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王侯 >

第598章

锦衣王侯-第598章

小说: 锦衣王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风吹拂,青青安详的睡去,知了一脸羡慕的看着两人相拥而眠,恨不能以身代之。杨家其他的女人心理不一,但是好在大家都知道闻香教关系重大,没人会真的出来闹事。
  到了第二天清晨,杨承祖起来打了一趟拳,正与青青说着闲话,陆炳就从外面跑进来“大哥,山西来人了,咱们大概是要接见一下。”
  杨承祖看着陆炳递来的拜贴,马家家主马洪图,张家家主张自勉,王家家主王现,杨家家主杨省身。这四个人是各家家主,论身份地位,都与谢遵差相仿佛,在西北地面,有着强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就算是与衙门打交道,派个门下,也足以解决,这次亲自出面,也算是给足了自己面子。
  闻香教的发展,杨记的成立,确实对边镇商业造成巨大影响,四大家这次来,也就是来和这位杨记大东家,进行谈判。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晋商(二)

  晋商人家盘根错节,彼此联姻,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门第联盟,不单在山西一手遮天。周边省份,一样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他们经营盐、马、茶叶,负责九边军食运输,这些生意,或多或少,都涉及了朝廷的命脉与根本。能够做这种生意,本身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个年代都说商人没地位,可是能够做这些生意的商人,要是说自己没地位那纯粹是骗鬼。几家子弟中,都有不少人在朝为官,马家甚至出过一个兵部侍郎。
  虽然现在这位侍郎已经去世,但是在朝廷中还有一些老关系可以作为臂助,在山西、陕西地方官场里,也有着许多亲朋故旧。至于边军里,晋商也有大量的棋子,像是张寅,他就是张自勉的同族。正是靠着张家的辅助,他才可以坐到指挥使这个位置上。
  像是这样的武官,四大家里还有不少,他们把子弟变成武官,再靠这些掌握兵权的武官,把货物运出边关,在草原上换取重利。事实上,与蒙古的走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晋商的自留地,直到杨记成立之后,才硬从他们手里,分走了一杯羹。
  这几家家主既是巨商,也是大儒,算是这个时代颇有名气的学者,自然不可能去信荒诞不经的闻香教。但是他们无法逆转的一点就是,闻香教在民间发展的十分迅速,且与杨记彼此配合,已经对晋商的商业帝国构成了巨大冲击。
  陕西这边原本是晋商的势力范围,可是现在却被杨记逐渐抢占了市场,尤其像是草原那边的商道,差不多都被杨记占了。这几位晋商想要在闻香教里扶植自己的代言人,近而控制闻香教,也是正常不过的想法。
  四位晋商的当家,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虽然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是穿戴并不如何奢华,看上去更像是东南地方的小财主。没人会因为他们的穿着而对他们有所鄙夷,单是其身上的气质,就已经可以看出,是见过大世面,经过大起大落的人物。
  几人先是在山下寒暄几句,就一起进了大厅,几位教首见了几位员外,面上都露出喜色,他们这次敢出来反水,背后的主要助力,就是这几位员外。晋商不但有钱,还有着官场上的能量,他们答应了钱财、官身,总之,只要能够按他们的模式经营,闻香教上层差不多就都有好处。与之比起来,杨记给的好处虽然也有,却还是差了点分量。
  他们如果和郝青青较量,倒是可以斗下去,可是杨承祖出现后,他们就有些撑不住。要想和这位锦衣都督打对台,也就只有这些大商人,才有一点希望。
  几个员外精神饱满,长途跋涉并未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几名贴身长随泡了参茶,还有人取了几样小点心过来,给员外充饥。张自勉笑着与杨承祖寒暄几句,随口问道:
  “大都督在东南杀倭,前后用了两年多的光景,给我大明挣了个海晏河清。这是第一等的大功德,可是在老朽看来,真正的大功德,还是北商南下。这海贸,一向是南商的自留地,老朽始终不服气,凭什么这么大的盘子,南方人自己占下来。现在大都督让我们北方人可以在南方开货栈,造海船,这就是最大的善政,不管朝廷里有谁说话,我第一个支持大都督开海之举。”
  马洪图也笑道:“前者朝廷里有宵小构陷武定侯郭千岁,内中也攀扯到了张公,当时我们四大家已经做好准备,要把官司打到御前,分说个清楚。最后也多亏大都督断事如见,没让一些小人的奸计得售,我们几个老不死,是欠了大都督一个人情的。听说都督从京师往陕西来,老朽特意准备了两朵解语花,不知可合都督心意。”
  “马老爷子,有心了。那两朵花的事,我们稍后再谈,咱们还是说现在吧。四位员外贵人事忙,都有着偌大家私要打理,却要跑到青龙山来,闻香教的面子这么大了?据在下所知,山西始终不是闻香教的地盘,按说,教主怎么换,也该和四位员外没关系吧。”
  王现放下了参茶,手中轻轻揉着一对核桃“大都督,我们几个老骨头,家里供着菩萨,闻香教……我们是不信的。就算是族中子弟,也没有几个人信这个,不管是谁做教主,我们其实都没什么意见。说到底这是闻香教的家事,我们活了这么大把年纪,有一个道理是懂得,那就是,绝对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家事。我们这次来,不是谈闻香教的教主,而是谈生意。一笔真正的大生意。”
  见杨承祖来了兴趣,杨省身接过话来“这次的生意,很大,二十万人的安置。从住房饮食,到衣服家具,这是一笔多大的生意,想想也能想清楚。这么多的人过来,朝廷要给他们房子住,要给他们找饭吃。其中一部分人可以成为兵员,或者做工人,但是起码有六成的人口,是要吃闲饭的。这么大的盘子,朝廷自己接不下来,至少以陕西的财力,是接不住的。杨记修桥补路,最喜欢行善,这种事,肯定不会落于人后。我们这几个商人,也是大明子民,为国分忧理所应当。所以这次的生意,我们希望和杨记一起做。乃至今后的生意,我们两下,也该联起手来,互通有无,不知道大都督意下如何?”
  “二十万人的安置?这个题目,确实不小。四位员外怎么会对二十万人这么有兴趣。你们做生意的,讲的是利益,不要说自己有多仁义,这种话,留着给你们送匾时再说。在商言商,大家都是商人,做这种事,肯定是杨石淙给了你们一些承诺。你们帮他,他帮你们。但是我不明白,这种事有好处就拿着了,何必要告诉我。”
  王现点点头“实不相瞒,这次二十万人越关北归,朝廷的压力很大,杨制帅知道老朽几人,算是有办法的。特意找到了我们,请我们从中出手,也许了一些好处。毕竟我们几家,有上万子弟要养,做生意,肯定是要图好处的。好处里,包括了陕西的,也包括了河套的。但是我们今天过来拜见,就是要说明白一些话。这些好处,我们可以转送给杨记,这闻香教的教主,我们也可以支持大都督支持的人。”
  其他三位员外也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王现的意见,他们今天过来,并不是为了某个闻香教教首站台,或者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想过真的为某个教首站台,而是把闻香教教主的位置当做了一个筹码,堆到台面上,进行交易。现在他们出了价,就只看杨承祖如何选择了。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晋商(三)

