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兄长在上 >

第113章

兄长在上-第113章

小说: 兄长在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一桩喜事。孙贵妃生产后也得了一些赏赐,但比起有孕时,想见皇帝一面已然难了许多。
  她今日从暖阁出来,一瞥眼,竟看到了皇帝,心下欢喜,待要上前拜见,却见皇帝身形一闪,拐进了一个偏殿。
  孙贵妃思忖着,那偏殿又偏又冷,皇帝去那里做什么?她想见皇帝也不容易,不如趁此机会,制造一个邂逅。是以她佯做无意,在附近徘徊。
  然而左等右等,不见皇帝出来,她不由地有些慌了。天寒地冻,她虽穿着貂裘,抱着手炉,可仍觉得寒风刺骨。孙贵妃在娘家时,也是千娇百宠的。进宫后,脾气是收敛了不少,生了孩子后,又渐渐恢复一些原本性情。
  她一顿足,干脆上前去求见皇帝,却被内监给拦下。
  内监得了皇帝吩咐,任何人不得靠近,自然要拦住这位贵妃娘娘。
  “大胆!”孙贵妃柳眉倒竖,“本宫要见皇上,你也敢拦?”
  内侍忙道:“贵妃娘娘,您不能进去,皇上不在此地。”
  孙贵妃斜了他一眼:“既然皇上不在此地,那你为什么阻拦本宫进去?”
  “这……”内侍咬一咬牙,“皇上有旨,任何人不得入内。”
  “那就是皇上在里面了?”孙贵妃挑了挑眉,“那行,本宫等着。”
  她到底还是不敢硬闯,任由宫女紧了紧她身上的貂裘,又抱紧了怀里的手炉,在一旁等着。
  内监心里也直犯嘀咕,按说皇帝进去的时候不短了啊,不该到现在还不出来。
  约莫等了半个时辰,还听不见任何响动,内监有些慌了。皇上进去都有一个多时辰了,当时说的不足半个时辰就会出来的,这待的也太久了吧?
  而孙贵妃的耐心也渐渐告罄。她一面高呼“皇上”,一面越过内监闯了进去。
  内监大惊失色,匆忙阻拦。更让他不解的是,孙贵妃闹出这么大动静,依皇上的性子该出来制止呵斥了才对,怎么还不见皇上身影?
  拉拉扯扯进得偏殿,孙贵妃一眼就看见了倒在地上的皇帝,惊得几乎魂飞魄散,她也无暇去细看其他,直接尖叫出声。
  内监也慌了:“皇上!”
  然而,闹成这样,皇帝都没有一丝声响。
  内监心头忽的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上前查探后,双手发颤:“皇,皇,皇上,驾崩了!”
  看皇帝胸前伤口,分明是被刺身亡。而他身为皇帝近侍,竟然连皇帝何时遇刺的都不知道!内监的心中被巨大的惶恐不安所笼罩,再一看同样无声无息的明月郡主,内侍心中寒意陡生,只有一个念头:我命休矣。
  孙贵妃眼前一黑,险些晕倒,幸好有身后宫女扶着。她稳了稳心神,连声道:“快,请太医,请太后,请皇后!”
  出了这等大事,肯定要先让太后与皇后知晓。至于太医,万一皇上还有救呢?
  皇上继位多年,膝下无一子嗣,以后会如何,谁都不知道……
  孙贵妃想到将来,不由地一阵心痛,眼泪大滴大滴地往下落,遗憾而又害怕:如果她生下的是个皇子就好了……
  忽然想到了什么,她悄声叮嘱心腹宫女:“你去东平公主府上报信……”
  东平公主是她嫂嫂,也是皇上的妹妹,先帝的嫡女。她想,这个时候,有必要让嫂嫂知道这件事。
  消息传到福寿宫时,太后愣怔了一会儿,眸中是满满的不可置信:“什么?皇上驾崩?”
