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337章

庚子猎国-第337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耸闭胖丛僖淮翁岢霾贸芬徊糠盅妹牛绺涸鸾痰继拥恼彩赂9庑髅挥泻⒆樱匀灰裁挥刑樱糇欧烫拥恼彩赂蝗喝顺韵蟹棺魃酰彩赂紫缺徊贸贰
  此外,负责皇帝饮食的光禄寺,负责番邦朝贡的鸿胪寺,负责宫内音乐的太常寺,长官宫内车马的太仆寺均被裁撤。
  而通政司与大理寺这两个曾经被光绪下令除去又被慈禧恢复的衙门,在张之洞的主持下依旧保留下来。
  通政司的作用是各地御史向皇帝秘密情报的部门,其实这个部门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皇帝从来不会从通政司听取弹劾资料,这个部门设立的意义大于作用。至于大理寺一直以来都是朝廷审判犯罪官员的最高行政部门,相当于清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光绪皇帝不知为何当年要裁撤这个部门,大概是觉得大理寺没什么作用,朝廷罚谁还是要听皇帝和太后的。
  张之洞比光绪老道得多,这两个衙门虽然作用不大,可意义重大,失去这两个衙门对朝廷影响太甚,因此保留下来。
  由于裁撤不少衙门,导致许多满清官员丢了官,北京城内怨气非常大。慈禧当初之所以拒绝裁撤这几个无用的衙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是八旗贵族一些酒囊饭袋和年老昏庸的人养老领俸禄的地方,这些人做事不行,捣乱有一套,要么跪在祖宗皇陵面前哭爹喊娘求爷爷告奶奶,要么跪在皇城脚下哭喊着咱们满人的江山让汉人给占去了云云。
  不过当三个汉人宰相实际拥有了权力之后,再裁撤衙门,反倒没有人去求爷爷告奶奶了,一个个老老实实地躲在府内谨慎地看着天下局势到底该怎么走。裁撤衙门之后虽然在旗人贵族上引起了不小的抱怨声,甚至这些抱怨声也或多或少的传到了曹跃的耳朵里,有人也求到蓝祺儿格格跟前,豫亲王本格就求着蓝祺儿说让她劝一劝曹跃,反对突然裁撤这么多衙门。蓝祺儿冷冷地说:“庸碌之士,不配居于庙堂。”断然拒绝了豫亲王等人的恳求,众亲王们暗中责骂蓝祺儿是旗人的叛徒,又大骂曹跃是****。
  如果皇太后当政,那该多好啊,她一定会偏向着我们的。贵族们此时好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爸爸在的时候哭诉要这个要哪个,爸爸不在了立即老实了。
  张之洞也没有想到裁撤衙门的改革如此顺利,但老谋深算的他也才想到了,所以他请曹跃喝酒的时候主动举杯敬酒说:“百川,别看你年纪小,但你做了我们这些老人的靠山啊。”
  曹跃微微笑了起来,张之洞的话让他很是骄傲。
  经过张之洞的一番改革,朝廷内外焕然一新,一些旧气渐渐一扫而空。
  。。。


第454章 新政改革(二)

