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544章

庚子猎国-第544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太爷也没有办法断这种糊涂案件,所幸叫来了马小姐,马大小姐闺名芳馨,第一次来到县衙,显然吓得够呛,再加上周遭的人纷纷伸长脖子观看这个悔婚案,县衙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国人还是愿意看热闹,这个热闹太可笑了,悔婚不悔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县太爷问起了十六岁的马芳馨小姐。
  当听到县太爷的询问,马芳馨却抬起头来,异常坚决说道:“我的夫君,一定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他可以战死沙场,他也可以伤残归来,我都不在乎,我可以等。”
  百姓顿时叫起了好来,而在外面的姚成却痛苦不堪,郁闷地回到家中辗转反侧,最终他想到了马芳馨说她的丈夫一定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好,那我就做一个大英雄。于是当夜写了一封信,留给了自己的老父亲,随后次日带着一些钱和衣服赶往嘉兴县,来到军务处报名参军。
  不过一到报名点儿,却看到百十来个人挤在一起,他凑过去想要看看究竟,却看到了师傅的儿子季长林也在,季长林连忙叫道:“师兄,师兄,你也来了。”
  “你这是……”
  “报名参军。”季长林兴奋地说道,“师兄你也是啊?”
  姚成小声说道:“我也报名,我爹三个儿子,有我大哥和我二哥照顾我爹娘就好,我这当老三的,就报效国家吧。倒是你小子,你是独生子,居然也来报名,不怕我告诉师傅他老人家去?”
  季长林大笑道:“师兄,我来报名是经过我父亲同意的,他说男儿当报效祖国,北方战事焦灼,我等男儿岂能闭目不见。”
  “好,说得好,”周遭人大声叫好道。
  姚成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兄弟,好兄弟,我们一起参军。”
  征兵每周一次,每次数量不限,只要有人参加就录取,而录取之后立即发三个月的军饷。新兵的军饷是每个月四百块钱,三个月一千二百块钱交到他们手中,由他们选择是留在身边吃喝还是给父母。绝大多数人都是给了家人,姚成也只留了两百块红钞在手,另外一千块交给部队,让他们转交给父母。
  当天报名,领取军装,然后开始剪辫子。
第731章 十月的南方小镇(二)


第732章 十月的南方小镇(三)

  血军在参战之后已经要求所有士兵不得留辫子,必须剃光头,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不愿意当兵,却也有很多人想当兵。剪了辫子之后,开始领自己的军装。血军新兵军装是纯黑色的西式军装,一件黑色雨衣、一个水壶、一顶黑色钢盔和丛林帽样式的黑色军帽,腰间武装带,身上背着十字武装带和子弹盒,刺刀皮鞘,另外还发给每个人一双皮鞋一双袜子,但是不会分配武器。随后有教官教他们穿衣戴帽穿鞋带武装带,每个人都热情地学习,当天晚上吃了一顿集体饭之后,教官开始教大家唱军歌。
  军歌的名字叫做《精忠报国》,每个士兵唱的是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即拿起武器上阵杀敌。
  姚成在本县兵站只待了三天,这三天里士兵们要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穿军装皮靴,头盔的戴法,子弹盒和刺刀鞘的位置,另外就是学会分清楚左右和站队时候的队形,是一字型长蛇阵和方阵排列,晚上则是无休无止的唱歌。
  除了刚开始大家学习的《精忠报国》外,士兵们还要学习《边城的孩子》《咱当兵的人》《十五的月亮》《打靶归来》等朗朗上口容易学习的歌曲。当然,让大家感觉到最有意思的就是听老兵将战场上的杀敌本领和活命本事,战士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排除老兵们吹嘘自己有一些加工的嫌疑,可是人家既然是老兵,能在战场上活下来,就足以说明人家的本事了。
  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非常开心,因为在部队里首先不用担心吃的问题,早上一顿饭,中午一顿饭,晚上一顿玩,和普通人家一天两顿饭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很多人不需要担心吃不饱的问题,只需要担心自己能不能习惯的问题。甚至于一些人平生第一次吃肉,还吃的拉了肚子。
  三天之后,所有士兵开始整理行李,学会给自己的行李打包,然后背着行李穿戴好,带好一切,开始朝着兵站远行。浙江省的兵站有四处,分别在杭州、丽水、衢州和宁波,分别对应浙北浙南浙西浙东,这次浙江招兵从浙北各县招来的人大约有七百人,从浙西招来的人大约有一千人,从浙南招来的人大约有一百多人,从浙东招来四百多人。浙南招兵较少是因为浙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对当兵为国效忠并不热衷,所以在浙南招收的一百多人全都是汉人,而浙西靠近江西,江西人多地少,招兵名额有限,不少江西人跑到浙江来参军。本次总计两千二百人的新兵,要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其中会淘汰一些人,包括愚笨不堪和胆小懦弱的人,但每个人都不想成为被淘汰者。尽管当兵被淘汰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可是名声传出去不好听。
  姚成自信满满,准备好了一切,但是当他们踏出嘉兴县兵站的时候,却看到兵站外面站着数万名百姓,有自发送行的,更有呼唤儿子的,姚成的父亲姚老爷子没想到整日看着报纸看着战士们为国厮杀,自己的儿子有朝一日会当兵。
  他站在人群之中,由二儿子搀扶着,见到穿着军装的姚成的时候老泪纵横,而在一旁的母亲由他们的大哥扶着,同样失声痛哭起来。老父母的哭声立即传染了每一个士兵,士兵们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与父母依依惜别。
  姚老爷忍着哽咽道:“我儿啊,当兵之后要多跟别人学一学,跟你们的长官好好学学保命的本事,一定要谦虚,一定要认真,万万不可鲁莽,知道了吗”
  “知道了,父亲。”姚成双眼通红点头道,“您和母亲一定要保重身体。”
  一旁姚夫人已经泣不成声,紧紧底握着儿子的手,姚家长子姚远苦笑道:“你小子,我还打算让你在我身边学做生意呢,城里的铺子都给你准备好了,却离家出走了。你这心啊,太狠了!”
  姚顺道:“老三,你说,你是不是因为王家小子王圣泽当兵了,所以你才打算当兵的?你别否认,我跟你一起长大的,最了解你,你是不甘心。”
  姚远气道:“你啊你……”
  “大家现在劝我也没用了。”姚成一梗脖子,笑中带泪道:“我要当兵了,爹,娘,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你们保证身体,老三不能在家保护你们了。”随后被其他士兵挤到了队伍里,跟随者队伍,向杭州走去。
  人群里的人依依不舍,有的甚至嚎啕大哭起来,送儿子当兵上战场,和送他们去远方旅行绝不一样,难不保这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岂能让家长们放心下去。身后送行的人泣不成声,做父母的兄长姐妹的,感情自然是不相同,比起后世的薄情寡义,子女不孝兄弟无情,在这个落后的旧时代,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真挚。
  惜别了亲人的新兵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开始向杭州步行前往,一白天的工夫,大家行军30公里。教官在天黑之前开始教授大家建帐篷,行军做饭,新兵们也开始忙碌互助起来,并且选出执法队谨防新兵成逃兵,维持军纪等等。
  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家十个人挤一个帐篷,白天行军累了,大家晚间很快睡着了。没想到半夜时分,忽然一声枪响,将所有人都吓醒了,随后紧急号吹了起来,所有人立即穿衣服跑了出去站队。
  姚成和季长林一起来的,见到总教官脸色阴冷,背着双手看着大家,好像大家犯了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一样,不过没有人敢和他对视,纷纷低下头去。
  所有人全部集合完毕之后,总教官冷冷地说道:“就在刚刚,有人打算做逃兵,被巡逻队抓到了。”
  “啊?”众人吃了一惊。
  总教官道:“不过他试图逃跑,被打死了。”他一挥手,几个教官将逃兵的尸首拖了过来,总教官说道:“血军军纪严格要求,战时逃兵当处死,希望你们引以为戒,回去吧,不要议论不要说话,仔细想想,自己来军队是想这么窝囊的死,还是想精彩的活?”
  姚成、季长林等人回到帐篷里,睡不着了,但是也不敢说话,脑子里乱七八糟一片,一直到天快亮了大家才睡得着。
  一行人花了七天时间赶到了杭州兵站,得知了一个惊喜的消息,中日军队将俄国人团团围在奉天省奉天城中,俄军孤立无援,即将战败。
第732章 十月的南方小镇(三)


