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太子妃很忙 >

第220章

太子妃很忙-第220章

小说: 太子妃很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弟,十二弟,‘运通八方’要不要定两艘飞剪船?”
  “真比现在的船快又大?”十一问。
  胤禟:“你是我亲弟弟,骗谁也不能骗你。”
  “那还是等工部做出来再说。”十一觉得他演给众人看,又怕回头真管自己要银子,“理藩院还有事,我先行一步。”
  胤禟撇撇嘴,转向众人:“还有什么疑问?”
  “做这个船真不是为了打仗?”胆子比较小的官员不放心。
  胤禟信誓旦旦地说:“不是!”
  六月十日上午,京郊百姓一出家门就看到身披甲胄的士兵推着一车又一车火器往北去。百姓顿时慌了,朝廷真要跟俄人开战?!
  当初听胤禟的话,放心下来的文臣武将纷纷去胤禟府上找他。可惜被门房告知,九王爷在天津卫。


第209章 准备和离
  胤礽命工部造飞剪船; 随后又把胤禟调往工部; 而胤禟上任第一天就是查工部近十年的账册。
  那时廉亲王胤禩正在查兵部贪污; 军功赫赫的将军贪墨军饷照样被革职,以致于胤禟到工部还没开始查,胆小的官员就全交代了。做飞剪船时; 更是无需胤禟督促; 从上到下无不认真严谨。
  拜去年在海上打一天炮所赐; 胤禟到洋人地盘,洋人简直把大清的九王爷当成贵客。胤禟开门见山表明来意,洋人第二天就带他去看他们用的船。
  胤禟发现洋人的船形似剪刀; 才给船起个名字叫飞剪船。洋人的飞剪船长有二十四五米; 宽有六七米; 比大清的船快一点; 可胤禟却觉得船太小。
  回去的路上跟神机营的工匠琢磨一路,胤禟呈给胤礽的图纸上标着船长五十五米,宽十米。不过,图纸呈给胤礽时; 胤禟也提醒胤礽这种改过的船做出来不一定有洋人的船快。
  近十五年来大清都没什么大的战事; 国库存下不少银子,胤礽不怕花钱; 大手一挥——做!
  胤禟也知道他的皇帝二哥只看结果,不讲经过; 干脆又从民间招来一群木匠。五月底; 在天津卫那边的船做好了; 可以说是神速。
  胤礽命弘晏和弘曜两兄弟过去试船,他留在京师准备塞外演练一事。不过,神机营把火器运出去,胤礽并没有跟着去塞外,而是请康熙过去。
  康熙虽然不问事,也从儿子、孙子口中得知胤礽很会“败家”。他倒是想找胤礽聊一聊,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就从弘晅口中得知皇后被他大侄子保泰气得好几天没歇好,连带着他也不敢去景仁宫蹭饭。
  康熙最喜欢弘晏和弘曜,并不表示他不喜欢自己选的太子。明知道弘晅故意说给他听,装可怜,依然没忍住问,保泰都不在京师怎么能气着皇后。
  弘晅就说保泰把他皇额娘的庶妹当成佛爷供起来,每逢初一十五去拜一次,导致他小姨嫁给保泰大半年了,肚子没一点动静。
  康熙紧接着便问弘晅听谁说的。
  弘晅也没乱说,就把谢嬷嬷当日说的话大致说一遍。
  那时保泰还在南海没回来,康熙心里还气着胤礽把裕亲王支那么远。再听到继福晋为讨好裕亲王而节食,康熙对胤礽的不满消失殆尽。
  康熙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段,担心石舜华帮她妹妹整保泰,便问弘晅有没有听到皇后打算怎么做。
  弘晅当然不能说他娘建议他小姨和离,就说不知道。
  保泰回京后,康熙一直担心石舜华出手,便从畅春园搬回慈宁宫,第二天就宣保泰。
  保泰被康熙指着鼻子训一顿,误认为他的宗令被弄掉是继福晋找皇后哭诉,皇后又找的皇帝。回到家中非但没按照康熙说的做——对继福晋好一点,保泰还冲他的福晋发一通火。
  和平二年,六月十四日上午,康熙领着小太子出京,敬事房收到裕亲王福晋递来的牌子。
