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位面不断开拓 >

第250章

位面不断开拓-第250章

小说: 位面不断开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想了想其地理位置,汤圣贤还是放弃了这里,那么青州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历史上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数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

不得不说曹操找来十多万能种地的人进行屯田是对天下大势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汤圣贤也是看中了这点,人口,虽然他空间中钱粮无数,但也不能坐吃山空啊,发展生产是必须的。至于青州流年不利,粮食歉收,很抱歉,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么胶东半岛将在汤圣贤手中重新发展起来。

况且偌大的鲁地还是孔子的故乡,虽然汤圣贤还是比较喜欢老子,但至少这里的文化素养不错,读书人一多,基层管理就好多了,虽然小哀可以将整个大军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涉及到各方政务还是要靠人。

所以不管从军事上、文化上、粮食供给上青州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义军也没想到汤圣贤走到这么干脆,这么悄无声息,不过一万人这么鬼魅的离开还真是让他们后怕。要是直接攻击他们的话或许就要损失惨重了,不过一万黄巾精锐走了之后剩下的就更不是问题了,攻下钜鹿城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封官加爵都不是问题。

对此汤圣贤并不怎么太在意,他现在正走在前往青州的行军路上,他正在考虑青州兵的问题。

历史学家高敏先生在他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中,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教自由”问题,因为,他们自从投降后,基本脱离了黄巾教派。黄巾教只是一种招兵买马和造反的口号,就如同后世的太平天国。一旦庶民能够安居乐业,黄巾教就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

确实是如此,对张角狂热的人基本上都是冀州这些受过他恩惠的民众,其他地方相应号召起事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私心。

这青州的黄巾军就是如此,汤圣贤具体分析了一下,他们这群人起事是因为天灾,土地歉收,缴不起沉重的赋税,被逼无奈,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黄巾军能让他们吃上饭,还给他们勾画了未来美好的蓝图,本该成为流民的他们立马加入了黄巾军。

所以他们的忠诚度是很低了,特别是现在整个黄巾军的精神支柱大贤良师张角也战死了,他们更是成了散沙,他们也在代价而估,他们要找个新主子,历史上是曹操在192年收复了他们,但现在,汤圣贤要出来截胡了。

“报将军,前方就是青州地界了。”经过几天的行军,汤圣贤终于离开战火纷飞的冀州,来到了相对平和的青州。

“距离到达齐郡还有几日?”

“还有五日。”

五天吗?这个速度也算可以了,东汉时期青州的治所在临淄,而临淄在齐郡,掌握了临淄便可以辐射整个青州。

这时候的青州兵还没有真正形成,他们现在还是以黄巾军自居,幽、冀、荆、扬、豫、兖六州黄巾起义先后失败,只有青、徐两州黄巾军成为后期黄巾军的主力。徐州黄巾军遇到徐州刺史陶谦的打击,全部转入青州,青州成为黄巾军的集结地。汤圣贤倒是可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这层身份了。

看着浩浩荡荡而来的黄巾军,沿路各县官军都不敢阻挡,等到汤圣贤到了临淄的时候都没有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这青州刺史焦和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他的军队还未和汤圣贤交战,就望风而逃了,不过这样也好,省的他打的麻烦。

入主临淄,汤圣贤才发现青州的日子过得真是苦,就是一州之治所都粮食紧缺,等稳定下来之后汤圣贤要立即开始修行天书了,现在么,暂时只能依靠高科技的力量了。

汤圣贤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入主青州,但他都护将军的名号在各地黄巾军中还是响亮无比的,以两千攻下有两万人驻守的宛县,不得不说他就是个神话。

既然有这么块金字招牌,一时之间,他们似乎找到了主心骨。数郡的黄巾军都赶赴临淄,整个临淄都变得热闹起来了,原来的衰败之感也被一扫而空。

不过来的人是多,但一个历史名将都没有,最低的三等的都没有,看来在汤圣贤洗清黄巾余孽的身份前注定不会有谋士名将来投,有得必有失,既然汤圣贤因为这个身份汇聚了青州大半的黄巾势力,那么少了这些助力也不算什么。

大部分写三国的小说中的主线就是收历史名将,收有名的谋士,汤圣贤没有这样的收集癖,他还是习惯把宝压在自己身上,毕竟他没这样的人格魅力。

而且这些历史名人也是看不起张角的,他们觉得张角就是反贼,既然意识形态不同,那么根本不可能在一起。你说让汤圣贤去收个赵云在麾下,对方肯定只有拔剑这一个动作。

你们玩你们的,我自己玩我自己的,大家互相谁都别惹谁。

时间一晃已经到了九月中旬,众州郡的义军正在加紧对自己势力范围里的黄巾残余势力进行围剿,而汤圣贤这支黄巾军已经成了气候,要想围剿必须由朝廷牵头组织新的讨伐部队才行,这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而且大军跋涉还需要月余,所以这也是张角十月就死了,但黄巾之乱一直延续到了192年,足足打了八年。

这是一场漫长的斗争,因为东汉末年发生的可不只有黄巾起义这么一件事情。

熟读三国的汤圣贤知道,再过一两个月,到了184年的冬天,凉州之乱就要来了。不管朝廷有没有东征青州的打算都要搁置了,那么除了一些小骚扰,汤圣贤将迎来数年的快速发展期。稳定的环境正是他此时最需要的。

