士,你可曾看见过乱世用招抚,便天下太平的吗?乱世用重典,这才是正确之法。”

    那位被说着的通判闻听,却也不为意,只是站起身,按照官场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