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240章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240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又是崇祯二年,女真人不满足于在辽东关外逞雄,超过边墙,开始深入大明内地,而各路勤王兵马畏惧不敢战,关宁兵耗国家巨资,结果一无用处,最后清兵退出关外时,在遵化等地明军每天相隔几十里跟随,号称在“追击”,结果清军最后留下大量木牌,上书“明将免送”这四个大字,可算是丢尽了祖宗和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脸。

    国事就是这样,江河日下,天灾仍然不断,战乱是一年接着一年,闹的越来越大,一直到凤阳皇陵都被流贼一把火给烧了,从来明朝虽然有起义造反的百姓,但敢于攻打中都并且烧掉皇陵的悍贼,这还是头一回。

    经此一事,天下人心大震,而很多认为明朝可以中兴的人也是暗中换了想法,祖陵被焚,一个王朝的龙气自然大泄,大明想保有江山,就是难了。

    这种想法十分好笑,但烧皇陵的农民军和天下的士绅百姓,包括身居九重的崇祯自己,都是隐约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坚信,有的是半信半疑罢了。

    不过人心崩坏的麻烦没有天灾和兵灾两个打击来的严重,这两个灾害就象是一对小鬼,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闹个不停,西北灾完了蓟北宣大闹灾,然后是河山直隶闹灾,总之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年年闹灾,大量饥民没有赈济,只能从良善百姓成为流贼,流贼一多,朝廷就得动用大军征剿,还得招练新军,这都得大量钱财。

第三百零八章 坏消息(2)

    旧有的万历和天启年前的财路在崇祯早年就断的光光,宫中的积储很快就用的见底,内帑拨了一次又一次,天下事还是如烈马所拉的马车,不停的向悬崖之下冲去,快的崇祯这个驭手根本来不及反应,只是下意识的不停的拉动缰绳罢了。

    恶性循环中,崇祯早就走进了一个死弯,根本就出不来。

    没有钱就加税,加税逼反大量百姓,用兵需要钱,于是再次加税。

    现在酝酿中的练饷数额巨大,只是因为薛国观的捐输计划有所成效才一再推迟,但所有人都明白,皇帝醉心于杨嗣昌的编练七十万新军的计划,以为编练出来的新军可以顺利剿平流贼,抵御东虏的入侵,所以练饷是非加不可,并且数额会远远超过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几次加饷。

    自然灾害,兵祸连结,天下人已经十分疲弊,而此时加税,还是大量加税,无疑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上绞索,但崇祯已经是狗急跳墙,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在崇祯十一年底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皇帝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流贼在今年遭遇了几次大的失败,这让崇祯看到天下有恢复太平的希望,但东虏的入关再次粉碎了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心中十分明白,东虏虽然不是流贼,暂且不会威胁他的天下,但这一次穿州破县,打下的城池有好几十个,被屠杀的人民已经超过百万人之多,到处都是鲜血,到处都是破败的家园,百姓想要恢复元气,重新交粮纳税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一下子就失去这么大的可收税的地方已经够倒霉了,事后还得重修城池,恢复交通和驿传,稍加抚恤一下百姓……随便弄弄,就是大笔的花销。

    战争之痛,比天灾要更猛烈,为祸更烈,持续更久,对天灾,崇祯无可奈何,对这种迅猛激烈的**,更是只能瞪眼瞧着。

    他对军事的布置,经常出自深宫中的胡思乱想,或是一拍脑袋。

    他既不明白前方将帅的能力和作用,对军队的数量,机动力,粮饷保证,地形地利,都是一无所知。

    每次部署做战,都是想当然,凭幻想就想得到胜利。

    每一次关键的战役,崇祯都是做出了最愚蠢和最坏的部署。

    这一次的迎击东虏的大战,从开始就是首鼠两端,根本没有决疑定计。

    勤王兵马大至,卢象升以兵部尚书的职务代宣大总督,在昌平集结兵马,打算汇集优势骑兵给清兵狠狠来一下子。

    他是知道清军内情的人,清军确实凶狠,战斗力强,有经验的王公贝勒是天然的优良将帅,还有大量的优秀的中低层的将领和最勇武善战士气高昂并拥有丰富实战验的士兵……但这并不代表清军不可战胜,这支军队十分精干,毛病也在于太精干了。

    女真人太少了!

    就算他们一直掠夺原本的海西女真的人口,索伦人,鄂伦春人,只要是极北之地进行渔猎的民族都被抢过人,很多这些民族的男子直接就被编入在八旗之中,就是这样,因为几乎年年征战,八旗男丁的数目也是严重不足。

    狠狠打上一仗,打痛它,这就是卢象升的对策。

    这想法不能说错,但崇祯另有主张。

    和东虏打了几十年,看来一时半会的就没有办法得到胜利,既然如此,何必把兵力浪掷?反正东虏再抢再杀,总有退出关外的一天,到时候,派遣人与东虏谈谈条件,“行款”,也就是议和。

    尽管出于帝王的骄傲,崇祯打死也不会认议和这笔烂帐,但就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最高层对战和一事犹豫,下头的人无所适从,仗越打越乱,最终崇祯舍不得的一点机动兵力,也是精锐的边军骑兵,经过贾庄和鸡驿两败,辽镇兵马剩下多少不清楚,反正宣大镇算是彻底完了。

    百战精锐,一朝尽丧,崇祯心中的愤恨和紧张自不必提,现在清军兵锋直指济南,更是使得他万分紧张。

    年前这几天,他每天都在乾清宫批阅奏折,指望能看到什么好消息,其实也就是企盼奇迹的发生,但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就和他以前的岁月一样,奇迹没有,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

    “什么事?”

