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4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4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留下押金100文后,顾青云摸摸已经瘪掉的荷包,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依依不舍地从书店里出来了。
  唉,虽然觉得书箱一下子轻了一些,但是从小到大攒的私房钱几乎都在这里了,他偷偷摸摸攒下这些钱容易么?幸亏只是押金,还能要回来。
  顾青明倒是没在意这个,他捧着一本叫《国色天香》的话本,如获至宝。
  “一直听说过这个,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终于看到了!”
  顾青云一听,就皱眉道:“大哥,如果你沉迷于话本小说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到时大爷爷肯定会打断你的腿。”
  顾青明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看了看四周,还是人来人往的,就忙承诺道:“云弟,你放心,我会注意的,我可不想让爷爷他们失望。”
  最好如此吧,顾青云都不知道自己带他去书店是对是错,要知道即使到了后世,初中生或高中生因沉迷于看小说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还是有的,他真怕顾青明也是如此,那样的话,自己不就对不起大爷爷一家吗?
  那自己真的要成为罪人了!
  回到私塾,除了他们两个外,另外还有四个人都是乡下的,中午都不回去,他们自己带有午饭,都是在学堂吃了后就休息一会或者继续学习,所以整个学堂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喧闹声。
  顾青云和顾青明分别回到自己的学舍,各干各的事。
  甲班的学舍没有人,顾青云先是关上门,躺在长凳上小睡了半个小时,这才迷迷糊糊起来,用手帕沾了点葫芦里的水擦脸,清醒过来后又绕着学舍走了一圈,这才开始摆开笔墨,准备抄写《三字经》。
  不过因为他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所以根本不用看书籍,直接就默写了,非常方便,速度也很快。
  一般不是专业抄书的人抄写完这本书最快也要两三天,一般要七八天,甚至要半个月,顾青云自己写字是比较快的,这是他每日日书一千字练就的速度,而且他的字很是工整,大小一致,几乎不会写错字,这样的话,这一页纸就不要重写,相应的,抄书的速度就会加快。
  书店给的纸张是按照一本样书的平均页数再多上几张,如果自己写的错页少的话,剩下的纸张就是自己的了。
  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会为了几张纸斤斤计较,顾青云心里痛惜了一会自己,想起现代那些便宜的白纸,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第17章 商议

  古代一点也不好!
  他暗自发了一会儿牢骚,就赶紧收敛像野马一样狂奔的思绪,静下来心来,继续默写。
  刚写了四分之一,同窗们就陆陆续续地来了。
  顾青云没有把东西放好,只是写的速度放慢,把早上夫子指点他的书法笔画开始慢慢地融入,一点一点地改正。
  其他三人看了也以为他只是在练字。
  下午,何秀才只到他们班讲了半个时辰的课,布置完作业后就放他们回去了。
  顾青云发现这私塾管的也不是很严,要科考的话,多半是靠学生的自觉,私塾的老师只是指点你怎么去读书,想要科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读哪些书,你现在还欠缺什么等等,很多时候都是你自学,如果有了疑问再去问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只是一个镇上的私塾,老师只有一个,学生有十几个,貌似也只能用这种方法了,单看他的上学时间就知道了。
  换成现代的时间是早上8:00…12:00,下午是2:00…4:00,其余时候都是靠自学。
  回去的路上,顾青明和顾青云交流了下学堂的情况。
  “大家大都学习很认真,只除了几个贪玩的。”顾青明对此很有感触,道,“和我以前一样,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不知道珍惜。”
  顾青云看他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觉得很不习惯。不过想到大堂哥现在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看来真的是大爷爷教育有方啊。而且今天下午他都没和自己讨论《国色天香》的剧情,看来真的没有沉迷其中。
  真是太高兴了!
  好不容易走到家,消受了一番姐妹们对他的关怀后,顾青云喝下一碗鸡蛋水,觉得脚板有点痛了,想着晚上一定要泡热水缓解一下才行。
  他走去顾伯山家里,一路上遇到其他村民,大家都笑眯眯地和他打招呼。
  “栓子,从镇上回来了?”苗大朗家的看到他后,很是热情地打招呼,“栓子以后就是秀才公了,这可是我们林溪村的大好事啊,以后和别的村吵架我们也不怕了。”
  顾青云一囧,还是微笑地点点头,回道:“是的,刚从镇上回来。”心里很是奇怪,怎么她对自己那么热情了?以前都是和普通村民一样的。
  到了顾伯山这里,顾青云就简单地把今天的事情说了一下。
  听说顾青云能有所进益,顾伯山很高兴,他拍拍顾青云的肩膀,笑道:“好好读。”
  顾青云用力地点点头,见顾青明不在身边,其他人也不在,就把今天他们去书店的事说了一遍,忧虑地说道:“大哥他不缺钱,我实在不该和他一起去抄书,这样会不会影响他学习?”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把事情告诉顾伯山,起码要他有个防备。
  顾伯山皱眉想了会,道:“我会注意这个问题的,而且谁说他不缺钱了?他要是像我一样多考两次不上,那也缺钱!不过你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本末倒置。”他知道对方的情况,没有说不让他抄,毕竟这是很多寒门学子挣钱的一种手段。
  顾青云当然点头答应了。说了这个事情后,他心里放心多了。
  傍晚家里大人们都下田回来了,对他就是一阵嘘寒问暖,好像他出了一趟远门似的,老陈氏还把他抱在怀里好好地揉搓了一顿。
  “行了行了,让栓子好好说说话。”顾季山见老陈氏没完没了的样子,心里有点嫉妒了,忙开口道。
  老陈氏撇了他一眼,还是把顾青云放开了。
  “夫子挺好的,很有学问,他考校我后就把我放在甲班。”顾青云实话实说,道,“三位同窗年纪都差不多,比我大五岁,他们都很和气,没有欺负我。”
  顾大河一听,就向顾季山解释甲班和乙班的区别。
  听说这是准备可以下场考试的,大家都很高兴。
  “这么说,栓子现在就可以入场考试了?那不是说他很快就是秀才公了?”李氏一脸的兴奋,抱着怀里的小儿子,笑道,“狗剩以后长大了也要和大哥哥一样,读书厉害,也做个秀才公,是不是呀?狗剩,是不是呀?”