  接下来张之洞将改革的目标放在了科举考试之上,此时有人提出废除科举考试,改动西方的制度,并提出一个期限,什么四年计划来。向张之洞提出建议的正是康有为,通过文廷式的关系,康有为再一次见到了张之洞,并将自己在日本所见所谓结合西方的文化制度,劝说张之洞万勿继续任由科举考试荼毒中国读书人了。
  科举考试能得到什么人才?
  除了死读书的人,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天下之间有多少读书人就是被科举考试害得不成样子,反观西方国家,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人才辈出,就连日本也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日本的几所大学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实康有为提议废除科举考试的目的是好的,可他提出的四年计划就有一点急切了,张之洞将四年计划改为了六年计划。当张之洞将六年之后取缔科举考试的奏折交个光绪之后,光绪还没反对,曹跃却最先不干了。
  曹跃绝不同意此时取缔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六年时间就能够取代吗?曹跃立即要求劝说张之洞千万不要提出取缔科举考试,这条奏折如果被天下士子知道,不知有多少人会骂他。
  张之洞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觉得曹跃说的有道理,洋为中用不假,但改革且不可如此急切。
  当李鸿章得知取缔科举考试的奏折之后,冷笑着说:“张香涛除非是不想做官了,居然敢取缔科举,天下士子骂死他不可。”
  不过因为曹跃的阻止,张之洞避免成为天下清流口诛笔伐的对象,却也因为曹跃的阻止,导致康有为等人对他极为憎恨。
  曹跃的建议是,科举可以改革,但不能取缔,天下的读书人想要做官的理想,如果一旦被打破,读书人心中的怒火就会喷发出来,谁砰这个谁死。
  张之洞觉得曹跃在科举改革之上的想法有点可笑,你又不是读书人,你有没有读过几天书,居然还想影响科举改革。倒是他手下幕僚梁鼎芬说:“曹中堂虽然书读的少,但是见识不小,且他若是一力阻止科举改革,大人的改革也完成不了。所以还是听一听曹中堂的建议,就算是错了,也有反驳的理由。”
  张之洞一想也是,谁让曹跃归位军机首辅大臣呢,于是征求曹跃关于科举改革的意见。
  曹跃提出了几条关于科举改革的意见,第一,科举原本考策论和八股,应该再增加两项,第一项是体育,一改过去文弱书生的形象,要求读书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不是弱不经分的小白脸模样。第二项是杂学,读书人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格致农艺,以免被人认为读书人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张之洞略有一些意外,曹跃提出的这两点改革确实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如果按照这样的改革方式,恐怕未来考试更难以点取了吧。
  曹跃对他说取士的方式,按照分数来取士,例如八股文的满分是150分,体育的考试是75分,杂学的考试是75分,这样总分300分,按照分数来取士,发榜的时候按照分数发榜,公平公正,免得每一次科举考试都有人非议说谁谁谁买通了考官云云。
  张之洞与礼部官员商议之后,又开始广泛征集士绅们的意见,对于科举考试来说,改革总比取缔要强得多,如果苦学二十年的科举考试取缔,那么将有多少士子不甘心。与慈禧主持的一刀切取缔科举相比,对科举的改革显然更能让人接受一些,然而此举还是获得了不少批评。
  支持新政者认为此举太过于因循守旧,远远达不到西方化现代化,改革不彻底,反对者认为此举破坏了中华上千年的考试传统,不遵从祖宗家法,势必会导致国家动荡。
  御史们也不甘寂寞,纷纷上表建议,朝廷里关于科举形成三大大派,一派是支持科举改革,另一派是支持完全取缔科举改革,第三派则是反对科举改革。但随着讨论的越来越深入,反对科举改革者渐渐减少,毕竟从东西方对比来看,科举制度产生的人才弊端逐渐显露,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东方教育对于科学的轻视给国家带来的落后。这不是哪一个朝代的责任,而是科举制度的确是一种落后于世界的选拔贤才方式。重视文科且专注于八股考试,让许多才子成为了考试工具,长久以来对科学的轻视使得科学研究者被人们广泛斥为异端和不务正业。发展上千年之后,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科学家们反倒不如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重视,所以科举在某些方面也扼杀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关于科举考试,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番大讨论,各个地方也在进行大讨论,其中争辩最激烈的地方省份便是湖南与湖北,这两省在清末开始人才辈出,远超传统士子辈出省份浙江与江西,且湖南湖北士子依托着各个派系逐渐成为影响朝廷的新势力。
  朝廷之中关于科举改革的大讨论给曹跃带来的好处就是国人的注意力已经从余粮征集令转移到科举改革上,前一段时间关于余粮征集令带来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而康有为等人继续上蹿下跳,时不时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大量从国外回来的人也参与讨论之中,康有为在京师组建了“新文研讨会”,用于讨论科举的利弊与存在与否,许多名人纷纷前来参加。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曹跃的第一幕僚鸿鸾先生王宇,但王宇也只是参加过一次,且一言不发并不表态。
  但很多人对王宇能够参与这种聚会做出猜想,认为这代表着曹跃的一种态度,曹跃是支持取缔科举考试的。但随即有人暗中将科举改革的前后说出来,众人才得知原来是曹跃横插一脚,才使得取缔科举变为了科举改革。
  武将主持科举改革,滑天下之大稽,于是更加热烈的讨论在全国上下讨论开来……
  。。。


第455章 夫人有喜了

  不管张之洞在政改方面如何进行下去,曹跃依旧在军机处稳坐钓鱼台,他如今在军机处默默地学习如何处理奏折,与李鸿章讨论国事,与诸位军机大臣商讨改革,所以这让他一段时间以来受益良多。人都是在成长和进步的,曹跃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成功,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得无所不能,他的背后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更离不开他自己的学习和进步。
  人处在高位,就不需要学习了吗?
  错,像曹跃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需要学习。
  陶悦很不理解曹跃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阅读康熙和雍正年间批阅过的奏折的习惯,那些生涩的古文有时候难以理解,但有时候也无比可**。例如有一次曹跃发现雍正批阅奏折居然用了如此批复: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
  陶悦都很惊讶,朕用心**你,这*裸肉麻的批复,让陶悦接受不了,这还是历史上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四王爷吗?
  曹跃又拿出来一本依旧是雍正的奏折批文: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陶悦问:“这是什么意思?”
  曹跃说:“很简单,说我像你,有一些国家大事和你一起商量。”
  陶悦摇头道:“我的意思是,雍正皇帝为什么这么说,他一个堂堂的皇帝,应该不会如此……肉麻吧?”
  曹跃哈哈一笑道:“这是他写给年羹尧的,而这两份奏折都是年羹尧率领朝廷五十万大军在西夏作战,平定葛尔丹余部叛乱,此时的年羹尧手握天下重兵,皇帝自然要对他做一个亲**的又一个想你了。”
  陶悦忍俊不禁道:“没想到雍正还有这么委屈的时候。”
  曹跃说:“所以你可以对比一下看,当今皇帝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如今我手握重兵,皇帝如何对我?”曹跃淡淡地说道。
  陶悦微微一笑,轻轻抚着曹跃头上的辫子,说:“官人如何所想我不用知道,我只知道官人想做什么,妻以死相随。至于这陛下……陛下生性冲动吧。”
  曹跃哈哈一笑道:“连你都看出来了,陛下的确冲动,心中压不住事儿,他要是学习雍正皇帝十分之一,也不至于会戊戌变法失败。他以为自己学会了低头,但不是,陛下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极度骄傲的人,他从不认为自己犯了错,所以即便他错了,他也会自动地将错误归咎于其他人。这一点倒是像极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可是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