折腾了这么久,太平天书的修习也可以正式开始了,修道无岁月,相信几年之后汤圣贤将会在三国逐鹿的舞台上大放光彩的。

在青州已经呆了一个多月,黄巾军来投共有十二万人,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观望,因为黄巾军的构成实在是太复杂了,有些是真正的贫农,有些却是有钱的地主老财,他们响应黄巾军也只是为了造反后的利益,谁曾想现在出了这么大的变化,到底要不要加入汤圣贤的阵营他们还需要考量清楚。

这些汤圣贤并不管,他也不会因此看不起这些人,利益这东西才是最实际的。不过这最初的十二万人马还有他们带来的二十多万家属倒是先可以用起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祈雨

虽然有着黄巾军的称号,但这十二万人仅仅只是拿起武器的农民,只是青壮年所占的比例要比其他州县高出一点,他们现在还只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闲散人员,要想变为日后真正的青州兵还需要不断的训练。

而且这支军队的忠诚度也是要训练出来的。

十二万人,汤圣贤仅仅抽取了三万人出来,将自己原来的一万人马打乱了编制混合起来,他要让老兵带新兵,让其战斗力快速提升上来。

这三万人是汤圣贤本着宁缺毋滥的想法从这十二万人中抽取最年轻,最强壮的精华,他们将成为汤圣贤决战天下的底牌。

至于剩下的九万人和他们的家属足有三十万人。对于这些人,汤圣贤也有了安排,和历史上的一样,汤圣贤要屯田,山东大好的土地怎么能因为天灾而这样浪费呢。

天不让下雨,那么我自己让它下。

汤圣贤掌握的青州区域共有郡、国八,县四十七。这些地方倒不是汤圣贤一个一个打下来的,只是当地朝廷势力全都闻风而逃了,不过像这种生产不出粮食的郡县怕是也没多少人要吧!

将用于屯田的三十万人从沿海往内陆一户一户的分配土地,直至临淄被全部包围,往外西汤圣贤准备练兵,这样除非从海上来,否则便不会落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东汉末年蝗灾为患,旱灾无情,而旱灾是蝗灾的先决条件,没有气候的异常变化,蝗灾也不会发生,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那么将源头的问题解决了,蝗灾也就容易解决了。

十月之际,正是华东地区冬小麦播种之际,而玉米还要等一千多年才会传入中国,汤圣贤虽然不介意让玉米提前出现,但现在并不是种植玉米的最佳时刻,十月,玉米都该收割了。

每家每户都收到了都护将军发下来的麦种,他们也在住处附近分到了土地,甚至农具都已经准备好了。但这土地都已经龟裂,这天气还是异常闷热,丝毫没有下雨的痕迹,大旱已经持续数年了,不然他们也不会被逼的造反。但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呢?

消息传下来了,都护将军将在临淄十里郊外,开坛祭天,向天祈雨。

众人议论纷纷,祈雨?这是张角都无法做到的啊!并不是说张角不能呼风唤雨,只是他只能影响小区域的气候变化,这也是要耗费体内清气的,他不可能完成全国范围内的降雨,哪怕他不顾及自己,拼着寿数耗尽也只能给一州之地带来一场大雨,就像是他最后使用禁术而死一样,道行再高,他毕竟还只是个人,或许南华老仙、三茅真人可以做到吧,但他是做不到的,同样的,更差一些的汤圣贤也无法做到。

但不要忘记汤圣贤除了是个修道者外还有其他的身份,他可是位面开拓者啊。

这次汤圣贤将不会表现出自己会道法的事实,刘邦斩白蛇起义的事情给汤圣贤开了一个脑洞,玩神秘么,谁玩的过我,天要亡黄巾,那就营造出老天都在帮我的形象来,连鱼肚子里有纸条这种事情都会有人相信,那么真正的“应天”之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力呢?汤圣贤拭目以待。

十月初十的清晨,汤圣贤早早的起来,沐浴焚香,换下铠甲,身着一套金黄色的威武袍服。在巳时三刻的时候,汤圣贤坐在了敞篷车驾上,没有人驾驶马车,马儿自己开始走了,这没什么,只是在马腿上安装了生物电刺激装置,可以控制马的前进方向和速度,不过这在夹道关注的百姓眼里堪为神迹。

一万多黄巾军在路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延伸到了郊外的祭坛之上。在数十万双眼睛的凝视下,汤圣贤不紧不慢的朝着祭坛慢慢驶去。

因为提前告知的原因,所以临淄周围的百姓基本上全都来了,对于这个黄巾军将领他们知道并不算多,不过能够为百姓祈雨这都是好的,他们来这里也是领他的情,不管这次祈雨是否成功,他在这些百姓的心中的形象都将高大起来,不过这些百姓中也夹杂着各方势力的探子,对于这个可谓是新兴的黄巾势力大家的关注度可谓是空前的,听说陛下的意思是要集中力量进行清剿的。

然而这个少年将军为何一点都不着急呢?没有将收复的十二万黄巾军全部形成战斗力,反而抽出九万来搞农业发展,不知道现在的土地连野草都种不出来了吗?他们真心看不懂这个一战成名的汤俊。

当时间走到巳时下三刻(七刻)的时候,汤圣贤已经来到了祭坛之前,慢慢走上十米高台,正午炎热的阳光照射在汤圣贤身上,虽然他没有淌汗,但周围的站立的数万民众却热的有些难耐了。这里一点风都没有,更不要说有水汽了。没有水汽如何降的下雨。但场面还是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全都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