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344章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344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子四角,并没有火盆之类的取暖物品,但十分暖和,这样天气,原本不需用取暖之物了,但居然还是生着地龙,这两位晋商,身子也是虚的够可以了。

    彼此问好,致意,林文远的差事办的十分踏实,所以两边是闻名久矣,在此之前也有过一些小的合作,但始终没有扩大规模和深入而已。

    这其中,是张守仁的一些顾虑,也有晋间方面对张守仁实力的低估和不看好造成的。

    毕竟晋商是从山西和河南、河北一带囤积粮食和生铁,还有药材等军需物资,然后从口外转手到东虏那边,整个贸易线稳固而利润极高,没有必要再往南边发展和扩大贸易区域了。

    最多是把触角延伸到淮、扬一带,利用庞大的资本在扬州等地购买窝本,垄断盐业。淮盐里头有不少山西老倌的股本,这个恐怕后世知道的人还真不多。

    至于海洋贸易,丝制品和瓷器等在海外来钱的生意,那都是江南和闽浙商人的地盘,徽商都插不进太深,更不要提晋商了。

    大家各有势力范围,越界捞钱不是不可以,但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与日俱增。

    现在张守仁成为副总兵,这个职务还算是小事,这两个晋商看中的,应该是张守仁手中真实的实力……他们是和东虏有生意往来,了解很深的一群人,之所以他们敢首鼠两端,出卖大明的物资和情报到关外,这样两边下注的做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晋商深明关外一方的强大……政军一体的高效政府机构,经验丰富极少犯错的统帅和有大格局胸襟的政治家,披坚执锐战争经验丰富的王公和将领,勇武善战的八旗兵将等等。

第四百三十四章 提议(2)

    与之对应的,则是大明这边的□□和无能,了解越多,看的越多,则越是心惊。

    而这一次更叫他们心惊的,则是浮山营的强悍战斗力。能正面击败八旗,就算是主力战兵不全在的正红旗,这个战果也是十分令人震惊了。

    以晋商多方下注的本事和眼光,此次张守仁进京,他们要是一无动作,那才真的是十分奇怪的一件事。

    张守仁明白这一点,他也是局中人,亦是十分清醒的一个人。

    但越是如此,就越是不能原谅。

    晋商应是不止了解到东虏的强大,亦因知道东虏的残暴,历次入关,屠戮之惨,简直是逢城便屠,遇人便杀,唯有青壮男女和工匠,才有可能有一线生机,最终活着到关外去当奴才,一生劳苦所创造的一切都是被掠夺的干干净净,自己和子孙也渐渐奴化,最终成为“我大清”世世代代替主子效力的包衣奴才们。

    朝代交替,择主而从倒没有什么,而民族之间的这种较量,要比朝代更迭更加的血腥和残酷,晋商却是能在大明和建州之间左右下注,光是这一条,也是张守仁完全无法原谅!

    “文远是在下们的老熟人了,平时是几乎天天见面,浮山那边,听说少保的出息也是很大的……”

    “听说少保在登、莱、青、东昌诸府大置田庄,设法屯田,今春和夏初的时候,将会大获丰收,所获不在四十万石以下……这个数字,是很了不得啊!”

    两个商人,也是十分擅于言辞,上来的话虽是奉承,说的却是与自己相关,而且是张守仁的得意之事。

    “两位东主,大约是想与我谈来年合作粮食的事吧?”

    张守仁不擅长谈判,也不喜欢绕弯子,索性不等这两个商人措词,自己便是直接将话先说了出来。

    浮山这边,确实是在前一阵放风,粮食不要说在北边各省,在辽东和蒙古草原,就是在江南现在也是紧俏货。

    随着张守仁屯田的推行,未来一两年内,登莱各地的产粮会迎来一个高峰。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明政府是只知增饷,拼命挤压农民的银子,而忽略了粮食的要紧性。没有粮食,拿到手的银子无非也就是□□污吏们上下其手分肥而已。

    崇祯十二年杨嗣昌改因粮为均输,加征练饷,号称要在九边练七十三万精锐,结果一直到崇祯朝灭亡,这七十三精兵也不知道在哪里,一年加征的六七百万银子的军饷,所用何处,也真的是一笔糊涂帐。

    这种找机会给下头官员分帐的傻事,也就是崇祯能做的出来,而且甘之如殆。

    “是的,我亢氏商行,愿意与少保长期合作……”

    亢少东不是表面上的那种颟顸无能之辈,能代表亢家这样的最有实力的晋商在京城活动,本身也就明了此人不是凡俗之流。

    张守仁直率,他也便是爽快的道:“少保那里现在的粮食出产尚且不足,想必自用的多。但来年可能就翻一番或是两三番上去,收成可能是百万石以上,现在咱们就是预先说妥,将来我亢家与范家两家,愿意分销少保大人所出的粮食……如果少保大人愿意,我们两家,愿意先凑二十万两交割过去,等大人的粮食外销了,到时候咱们再算帐好了……”

    “好大手笔!”

    张守仁也有点意外,这晋商怪不得成功,果然是好大手笔,这里刚确定个意向,就愿意放下二十万银子!

