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370章

庚子猎国-第370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土地面积最大的帝国是大英帝国,由于美国**,大英帝国国土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其次为沙皇俄国,国土面积为2280万平方公里,第三是法国,面积为1290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土面积第五则是西班牙,国土面积为1119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土面积第五是现在的美国,第六则是葡萄牙。当然,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国土面积比较虚,因为他们只是在名义上是南美各国的宗主国,实际南美早就自己建立国家,行使主权。
  但即便如此,现在的大清帝国依旧是世界最为庞大的落后国家之一,且更加落后地依旧使用金属货币直接交易。
  为了让国家走向现代化,让国家经济发展,控制金银流动遏制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国家必须采取金融管制,纸质货币使用一系列手段。
  曹跃知道,纸币的发行势必会遭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首先,如果金银货币交易,会赋予让地方政府铸币权,地方政府可以将收上来的银子重新熔铸,在熔铸银子的过程之中必然会有部分损耗,而这损耗就是地方政府截留的利钱,俗称火耗。
  如果采用纸币,毫无疑问铸币权归属中央,地方政府将再也不能吃利钱,且地方政府没有铸币权相当于中央进一步集权,地方军阀更加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资本。
  所以对大清帝国银行抵制最激烈的反倒不是民间,而是地方政府从上到下的官员们。
  为了能够顺利的推广纸币,曹跃以及朝廷诸位大臣可谓费尽心思。
  首先,曹跃要求在军队中采用纸币发放军费以及购买军粮,换句话说就是强买强卖了。
  其次,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的俸禄,不再发放纹银,而是发放纸币了,大家都领纸币薪俸。而为了平息众怒,曹跃开始推广公务员制度,部分受聘于县令的幕僚等将有机会获得公务员资格,成为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享受国家俸禄的发放。
  第三招,在正式场合下,朝廷只承认红钞交易合同有效,即如果双方使用银子交易,官府是不受理官司的。很多人利用这一条朝廷新出台的规定前往各地赊欠货物,然后拿着欠条申请无效,由此谋得暴利。
  第四招,严令各钱庄、票号、银行必须兑换一定比例的红钞。
  在四连招的促进下,大清帝国开始逐渐接受纸币,与此同时纸币的出现也促使了交易更加方便。
  曹跃利用纸币,训练士兵建设军队,促使国家进一步稳定下来。当然,红钞的汇率是政府强制性的,私下里红钞的汇率并不高,按照朝廷公布的汇率,红钞与日圆汇率为350:1,可实际上黑市上汇率却为500:1甚至达到600:1的地步。