第733章 中俄密谈

  普天同庆,举国上下欢声笑语一片,纷纷庆祝这个绝好的好消息。而实际上,在北京军机处,政治的天平再一次向俄国人倾斜了,这次中国人选择了在俄国最困难的时候,向俄国提出条件。
  中国与俄国的私下接触是从一栋京郊的后花园开始的,李经述与米哈洛维奇秘密接触,并提出希望中俄之间消除误会,重新谈判的消息。
  米哈洛维奇尽管不相信,可是他还是抱有希望,他清楚地意识到,尽管中**队军事力量并不算强大,可是日俄双方就像是天平两端托盘里的砝码和物体一样,实力相当对对方无可奈何,而中**队则成为了改变战局的那一根羽毛,彻底将俄**队压倒在地。
  米哈洛维奇询问中国人需要什么条件,李经述说我们的条件就是,废除1860年以后的所有条约,但是中国承认1860年前签署的中俄《恰克图条约》和中俄《尼布楚条约》,废除《塔城条约》《伊犁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西北边界勘定条约》《瑷珲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俄边界恢复到1770年康熙时期边界。
  米哈洛维奇当然不能做主,他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拿着电报怒极反笑道:“中国人,实在是太天真了,也太无耻了,他们居然向我们提出条件。”
  大臣们不敢说话,附和地指责中国,不过指责归指责,大家心知肚明,四十六万远东俄军(旅顺六万俄军)恐怕是要搭在中国满洲了。俄国尽管有百万陆军,可是主力部队放在欧洲,再加上俄国地域宽广,需要防御的地方又太多,尤其是和所有的邻居都有矛盾发生战斗,以至于现在反倒兵力捉襟见肘起来。
  大家也知道,只要俄国挺过现在这么难的一段时间,将来必定能够严惩中日两国,可惜时间对俄国人来说也非常重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定会在明年夏天来临之前歼灭俄国远东军队,从而让俄国人在远东毫无力量。
  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中国身上,但恰恰是中国,让俄国人狼狈不堪。
  俄国的经济在今年遭受重创,尤其是很多有钱人因为不断高涨的革命起义和**暴乱,唯恐殃及自己,纷纷逃出俄国前往德国居住,德国成了俄国人海外移民最多的国家。而德国人支持俄国移民的目的也别有用心,因为这些俄国人中包括列宁、托洛茨基、加里宁、马尔托夫、捷尔任斯基等人,德国人在和俄国人的对抗中,充分利用了俄国国内反对派的力量来瓦解俄国的国力。列宁不断遥控着俄国的一切,包括游行抗议,这其中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当初只带了衣服逃到德国之后,他的生活来源和活动经费的花销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
  俄国国内动荡的局势让俄国经济雪上加霜,尼古拉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