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492章

大穿越时代-第492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这时光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一年多就这么过去了。”

    手捧一杯温热的黄酒,望着画舫花瓶里插的梅花,方以智不禁喟然长叹,“……遥想崇祯四年秋天,我等热血志士响应牧斋先生之号召,南下查探髡贼奸情之时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不想再次看到这江南风光的时候,竟然已经是崇祯六年正月了,而我大明天朝的时局,也已经是天翻地覆……”

    “……密之贤弟谬矣,留都诸位君子现已拥立新天子登基临朝,亦颁布了新年号,故而今年已是永和元年,万万不要搞错了!”听得这话似乎有点不对,“政治觉悟很高”的张溥连忙纠正说。

    “……正是正是,我等好像还没有来得及恭贺天如公再次出仕,获职国子监祭酒呢!”

    另一名同样从海南岛回来的士子,捧着酒杯凑过来,插嘴对张溥恭维道,“……如今,玉绳公(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牧斋公(钱谦益)出任礼部尚书,留都朝堂之上,皆是东林君子,可谓是再现了数年前‘众正盈朝’之盛况。想必定能刷新政事,教化万民,一扫神州之妖氛,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这一桩桩一件件,说的都是张溥近来的得意之事,让这位文坛巨子、复社领袖不由得微笑着眯起了眼睛……只是还没等张溥开开心心地听上几句奉承话,方以智这个愣头青就不识趣地再次开了口:

    “……如今诸位东林君子复起,重掌朝廷大权,确实是可喜可贺。不过当今的时局,似乎实在是让人堪忧啊!且不说北方依然混战不休,就鄙人在这一路上听闻的消息,南方各省也是战火四起——福建那个勾结髡贼和倭寇的武夫黄石,果然起兵谋反了,而琼州髡贼貌似也在对两广虎视眈眈……”

    方以智不胜唏嘘地叹道,“……不知南京的当朝诸公,对此二贼可有什么方略?”

    虽然方以智说得十分诚恳,但不知为何,张溥的表情却一下子变幻莫测,很是诡异……好一会儿之后,才勉强笑道,“……密之,闽粤之地的乱事,留都朝廷并非不知道,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对策。但是,正所谓人力有穷,我等君子做事,固然要无愧于心,也必须有所取舍。简单来说,就是凡事都要讲究一个远近先后。如今江北反贼势大,与留都不过一江之隔。吕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在率领南直隶兵马督师扬州,与这些闻香教妖人连日厮杀,战局僵持不下……在击败淮扬之贼以前,朝廷实在是无暇他顾了……”

    “……这样啊……也对,毕竟还是留都安危更要紧,那些远方的战事,就只能往后再处置了……”

    刚刚来到南京不久,对这个小朝廷不知根底的方以智想了想,便点头称是。而多少知道一些底细的俞国振,却是暗中偷笑不已——南京小朝廷哪里是顾不上闽粤那边的战事,而是根本不知道也管不了!

    因为,如今的湖广、两广、江西等地,都还没有承认南京的永和帝,连公文奏折都不往南京发了!

    然后,南京小朝廷仅有的一点野战部队,如今基本都被钉死在了江北的扬州,与号称数十万的闻香教起义军厮杀不休。如今的金陵城内,怕是连一万可战之兵都凑不出来,哪里还有可能发动对外征讨?

    ※※※※※※※※※※※※※※※※※※※※※※※※※

    说来也是可笑,虽然东林党目前自认为已在南京拥立新帝成功,一个个自吹自擂、弹冠相庆、兴高采烈,仿佛已然又一次宰执天下。可事实上,如今这个南京小朝廷的实际版图和军事力量,全都贫乏得可怜!

    ——遍数大明天下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眼下也总共只有南直隶和浙江这两个省,可以算是这个南京永和帝政权的支持者。其中江北的大半个南直隶,如今还是闻香教妖人和西北流寇的天下。而剩下的各省之中,除了已经沦陷于鞑虏的北直隶,还有被崇祯皇帝控制的山西与河南西部之外,基本都处于观望状态——对于两位大明皇帝的争斗不置可否,消极应对,只是一心期盼着能够尽快决出胜利者。

    至于天下的朱明皇室宗亲,更是一边倒地对南京的“永和帝”齐声反对喝倒彩——没办法,南京小朝廷推举的鲁王次子朱以海这个新帝人选,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实在是太没有道理,简直是名不正言不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全天下的朱家宗室,都对此满腹牢骚:朱以海,你这混小子也配当皇上?!!

    ——确实,当“天子失国”之后,宗室、勋贵和重臣以“无德无能”之类罪名将其废黜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但问题是,接下来的继位人选,也不能随便乱找,而是要么得有弥天大功或者卓越贤名,要么是手握重兵能够以力压人,要么就得按照封建礼法的顺序挨个儿往下排……

    很遗憾,以大明王朝像养猪一样圈养藩王以防造反的做法,各地的藩王都不会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功绩。同理,在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以后,愈加受到朝廷提防的明朝藩王们手中,也不可能掌握多少兵马。

    而若是按照封建礼法,如果不考虑崇祯皇帝的儿子的话,那么血脉关系最近的就是洛阳的福王——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的皇叔,当初万历皇帝曾经有意要罢黜皇太子(泰昌帝),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皇位……貌似是一个拥立为新帝的好人选。

    可问题是,在昔年的那一场立储之争当中,诞生初期的东林党可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福王的对立面。为了挫败福王继承皇位的企图,早期的那批东林君子们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移宫案、梃击案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差不多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福王给赶到洛阳去了。东林党上下对此洋洋得意,还将此事给自我标榜为万古流芳的一大功绩……所以,如果现在的东林党为了废黜最近开始跟自己离心的崇祯帝,居然不顾旧怨要把福王给请回来的话,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面子往哪里摆?

