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31章

庚子猎国-第31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黑子深吸一口气,把一个小凳子放在前面,然后趴在地上,吕叫驴小声说道:“怂了吧,看,都吓趴下……”
  曹跃敲了他一个响头,道:“闭嘴。”
  “砰!”
  第一个木靶被击碎。
  “砰!”
  第二个木靶被击碎。
  “砰!”
  第三个木靶被击碎。
  只有第五个和第九个木靶未被击中,十中八,冯黑子射击悟性明显高于其他人,曹跃很是满意当即宣布道:“我现在委任黑子任四汛快枪队汛长。”
  没有人有异议,公平,公正,公开。
  当然尽管郝豹子等人此时不能系统理论地总结出这三个词语,但他们对冯黑子做四汛汛长心里表示欢迎,当然嘴上酸不拉几说咱就是让着你。
  随后曹跃又开始对整个队伍进行调整,郝豹子任一汛汛长,李明担任二汛汛长,李亮担任三汛汛长。
  留他身边的两个护兵都是同村的,一个是钱串子另一个是李三人,曹跃的意思是自己身边应该是安全一些,钱串子十六岁,李三人才十五岁,都是半大小子,他不希望这两个同村小子过早战死沙场。
  整编完后,曹跃将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火枪队身上,除了最基本的三点一线,要有枪械保养,射击要领,他将自己在后世做雇佣兵所学到的一切使用知识结合当下的时代进行了融合教育,并且首次要求所有士兵都必须学会一个本领——挖战壕。