第501章 抵制美货运动

  但曹跃的后续招式并没有停止下来,为了推广红钞的使用,曹跃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曹跃随后与张之洞商议之后决定,今年举行科举考试,戊戌年科举十一月份,在北京举行科举考试,考试将不再考校试帖诗,而是考校八股文、世学、体育与历史。
  考试将首次采用评分制,八股文总分200分,世学100分,体育50分,历史50分。总分400分,另外科举将放宽选士范围,商人子女也可以参加科举,西洋学校学生可以可以参加科举,总之这次科举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是总体说来,这次科举考试还是优先于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毕竟所谓世学首次全部两百题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而体育考试只需要考生能够跑下3000米,历史考试更是这些书呆子擅长的地方。
  表面上这次科举改革是为了与世界接轨,而实际上目的则是曹跃希望通过这次科举考试积累人才,准备以反腐的名义革除各地方反对派,尤其是对曹跃心生抱怨不满的地区,从上到下一律革除。所以这次科举考试的取士名额比往年扩大了五辈,许多人一辈子苦熬而得不到的机会,在今年有可能实现。
  而这一切,都是在为货币发行做工作。
  世人暂时看不到科举改革与货币推广之间的联系,只有曹跃和主持这次考试的张之洞知道,科举不改革,纸币发行就会收到一代又一代的旧读书人的抵制。同时纸币的发行也是为了应对国家的经济危机,解决朝廷当下的困难处境。
  当然纸币发行并非在各个地方全都受到抵制,在陕西、甘肃与青海这三省,已经推行了六年的纸币非常轻松地实现。陕西巡抚冉东请奏,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金银交易强制推广纸币,不过这个措施太过苛责,曹跃没有批复。但作为直隶总督,曹跃却首先在直隶省范围内强制要求采用纸币,并积极建立大清帝国银行分行,在每一个县建立一家分行,在较大的县城建立两家或者三家分行。
  而为了强制使用纸币,曹跃依旧采用了军队使用纸币发放军饷和抚恤金,如果乡民不接受纸币或者商人不接受纸币,将以扰乱蔑视朝廷一罪没收全部家产,而且商人交税,如果使用银子交税是需要多交付百分之二十的税,使用红钞却只按照原来的税率,更加加快了红钞的推广力度。
  如此丧心病狂的改革,使得纸币红钞在三年之内便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法定货币,而大清帝国银行资本从最原始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仅仅用了三年便扩大到二十亿。当全国全部开始使用红钞之后,大清帝国银行资本继续增加,最终它成功地取代了白银,真正成为中国的唯一指定货币。
  如奕劻等人,早就身价过亿,他家里孩子们败家十几代也败不完了。
  就在大清帝国改革如火如荼进行当中,美国众议院突然再一次提出《排华法案》补充条例,禁止所有中国人入境。
  曹跃得知之后心生奇怪,这美国脑袋是被驴踢了吗?
  同时,美国人提出的禁止中国人如今这一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中国国内百姓与士商愤怒不已,各大报纸竞相报道此事,甚至一部分太学院的学生跑到东交民巷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抗议活动。
  当然,现在不比当初了,美国人不敢随意开枪,他们知道中国政府不好惹,连德国人都熟了,美国人自然老老实实的。美国大使康格一面解释,一面指责美国众议院不识时务,要求他们立即终止《排华法案》补充条例,以避免中美关系走向不可调和的地步。
  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来于去年连任成功之后,是一位主战派,提倡对中国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不过八国联军战败让美国丢了脸,麦金来也因此差一点被他的竞争对手住在这一点攻击。所以麦金来对中国是充满敌意的,恰逢美国国内受到德国威廉二世的影响,开始宣传“****论”,本来排华气氛就非常浓厚,且种族歧视主义猖獗的美国,自下而上地再一次发动起排华来。
  当有众议院提出中国移民太多,应当禁止中国移民之后,逐渐演化为禁止中国人入境。所谓的禁止中国人入境并非任何中国人都不允许踏入美国,美国政府将会为中国政府的外交人员、大商人、学生和特殊人员(如*主义者孙文等人)提供特别通行证,允许他们入境。
  但美国人的傲慢惹怒了曹跃,也惹怒了中国人,在曹跃指示下,各地采取了“抵制美货”运动,码头工人不给美国人的轮船卸货。
  而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美国人是如何歧视中国人的,排华法案对中国人的侮辱,中国工人给美国人修建铁路之后,美国人是多么翻脸不认人的。当然,报纸追求的是时效性和轰动性,一般来说一件轰动性新闻最多持续几天而已,可是报纸持续一个月的对美国的批判,就明显地有幕后黑手在操控。
  而这个部门,便是外交部国宣司来做了。
  人们越来越激动,对美国货物的抵制也越来越激烈,甚至美国人的火柴都卖不出去,许多进口美国货物的商人们叫苦不迭。甚至有报社雇佣流浪儿童蹲在美国洋行与银行门口,盯着谁进去买东西,然后跟踪找到这户人家或者商铺,随后在报纸上宣传出来谁是卖国贼。
  以至于到了最后,不管进入美国洋行的人是什么身份,只要踏入美国洋行的人就是卖国贼,既要被排斥。其他货商也趁机火山浇油,各个地方全都陷入一种全面狂欢的抵制当中。
  人皆有戾气,恰恰不巧的是,美国人主动惹上门来,这股戾气让美国人给赶上了。
  在上海,有不长眼的青帮分子在码头给美国船卸货,但第二天就发现大约一百多名参与卸货的青帮分子被杀死并扔进了黄浦江中,青帮大佬被迫出面将那名主持卸货的青帮分舵主三刀六孔杀死。
  中国的抵制美国运动使得美国商人们大感为难,他们纷纷要求中国政府制止这种行为,且称这种行为是对美国的挑战。
  外交左侍郎宋育仁就直接对美国大使康格以及其他美国商人说道:“美国政府自诩为自由民主政府,而我国发生的抵制美国货物运动就是人民自发的民主行为,政府无权干涉他们的自由,难道美国政府一面自由民主,一面要求其他国家不许自由民主?”
  “我们是在商量解决的办法。”康格说道。
  “很简单,禁止中国人法案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只要你们停止侮辱中国人,国人自然不会继续闹下去。责任方在贵国,解决方法也在贵国,除非贵国那些议员们不顾及商人利益。”宋育仁直指美国的要害,美国政治家们一直受到大商人们的支持,所以如果让他们的商人受伤,政治家也不会好过。
  美国总统并没有在意中国人是怎么想的,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如此之小,还轮不上考虑什么。但是商人们不这么看,他们积极要求停止禁止中国人进入美国这一条例通过,最后,参议院在各大商人的游说下终于反对《排华法案》补充条例,官司打到现在,麦金来总统依旧坚持。
  但副总统罗斯福奉劝麦金来说:“中国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不能再请示这支东方病龙了,它正在痊愈。”
  “你觉得它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国家?”麦金来问。
  “也许它会成为美国最大的敌人。”
  麦金来哈哈大笑说道:“你想得太多了,西奥多,中国永远没有资格成为美国的对手,美国的对手是大英帝国,是法兰西共和国,是沙皇俄国,是德意志帝国。”
  虽然麦金来依旧看不起中国,可是最终参议院还是否决了补充条例,禁止中国人入境的《排华法案补充条例》不了了之。
  美国人否决补充条例的消息传到国内的之后,顿时引起全体百姓的狂欢,曹跃此时要求杨度控制舆论,让报纸以及舆论利用这次事件振奋民心,不再报道外国人歧视中国人,停止“抵制美货”运动。
  于是,在一面宣传大清帝国逐渐强大的同时,一部分“冷静的学者”开始反思,说这种抵制运动是不是有些过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云云。还有学者说“反思”说是不是要与美国决裂,是不是要与每一个歧视中国人的外国决裂,那样我们和去年庚子事变的慈禧有什么区别。
  随后报纸上又公开半公开地批评慈禧的闭关锁国政策,以此来转移民众注意力,并且为接下来的“庚子魁首”大审判做好舆论铺垫工作。大审判的对象就是引起庚子事变的官员们以及滥杀无辜的义和团,那些官员们住得倒是不多,可义和团凶手却抓了不少,全都被关押起来等待着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