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15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15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青云信中所说的要写下一本话本,他很是期待。下一本从男人的角度写,他肯定喜欢。
  他摇摇头,不再想话本的问题,开始读有关于朝堂和京城发生的新鲜事。
  *
  越省临阳府林溪村。
  夏季的阳光充沛,田里的稻谷沉甸甸的,抬眼一望,一片金黄色,微风吹过,稻浪滚滚,让人看了心中喜悦。
  此时的顾大河就是如此,他正背着手站在田埂上,环视着四周,尤其是看着自家田里快要成熟的稻谷,更是涌出一股浓浓的自豪感。
  这才短短十几年,自家就在林溪村拥有一百亩地,还在隔壁两个村一共置办下一百五十亩,加上县里的一间商铺和宅院,顾大河觉得自家是不是要拿出这些年的收益,再置办多五十亩地,正好凑成整数三百亩。
  相对于商铺,他还是觉得田地更为可靠。
  想到儿子说的以后致仕后肯定会回林溪村居住,他不由得看向村里的方向。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庄若隐若现,白墙黑瓦,一座座院子看起来整齐又美观,不过他认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村口那高高竖立起来的进士石碑,每次他一到村口就会停在石碑那里看了又看,每隔几天自己还是拎水和抹布过去给石碑擦拭灰尘。
  不止是他,村里有孩子去科考时,都要在石碑底下拜一拜,上一柱香,久而久之,大伙经过石碑前,都会特意放慢脚步。
  看到石碑,就好像看到儿子站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为何,现在看到这石碑,再看看快要落山的日头,归巢的倦鸟,顾大河觉得自己的眼角不知不觉中就湿润了。
  他赶紧掏出怀里的丝帕——儿子儿媳送回来的,擦了擦眼角,定了定神。
  想到儿子,他就想到自家的房子。这些年他们林溪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朝廷的赋税一直没有加,村里因为有他儿子在,没有官老爷们来敲竹杠,其他村的人也不敢惹他们,加上他家的租子虽然和其他地主一样,可他们家还借给佃户耕牛可以使唤,还有一排水车可以灌溉。
  这样租他们水田的人打的粮食就更多。
  前年他回家时,儿子又嘱咐自己在村里多做了几架水车,这下子,村里人就更受益了。
  他们族里的族学束脩不贵,村里的小孩只要不是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都会送一帮小泥猴来族学里认字,等他们大一点,没有资质的就去做学徒伙计,有点算学天分就会专门学算账,再有天分的,家里又有钱的话就继续读书。
  如果是族里的孩子,只要天赋够高,族里可以帮忙出一部分钱,甚至他们家可以资助,这让他们顾族的人越来越团结。
  现在看到那些房子,他又觉得自家的院子太破旧了,这是儿子十二岁中秀才时盖的,这些年修修补补,看起来还算好,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可以住个几十年,可自家怎么能一样?门庭就不一样。
  还是觉得太旧了,大孙子今年十岁,过个几年就回来考秀才,得回家住。
  而且自家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以后成亲生子,人就越来越多。还有弟弟家,也是人越多越多,以后地方都不够住。这怎么行?最好是能和弟弟家分开,一人建一个大宅子,不过这事不急,儿子现在才三十岁呢。
  再说了,家里还有爹娘在……想到这里,顾大河脑子里的想法就拐了个弯,开始和王管事商量过几天抢收请短工的事。
  两人刚商量好,就见那边的大路上驶来一辆牛车,牛车上坐着的正是何里正家的管家。
  当然,这是新一任的里正,何家有何谦竹这个举人,新任的何里正也是秀才,算是子承父业。
  “顾老太爷,你家顾老爷又捎人带信回来了!”何管家一见到田埂上的顾大河,忙大声喊道。
  顾大河一听,大喜,连忙三步并两步地冲到路边,急声道:“在哪?”
  何管家满面笑容,让赶车的小厮停下车,从身后的车篷里抱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箱子,笑道:“就是这!”
  顾大河见状,更是高兴,这说明这次不止是信,还捎有其他东西回来了。
  婉拒顾大河的邀请,何管家以天色已晚为借口,只在顾家门前停下,等顾大河和王顺下车后,帮忙把箱子放上,连门都没入就急匆匆离开了。
  事实上,他是很想进去的,不说其他的,和顾家打好关系总没错,只是看顾老太爷那急切想看信的样子,就不好再打扰了。
  不用王顺帮他提箱子,顾大河自己亲自拎着进门。
  刚进门,就听到站在院子的顾季山问话:“刚刚是谁来了?不会又是请你去吃什么宴席吧?”
  “不是,是栓子寄信回来了。”顾大河嘿嘿一笑。自从从京城回来后,自己就老是接到其他人的邀请,不是本县的,就是邻县的,大家都很好奇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即使说过几遍,大伙儿还是很感兴趣。
  这话一出,顾家就立马轰动了,其他在家的人赶紧围过来。
  话虽如此,其实也没多少人在老宅,二房一家在顾大河夫妇回来后,又搬到县城居住了。
  箱子一打开,大家就先注意到那几本整整齐齐放着的书籍。
  “这是栓子写的第二本算学书!”顾大河认真辨认了一遍,看到封面上儿子的名字,顿时喜气洋洋地宣布,“栓子又写出一本书了!”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咱家栓子真是又聪明又厉害!”老陈氏一听,马上念了一句佛,摸摸自己手上的佛珠,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像许多老年妇人一样,老陈氏在不愁吃穿后,就迷上了信佛,时不时去庙里走走,为了保佑大孙子在外面安好,保佑平平和安安能早日考上秀才,她是不吝惜捐香火钱的。
  顾大河展开信来看,读了一遍。
  四人知道顾青云一切还好后,心终于放下来。
  小陈氏微微一笑,探头道:“信里不是说要把其中一本给族里,给两本县学吗?当家的,你记得早点拿去。还有,咱们自家要留下一本。”
  顾大河点头:“我肯定记得。”
  顾季山一直笑眯眯地摩挲着书本不放,手的重点放在顾青云的名字上,奇怪地问道:“栓子怎么只给族里一本,给县学两本?”