  “……回,太后,是的。”
  太后哂笑,缓缓说道:“真是平日里纵着你们,都把你们纵坏了,连皇上都敢诅咒!哀家先时还看见他呢,精神得很,怎么就说驾崩了?仔细拉出去,掌你们的嘴。”
  太后待人一向宽和,这等“掌嘴”的话极少说。她虽这么说着,可不知为什么,心里居然被浓浓的不安所占据。任凭谁不管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贸然诅咒皇帝。
  内监跪伏在地,连连叩头,咚咚有声,泣道:“不敢欺瞒太后,皇上确实已经……请太后移驾。”
  太后面色发白,在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来,似是自言自语:“哀家这就去瞧一瞧,你们也敢骗哀家……”
  或许是猛然起身的缘故,她只觉得脑袋一阵眩晕,下意识按了按眉心,才稍微好了一些。
  太后的銮驾在偏殿门口停下,她一回头,看向匆忙赶至的刘皇后,心里又是一咯噔,先时那不安不自觉加重了。
  皇帝驾崩,没有主子吩咐,谁也不敢有任何异动,是以皇帝还在原地、保持着先前的姿势。
  刘皇后向太后胡乱施了一礼,已隐隐带上哭腔:“母后……”
  不等太后回答,她便用手帕掩了唇,唯恐自己失仪。
  偏殿中冷冷的,大白天的,仍阴沉沉、黑乎乎的。
  看到皇帝的尸体,太后胸中一刺,眼眶发热,仍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踉跄着上前,颤巍巍伸手,抚摸着皇帝的面颊。
  冰凉的触感从手心直到心窝。
  这不是活人的体温。
  再瞥一眼皇帝唇角的血渍以及胸膛的伤口,太后无法再自欺欺人说皇帝还活着。
  她眼泪不受控制缓缓滑落:“皇儿……”
  太后视线微移,看向另一个身影,胸口又是一痛:“宝儿……”她也不要宫人搀扶,快步上前,泪如雨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怎么会死于这偏殿中?何人行刺?又是受谁指使?
  刘皇后已然哭出声来:“皇上,皇上……”
  旁边宫人内监无不淌眼抹泪。
  耳边的哭泣声让太后清醒过来。她沉声道:“先别急着哭!皇上驾崩,要忙的事情还多着呢。先封锁消息,别引起慌乱。跟在皇上身边的人呢?内监呢?暗卫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稳了稳心神,她又道:“召锦衣卫的陆大人进宫。”顿了一顿,她又道:“请三公进宫议事。”
  皇帝被刺身亡,传出去不免要引起慌乱,所以皇帝的死因,固然要查个水落石出,但也要死死瞒着。
  皇帝突然驾崩,又没有子嗣,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
  本朝规矩,立嫡立长,唯一例外的大概是先帝时期,身为元后长子的康王腿有残疾没被立为皇储。而今皇帝无后,势必要从其侄儿中选了。
  太后按了按眉心,皇位更替,易生事端,但愿一切顺遂才好。她如今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却不得不认真思索这个问题。
  她一生与人为善,虽身处后宫中,却努力保持本心,不使坏,不害人,对旁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想却落得这般结局。她生了二子一女,竟无一例外,全走在了她前面。
  太后强忍着悲痛,眼泪却不自觉掉落下来。不对,加上宝儿,她前后共养过五个孩子,如今居然只剩下一个晋儿。
  

第109章 争执
  一想到陆晋,太后稍微有了些精神:对了,晋儿。她已经让人召晋儿进宫了。
  皇帝的死因,晋儿一定能查出来的。
  因为皇帝死的异常,太后也不敢教人直接收殓,只等着陆晋到来再说。
  太后一时想想皇帝,一时想想宝儿,再想到早逝的一儿一女,心中悲痛难当。
  陆晋进宫时雪花纷纷扬扬,下的正大。他在陈公公的带领下匆匆向偏殿而去,还未踏足进去,就听到阵阵哭声。
  他只觉得胸口一刺,深深吸了一口气,才大步走了进去。看到双眼红肿的太后,他不觉心中一痛,匆忙施了礼:“太后……”
  太后一把捉了他的手,泣道:“你先看你舅舅和宝儿。”
  陆晋点一点头,视线微转,发现除了皇帝,竟还有明月郡主。他上前细看,待看清两人的情状后,心里便隐隐有了猜测。
  明月郡主到底还是回宫了,却没想到竟会这般收场。
  太后急问:“晋儿,可知道凶手是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陆晋略一思忖,温声安抚太后:“凶手是何人,晋儿心里大致有数了,只是还需细查。不过他们这样可不行,得先装殓啊。”
  太后也明白不能就这般置尸身于不顾。她点了点头:“好,哀家这就让人装殓。”
  看到他们的死状,太后隐隐约约也猜到了一些,却不敢细想。
  皇帝尸身刚被安放好,三公就匆匆而至。
  对他们,太后也只称作皇帝忽然驾崩。
  三公扶棺施礼痛哭后,年纪最长的顾太师拱了拱手问太后:“皇上驾崩又无子嗣,该由何人继承大统?”