  晋江送到胤礽跟前:“皇上,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胤礽瞥一眼,“裕亲王福晋又不是朕的妹妹,去问皇后。”
  石舜华就一个字——宣!
  六月十五日上午,长城外,古道边,野草碧连天的荒地上传来一阵阵炮火声。京郊百姓隐隐听到声音,躲在家中不敢出来。直到下午,炮火声结束才敢去走亲串友,去集市上买东西。
  酉时两刻,夕阳还没落下去,穿着甲胄的士兵又推着火器回来了。
  有那大胆的百姓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演练结束了就回来了。”见识到火器的威力更胜去年,士兵心情不错,也乐意跟百姓说几句。
  京郊百姓恍然大悟:“不是打仗,又是火器演练?”
  “打仗得粮草先行,你们见着粮草了?”士兵反问。
  京郊百姓连连摇头,紧接着就问:“什么时候打仗?朝廷要不要征兵?”
  “不知道。”除了皇帝,谁都不知道。不过,丰台大营的将士们隐隐听到风声,朝廷打算往蒙古那边派兵。
  关内的兵丁调往蒙古,朝廷肯定会征兵。只是这事还未确定,将士们都不敢到处乱说。
  胤礽如今是皇帝,康熙回来的时候他就没出去迎接,只是在乾清门等着康熙。
  远远看到康熙,胤礽迎上去便问:“汗阿玛,火器威力如何?”
  “比去年又好一点。”康熙真不想承认,“戴梓是个有本事的。”
  胤礽低头看儿子一眼,小太子咧嘴笑了笑。胤礽顿时知道他汗阿玛的心情不错,便说:“儿子还有一件事找您商议。”
  康熙乍一听到胤礽要命节妇改嫁,整个人像见鬼了一样,回过神来就命跑腿太监去请太医。
  “汗阿玛,夸张了。”胤礽哭笑不得,“儿子没跟你开玩笑。您先听儿子把话说完。”先说奖赏节妇是朱元璋定下的,然后说明朝已经亡了,最后才说大清公主的事。
  康熙住在朱棣建的紫禁城里,制度也效仿明朝,可他心里其实并不想事事都效仿明朝。随明朝制度,最初也不过是为了笼络汉人。
  随后又听胤礽提到,命节妇改嫁还能增加人口。康熙顿时犹豫了。
  胤礽见状也没继续说,转而跟他说保泰的事。
  康熙一听到保泰两个字,心里就堵得慌,颇为小心地问:“保泰又犯了什么事?”
  “儿子听皇后说,他从南海回来,您把他宣进宫数落他一顿,打那日起他就没去过正院。”胤礽道,“皇后向来通情达理,嫁给儿子十八年从未跟儿子顶过嘴,可是就因为这事,她已经好些日子没给儿子好脸了。”
  康熙头痛:“皇后怎么说?”
  “保泰是裕亲王,她什么都不好说。”胤礽道,“弘晏、弘曜和弘晅很孝顺,弘晋和弘皙对皇后也很尊敬,您如果继续护着保泰,皇后不出手,那几个孩子也不会轻饶保泰。”
  康熙的脑门更痛了:“这个保泰,比十五大十几岁,怎么还没十五省心呢。”
  “大概因为十五弟是您的儿子,保泰是二伯的庶子。”胤礽道,“保泰的福晋来见过皇后,朕听说保泰的福晋从景仁宫出来的时候眼眶通红。”
  康熙叹气:“皇后到底怎么想的,你直接跟朕说。”
  “和离!”胤礽吐出两个字。
  康熙猛地睁大眼:“和离?!”
  “您没听错,皇后是这么想的。”胤礽道,“朕听她说的时候也惊讶的不得了。”
  康熙揉揉额角:“看来皇后是真生气了,居然说出和离的话。她,她就不怕天下百姓议论?”
  “她大概习惯了。”胤礽道,“她直言不喜欢缠足的女子,为此刘不语还曾参过她。再说了,如今和离的又不是她。”
  康熙猛然想到:“对,保泰的福晋怎么说?”
  “石夫人把两个庶女当成嫡女教养,朕虽然没见过,也能猜出不是唯唯诺诺之人。”胤礽道,“还有一点,石老夫人虽然走的早,在她走之前就给两个庶女准备好妆奁。他日保泰的福晋回到石家单过,她的妆奁也足够让她一辈子衣食无忧。”
  康熙:“连以后的路都想好了,保泰的福晋决定和离?”
  “是的。”胤礽道,“您老也知道,咱们满族姑奶奶不在乎汉人的那些规矩。如今又有皇后给她撑腰,她若是一直忍着,朕都会怀疑她不是皇后的亲妹子。”
  康熙突然想到:“你打算颁发节妇另嫁的诏令,是不是为了保泰的这个福晋日后好嫁?”


