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224章

庚子猎国-第224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敲匆鸬牟槐匾蠊M忝悄芄怀械!!彼歉舜褥礁鲈碌氖奔洌礁鲈轮螅搴屯疟匦敕忻
  慈禧认为义和团运动不能一味剿灭,应该剿抚并重,但列强断然拒绝了慈禧对义和团的处置方式,再次声明,对于暴民义和团,必须赶尽杀绝。
  慈禧被洋人威胁,干涉内政,心中恼火异常!
  你们干涉我们家事,干涉我们国事,干涉我们内政,当真是以为中国是面做的吗?
  这个权力**极重的老太太,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而此时一部分官员如刚毅和载漪等人提议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的点子,也暗中契合了老太太的复仇心理。敏感地察觉到慈禧的态度,很多人立即支持刚毅和载漪对洋人的强硬态度了,也开始对义和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导致义和团的继续扩张。


第307章 十六万大军齐备战

  在洋人在提出要求慈禧铲除义和团的照会前一个礼拜,各国公使曾经公开要求慈禧废除大阿哥溥儁,溥儁的父亲载漪哪会让自己的儿子受这么大委屈,再说慈禧老太太都六十四岁了,还有几年活头?老太太一死,儿子溥儁继位,自己就是摄政王,权倾天下了。
  所以载漪心中恨死了洋人,不弄死洋人他誓不罢休。
  朝廷内主战派和主和派吵成一团,主战派便是以瑞敏郡王载漪为首,而主和派则以许景澄为首,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载漪大骂许景澄卖国,许景澄大骂载漪为一己之私绑架国家,载漪被戳到痛处,对许景澄更加嫉恨,时常在慈禧跟前说许景澄的坏话。其中最为诛心的便是许景澄主持的京师大学堂,是光绪新政少有的被保留下来的维新变法遗产,所以载漪说许景澄是维新余孽,康梁余党,使得慈禧对洋人是战是和的态度摇摆不定。
  慈禧的犹豫让很多人误判慈禧支持义和团,所以各地官员和朝中忠臣们纷纷顺着慈禧的“意思”,给义和团请命,导致义和团在北方更加嚣张了。许多混混举起义和团的大旗便打家劫舍,若有不服便杀了人家全家,抢夺财物,华北完全乱成一团。
  当山西二十多名传教士被杀的消息传到了陕西之后,曹跃立即判断出,历史还是朝着本来的历史剧本走了,并没有因为他这一只蝴蝶而改变庚子之乱的面目。他开始进行准备,准备按照原计划“起兵勤王”,只是他的借口却是剿灭义和团。毕竟慈禧正是对八国联军宣战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前连天,而曹跃真的等慈禧那时候宣战呼吁勤王,怕是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剿灭义和团成为了曹跃最好的借口,也是曹跃拉拢洋人的最好方式。
  曹跃下令给摩恪达,命令摩恪达以羌藏骑兵为班底,抽调预备役,组成一支8000人的骑兵旅,立即从青海赶赴陕西西安,入住灞桥军营。
  下令军训处、后勤处、军务处从宁夏河套征集两个预备役步兵旅,从河西走廊征集两个预备役步兵旅,从甘肃东部征集两个预备役步兵旅,从陕北征集两个预备役步兵旅,从陕南征集三个预备役步兵旅,从陕中征集五个预备役步兵旅,并重新暗中将一支陕南预备役步兵旅和三支陕中的预备役步兵旅调入四川,将驻扎在四川的血军步兵第1旅和血军步兵第三旅调回陕西。
  为了继续控制四川,曹跃并没有让步兵第1旅旅帅郝豹子和步兵第3旅旅帅戴建龙离开四川,郝豹子带领三个预备役步兵旅驻扎在成都府(包括去年随曹跃入川的预备役16步兵旅),戴建龙率领三个预备役步兵旅驻扎在重庆府(包括去年随戴建龙入川的预备役41旅),继续对四川形成控制之势。
  现在曹跃在陕西拥有血军步兵旅第1旅、第2旅、第3旅、第4旅、第5旅,骑兵1旅,羌藏骑兵旅,十二个预备役步兵旅,炮兵团,辎重团,预备团,守备团总计十六万人,厉兵秣马准时谁是赶赴华北。十二个预备役步兵也被曹跃编为新编步兵第6到第17步兵旅,但是装备依旧是西北砍刀外加几枚采购的手榴弹。
  此时的西北乌海兵工厂居然造出来了手榴弹,只不过因为**配置问题,威力太差,一枚手榴弹只能炸成七八瓣。曹跃建议将铜钱砸碎成碎片形状塞进去,以增加破片的杀伤力度。这办法好是好,可是花费也贵了一些,好在西北已经用红钞取代了铜钱,废旧的铜钱倒是很多。当然,这些手榴弹的威力很小,只能充当训练弹使用,更多的时候还是用石块充当训练弹。