    他看了看范永斗,见这个中年商人很沉稳的点点头……这件事,想来就是范家和亢家预先商量好了的事了。

    两家生意略有侧重,亢家是以粮食为主的大商家,在平阳老家,囤积粮食的房子有过千间,整个山西和河北到张家口再到辽东是一个庞大的地盘,在这些地方亢家都是控制了各地的粮食收购到销售,收粮的时候正好是官府收赋税,百姓缺钱,所以就故意压低粮价,等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故意抬高粮价,叫短粮的农民再高价从粮商手中买下粮食。

    光是这种做生意的手法,就是稳赚不赔。

    亢家一家的家产,在这时候就超过千万以上,论起富裕来,比起大明的皇家也是丝毫不逊色。

    范家不仅是粮食生意,还和东虏勾手贩卖人口,卖情报,卖布匹和铁器……东虏虽然有不少铁矿,但开采能力有限,而且耗费太大,所以仍然需要从关内补充。粮食军器药材布匹到人口和情报,反正只要能卖的范家就起劲的往关外贩,这么着也是积聚了几百万的身家。

    这两家凑出二十万银子,还真的跟玩儿一样。

    好大一笔银子啊……

    “两位还真是看的起我和浮山……”张守仁站起身来,呵呵一笑,对着两人道:“此事容我考虑一下吧。”

    “好,兹事体大,少保肯定是要想一想的。”

    “在下专候少保大人回音便是。”

    “嗯,请两位等我的回信。”

    正事说完,张守仁向着两个商人揖手而别,大踏步而出。

    等他一出去,亢少东刚刚那种谦卑的笑容就是立刻敛去,对着范永斗道:“范东主,你看如何?”

    “这人不简单,不是一个简单的将主格局啊。”

    “嗯,面对重利毫不动心,二十万两,恐怕连当今皇上也不能无动于衷吧。他偏偏就当听到一文两文钱那样,你说,这能是个普通的武夫么?”

    “他的粮食买不买倒不是很打紧,但这个人,倒是真要替汗王盯住了。”

    “哼,收人银子,替人做事,我等做到如此地步,已经足够了。”

    “这个倒是。不过他要是真有粮食卖,这生意也真做的过啊……”

    “哈哈,现在屯田能有成功的么?以前皇庄一百多万亩地,一年才收多少子粒银上来,那些世袭总兵官,哪家不是几十万亩地,一年才多少粮?我是真不相信,浮山这个屯田,能够成功,林文远这小子,有时候也会吹牛皮的!”

    “范东主说的是,到底是我后生年轻了……”

    两个大商人都是奸狡似鬼,彼此间也是一句实话没有,说到最后,都是哈哈大笑,似乎今晚之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政客(1)

    “国华请坐。”

    “谢阁老赐坐。”

    宾客散去,今晚薛国观把张守仁带入自己班底的行动算是成功,一场宴会,申时开宴,起更才散去,薛国观在宴上也是十分热忱,以首辅之尊,也是尽到了做主人的本份。

    但此时宴会结束,宾客散去,他的眉宇之间,也是掩不住的深深疲惫与忧郁之色。

    “两个山西佬,找国华是谈生意的事吧?”

    见张守仁要欠身说话,薛国观摆一摆手,微笑道:“国华不要太客气了,老夫痴长几岁,就当是师长与弟子之间的谈话,咱们不要讲那些官场规矩了。”

    “好吧,一切都听阁老的。”

    如此深夜秉烛夜谈,对双方都是很罕有的机会,惺惺作态,就没有必要了。

    “两位东主,是找浮山谈买粮的事……阁老知道,我那里屯田已经不少了。”

    “自嘉靖以降,北部各镇不仅不能上交子粒粮,每年收成还不能自给自足,土地不少,军户数字不少,但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国华的屯田,能成功吗?听说你还养了不少鸡、猪、羊等大牲口,这个东西,好是好,但也需要不少杂粮来喂它,现在这几年天时不好,国华,你要慎重啊。”

    薛国观这是真拿张守仁当自己人了,说话直率的很,并没有隐讳什么,自己的担忧之意,尽显无余。

    “阁老请放心,浮山屯田不仅能成,还会有很大的成就。”

    从开恳到用人用工,种子挑选到深耕施肥,水利保有,种种方面,张守仁也是不厌其烦,很细心的对着薛国观解释了一遍。

    说到最后,薛国观眉宇舒展,拍了拍张守仁的手,笑道:“老夫一直以为国华只是在军务上有长才,经济之道并不擅长,此前收益,只是因为私盐利大,现在看来,老夫是太目中无人了一些。”

    这样的夸赞,张守仁也不能不面露得色,不过还是很谦虚的道:“阁老过奖了。”

    这是套话,薛国观也不理会,只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道:“那么,国华你打算卖给他们粮食么?”

    “还在考虑。”

    “以老夫的意思,能不卖,则最好不卖。就算将来浮山不缺粮了,卖到各处都行,但这几个山西商人,还是不要打交道的好。”

    “阁老,这是为何呢?”

    薛国观深深看了张守仁一眼,突然大笑道:“国华,你真的不懂么?”

    “阁老是说此辈与辽东的建奴暗中有勾结吧?”

    “是的。我想国华不是对天下事默不关心,林文远在京师,所作所为,都是十分漂亮,这几个山西老倌儿要是做什么国华也诈作不明,也就欺老夫耳目不明了。”

    晋商做为一个集团,其中的佼佼者一直在暗中与建州交易,这件事张守仁很是不明白,一个商人集团,怎么这么大胆和能量巨大,现在看来,薛国观这样的首辅都知道内情而置之不理……

    “不是老夫不想管。”薛国观苦笑摇头:“一则他们对老夫也向来敷衍,做生意又有不分敌我之说,东虏一样给银子,也不好对商人之流苛责过多。二则,他们在京师经营多年,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夫自问,也确实没有这个能耐动他们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政客(2)

    这个话,更是耸人听闻。

    堂堂帝国首辅,居然也对几个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