第210章 散布流言
  胤礽哑然失笑:“汗阿玛怎么会这样想?节妇另嫁的诏令一出; 势必会惹来天下酸儒非议; 礼部和监察御史的奏章更是会像柳絮似的飘进乾清宫。一个亲王福晋; 不至于让儿子这么做。”
  “但是那个亲王福晋是皇后的妹妹。”康熙目光灼灼,不错过他脸上的任何表情,“朕知道你很喜欢皇后; 可以说是爱。虽然朕不想相信。”
  胤礽摇头:“皇后恪守本分; 从不干政。汗阿玛; 您认为皇后吹枕头风,太小看她,也太小看朕。朕承认守寡妇人另嫁是皇后提出; 但她的目的和不喜缠足宫女一样。
  “皇后从未说过; 朕知道无论是‘裹足’还是‘寡妇改嫁’; 她都希望天下女子少一些束缚; 将来能多一些选择。您觉得她为了她妹妹,倒不如说她为了暖暖和晗晗。”
  “暖暖和晗晗怎么了?”康熙忙问。
  胤礽:“假如额驸遇到天灾人祸,英年早逝,大清的公主也不用守一辈子寡。或者您想看到您的闺女、孙女年纪轻轻就守寡; 一辈子孤苦无依?”
  康熙张了张嘴; 想说公主府奴仆成群,话到嘴边意识到; 成千上万个奴仆也不如一个知心人:“你真了解皇后。”
  “她是朕的妻。”胤礽道,“儿子和她做十八年夫妻; 人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八年呐。即便不刻意去了解她; 这么多年下来也该对她有所了解。”
  康熙无法反驳:“和离的女子比守节的女子难嫁。”
  “京城人多; 不缺勇士。”胤礽道,“关内的男人不敢娶,关外的男人不在乎。蒙古大草原多得是想跟皇家攀上关系的男子。”
  康熙轻笑:“保成,跟朕说实话,保泰的福晋要和离的事有段日子了吧。”
  “没多久。”胤礽道,“四月份才打算和离。”
  康熙瞥了他一眼:“才过去两个月,朕怎么就不信呢。”
  “事实确实如此。”胤礽道,“她若是早就打算和离,儿子也不会拖到现在才告诉您。汗阿玛,您同意了?”
  康熙也不觉得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强扭的瓜不甜。朕若是阻止,皇后恨朕,连带弘晏、弘曜和太子也会对朕有怨言,朕何苦呢。”
  “谢谢汗阿玛体谅。”胤礽道,“您何时去畅春园?”
  康熙:“你不去?”
  “今年就不去了。”
  康熙想到胤礽先前提到礼部和监察御史,顿时明白他留在紫禁城是为了应付接下来的事:“朕也不去了。”
  “谢谢汗阿玛!”胤礽从慈宁宫出来就使人去宣翰林院庶吉士。
  片刻,今儿当值的庶吉士孙嘉淦到来。
  胤礽抬头看他一眼,指着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和方几,吩咐他起草一道女十六,男二十须议婚,和节妇另嫁的圣旨。
  孙嘉淦拿起笔正准备写,听清楚胤礽的话整个人愣住:“命节妇另嫁?”
  “不是命令。”胤礽道,“任何人不得阻止节妇另嫁,胆敢有人阻止,节妇可上告官府,各地知府、县令须以恶逆罪论处。”
  孙嘉淦张了张嘴:“圣旨一出,民间恐怕会怨声载道。”
  “加上大清人少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