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343章

天兵在1917-第1343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十分广袤,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板凳。

很明显嘛,在中亚方向苏联并没有什么威胁,可以说是这里的战场静悄悄,偌大一个中亚军区的工作就是剿匪,主要任务就是消灭那些民族分离主义者。

让堂堂五大元帅之一的叶戈罗夫去干这种小差事,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了。说白了,这就是变向的敲打,是政治局对其不满意的体现。不然的话,以叶戈罗夫的资历和能力,至少应该去克里米亚—高加索军区。

那么接替叶戈罗夫担任总参谋长的是谁呢?图哈切夫斯基,整整用了五年,图哈切夫斯基又回来了,而且似乎比以前还要牛逼了,他不光是总参谋长,还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可以说是农奴翻身把歌唱。

至少图哈切夫斯基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再次大展拳脚,可以将一洗前耻了。他迫不及待的要大展拳脚,准备大干一场。

新一届大会劫数还没有三天,在军委的例行会议上他就拿出了自己红色方案。这份方案充满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个人烙印,将进攻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反正托洛茨基对这个方案是合不拢嘴。

图哈切夫斯基高兴了,托洛茨基也满意了,那是不是一切就尘埃落定了?

没那么简单,在军委的十五把交椅中,斯维尔德洛夫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要否定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就跟玩一样简单。所以DUANG的一下,图哈切夫斯基脑门就挨了一砖,红色方案被否定!

这一转头拍得有点太猛了,以至于让图哈切夫斯基都懵了,明明自己轻而易举的就翻身了,还集总参谋长、国防人民委员与一身,怎么看都是大权在握的样子。可怎么就挨转头了呢?

只能说图哈切夫斯基和托洛茨基有点大意了,总参谋长这个位置,以小斯在军委的势力说拿下就拿下。之所以不拿下它,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谁当总参谋长都讨不到好,换成小斯这边的乌博列维奇当总参谋长,提出一个偏向于小斯的作战方案,结果会怎么样?肯定会遭到托洛茨基的强烈反对。虽然老托在军委是少数,但在政治局可不是少数,政治局不认可军委的方案一样是白搭。

而且必须看到,德国正在积极做入侵法国的准备,根据情报显示。最迟在7月份,德国人必然会动手。而此时,苏联的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更何况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两派还争论不休,根本搞不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一旦入侵法国,苏联根本就没办法反应。也就是说,最后这个黑锅必然得由总参谋长去背!

不管是李晓峰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没有让自己人去背锅的打算,既然图哈切夫斯基上蹿下跳想背黑锅,那就让他去背好了。而且让图哈切夫斯基接手总参谋部还有一个好处。今后的总参谋长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就形成惯例。当小斯和李晓峰的人接手总参谋部时,顺手再接管国防人民委员会岂不美哉。

反正,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已经商量好了,在德国入侵法国之前,只要图哈切夫斯基敢提出什么主动出击的方案一律否决。等拖到了德国拿下法国,托洛茨基的路线将不攻自破。

可怜的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傻乎乎的就踏入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设置的陷阱,被坑得那是相当的凄惨。

从三月份一直到四月份,图哈切夫斯基提了无数个方案,将所有的颜色都用了个遍,甚至搞出了紫色十五号方案这样的奇葩出来。但是无论他怎么改。方案就是通不过,急得他一个头两个大,仅仅两个月的功夫像是老了十岁一样。

多少年后,当图哈切夫斯基回忆起那段苦逼的岁月时。还是忍不住生气,在回忆录里挨个的将斯维尔德洛夫、李晓峰等人骂了一个遍。以至于后来的法国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心怀愤懑地写道:“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回忆录不难看出,在法国遭到纳粹侵略的时候,苏联是有能力从背后出击打败纳粹的,从那些林林种种的的作战计划来看,如果苏联真的那么做了。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将在1940年就结束!而伟大的法兰西也不会遭遇亡国的耻辱!”

在这位历史专家看来,法国的战败苏联要负全责,好像是苏联欠法国的一样。当然,他这个结论还算是好的,比如英国人就直接说:“苏联之所以选择作壁上观,完全就是出于坐山观虎斗准备渔翁得利的心理。从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来看,我们不能不怀疑纳粹的崛起是不是就是苏联的阴谋。众所周知,在整个二十年代苏联和德国的关系相当的好,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是不是在那个时候,邪恶的北极熊就给懵懂无知的汉斯注入了邪恶的基因,诱使汉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呢?”

反正,类似这样的阴谋论是层出不穷,仿佛导致二战爆发的幕后黑手就是苏联。

先不扯这些奇谈怪论,回到故事本身。进入到四月份之后,托洛茨基算是忽然明白过来了,闹了半天,总参谋长这就是个坑,而他还傻乎乎地跳了进来。

不过老托也不是好相与的,他立刻就指示图哈切夫斯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之后的军委例会上,图哈切夫斯基陡然加强语气,宣称必须立刻就达成一个合理的方案,在这么无休止的拖延下去,战备工作根本就没办法开展了。

甚至威胁军委,不通过他的方案,如果法国发生了意外而红军不能立刻响应的话,一切责任都在军委,到了最后他还要挟,必要的时候他只能辞职!

托洛茨基准备强势逼迫斯维尔德洛夫让步,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德国进攻法国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德国入侵法国,而军委毫无反应,他是一定要那这个事儿做文章的!