  紧接着曹跃开始大规模的练兵,主要是练习阵地战,放炮演练,夜袭战,游击战,甚至地道战,骚扰战等等。战壕站的训练时重中之重,战壕既可以防止地方的炮击,又可以拉近双方进攻的距离,如果再架上一支马克沁机枪,战壕站将成为敌人的绞肉机。所以曹跃对战壕站的训练格外重视,整日埋在军营中进行训练,一字战壕,z型战壕,s战壕,h型战壕,放炮洞,土垒修筑,射击孔的合理布局。曹跃将自己在后世所获悉的一切经验全都手把手的交给了军官士兵,并迅速得以在军中推广。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有过这样一个传说,美国人曾经这样过说,让志愿军提前半天占领一个山头,美军用什么大炮都轰不下来了,让志愿军提前三天占领一个山头,美军用飞机家大炮都轰不下来了,要是让志愿军提前一周占领一个山头,那美军不管用什么都攻不下来了。而让美军绝望的就是志愿军的坑道工程和土木工程,咱们中国人搞建筑和工程师世界第一。
  在装备和武器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进行工程作业,利用工事来防御敌人,是弱军对抗强军的唯一选择。在这个战争中多用士兵密集冲锋取胜的年代中,机枪、手榴弹外加工程的防御,足以让未来入侵中国的列强吃足苦头。
  德国教官施耐德逐渐意识到,曹跃编练十六万大军意有所指,他们的目标不是北京城,而是列强。但是当施耐德想要将自己得到的情报向外报告的时候,这才发现他们已经被控制住了。
  愤怒的施耐德教官要求辞职,曹跃让人拿出合同来,合同明确地写着双方的合约是五年,施耐德才教了三年,按照合同赔偿价格来算,施耐德等人每个人要赔偿三倍于全部所得金才能离职,离职之后二十年内不得向外界透露关于血军的一切消息。当然了,曹跃可不能保证施耐德离职之后不会将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德国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合同和监控来控制住他。
  施耐德等人要走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五年过后再走。他们明白自己被软禁了,于是集体罢课抗议。曹跃没在乎他们,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利用军校生来控制军队,所以你们不上课,学生就进入军队,担任军官指挥官,增强军队的指挥能力。
  随后曹跃给严东下令,迅速筹备军粮,准备开战。严东兴奋地以为曹跃要对朝廷开战,在筹备军粮的时候,暗中串联军官,如果曹跃谋反,我们效仿宋朝,来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严东的倡议得到了曹跃的表弟何顺等人的支持,何顺、严东、王兵、黄然、李三人等人私下商议之后,李三人说杨度先生私下里曾经说过我们大将军有帝王之相,看起来杨度先生应该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找他商量一下。
  何顺补充说:“大将军最听桑先生、鸿鸾先生和孙五少爷的话,我们也可以找他们。”
  严东道:“桑先生老奸巨猾,我们轻易招不得,鸿鸾先生诡计多端,倒是孙五少爷年轻,应该和我们更接近一些。”
  “我来找孙五少爷。”何顺道。
  “杨度先生由我来说服。”黄然也说道。
  “好,我们务必要保密,务必保密。”严东慎重叮嘱道,“万万不可泄露消息,也不能漏出马脚来。”
  黄然如今是在军务处担任处长,不过他这个处长还是挂名的,具体操办都交给下面的副处长邓洲打理,所以虽然因为曹跃准备大军军务处忙得像条狗,唯独黄然清闲得很。他找到金玉贵,向金玉贵透露了一丝丝这方面的意思,金玉贵这个读书人当然聪明地明白是什么意思,听到何顺和严东等人都参加了,于是他也参加,两人将杨度越来出来,东扯西扯地说了一大堆话。
  杨度看出来他们话不在此,直接问道:“还请二位将军有话直说吧,你们讲话绕来绕去,皙子愚笨,糊涂的很。”
  黄然坐不住了,直接说:“要是曹大将军有机会争天下,你会不会支持?”
  杨度笑了起来,他早就猜了出来,倒是故作沉思,来回踱步道:“这是将军的意思?”
  “不是。”
  “是你的意思?”
  “我们的意思。”
  “你们,还有谁?”
  “皙子先生,我们很多,都是从潼关陕北打出来的老兄弟,要是你唯恐受到连累,或可明说,我们不会为难你,只希望皙子先生万万不要出卖我们求得朝廷的高官厚禄。”金玉贵懂啊。
  杨度冷笑道:“你看我像吗?”
  黄然立即说道:“当然不像,皙子先生一看就是小白脸……”
  杨度:……
  黄然赶紧拍了一下自己的嘴巴,叫道:“看我这张嘴,皙子先生一看就是貌似忠厚,是吧,那句成语是这么用的吧?”
  杨度道:“不会说话就不要乱说,没有人当你是哑巴。”他皱着眉,沉思了一会儿,道:“这件事我支持你们,但是我们理应从长计议,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便是害了将军。”
  “对,对,就是这个道理,我就想这么说。”黄然舔着脸道。
  杨度道:“我是加入你们之中的,可是我们要仔细准备一番,另外我还要问一问我的师兄鸿鸾先生。”
  “皙子先生要是能说得动鸿鸾先生,自然是最好的了。”金玉贵赞道。