第41章 曹跃出招算计高英

  战壕是在日俄战争之中首次使用,而在欧洲一战时发扬光大,最早的战壕只有浅浅的三十厘米深,士兵只需要趴在战壕里射击,后来战壕的外形和作用越来越先进,最终在二战成为防守端最为有利的武器之一。当然,二战之后,飞机坦克重炮之下,战壕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辉煌,只在一些特殊地貌中能够起到作用。
  曹跃教导士兵挖战壕,但手头却没有实用工具,军营不配备挖战壕的铁锹,他只能自己花钱去买铁锹。但让他更加郁闷的是,潼关的铁锹重量非常之重,由于钢铁技术的落后,此时清朝铁锹跟大刀一样重,总不能指望着部队拎着铁锹又拎着武器上战场吧,士兵哪有那么多体力和耐力。
  看到曹跃拎着铁锹很为难地选择,吕叫驴小声说:“二哥,倒不如买十几把就行了呗,就交给民夫队,他们每天也没啥事儿,你让挖坑就让民夫队干活呗。再说那些缺胳膊断腿儿的伤兵打发回家得了,干嘛养着他们。兄弟们私下都抱怨,说这些人能吃能喝能拉,就是不能干活。”
  曹跃皱眉道:“这些士兵都是伤兵,我们不带着不管着,以后如果我们自己受伤该怎么办?会不会被人抛弃被人遗弃?”
  吕叫驴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道:“二哥你说的倒也是这个道理,只是管这些伤兵,总不能让咱们一个小小的哨队管吧,咱们才多大点儿能力,把总和千总不管,把伤兵推给咱们哨队干嘛。”
  曹跃觉得这伤兵大有可为,暂且放在一边,先把手头的铁锹弄好。他在铁匠铺定制了二十把铁锹之后,回到军营之后思考起来关于伤兵的问题。
  如今每个哨队都有几个伤兵,这些伤兵都是没家没业没本事的,干一些粗活累活又干不了重货,例如刷马桶洗袜子等等,但是每哨带着伤兵太麻烦,不如成立一个安置队,特地将伤兵安置到一起去。
  成立伤兵安置队有什么好处呢?
  收拢人心!曹跃第一个想到了收拢人心的概念,高英和康三石两人冲突,如果康大人手下又一支伤兵安置队,那么哪个哨的士兵都会想到若是自己受伤,必定会成为康大人手下,久而久之这人心就收买了。
  想到这里,曹跃仔细盘算了一下前后,觉得计策可行,便前往康三石的军寨报告自己军中的一些安排,以及人员的调整和这些调整的目的。
  清军绿营与后世的军队完全不同,曹跃的做法在后世中除非他想造反,否则绝对会被至少踢出军队。但是绿营基本上属于私兵性质,一切都是长官说了算,军队一切开支和收入,全赖长官一人。
  十几年前,曾国藩曾有有机会取代清廷建立汉人江山,因湘军这种绿营军队只听曾国藩一人号令,而湘军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俨然成为大清唯一能战之兵。
  潼关绿营成分复杂,迄今为止守备高英并没有完全控制着代字五营,就是因为下面各营并不完全需要高英来筹措军饷一切。我花的不是你的钱,就算你是我长官,我凭啥听你的?
  因为绿营军队这种落后制度,一旦绿营与敌人交战之时,长官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死的都是自己的人,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因此绿营军队战力堪忧,屡屡被人诟病,在根子上就坏了。
  康三石对曹跃的手下军官认命和调派并不感兴趣,他深信为帅着应知将将,他只需要将领忠诚即可。而曹跃对他的事无巨细汇报,让他感觉到了这种手下人对自己的忠诚,他很是满意。
  汇报完毕军营人事安排之后,曹跃便提出建议,将军中伤残兵士单独建立一支军队,平日种种菜,养养猪牛羊,种种田,一来给军队提供一些食物,二来别让他们跟着战兵在一起混了,免得受到战兵们的欺负和排挤,三来战场之中这些伤兵起不到作用,反而成为累赘。
  康三石点头道:“可行,此建议可行。”他笑了起来,“军中伤兵历来都是各军营的累赘,扔吧,寒了军心,不扔吧,着实拖累军队。”
  曹跃小声说道:“大人,其实您可以向高将军申请,将代字营伤兵安置队归建于您的麾下。”
  康三石问道:“为何?”
  在康三石身后的康成也疑惑道:“曹二……郎,这些伤兵的军饷可是一大笔钱呢。”
  康三石道:“一个月虽然没几两银子,但咱们陕西穷啊,再加上战乱不休,土匪横行,潼关来往的厘金是越收越难收了。”
  曹跃笑道:“大人,属下似乎这么想的,虽然要花上一些,但若是把伤兵安置队归建于大人麾下,所有军队士兵受伤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以后就是大人您的人了。伤兵这么想,没受伤的时候肯定也会想,万一以后受伤怎么办?所以他们对大人态度大不一样,定然都会想着讨好大人,久而久之,这种讨好就变成了效忠对象。大人您知道,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指不定谁就会死了,谁就残废了。为了以后万一残废,到了大人麾下,他们肯定不由自主地对大人尊敬。其实大人可以通过这个伤兵安置队逐渐分化拉拢高将军的士兵,他们不是铁板一块吗?这伤兵安置队就是破除他们铁板的一把匕首。”
  康三石顿时站了起来,哈哈大笑,拍着曹跃的肩膀道:“好,好,好办法!曹二郎文武双全,未来必定是我的李靖啊。以往我总是处处受他钳制,便是没有百川你这等人才在身边,若是扳倒高英,你便是首功。”
  曹跃忙阻止道:“大人,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您若是急着办理此事,必定会让高英生疑。高英虽然打仗不行,指挥不行,甚至连搂钱都不行,但是他这个人察言观色给人下绊子使坏可比大人略胜一筹。”
  康三石感同身受道:“这人鬼的很啊。”
  曹跃道:“所以,我们要想个办法,让高英因伤兵问题头疼,等到他技无可施的时候,大人站出来,勉强接过来这个烂摊子。”
  “如何让伤兵恼着高英?”
  曹跃坏笑道:“大人不必出面,属下来办理此事。属下派人去各个营寨里散布消息,说高英准备八月十五中秋之后,把伤兵都赶走。”
  康三石哈哈大笑,道:“好,这件事交给你去办。”
  曹跃道:“属下跟大人要一个帮手,大人身边的一个亲兵。”
  “谁?”
  “辛洛。”
  “这人是谁?”康三石根本对这人没什么印象,康成忙道:“这小子家里是捕快,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不下去了做了绿营兵,打仗的本事一般,但是追踪本事挺厉害。”
  “给你了。”康三石道。
  曹跃鞠躬而退,随后从亲兵队带走了辛洛,辛洛追踪本事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看中了辛洛的另一个特质,这人善于隐藏自己。散布谣言的事儿,就需要辛洛这种善于隐藏自己的人去办。
  辛洛听了曹跃的话,笑道:“二哥,既然我以后跟你混了,你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随后转身前往各个营寨溜达聊天去了。
  曹跃不由得笑了起来,官吏家庭出身的人,觉悟就是比一般人快一些。这人属于不**说话,但每句话掷地有声,以后手下的脏活倒是可以交给这个祖辈在衙门出身家道中落的兄弟。