那么面对托洛茨基的威胁,斯维尔德洛夫的答复是什么呢?你丫当我是吓大的,你去做文章好了!至于图哈切夫斯基要挟辞职,斯维尔德洛夫的答复是:“如果图哈切夫斯基通知没有信心领导总参谋部,那么尽早的辞职是件好事。这将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这几个月在图哈切夫斯基的领导下,总参谋部的所有工作都裹足不前,我看很有必要换一个同志去试试了!”(未完待续。)

PS:  感冒了,悲剧……

鞠躬感谢xvxinyi、喀秋莎、徐跳跳1999、废人s、太平天国2、假面天使555和尤文图斯同志!

140威悉河演习

其实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打算辞职,不过是口头上威胁一下,来个逼宫。但谁想到斯维尔德洛夫直接就掀桌子,这下图哈切夫斯基就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继续昏天黑地的去搞作战计划了。

不过话也要分两头说,虽然总参谋部对未来如何去应对这场世界大战没有做出结论,但是相关的动员却在有条不紊的开展。1939年11月,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就修改了兵役法案,将义务兵役的时间从三年延伸到五年,并开始征召45岁以下的预备役军官返回现役。

与此同时各大军校也进行了一轮扩招,大量吸纳有志文化青年参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技术兵种,比如工程兵、汽车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其扩充的额度之大,简直令人惊讶。

截止至1941年5月,负责扩军工作的特里安达菲洛夫无不自豪的宣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培训出了10万名合格汽车兵和坦克兵,还训练出了5000名飞行员。这样的效率几乎抵得上之前的五年。只有伟大的苏联才能完成这一奇迹。”

当然,在美国参战并彻底动员起来之后,这样的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了,不过毕竟美国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素质更高,完成这样的动员也更加容易。

不过就在苏联上上下下都热火朝天的大干特干时,国际上的形势却风云涌动。吃掉了东波兰这块并不算肥美的蛋糕之后,希特勒当然不会满足,对他来说东波兰不过是大餐前的开胃菜中的一道而已。而另外的几道开胃菜,小胡子也已经选好了,丹麦、挪威被摆上了餐盘。

历史上比法国战役开始的稍早的挪威战役应该已经打响了,但是让李晓峰意外的是,小胡子到了5月初期都没有动作,难道这位真的见好就收了?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苏联没有通过《互不侵犯协定》,这让小胡子是相当紧张的,导致他早吞并了西波兰之后,很是观望了一阵,直到发现苏联是真的中立之后才下定决定拿下丹麦和挪威,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威悉河演习”计划。

5月9日,也就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再次被否定的那一天,德国突然袭击了丹麦和挪威,其理由是防止英法干涉丹麦和挪威内政,切实地维护两国的中立。

当然,这根本就是个幌子,谁都知道,真正让小胡子关注的是什么——铁矿,当然其次的还有钼矿。不过在当时来看,铁矿更重要,因为德国每年40%的铁矿依赖从瑞典进口,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又是从挪威的纳尔维克起运。一旦挪威投入英法的怀抱,或者干脆英法封锁挪威海域,德国的战争机器恐怕就开不起来了。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时任张伯伦内阁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提出在挪威海域大量布雷,彻底封锁德国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通道。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英国政府没有这个魄力,拒绝了丘吉尔的提议。

说起来丘吉尔这货也是个坏胚,眼看着直接封锁挪威不可能被内阁同意,他就换上了另外一招,开始不断地在公共场合对挪威喊话,要求挪威放弃中立一起加入对抗德国的大家庭。

当然,丘吉尔知道挪威政府恐怕是不会答应他的提议的,他这么做目的其实有两个:第一,让德国人感到紧张,制造出英国准备拖挪威下水,以便切断德国重要战争资源来源的可能。第二,利用德国给挪威施加压力,从侧面动摇挪威对中立的信心,迫使挪威向英法靠拢。

丘吉尔确实是老谋深算,不过是隔空喊了几句话,就让挪威和德国的关系趋于紧张。不要小看了这些该死的英国佬,几百年来在欧洲大陆合纵连横,让他们深谙其中的权谋之道。

实际上历史上的丘吉尔也是相当疯狂的,在挪威问题上是想出了不少损招。比如,冬季战争爆发时,丘吉尔就提出可以借着援助芬兰抗击苏联侵略的幌子,直接出兵登陆纳尔维克,并沿铁路线进入瑞典境内占领基律纳铁矿,从而同时达到遏制德国和苏联的目的。当时对于丘吉尔的这个计划,连法国人都表示赞同,准备搞一个英法志愿军前往挪威。

丘吉尔的这个计划怎么样?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也可以说是兵行险招,更可以说就是在赌博。姑且不说直接出兵两个中立国在外交上会陷入什么的漩涡,就说苏联和德国可能会做出的反应,都会直接毁掉英国。

被丘吉尔这么一弄,德苏两国还真有可能从貌合神离的互不侵犯条约走向真正的结盟,到时候英法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将遭受两个新兴集团的强有力挑战。以二战初期英法的那个怂样,被爆菊的可能性超过八成。

得亏历史上芬兰和苏联及时的停战了,让丘吉尔失去了借口,不得不废止了这个计划。不过当时他依然不死心,又提出了另外一项设想,那就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德国人,迫使德国首先破坏挪威的中立,然后英国就可以乘机跟进坐收渔翁之利。

很快,丘吉尔就找到了机会,那就是历史上德国入侵挪威的导火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