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03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03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顾青云不再考虑这些让他头疼的事,他叫三元进来,为他添加清水磨墨,自己凝神写作。
  这是自己一直想写的话本,顾青云事先收集的资料齐全,所以一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灵感如泉涌,手下不停,写起来很顺畅。
  一旁的顾三元看了非常高兴,他如今会的字越发多了,看话本毫无障碍。顾青云一边写,他一边看,看到有错别字或不对劲的地方就暗暗记下来,等顾青云停下后,再跟他说。
  等顾青云觉得光线昏暗时,天色已晚,吃晚饭的时候到了。
  “叔,你今天写了好多,比平时多一倍。”顾三元兴奋地数了数白纸的张数。
  顾青云也很意外,不过想到他刚才的状态,觉得应当如此。
  到饭厅时,发现大家都在等,连小鱼儿和小丫都在乖乖地等待,看到他很是惊喜,这让顾青云很是内疚,忙道:“老师,外婆,怎么不叫我出来?或者你们先吃?”
  方仁霄摇摇头,笑道:“我们还不饿,天气太热,不大想吃东西。”说完这句话后,他看了一眼顾青云的脸色,关切地探头道,“是不是算学书有修改?定稿了么?”
  顾青云一愣,看了一眼简薇,发现她也愣住了,忙摇头道:“老师,上次我给您看的就是最终版,今天已经交给松竹书斋了,即将送去刻印。我刚才写的是话本……”后面的声音就小了点。
  “写话本?”方仁霄眉头一皱。
  顾青云忙把自己换笔名的事说了,他随便想了一个名字,名为“山谷居士”,这个名字与他之前用过的笔名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这样也好。”方仁霄没反对。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
  一个月后,顾青云的《算学再解》出版,事先经过宣传,加上几位算学大家的大力推荐,一下子就卖出两百本。他书中的内容还有乡试和会试科考中出现过的算学题,他用了几种方法来详细解答,因此也吸引一些有志于考举人和进士的秀才、举人们,之后断断续续地有人过来买。
  对此结果,顾青云和谢长亭已经很满意了,只要他印刷的两千册能全部卖出,起码不会亏本。
  慢慢的,随着人们看完这本书,就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大家的重视,众人纷纷给出意见,大部分是好评居多。
  顾青云见状,更为高兴。比起亏不亏本的问题,他更在乎的是大家的看法,这可是他花费了至少三年的时间写成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本书上,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可这已经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
  如果有人能从他写的书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学到一些知识,这就是他的成功。
  这天,在参加一个有关于算学的聚会后,天已经黑了,顾青云赶在宵禁之前回到家。
  “夫君,你在想什么?”烛光下,见顾青云正卧在凉席上,好半响没动,一旁正在梳通头发的简薇开口问道。
  顾青云做了几个俯卧撑后才回道:“今天我的一个同年准备请假回乡,我就想起爷爷奶奶他们了,三年未见,即便上次三元送爹娘回来时说他们身体还算硬朗,可到底没有亲眼看见,不放心。”他虽然又在京城住了三年,可因为前两年爹娘来京和他一起住,不满足请假的条件,没有和父母相隔千里。
  他这么一说,简薇也被勾起了思乡之情,她停下动作,看了着镜中的自己,再看看镜子中跳跃的烛火,目光迷离,低声道:“是呀,我也想他们,还有我娘和弟弟,我爹。也不知弟弟现在如何了?上次娘亲来信,弟弟学业火候还不够,要等个两三年才能下场。”
  “阿瑜如今才十二岁,等个两三年也不迟。”顾青云觉得十五六岁下场才是正常的,学识更扎实,可以一举考过院试,成为秀才。
  至于他家的二弟和三弟,前两次院试机会都没能抓住,如今两人还是童生,就看今年八月的院试了。
  当初他得到这个消息时,简直是心急如焚,很是失望,忍不住的,又在京城收集一堆参考资料寄回去。想到两人今年一个二十二岁,一个二十岁,还是童生的身份,就恨不得飞回去给他们上课。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他们的学识已经够了,就是差了点运气,临场发挥不好,精神压力过大。
  再想到他大堂兄顾青明二十好几才考中秀才,顾青云就淡定了。这些年他在京城遇到过一些少年才子,都是十五六岁就考中秀才的,厉害一点的十二三岁就考中了,甚至还有比他当初还年少的,十一岁就中了廪生,于是眼光也跟着高起来。
  不过堂弟们科举不行,倒是在子嗣方面很厉害。二弟已成亲两年,如今生有一子,一岁半,前不久接到信,二弟妹又怀孕了,估摸着三个月后孩子就出生。而三弟去年刚成亲,三弟妹也是有孕在身。
  他们成亲的对象算是门当户对,出乎顾青云的意料,除了二弟按照计划和庞教谕的女儿成亲外,二叔和二婶为三弟选择婚事时,选择的是家境较为富裕的地主之家,对方的产业没有大到一定程度,没有入商籍,可商铺还是有几间的,而且家中也是大族,有靠山。
  顾青云原本还以为二叔和二婶都会为堂弟们选择书香门第的女孩子呢,当初他们把成亲对象的家庭情况写在信中询问自己的意见时,他还为此大吃一惊。不过在知道对方人品不错后,他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事实上,他也不会反对这样的事,他毕竟是晚辈。
  想到科考,他就想起自己的大儿子小石头,他现在快学完五经,速度很快,在算学、律法方面更是有他的教导,每次考试时都很少失分。
  小石头考秀才是要回原籍的,顾青云在想什么时候才放他回去,如果他学得好的话,没有必要一定要等到十五岁。
  *
  当顾青云因为出版算学书而得到上官的赞赏,并让他正式接触业务知识时,他的《白蛇传》也开始发售了。
  对此,顾青云是非常关注的。毕竟他相当于从头开始,能不能成功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第147章 学习

  简薇同样如此; 对于这篇话本她很是喜爱,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这样一来; 对它的关注度自然高。
  和以往一样,顾青云的书依然是采取连载的形式,只是这次他是一下子发出十万字。因为这个故事他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算是胸有成竹,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因素,和他前世有联系,所以他写得很快。
  之后是印刷、售卖。
  这天下午,顾青云在家一边等待消息一边练字平静心绪; 今天是话本发售的第二天,昨晚刚上架。
  不久; 顾三元气喘吁吁地敲门进来; 一看到顾青云,脸色有些不好看,不过还是马上说道:“叔,我去看过了; 感兴趣的人不少,可那些人一拿起书本看了几页就没有再看; 不过只要能坚持看久一点的就会一直看下去。”
  顾青云闻言; 心中提着的一口气微微放松,笑道:“那还不错。”
  “叔,怎么会不错?比起以前差远了!”顾三元即使年纪已二十四岁; 在外人面前是沉稳能干的形象,但在顾青云面前还是保持有什么说什么的性子,这下子话就脱口而出,“比以前您写的差远了!以前您的书一出,一大堆人在书斋门前等候,现在是我们等别人买,完全不一样。要我说,还用以前的那个名字多好,现在谁知道‘山谷居士’是谁?”