    被太监唤醒之后,睡眼惺忪的崇祯迅即清醒过来,脸上又是恢复了帝王所特有的威严神色,他看向唤醒他的太监,眼神中满是阴郁的怒火,这几天他都已经没有睡好,适才伏案睡了一小会,正是香甜的时候,却是被这个刁奴给叫醒了。

    看到崇祯眼中的怒火,这个太监吓的尿都差点迸出来,当下不敢延误,连忙跪下禀报道:“回皇爷,是杨阁老奉命前来。”

    “哦,是他,请进来吧。”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战事不断,杨嗣昌又是崇祯最信任的负责兵事的大臣,所以不仅是每天见面,几乎就是无时无刻不见。

    每有新的消息时,杨嗣昌也会进宫来面禀,他很想带回几则大胜的好消息来叫皇帝开心一下,无奈战事不佳,每次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坏消息了。

    “臣叩见皇帝陛下。”

    “先生请起,请坐。”

    明朝皇帝的皇权比前朝是大有进步,当然,和清的登封造极也是差的远,光是礼仪上就差的多了,清的亲王回事都得是跪着,很少有赐座的殊荣,大臣就更不必提了,明朝的大学士君前建言时还保留一些上古的传统,皇帝称先生而不名,赐座说话,还有香茶一杯,面子上是给的足足的,当然,皇帝对大学士是否真的听从意见,还是得看大学士会不会经营,是在皇帝心里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薛国观在财政和普通政务上,崇祯对他还是很信任的,但在军务上,崇祯只信杨嗣昌一个,所有的前方情形,几乎就是杨嗣昌一个人说了算。这个皇帝,就是有这种怪癖脾气,很难相信人,一旦相信,就是不折不扣的盲从!

第三百零九章 召对(1)

    第三百零九章召对

    “臣启奏皇上……”杨嗣昌的面色也是十分难看,今天的消息格外不好,但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办法推给别的人来禀报给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

    “什么?”听到消息后,崇祯果然是十分震怒。

    “临清,夏津、丘县、馆陶、清平、武城、恩县、高唐,还有长阴,已经全失?”

    “是的……现在东虏兵锋已经抵至长阴东面,哨探游骑估计已经接近济南。”

    “可恶,可恶,他们竟不从德州过!”

    清军从德州进攻济南,这是崇祯和杨嗣昌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清军从头到尾就没有这样打算过。

    德州是北面的山东门户,是联接运河的一个要紧的军事重地,这样的城市肯定会被重兵防守,清军可没蠢到去和明军打十分惨烈的攻城战。

    打从左右翼兵马入进之后,多尔衮和另外一路的指挥岳乐就商议妥当,打算从畿南方向,绕道渡会通河,往击空虚的济南。

    现在这一次右勾拳果然是打的十分漂亮,打的明军根本不及反应,战前一厢情愿的布置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崇祯君臣被人当傻子一样的耍弄,现在一切弄的一团糟糕,这君臣两人却是满腹的怨气,倒好象是别人做错了一般。

    “如果在畿南一带,我们还有宣大和关宁兵马的话,东虏想从畿南一带深入山东境内,也是绝无可能。”

    杨嗣昌一直是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限制了,而朝中的士大夫虚骄之气太重,而且也不愿真的为君皇解忧。

    老实说,他觉得大明的田赋并不重,他也是精研过前朝史书的人,食官志,盐铁志,都是看的十分清楚。明朝的商税低到和宋元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宋朝,大笔大笔的盐铁专卖的钱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库,海上贸易一年收几百万贯的商税,宋朝还把茶和酒都专卖了,想喝酒的百姓也是同时在给官府纳税。

    这样南宋的赋税达到创纪录的一亿多万贯,不管怎么算,都是明朝财政收入的若干倍以上。

    明朝的农税,民田才收每亩三升三合,甚至有的田连这个数也收不到,正常农税的水平就是百分之二左右,这个数字,比起汉唐是低的太多了。

    一直到明亡,两湖,江南,闽浙,云贵,除了有土司做乱之外,其实并无百姓被逼造反,这似乎是从一个角度支持了杨嗣昌的论调,而杨嗣昌勇于任事,敢跳出文官集团外,无视本集团的利益,真心诚意的和皇帝站在一边,招致了大量士大夫的攻讦。

    这也使得后世不少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同情杨某人,觉得他是实心任事才得罪了不少人,但这些人无视地方摊派给农民带来的无尽痛苦,黄榜虽少,白榜却是十倍于黄榜,而南方能撑的下去,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士绅权重,虽然士绅会欺凌百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捞钱的胃口。

第三百零九章 召对(2)

    北方就不同了,自然条件原本就差,还连年灾荒,官府朝廷不加赈济,还要加派,朝廷每亩加几分银子,地方官员就加几钱,原本都吃不上饭,还得被如狼似虎的差役催科,缴不上赋税的,卖儿卖女也得完粮纳税!

    这么一来,杨嗣昌的加征计划就成了一杯巨毒的毒酒,崇祯欢饮下肚的同时,结果就已经是注定了。

    此时杨嗣昌满怀怨毒,兵事上,卢象升和他大吵,两人撕破脸皮,以彼此身份却几乎破口相骂,还好卢象升此时死难于战场之上,否则的话,杨嗣昌怀疑卢象升一定会在回师后全力攻讦自己。

    他原本已经预备了几个计划,打算在战争结束后陷害卢象升被夺职和关入监狱,不过好在此人死了,但原本人死债消,此时战事极为不利,济南若失,他安排山东明军主力在德州的计划就是罪魁祸首,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