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再起 >

第243章

异时空-中华再起-第243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上。现在黄翼升投奔温州,杨沪生又怎么可能不高兴呢?
    “司令员,我们前线指挥部是不是应该后撤一些?现在外面雨已经小很多了,恐怕清军马上就会出动,到时候这里可是很危险的。我看还是等战斗结束后再好好地请黄将军吃一顿好了。”李天秀见首长有些高兴过头了,连忙在旁边提醒。现在毕竟是战争年代,敌人随时随刻都可能打到纺车岩来,为了部队作战需要前指马上就要转移了,怎么可能留在这里吃一顿中饭后再走?
    “政委说的是,那么就晚上吃顿便饭好了。黄将军很抱歉啊,现在前线什么都缺,您这么看得起我们过来了,我们却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真是过意不去。”杨沪生歉然对黄翼升说道。
    “杨将军太客气了,有碗饭吃在下就已经感激不尽,如何还能有其他非分之想?”
    “对了,黄将军,不知李鸿章打算什么时候出动?他会走那条路线往温州去?离开临海的兵力有多少?”林建华等了好久了,一直都没有时间插嘴,现在见黄翼升跟首长他们彼此互相客气着,没完没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林建华终于忍不住了,开口问道。他的师到时候要在第一线阻击淮军,知道李鸿章过来的时间、路线自然是上上大吉了!
    杨沪生严肃下来,不客气地对林建华说道:“林师长,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黄将军以前一直都跟着李鸿章,这事情我们还是不要问黄将军好了。各位记住,除非黄将军自己要说,不然不准问关于淮军的事情!也不准问黄将军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这是纪律明白吗?”
    杨沪生对淮军动向虽然也很想知道,但不想从黄翼升这里问出来。既然杨铭也过来了,那么李鸿章什么时候出动杨铭自然会说出来,像林建华这样问得如此生硬,要是给黄翼升留下不好的影响,以后想消除可就困难了!
    黄翼升感激地望着杨沪生,“现在杨将军一定很希望知道淮军的情报,可他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想让自己为难!”黄翼升心中想到。一股暖流从他心底缓缓升起,暖洋洋地传遍全身。
    “士为知己者死!”
    虽然黄翼升现在离开了李鸿章,离开了淮军,但他在离开临海时只是想脱离这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并不想因为自己让淮军陷入灭顶之灾。杨沪生如此体贴他,让黄翼升感到不能不有所报。黄翼升犹豫一下,终于做出彻底加入温州方面的决定,不再考虑淮军方面了。
    黄翼升朝杨沪生微微欠一下身,问道“杨将军,不知将军是否打算在括苍山至雁荡山之间伏击李大人率领的淮军?”黄翼升还是不习惯直接称呼李鸿章。
    黄翼升突然这么一说,惊得旁边坐着的人全都站了起来。疑惑地望着语出惊人的黄翼升。如果李鸿章知道我军作战意图他还怎么肯继续南下?这仗也就不必打了,至少他要是缩在临海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了!临海那么坚固的城墙可不是说攻下就可以攻下的。
    杨沪生心一沉,听黄翼升这么一说,难道自己的计划被李鸿章知道了?看着平静的黄翼升,杨沪生心中升起不祥之兆,缓缓点点头,沉声说道“不错,我们是打算借助括苍山的地形伏击淮军,怎么,是不是有人给李鸿章通风报信了?”
