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77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77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云穿过前院,直接走进二门,到了这里声音就低了许多,布局和前院差不多,其中还有一间房里摆放的都是书籍,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什么都有,不过最多的还是有关于算学的书。
  绕过影壁,顾青云听到耳里传来的嘈杂声,间或听到有人在争论着算学题,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
  “顾先生!”这时已经有人发现顾青云的身影,大家忙起身打招呼,很是尊敬。
  “顾先生,您来了。”
  “顾先生。”
  ……
  顾青云微笑着朝他们点点头,不时停下来和其中一两个人说上几句话。不多时,就有一名身穿青衫、看起来十四五岁的圆脸少年走过来,行礼道:“顾先生。”
  顾青云看到他顿时一笑,问道:“小梁,你老师来了?”
  “到了,蒋大师和于大师也是刚到。”梁筝露出笑容,他有一双大眼睛,脸蛋圆圆的,笑起来还有着稚气,但算学天分极好,是算学大师梁不语的小侄子。
  顾青云一听其他三人都到了,就不再和别人说话,他加快脚步,很快就进入后院。
  后院里栽种的花草种类极多,如今四月份,正是花草树木吐嫩芽、开花、长叶子的时候,浓绿、青绿、浅绿、嫩绿……各种绿意交织在一起浓淡不一,加上姹紫嫣红的花儿,忙碌的蜜蜂……让院子看起来极为热闹,就是枝叶杂乱了些,看得出很少有人专门修剪,倒是显得自然有趣。
  顾青云闻着花香,精神一震,笑道:“每次来这里都觉得蒋大师当初有先见之明,知道种些好养活的花草,不用搭理也能长好,花开得热热闹闹的。”这院子是他口中说的“蒋大师”所有。
  “好你个顾慎之,又在小梁面前编排老夫。”这时,堂屋内传来一道洪亮的嗓音,听得出是上了年纪的。
  顾青云哈哈一笑,大步走进去,只见里面已经有三人就坐,为首的正是房屋的主人蒋大师,他的左右两边分别坐着于大师和梁大师,三人面前都有一张桌子,桌面上还摆放着笔墨纸砚、书本,和平常人待客不同。
  这三人年纪,最老的蒋大师有七十几岁,最年轻的梁大师已五十七八岁,三人都是当今算学圈子德高望重的大师,发表了诸多著作。
  当然,他们不止在算学方面的造诣深,还在儒学、地理、天文方面有研究,这些年没有他们的推动,算学不会在科举考试中扎根下来,可能早就在十几年前被人撤销或缩减题目数量了。
  而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量,其中蒋大师就做过当今陛下的启蒙老师,是帝师。于大师致仕前一直是翰林官,在修史馆修史,顾青云以前和他打过交道,如今大师头上还有着华盖殿大学士的虚衔。至于梁大师,他年纪最轻,但他家世最好,学问也极好,出身累世书香门第,如今是太傅,专门给皇子们上课。
  可以说,如今算学之所以受到世人的重视,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不过出力的肯定不止他们,算学大师不止他们三个,还有一些散落在全国各地,不一定在京城居住。
  顾三元和小满早就在门外止步,顾青云在他们的示意下坐在梁大师的下首。
  “既然慎之来了,那咱们就抓紧时间推导一下你所说的坐标几何,还有你立体几何。还有,你说的轴线为何要用西洋字母表示,不能改成咱们本土的?”在场的人都不是那种客套之人,连寒暄都没有就进入正题,蒋大师率先开口。
  顾青云早有心理准备,答道:“我这不是为了好计算吗?坐标点好计算啊,改成甲乙丙丁不好算题。”
  三人点点头,大家开始提笔计算,一边讨论这些内容可以用到哪方面,是否有什么缺点不足。顾青云出版之前就给他们看过草稿,书刻出来后更是送了几本过去,他们对内容自是了然于心。
  顾青云一边听他们说,偶尔回答问题,一边忍不住想到,难怪古代数学都是应用数学,眼前的几人一看到有新的东西出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做理论上、系统性的分析总结,也难怪他的书一出,在人群中逐渐受到欢迎,这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不止一点,毕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写得明明白白。
  ……
  一场聚会下来,顾青云成功打入他们的圈子,如果他以前还算是算学圈子里的后起之秀、重点观察对象,现在就几乎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了。当然了,这是在算学方面的,在官场上就不用提了,除了于大师,另外两位属于高山仰止之辈,可能他一辈子都无法达到。
  不久,顾青云就发现自己开始被人称为“顾大师”了。
  顾青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就是去城南的次数多了些。那个四合院在京城还是有一定名气的,里面开了个学堂,说是学堂,其实就是补习班,专门为算学不好的童生、秀才甚至举人补习算学。
  顾青云年纪轻,为了算学的发展,他就常去晃悠一下,还不断出题让大家练习。除此之外,里面还聚集了一群对算学、天文地理有兴趣的人,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气氛极好,没有儒学圈子里各种各样的争吵、撕逼。
  这大概是小众圈子的优势吧?有时候顾青云如此想着,再分派别相互攻击,他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大好局面就丧失了。