第308章 魏风琛的仙药

  由于曹跃整军训练,顾不过来许多事情,王宇这边倒是清闲了许多,整日喝着小酒和一棒子学子吟诗作对。这天见杨度神秘兮兮将他拉到一旁,递给了他一本册子,询问他这个戏文如何。王宇接过来仔细一看,却是一处秦腔大戏《黄袍加身》,脑筋一转便明白了,道:“戏是好戏,只看唱戏的人如何。”
  “师兄,你觉得如何?”杨度斜着眼瞟着他问。
  “我觉得不怎么样,一群饭桶而已。”王宇不屑道。
  杨度顿时睁大眼睛,问:“如何是一群饭桶?”
  王宇道:“时机未到,便如此张黄驰骋,当真是坐井观天,以为天下就这么大了吗?天下清军百万人,西北尚且不到十万人,你们是在害将军,不是在帮大将军。”
  杨度大惊失色道:“这……”
  王宇厉声道:“还不去阻止?时机未到!时机未到啊!”
  杨度匆匆找到金玉贵和黄然,将王宇的话与他们说了,黄然觉得王宇有些小心谨慎过了头,可是黄然也自认为他们几个的脑袋加起来也斗不过人家王宇半个,于是在一起合计起来。杨度这时候开始头脑冷静了下来,和众人逐一分析利弊,最终得出的结论同样是时机未到。只是什么样的时机才是最佳时机呢?众人也无法确定,杨度道:“诸位,时机若是到了,不需要我们,桑先生,鸿鸾先生,想必比我们还要急切。”
  “为何?”
  “从龙之功啊。”杨度笑道。
  众人恍然大悟,于是相约缄默,但彼此之间秘密地形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