    见自己所说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黄翼升心中有一丝丝得意,但很快得意心情就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自从李大人离开宁波府后,就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温州那边的情报。并没有人告诉李大人杨将军会在这里伏击他的。”
    “李大人并未得到温州这边的情报,主要是杨将军作战飘忽不定,没有踪迹可寻,而温州兵强马壮,根据以前情报,光温州周围就有十万大军,使得李大人如何不得小心谨慎?”黄翼升见周围的人都注意着自己,苦笑一下继续说道“我们当时得到的情报是温州要召开大会,所有将领都要回到温州去,将军的部队将暂时群龙无首,如此李大人才决定南下偷袭温州的。但这一路是否也太顺利了?自击破双尖山将军的部队后,淮军一路顺风顺水,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直到临海才遇到大股部队,然上万守军只坚持了一个时辰就不战自撤,渡过灵江南下了。李大人如何能不怀疑?根据情报再加上上次在温州见识过将军部队的战斗力,李大人不能不怀疑杨将军是摆了个套等着我们来钻啊!如果淮军一路南行,到时候受困坚城之下,或者大河挡道。将军再把北面退路切断,三万淮军将无路可退,上次温州之败将再次重演,相信将军一定在海边埋伏下部队了,李大人想从海路撤退恐怕都不可得,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没想到李鸿章疑心这么大!杨沪生心中暗暗苦笑道。既然李鸿章得到的消息是温州以北戒备松弛,难道我把军队撤开了真的让它戒备松弛也不行?
    “那么李鸿章现在是否还在临海观望徘徊?”杨沪生最后报着一丝希望问道。只要李鸿章没有逃一切都还来得及!大不了把临海再给围起来断了它和外界的联系就是了。
    临海城内所有的平民都已转移,粮食也运出城外了,李鸿章只要呆在城里也是死路一条!只是我军短期内无法解决李鸿章了。
    黄翼升见杨沪生眼中朝自己流露出祈望的眼神,盼望自己说出他满意的答案,迟疑一下说道“没有,李大人已经于昨夜率领大队人马北撤了,现在临海城内只有南赣镇总兵程学启部五千人马留守,给李大人断后,阻挡将军您的追兵。”说道这里黄翼升苦涩地笑了一下,要不是被李鸿章给甩到临海,彻底地牺牲了,自己也不会想到南下寻找杨将军了!
    王得贵从黄翼升所说的听出不对了,不解地问道:“不对呀?李鸿章不是很看得起你吗?上次在温州城下,要不是为了重伤的黄将军,李鸿章也不会逃得那么狼狈了!既然李鸿章逃跑了,他怎么没有把黄将军给带在身边?”旁边几个师长点头赞同王得贵的想法,黄翼升上次离开温州他们事后都是知道的,如此忠心的人居然被李鸿章给忘了,这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见黄翼升一脸尴尬地呆在原地不知怎么说才好,杨铭替黄翼升解围道:“各位首长,自从黄将军离开温州后,李鸿章总看黄将军不顺眼,黄将军是极力反对这次南下的,但李鸿章并没有听,昨天晚上黄将军好像为了撤退的事情又和李鸿章吵了一场,完后李鸿章就把黄将军留在临海了。”
    杨铭知道的并不多,他只是把自己了解的跟大家解释一番,不过在座的都知道了,怪不得黄翼升会投奔我军,原来如此!杨沪生暗中吐了下舌头,吵一架就把人家给牺牲了?这李鸿章心胸也太狭窄了吧?原来还以为李鸿章是清朝难得的人才呢!现在看来对这个人还得重新评价一番。
    抛弃黄翼升说明李鸿章并没有容人之量,心胸狭隘,容不得不同意见,至于撤离临海,这人疑心也太重了,而且从杨沪生知道的历史来看李鸿章还很喜欢钱财,温州能够使用这样的人吗?