  顾青云摇摇头,虚点他的额头道:“你啊,就是心急。现在看的人都是男子,他们中有些人对从女性角度写的书不感兴趣,不过这毕竟是出版的书籍不是手抄本,加上松竹书斋的话本大部分质量都比较高,这家书斋手里还掌握着几个写得好的文人,大家对松竹书斋的眼光还是信任的。我的书这样一做,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前去看。而且说到底,话本看的还是口碑。如果我写不好,即使用的是‘一枕黄粱’的名字,别人也不会买账,反而大加嘲笑。”后面的话他想了想,突然不想提起了。
  因为自己的小心谨慎,放弃可以到手的银子终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过他并不后悔。最重要的是,他这本《白蛇传》的主角是女性,针对的也是女性读书。比起之前的话本,写得更加细腻曲折。
  顾三元一听,认真考虑后,觉得的确如此,于是不再纠结此事,打算等时间久一些再看。
  “对了,你家的房子买了吗?”顾青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忙问道。
  这些年顾三元为他做事办事都是勤勤恳恳的,还对自己忠心耿耿,没有中饱私囊。每天跟自己去上班还不忘和其他小厮下人小心打听一些小道消息,让自己待人接物更加得体,没有冒犯别人的避讳之处。
  此外,他毕竟是自己的族人,又是家里的外管事,月钱和其他下人相比是最高的。再有他媳妇的帮忙,前不久就攒够钱可以在城南区买到一小套一进四合院,虽说面积很小,但总归是独门独户。
  “买了。”说到这个,顾三元脸上的兴奋之色表露无遗,毕竟能在京城买个小院子对于小时候的他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能买到,也算是在京城有了立足之地。
  “讨价还价很久,前房主才肯出手的,我已经去官衙那里办了房契,拿着您的名帖,县衙的人没有多收我的钱,速度还很快。”顾三元突然凑过来拿起蒲扇给他扇风,一边还讨好地道,“嘿嘿,叔,您可不能赶我走,我还得在您身边服侍您呢。我家那房子我准备收拾收拾就出租出去,以后还在您这里住。”
  顾青云靠在椅子上,感受到一阵阵凉风吹在自己身上,浑身觉得舒爽,他微微“嗯”了一声,状若漫不经心地应道:“只要你没做错事,我当然不会赶你。”他虽然信任顾三元,可该有的提醒和告诫还是必不可少的。
  顾三元为他办的事,他偶尔还会让人从某个途径去了解。他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是谨慎过头,还很辛苦和麻烦,可他就是这个性格,很难改变,也不想去改变,而且他还不避讳让当事人知道。
  有这样的规矩,这些年来,家里的下人还算是安分的,没有出现什么欺上瞒下的事。
  顾青云只要一想到自己以前看过的小说和在京城的所见所闻,有些人家的下人做错事要主家背锅,简直是太冤枉了。
  有了前车之鉴,他就觉得自己这么严格持家还是有好处的,起码家里一直很平和。这么多年来,自家的下人没多出几个,可家里还是运转着井井有条。
  简薇和他的想法相同。
  顾三元呵呵一笑,更加卖力地给顾青云扇风。
  “你家儿子等过两年就跟着小鱼儿去学堂,他的学费我出,我看他虎头虎脑,看起来很机灵的,兴许以后能读出个名堂来。”顾青云想到顾三元家里三岁的大儿子,就忍不住开口道,“你有空就先教他识字。”如果族人中有孩子有天分,他还是很乐意帮忙的。
  这几年,林溪村的族人就没出几个读书的人才,倒是他带回去的算学书和他私下编写的做账教学范本被顾青明大力推广,如今族里的几个年轻后生进不了学,就去县城或临阳府里的商铺做伙计,有些厉害点的,直接做账房。
  这让他很是郁闷,难道以后他们顾氏是专业的账房家族吗?不过仔细一想,就知道培养人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官场上,大家讲究是同气连枝,他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