第42章 高英陷入麻烦

  正在想着呢,门口有人来报,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穷书生来找曹大人。曹跃来到营门,见到居然是那算命的先生金玉贵,抱拳道:“金先生,又见面了,您这是要去西安府赶考参加秋闱?”
  金玉贵摇头道:“将军,您身边缺一个写写文书的酿笔人吗?”
  曹跃吃惊道:“先生您这是……”
  金玉贵为难地说:“将军赠与我银子去赶考,但富山左思右想,小生蹉跎十几年,连一个秀才功名都没考上,更别说去京城参加科举了。读了一肚子书,最后读到被人嘲笑老娘的地步,小生着实丢祖宗的人。所以小生才准备找一些营生,拼一些前程,希望能在将军身边帮助左右。”
  曹跃拉着金玉贵的手说:“缺的就是你这种人啊,你字什么来着?”
  “富山,小可字富山。”
  “好,富山兄,现在你做我的亲兵,以后你就做我的行军主簿。”曹跃大笑不已,晚间给金玉贵和辛洛接风洗尘,众兄弟们其乐融融。这金玉贵是书生,和军营里的老爷们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他接下来提出免费给军士写家书,也免费给他们读家书,一举让军士们感觉这“老秀才”着实会做人。
  曹跃也找到金玉贵,让他替自己写一封家书给老父亲,说了朝廷对自己的赏赐,自己已经成为大清军队里的一个未入流的土目将军了,算是勉强有了一个官身。
  别看土目这个官职未入流,但也属于正式的大清朝官吏了,其他五个哨长甚至都没有官身,可以说从现在开始,曹跃才正式成为大清国官吏之中的一员,从此曹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自己是官宦家庭了。
  这消息传到了了安乐乡,曹老汉老泪纵横,张家八辈受苦,到了他年老了还能亲眼见到曹家崛起,当真是老来得福。王有财立即带着一大群乡绅前来拜访结交,甚至有人上门提亲,王有财忙说这婚姻大事还是儿子做主,自己老了也不知道儿子想要甚样的媳妇。
  王有财立即说:“婚姻大事,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晚辈自己做主的,曹老哥,咱们乡里乡亲都知根知底,万一二郎娶了一个外乡的女人不孝顺怎么办?”
  曹老汉也很是为难,便让人捎口信给曹跃,此时曹跃正在准备出征,听到口信后哭笑不得,让那捎信的人回去说:“自己如今去陕北平乱,儿女大事还等稍后回来再说。”
  安乐乡的士绅们原本兴高采烈,但听到曹跃要去陕北平乱,顿时偃旗息鼓,再也不提相亲之事了。
  陕北民乱,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平定的了的,万一死在陕北,谁家的闺女不就成了未过门的寡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