  目前大家的兴趣在热气球方面,力求让热气球能载人飞行。除此之外,还往航海技术方面发展,毕竟如今的航海热嘛。
  一群技术宅在一起自是欢乐无比,只是顾青云觉得目前靠几个人捐款出钱不一定能长久,幸好有补习班在,还能有点收入。
  看来得组织一帮人搬出题海战术出几本习题了,顾青云暗暗想着。
  君不见后世的练习题多么火热,销量极大,受到学生们的一致追捧,好的练习题想不买都难。
  不久之后,他跟蒋大师他们三人说起,三人当然同意,于是这个项目就正式启动了。
  五月中旬,顾青云带着一帮人开始出题。
  正当顾青云沉浸在题海中时,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九月底。
  没过多久,顾青云就接到消息,他家小儿子顾永辰一举通过乡试,成为一名新晋举人。即使名次挂在榜尾,顾永辰还是一下子名声大噪,连带着顾青云也跟着沾光。
  他教子有方的名声一下子传了出去,还有人上门专门请教。
  至于小舅子简瑜也考上了,名次中等。其他的孩子除了张延海在副榜,其他人都落榜了。
  顾青云等人可惜了一阵,还是为自家的孩子高兴,只他们还未来得及高兴,就发现他家小儿子和女儿的行情比以前更好,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都快把门槛踏破了。
  好吧,这是夸张一点的说法,不过的确有很多户人家表示想结亲的意向。
  与此同时,他要当爷爷的消息也一起收到了。在顾青云四十岁这一年,他和简薇有了第一个孙子。
    
    第222章 惊奇

  知道自己要当爷爷了; 顾青云开心得很,这是五世同堂了; 加上顾永辰通过乡试的消息; 双喜临门,这些天他是走路都带风,任谁都能看出他的心情很好。
  对于顾永辰名次挂在榜尾的事情; 顾青云看得很开,他不可能要求每个儿子都考中解元。且顾永辰从皇家书院结业后就开始进行科考,他不像顾永良,还到国子监进修过一段时间,接受过他和方仁霄的专门小灶培训。
  顾永辰当初最多在他们培训顾永良和陈桥时; 顺便学习一下而已,主要精力没有放在他身上。如今他能考上举人; 顾青云就已经极为高兴了。
  像他家二弟等人一直没考中; 三弟顾青安这些年连院试都没通过,除了日常学习,已经一门心思经营他的装裱、书画店了。
  简薇同样如此,一连几天都在和连氏做小衣服什么的准备寄回去; 忙得不亦乐乎。要不是国公府还得守孝,宁二夫人肯定也会上门来。
  顾景知道自己要做姑姑了; 也是无比好奇和喜悦; 跟着一起忙起来。
  大家很是期待这个小婴儿的到来,只是想要看到他,起码得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毕竟小婴儿太小,最好不要带着他长途旅行。
  “现在良哥儿应该从越省出发,孙子指不定就得和他娘亲留在林溪村,咱们家亏待瑶瑶这个孩子了。”简薇一面做针线一面感叹。孩子是八月初十出生,这刚满月不久,亲爹就得上京赶考,的确是为难宁瑶了。
  可是当初谁想到顾永良小夫妻会在林溪村待那么久呢?幸好家里还有小陈氏在,她有经验,总能帮上忙,最不济还有丫鬟婆子,不会让宁瑶吃苦。
  而顾永辰因为没有参加此次会试,就留在老家,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有他在比较好。再者,万一以后他能考中进士,当官基本上就得在外当一辈子,顾青云觉得在家乡住久一点也不错。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没有京城那么多诱惑,可以安静读书。
  听到简薇的话,顾青云手中握着的书本紧了紧,随即笑道:“薇儿,你怎么就没想过咱们良哥儿会为了妻儿放弃会试?”
  简薇一听,微微一怔,想了想,瞪了顾青云一眼,道:“我就不信我儿子如此儿女情长,就算他是,瑶瑶肯定不会同意。”
  顾青云微微一笑,其实他也知道,这种事是很难发生的。在这个时代,因为放心不下刚满月的儿子而不去赶考,被人知道会遭人耻笑。而且他很清楚,自己的大儿子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三年一次的会试,放弃的话就得再等三年,谁能有几个三年?该抓住的机会一定得抓住。
  “夫君,你不是女人,不知道咱们女人的心思,这一成了亲,不指望夫君出息的没有几个。”简薇取笑他,“如果当初咱们第一次来京城时,我因为怀孕不能陪你一起,那你会独自上京么?”
  顾青云摸摸鼻子,尴尬地笑笑,投降道:“好吧,我说不过你,知道你和儿媳两个人好,思想同步。”
  简薇见顾青云难得认输,颇为得意,笑道:“她不好我们当初为何眼巴巴求娶她回来?我这个做婆婆的,也没想过要做什么恶婆婆,我就指望着瑶瑶能好好照顾咱们良哥儿就成。”
  这倒是实话。顾青云回想起顾永良和宁瑶在家的那段日子,等宁瑶回门,用膳时简薇只让宁瑶装装样子,为她夹过几次菜,之后就没有让宁瑶立什么规矩了。他虽然不混内宅,但也听说过一些八卦,知道有些婆媳不对付时,可以闹出让外人看了笑话的风波。
  “我这是将心比心,自从嫁到咱们家来,娘就没让我立过规矩,她老人家如此慈善,我也得将心比心才行。”简薇继续说道,对小陈氏是无比地感激。
  这嫁给刚考中进士的农家子,最怕的就是乡下的婆婆胡搅蛮缠,弄一堆七大姑八大姨来烦你,你还得好声好气地接待,其他琐事就不必说,单是自己这些年远在京城,没有照顾公婆,如果狠心一点的婆婆,完全可以把自己叫回老家侍候,外人还说不出什么错来。这样几年下来,京城的丈夫都不知道生有多少庶子庶女了。
  当然,她知道夫君不是这种人,但这种事不能考验,不能假设。
  对比小姨嫁到张家遇到的太婆婆,自己真是幸运极了。
  简薇想起她的姐妹们说自己老得慢,待儿媳慈和,自己总是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