  怀里的小家伙被逗得咯咯咯地笑,小腿乱蹬,口水横流。
  “不懂就别乱说,说出去都会笑死人。”顾二河皱着眉头看她,“现在科考的时间已经过了,第一场县试要到明年二月份才开始,还有十一个月呢。”
  李氏闻言有点尴尬,她幽怨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勉强笑道:“都怪我都怪我,日子都记错了。”
  “知道自己错了就好,在外面不要乱说,要让我知道你在外面挑起是非,我就把狗剩抱过来自己养,省得你把他给带坏了。”老陈氏瞪了她一眼,打蛇打七寸。
  自从栓子的身体大好后,她就对他疼爱无比,其中未尝没有小陈氏的缘故,毕竟这也算是她的娘家人了,当然要护着一点。
  而且前几年李氏有了儿子,她才给了她两天的好眼色,她就不知道姓什么了,当时都说了孩子还小,不要带回娘家参加那个什么成亲礼,这又是鞭炮又是喧闹的,很容易把小孙孙吓到,结果她不听,硬是要回,结果呢?孩子染病不治。
  所以现在即使有了两个小孙子,在她心中,栓子还是最重要的,有她在,谁也别想伤害到栓子的利益。
  今天栓子一去镇上,看他和大哥家的孙子一起背着书箱,不大一会,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他们俩要去镇上的私塾念书了。为此,这事还在村里掀起了一股波澜,现在还在酝酿中呢。以她的经验,明天事情就会闹大,肯定很多人来家里问东问西的。
  “去年你同窗那个叫赵文轩和何谦竹都入场了,两人都只通过了县试,没通过府试,今年他们好像没去考。”顾大河见气氛有点尴尬,就起了话题,道,“我打听到的,何谦竹是何秀才的族中侄子,他们都是桃花镇何里正的族人,关系还算亲近。”
  顾青云一惊,桃花镇也是有几个大姓的,其中一个就是姓何,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他们家族好像出了几个人才。
  “有一天我们姓顾的也像他们一样就好了,族中有两个秀才,一个是私塾先生,一个是里正,族中还有人经商出色,在桃花镇这个地方,就稳如泰山了。”顾季山叹道,抽了一口旱烟。
  顾青云默然,是啊,好像大家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不安感,即使现在吏治清明,但还是担心一个小吏能给自家带来麻烦。他知道,这是前朝最后十几年的混乱给老一辈的人留下了惨痛的回忆。
  “爹,我今天送完栓子后就顺便去了一趟县城,买了粗盐后,就找一品香的掌柜了解了下牛市的事情,他说确有其事,过几天牛贩子就到我们这里了,他让我们如果想买的话就要准备好银钱,应该会比较贵。”顾大河见他爹陷入沉思,就继续说道。
  粗盐,他们因为要的量比较大,一向在县城里买,比在镇上少花十几文钱。
  顾季山他们精神一震,都紧盯着顾大河。
  顾大河却在沉思。
  老陈氏眼一扫,见大丫她们都听得很认真的样子,就指挥道:“都愣在这里干什么,赶紧去做菜烧水去。”
  二丫嘴巴动了动,想告诉她奶,她们都把这些弄好了,可还没来得及说,就见大丫朝她使眼色,于是就很顺从地出去了,顺便还把三岁的堂弟狗蛋也带出去了。
  顾大河这才又说道:“而且掌柜还说近段时间有些地方的鸡发生瘟疫了,鸡蛋和鸡明显减少,就让我们增加这个月的份额,他的价格也随着市价,加两成。”
  他说了个鸡蛋的数字。
  顾青云一算,就说道:“那这个月差不多有1200文的收入。”本朝是1000文钱兑换一两银子,当然实际上可能会有所波动,不过波动不大。
  “每次鸡瘟,只要我家的鸡群没染上,钱都会赚多不少。”李氏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想了想才答道。
  她的话让大家都露出笑容,虽然有点不厚道,但自家能多挣钱的感觉很好哇。
  “不过我家还有那么多鸡蛋吗?”小陈氏看了一眼老陈氏,柔声道,“娘,不够的话,是不是和以前一样,向村里人买?”
  “是要买的,加上我们以前腌制的,还没卖出去的,可能还差一点,到时老大媳妇,你就去村里找人买,按照惯例。”老陈氏吩咐道。
  小陈氏点点头,知道她的意思,按照惯例就是先找和自家关系好的,比如顾家的其他几房人啊,然后才是村里其他和自家走得近的。
  “卖鸡的话,现在有52只,还有35只母鸡在生蛋,我看了下,可以卖出2只老公鸡,还有10只老母鸡,它们都不能生蛋了。”顾青云想了一会就建议道,因为他经常去看鸡群,非常了解它们的情况,大家也就同意了。
  说完这个事后,大家的心情颇好,老陈氏就问起了大丫的亲事。虽然家里的很多事情她都一把抓,但是对于孙女的亲事她是不插手的,都由着自己的儿子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