    警卫员在大门外轻轻走动着,远处山间一条条白练挂在深黛的山崖上,在朦胧烟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洒落在大殿上,雨水沿着瓦片缓缓地往下流动,汇成一洼,滴答声中,殿顶的雨水漫出来变成晶莹的珍珠,轻灵地朝地上落了下来。
    大殿中一片死寂,大家面面相觑,脸色极为难看。没想到准备了半天,猎物居然在马上就要落入陷阱之际逃跑了!这种失落心情别提有多难受了。
    “萧司令,马上派人往北侦察,一定要侦察到李鸿章确切的撤退方向。还有命令我们在北部的游击队一定要尽量地拖住敌人,别让敌人走的太顺畅了!王军长,命令参谋处赶紧研究当前的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各位师长你们马上派人通知部队做好应变准备,李政委,马上派人通知程师长,命令他一定要把李昭庆给我死死地拖住!坚决不能让李昭庆给我跑了!尽量让李鸿章走的难受些。唉,不过李鸿章如果真的想跑,我们还真难以追上他。”杨沪生深深地懊恼着,当时要是把二师留在临海北部就好了,李鸿章要真的想跑,二师拦头一击不就把他们给拦住了?可当时生怕在敌人侧翼布置部队被李鸿章知道了,要把他吓跑,想过了灵江再截击他。没想到李鸿章胆小的刚把头伸出来,马上就又缩了回去。
    王得贵和萧楚他们连忙站了起来,匆匆忙忙地找人传达命令去了。李天秀把杨铭带出去细细询问有关淮军的情况,一阵忙碌之后原本济济一堂的天王殿只留下杨沪生和黄翼升俩人。
    见大殿里面冷清下来,杨沪生强打起精神,勉强地挤出笑容对黄翼升说道“对了,既然黄将军愿意加入我方,不知黄将军有什么打算?您愿意干些什么工作?”
    黄翼升愣住了,脑袋中急速地开始运转起来,昨天晚上为了不给临海殉城再加上要是逃离临海李鸿章一定饶不了他,才头脑一时冲动跑到温州这边来了,他还真没想过自己能在温州干什么,当小兵吗?自己在淮军堂堂一名提督,要是跑到温州当个小兵还不是给人家笑死了?要是说自己想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恐怕也不现实,人家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这份能耐?就是杨将军答应了,这里的那些官员会怎么想?冷嘲热讽是免不了的,说不定还在自己背后捅刀子,那就太不值得了!
    形形色色的各种面孔出现在黄翼升脑海中,左右为难的他越想越觉得脑子中一片混乱,这还真难以跟杨将军启口!黄翼升憋了半天微红着脸对杨沪生喃喃道:“在下一介武夫,也没什么想法,只要将军给口饭吃足矣,一切听从将军安排。”
    既然自己无法开口提出要求,黄翼升干脆轻轻巧巧地把这个难题推给了杨沪生。一切都让他拿主意,要是杨将军真的看得起他,自然不会亏待的。
    杨沪生诚恳地说道:“要是黄将军不嫌弃,先在我们这里当副参谋长怎么样?我们现在的参谋长刚好有事出去了,军中正需要一名级有战斗经验的人来辅佐我,黄将军今次过来真是有如及时雨啊!现在你先代理一下我的参谋长,帮我指挥部队作战。对了,我听说黄将军是水师出身,可惜我们现在还没有水师,看来只有等打完这一仗后再让黄将军负责筹建温州我们自己的水师部队,负责海上警戒,夺取长江的制水权。”
    一提起参谋长杨沪生马上想到了李雪龙。在温州时候杨沪生他们收到了英国方面留学的人在海上传来的信笺,在信中马敦说他们当时已经过了好望角,出发时的一百二十人有数人因为水土不服病死在船上,同时马敦这个家伙听英国水手所言,说是想要供应一百人在英国上学十万两白银是远远不够的,不包括疏通关系,五年间光学费、生活费就需要三十万两,马敦的花花肠子马上转动起来,要是这样随身携带的十万两恐怕一年就用光了!难道以后讨饭过日子不成?既然温州很富,大可让那边多多运送就是,于是马敦来信让温州这边再送大批的银子给他使用。杨沪生和史秉誉商量后认为在海权至上的年代,中国要是没有强大的海军最后只能被动挨打!最好结果也不过是自己在陆地上消灭敌人的陆军,但你要想惩戒敌国是万万不可能的。为了海军,不要说三十万两,就是三百万两、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