  太后瞧了陆晋一眼,正色道:“哀家一妇道人家,不该干政。不过也曾听闻,太。祖皇帝曾立下规矩,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皇帝在一众兄弟中,排行最小,自是没有兄弟可以继承……”
  顾太师应声道:“嗣皇帝可从大行皇帝的侄子中。出。”
  太后点头:“是该如此。”她皱了眉:“皇帝的侄儿不少,又该选哪一个?是立嫡?立长?还是立贤?”
  皇帝兄弟七人,他居于最末。其长兄是先帝元后所出的康王,康王生有腿疾,生来就与太子之位无缘,他去世多年,只有一子,即平安郡王郭越。次兄是二十年前含冤而死的厉王,厉王也有一子,却是并未真正认祖归宗的锦衣卫指挥使陆晋。至于皇帝的同胞兄长,则是排行第三,还未成人就已去世,去年皇帝念及其无子嗣,特意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名为郭锦的少年作为嗣子……
  其余几个兄弟,零零星星,偶有子嗣传承。但是因为受父亲之累,平时不大显眼罢了。
  顾太师略一沉吟,应声道:“国赖长君,依老臣之见,平安郡王乃康王之子,孝睿皇后之孙,人品贵重,性格端方,可堪为继。”
  “越儿?”太后微微一怔。平安郡王也是她看着长大的,这孩子待人宽厚,性格不错,又是孝睿皇后的孙子,只是他从小就没被作为皇储来培养过,究竟能不能做得皇帝,她也不知道。
  而且,还有一层,如果是皇帝的侄儿继承,那晋儿可也是皇帝的侄儿啊。比起郭越,自然是晋儿与她更亲厚一些。
  “是。”顾太师接道,“昔日康王殿下聪慧果敢,常得先帝夸赞,只可惜身有残疾。可即便如此,他也率人编纂文选,光耀后世。平安郡王年纪轻轻,颇有康王遗风,年纪也长……”
  他心说,这或许也是天意,若非康王生有腿疾,不良于行,只怕还未成年就会被立为太子。那就不会有大行皇帝在位十五载了。
  太后轻咳了一声:“越儿虽年长,却也不是年纪最长的。”
  她有意无意看向陆晋,晋儿比越儿还大了几岁呢。越儿十八岁还在读书,而晋儿已经在朝中多年。
  曲太傅闻弦而知雅意,朗声道:“若论最长,当属陆……”
  他这“陆”字一开口,便卡了壳。他看太后的神色,知道是想推陆晋上位。陆晋由太后抚养长大,太后偏袒他在情理之中。只是虽说陆晋是厉王遗孤,但并未认祖归宗,至今都还没上玉牒。是以,他根本就没考虑过陆晋。
  在明白了太后的心思后,曲太傅第一反应是并非不可,但细一思忖后,又觉得不妥。人人皆知陆晋是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抄家杀人同家常便饭一般,这样的人若做了皇帝,那……
  国要长君,也要仁君。
  旁边的陆晋闻言,也猜到了太后的意图。他心中颇为诧异。在他的记忆中,尽管他身世大白于天下了,可太后依然将他当做是外孙,当他是成安公主的儿子。每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