  四大晋商财雄势大,以现场四位员外为例,如果他们愿意,随便说几句话,也可以拿出几十万银子来周转。他们与江南商人不同,于生活物质上的享受都不追求,吃喝穿戴,都追求节俭,把银子省下来要么买成田地,要么就铸起来,存在地窖里。
  杨承祖上一世参观过一些晋商人家的住宅遗址,对于他们存钱的本事,是从心里佩服的。虽然杨记的出现,极大动摇了晋商的根基,但是眼下在西北,晋商依旧是个强有力的集团。杨一清想要复套,赵全的人想要得到安置,都少不了晋商的支持。在这个地区范围内,他们比官府更有力量,调动资源也更为便捷。
  杨一清不管是想要复套,还是想要妥善安置那二十万百姓,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官方自己的力量达不到,借助民间力量,也不足为怪。真正引起杨承祖兴趣的,是晋商接下来要谈的交易,肯把闻香教内的力量,以及未来可以从杨一清手里拿到的收益作为交换的,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那几位闻香教的大头领,本以为晋商一来,自己就有了靠山,几位大员外财雄势大,富甲一方,即使不如大都督,至少可以有谈判角力的本钱。没想到刚一开始,就被卖了个彻底,心里都有些发凉。王现等四位员外,却已经对这几个头领的存在以及利益,没有什么关注,一门心思的与杨承祖谈起生意。
  “赵全那边,已经派了人跟我们接触。这个家伙听说是个从边塞逃出去的汉人,还是个白莲教徒,在蒙古那边投了虏,曾经是博迪酋重要的谋士,后来又反了水。但是这都不重要,他已经带头反水了,就是大明的好百姓。只要朝廷给他补一份文书,就可以把他招安,将来,说不定你们还可以同殿称臣。他这个人,有一定的才华,也肯动脑子,在北边,很是研究出一些东西来。比如他这次拿来的,包括晒盐的方法,糖的提纯,我们试了一下,都有一定的效果。除此以外,他还有几样小的研究,都能改善作坊的产出,让我们的作坊,可以多出一些东西。他是想和我们几个合作,由我们出钱,他出技术,进一步扩展这些东西。”
  杨记虽然体量大,但是晋商的根基深厚,如果再有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在一段时间内,与杨记展开竞争,还是有资格给杨记制造一些麻烦的。
  当然,最后这些东西,还是会被杨记拿到,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强的技术壁垒,尤其官方背景的商号,想要去搞明白别人的发明,只要肯使手段,怎么也能拿的到。可这几个晋商一开始,就把这些东西交出来,没想着当做法宝与杨记打对台,怎么也得承认,这是一个善意的信号。
  “这几年杨记的发展,或者说闻香教的发展,我们全都看在眼里,对于大都督的作为和想法,我们也能明白一点。老实说,大都督的一些意图,让我们觉得吃惊,我们中有人几辈子经商,却也想不到大都督那么远。这也跟所在的位置有关,到不了都督那个位置,也不会去想那个位置的事情。”
  “在商言商,大都督的杨记,肯定是让很多商人不高兴。都像你那么做,天下的商人,怕是要饿死一半。可是在百姓而言,杨记却是大救星,活菩萨。西北这地方,地穷,出产有限,就算是一等的好手,一年也打不出多少庄稼。加上有北虏,年年寇边打仗,就更不容易耕种。西北人命贱,日子难过,想要在这里招工人,都比别处便宜。现在,这个好处没了。赵全那二十万人,很多人惦记着,就是图他们人工便宜,可以省钱。”
  “初时,朝廷兴开中法,商人就雇了人,在这里种地。可是后来发现一年辛苦的种田,得了盐引却未必支的到盐,那些勋贵还有亲信的太监,皇亲国戚,早早的就把盐拿走了。商人们辛苦了一遭,什么也没得到,心里肯定不高兴,大家就不支盐。当初废开中法,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不废,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