    再说了,就算东林党愿意丢了脸面化敌为友,那福王殿下或许还记着往日的深仇大恨不肯放下呐!

    而且,福王怎么说也是曾经差一点当上皇帝的人,影响力和权势都并非寻常藩王可比。如果东林党真的不管不顾把他给捧上皇位,谁知道等他站稳脚跟之后,接下来会不会立刻翻脸,对东林党算黑账呢?

    除了福王之外,距离崇祯帝血缘关系比较近的藩王还有几位,但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以明末的交通条件,一时间根本来不及联络。只有一位鲁王次子朱以海,因为王府被闻香教起义军攻破,父兄皆死于战乱的缘故,乘坐海船逃到南方避难,正好就住在南京城内……于是便被一部分东林党激进分子如获至宝,经过一番忽悠、勾搭和密谋之后,便将这位朱以海殿下捧上了南京紫禁城的丹墀御座……

    虽然这位朱以海殿下的地位差了点儿,跟崇祯皇帝的血缘关系也太远,让他当皇帝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在诸位自信心爆棚的东林党人看来,这新君的地位不稳一些也没啥不好,日后更加容易拿捏。

    结果……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朱以海这位“永和帝”确实是很容易拿捏,在被东林君子们忽悠得登上帝位之后,基本就成了拱手木偶,半分实权都抓不到,也不敢有什么自己的主张。但问题是,同样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地方上都对这位新君不太认同,而皇室宗亲更是哗然大骂,觉得他实在没资格称帝——首先是地位太低,而且跟皇室嫡系的血脉也太过疏远,这货跟崇祯皇帝都已经出了十服了……

    ——正统皇帝尚在人世,皇室宗亲全数不服,各省大员首鼠两端,又无多少精兵良将可以压阵,也缺少足够的声望来赢得人心……这样没名没分的皇位若是还能够坐得稳,才叫怪事了呢!

    事实上,就连南直隶的地方官府,对于废黜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感到非常心虚的。以俞国振的看法,如果崇祯皇帝在得到消息之后能够当机立断,火速率领少数精兵直扑南京的话,那么沿途府县官吏根本不敢对皇帝举起刀枪,只会望风而降、俯首称臣。就连南京城在天子御驾面前,同样也很可能会无血开城、改旗易帜、倒戈归降——南京城内那些带兵的勋贵,也未必都认可这位“永和帝”朱以海。

    但很遗憾,似乎是由于信息不对等的缘故,也有可能是摄于东林党昔日的巨大声望,流亡在西北的崇祯皇帝貌似严重高估了南京小朝廷的实力,没有选择快刀斩乱麻,而是先忙着招募兵马、稳固后方,预备徐徐图之……结果就给了根基不稳的南京小朝廷一段缓冲时间,让天下出现了二帝对峙的局面。

    然而,就在这样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局面之下,掌握了南京朝廷的东林党,却是一副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模样,整日赋诗聚会,宴饮歌舞不绝,好像并非身处于乱世烽火,而是已经天下太平了一样……

    ——这十里秦淮上的灯红酒绿,丝竹歌舞,怕是一直要拖到兵临城下的时候,方能暂且告休吧?!

    看着画舫内正在高谈阔论、满口空话的张溥、张岱、方以智等江南名流,还有正在推杯换盏行酒令的书生士子们,俞国振又一次低头叹了口气,将一小杯黄酒灌入喉咙。

    ——不管怎么样,这帮作死专业户的未来命运,都已经跟他这个穿越者无关了……

421。第421章 、金陵歌舞何时休?(三)

    第一百十二章、金陵歌舞何时休?(三)

    秦淮画舫之上,诸位江南士子谈天说地、吟诗作赋、观舞听曲……当真是好不畅快。待到不胜酒力之后,自有诸位红倌人(红倌人就是陪睡觉的,清倌人只管弹琴唱曲)将他们扶进香闺,与之**欢好。

    而俞国振和几个穿越者,还有几个凑热闹的闲人,作为次一等的陪客,却没有这等潇洒香艳的待遇——虽然只要他们肯自掏腰包的话,应该也是能叫得到姑娘的。但问题是,今天的秦淮河上实在是“群贤荟萃”,面对那么多风流倜傥的士子们,诸位清倌人红倌人的生意异常火爆,各家青楼估计已经早已客满,普通人即使肯大把掏钱,也约不到什么名角儿……所以,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也很有眼色地告辞下船了。

    当俞国振带队走下画舫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站在河畔石堤上向外张望,只见这暮色下的十里秦淮河,到处都是彩带轻舞,灯船如林,两岸酒幌招展,拱桥林立,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河畔的青石小街上,既有方巾儒生结伴而游,辩论经义,亦有富商大贾衣着华丽,前呼后拥;还有些官家小姐的花轿,也顺着河边徘徊,不时从里面掀开一丁点儿纱帘,露出芊芊玉手和小半张娇艳粉脸……

    而在灯火倒映、水波荡漾的河面上,那一艘艘精美绝伦的画舫,更是丝竹阵阵、欢歌笑语……每一处都有无数花枝招展的姑娘,在画舫或河房的露台上轻歌曼舞,不时露出一抹雪白的肌肤,真是我见犹伶……

    ——这就是明末的南京,冠绝江南的锦绣之地。“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千年以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