  “哎呀,爹,栓子的意思是,这第二册的算学书难度大,族学里的孩子还学不了这么深的内容,放在县学刚好。”顾大河连忙解释。
  顾季山一听是顾青云的意思,再也没有意见。
  而顾大河看着儿子给自己寄回来的话本,心里更是高兴了。自从在京城无聊之下,他迷上看话本后,儿子就一直给他买话本,就是回到村里也不例外,时不时地就寄一些回来。
  尤其是儿子开始写《白蛇传》后,他和媳妇更是成为儿子的忠实书迷,一段时间没看到更新都觉得睡不好觉。
  只是看到儿子在信里询问平平安安的情况,他想了想,决定等侄子们的院试成绩出来后再给儿子写信比较好,免得他这边刚寄到京城,侄子们就考中秀才了,那还得再寄一次。
  要他说,侄子们这次考中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上次去县城看老二一家,侄子们变得比以前机灵多了,不像以前,不知是不是读书读多了,傻傻呆呆的,没有自家儿子以前的一半机灵。
  算了,不想这些了,他要先把儿子写的话本看完再说!
  小陈氏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心里也高兴得很,她也追着这篇话本呢,只是她不识字,得靠当家的给她念。
  *
  京城这边,过中秋节时,顾青云想到现在院试还在进行中,就想到自家的堂弟,暗暗祈祷他们这次一定要中,再不中小石头就长大了,没过几年就会回乡,到时和叔叔们一起科考,他怕自家堂弟们面子上过不去。
  不过想想堂弟们在迟迟考不中后,接受自己的建议,没有再一门心思地放在读书上。
  例如顾青平开始跟着二叔学习管理铺子、田地,为以后接管家业做准备。顾青安则去何家书肆学习如何为书画裱糊,这算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可以安身立命,还与书画有关,算是沾了个“雅”字,尤其是他以后和同窗同年应酬送礼时,送上自己亲自裱的书画,也算是一件很有诚意的礼物。
  除了他们两个外,顾青云还担心跟着他学习大半年的少年王家骏,他去年考中童生,今年自觉学业有进步,六月中旬就跟他告辞回老家越阳郡考院试。
  他要带给家里的东西就是请王家帮忙捎带的。
  希望他也能考上。
  过完中秋节后,朝廷果然同意了户部拿出的方案,决定在云南实行。
  之后,他们户部就要开始忙了,因为既然要发展云南,肯定要先投资,最起码道路要修好一点,这涉及到经费问题,户部要挪出这笔钱来,方方面面都要扯皮。
  顾青云的工作一下子忙起来,不过他忙得高兴,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策论被朝廷所接受,虽说在经过户部其他上官的手后,还被别人修改或增加内容,可他的功劳没有被隐瞒,被封尚书如实上报了。
  为此,顾青云还得到皇帝的赏赐,不过他没有升官。
    
    第159章 谈话

  至于皇帝的赏赐; 白银三百两是最实惠的,其他的什么玉如意、宝瓶之类的; 只能小心翼翼地供起来; 不能让其有损伤。对顾青云而言,当然是银子最为实用。
  至于这份赏赐是否合适,顾青云想到永安帝一直以来的风格; 很是中规中矩。永安帝是一个喜欢按照规矩做事的人,一般不会破格。
  不管怎么说,他们顾家也算是拥有皇帝的御赐品了,这是一个大的突破。
  不过其实他最想要的是,皇帝给他一个皇家学院的入学名额; 只是皇帝赏赐的时候没有问过他的意见,就已经送到家里了; 真是可惜。
  顾青云没再多想; 他如今在户部已经习惯这种生活。看来除了依靠时间慢慢融入集体外,集体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云南发展计划正式展开后,没多久,顾青云还接到了庞喜林的信。
  半年时间没接到他的信; 顾青云还真的有些担忧。他和庞喜林认识的时间不算长,可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讲究缘分; 或许是因为气场; 因为相同的出身背景,顾青云和庞喜林的关系自从认识后就一直很好。
  如今超过半年没联系,顾青云即使觉得是云南的交通不便造成的; 可也担心他会不会是因为“强买良田”一案受到了打击。之前他没表现出来,不代表就一切都好。
  据他了解,除了自己,京城的其他同年也很久没人能收到他的信息了。
  可想而知,现在能收到他的来信,顾青云有多高兴了。
  在信中,庞喜林详细说明自己所在辖区的情况,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县内走访,对县内的贫穷只觉得触目惊心。
  人少、穷困、落后、封闭,这是庞喜林面对的情形。
  顾青云默然,这些地方的情况他当然清楚,其他同年偶尔有来信,也会说到自己辖区的情况。不过自从好友被贬到那里后,他在收集云南资料时就特意注意了下,早有了解。
  大概是他家乡有码头的缘故,加上到郡城不算远,坐船只需一天半的时间,所以他知道林山县不算最贫困的。目前,是交通最不便的地区最贫穷。
  想了想,顾青云就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寄过去,至于能否起作用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