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从野人到帝王 >

第196章

从野人到帝王-第196章

小说: 从野人到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事已成,我则带着龙族大军以及一部分蜀族奴隶,坐船沿江而下,回马鞍山新城,出来这么久,还是有点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回到家的感觉,真好。

    至于天煞的大军,就交给切都去对付了,有了威力强大的热武器,切都的杂牌军战斗力绝对超过天煞嫡系部队,当然,天煞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不管怎么样,这一仗下来,虎族的精锐尽失,龙族收拾残局都将变得很容易,这上兵伐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二十,三路大军战报,遭遇骑兵

    二十,三路大军战报,遭遇骑兵

    二十,三路大军战报。遭遇骑兵

    一回到马鞍山,来不及与亲人寒暄,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了解另外三支大军的情况。

    首先是山魈,他虽然手下部队不多,却是最早展开行动的,而且华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我还是有点怕意外。

    不过我的担心还是多余的,据山魈多次情报汇总,山魈所率的一千山地部队,加上后来从越族城多次抽调担任接收山魈部所占地盘守卫的数千战士,势如破竹的一路南下,从山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过了南岭,到了广东境内,另有一支则直插福建,百越族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并不齐心,逐级抵抗,节节败退,而且与以前不同。长期的败退,让一部分百越族无法率领部众长途跋涉,最后被迫留下来,向龙族军队臣服投降,并随即被随后赶到的原越族战士收编迁徙回越族城,当然,也有一部分加入了山魈的部队。

    越族原来也是属于百越族的一支,所以,让他们来收编百越族,还是比较顺利,这也给山魈大军的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山魈部队中的百越族战士,所以,后来逃得筋疲力尽近乎绝望的百越族纷纷选择归顺。

    按照山魈在半个月前最后一次飞鸽传书的描述,他的军队现在已经达到了三千余人,虽然遭到几次百越族的强力抵抗,尤其是一次百越族的战士竟然达到了一万多人,但是,一个龙族军队战斗力强大,二来百越族战士缺乏统一指挥,所以最后被山魈各个击破,现在山魈的部队,应该已经到了广西境内。

    再看阿根与大个子强所率部队,一路向北,这次他们所率部队大大超过我们去年,而且因为来势凶猛,一百零八族战士还没有来得及集结就被打垮了。接下来龙族大军犹如推土机一般凶猛地碾压过去,沿途不是没有部族抵抗,只是北方部族人口普遍不如南方,大部族有限,最大的也不过万把人,人多战人少尚且不是对手,倒过来就更不行了,宛如当年殖民者几十个人就可以占领一大片土地一样,所以,沿途很容易就被阿根他们推平,一百零八族逃亡极北之地,其余部族大部分归顺,少部分灭亡,族人都成了奴隶。

    不过,在今天的山东境内,阿根他们分兵扫荡的一支军队与当地的豫族发生了冲突,豫族是一个有五万多人口的大部族,战士近两万人,而龙族部队只有一千多,结果力战不敌,被迫退了下来。伤亡战士超过了五百,阿根与大个子强接到消息后,立刻停止了对一百零八族残余部队的追击,转向进攻豫族,在龙族大军面前,豫族自然抵抗失败,最后全族归顺了龙族,挑出近万士兵充实军队,让阿根与大个子强麾下部队壮大一半,加快了横扫北方的速度。

    ……

    按照阿根来信描述,他们应该已经占领了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的一部分,辽宁的一部分,正在向东三省进击。

    相比前两路,智慧与风行这一路就不是太顺利,本来,这一路就是重点,智慧与风行都是龙族核心人物,所带军队也最精锐。

    理由很简单,重要与否不是地理位置,这年头,战略位置无关轻重,主要是,这一路,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尤其是骑兵,或者说是会骑马的部族。

    当然,按照历史。人类驯化马才四千多年的历史,不过我总有感觉,自从我来到这个时代,蝴蝶效应已经开始,很多事情可能都不像历史那个样子,又或者,这个时空根本就不是原来那一个,再说,我能穿越,别人未必就不能。

    我们现在已经在研制内燃机,这次出来几个月,也不知道进度怎么样了,不过,内燃机即使研究出来,小型化也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近期龙族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还是要靠兽力,单从发力来说,牛确实不错,但要说速度,那就只有马或者驴了,要发展龙族,交通极为重要,所以。现阶段无可替代,因此现在获得马匹是重中之重。

    按照我的记忆,始祖马最早应该是在北美出现,距今应该有五六千万年的历史,而现代马的祖先生活在中亚一带的草原中,现在应该已经扩散到亚洲大部分温带草原地区。智慧这一路,方向是宁夏甘肃内蒙新疆,很可能会迎头碰上。

    果不其然,当智慧他们向西北进军的时候,遇到了强大的敌人。

    开始的一个月里面,智慧他们的进军还算顺利。由湖北而陕西,进而掠过了甘肃,宁夏的一角,这个年代,黄土高原还是一片葱绿,无数高大的树木形成的森林,死死抓住脚下的黄土,所以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气候也还算温暖潮湿。

    这里的部落,小而分散,尤其是后世的关中地区,后代秦人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并没有任何领先于附近部族的文明。

    按照我的指示,智慧他们并没有在此多纠缠,只是干净利落的收拾了沿途的大部族,将一部分彪悍的原始人编入军队,并留下少量龙族战士扫清外围,为大军留下一个相对安定的后方。

    但是,当大军折向西北,渡过黄河,踏上内蒙大地的时候,智慧他们居然遇到了一个难缠的的敌手!

    匈奴!

    我的记性不太好,但是,至少,匈奴是秦汉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那以前,商周时代,还有北戎,犬戎等,不知道为什么,匈奴出现在了北戎与犬戎之前!或许三者是同时并存,但是我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这些匈奴的主要武力是骑兵!

    难道历史确实因为蝴蝶效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不知道这对我是福是祸。

    ……

    长期以来,龙族的对手都是步兵。

    无论是敌强我弱时的据城而守,还是我强敌弱时的强攻,我军的对手机动性都不强。就算我们没有牛骑兵,双方也在一个高度上,但是,遇到骑兵就不同了。

    骑兵,来如闪电去如风,可以用最强的力量冲击对方的薄弱点,所向披靡,龙族军队虽然很强,但是面对着这种敌人,也还是非常不适应,尤其是偷袭,往往连火药箭都没来得及点燃,对方已经到了跟前,近身厮杀,热兵器占不了什么便宜,等战况不利,对方一声唿哨就跑了,手榴弹扔过去,只是给对方送行,火枪的杀伤力虽大,但是装药麻烦,只能开一枪,骑兵速度快,体积大,虽然容易中招,可是前面的敌人也能有效的掩护后者,所以很令人头痛。

    当然,我们也有机动部队,尤其是智慧这一路,考虑到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特地配备了一千牛骑兵,但是,一方面,北方天气干燥,让水牛很不适应,所以这些水牛都有点病怏怏的样子,另一方面,水牛的耐力比较好,但是爆发力不能持久,假如持续奔跑几百米上千米,就会气喘吁吁,难以为继,所以想追上马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开始的时候,因为装备了火枪,所以匈奴人吃了点小亏,但是他们很快调整战术,化整为零,加上骑兵速度快,火枪虽然是面杀伤,但是威力不够,装药困难,因此战果不大,而冷兵器对敌,骑兵肯定比步兵占优。

    所以,智慧他们在遇到真正的骑兵后,损失惨重,几天功夫就损失了几百人,照这么下去,不到一个月,麾下部队就会消耗殆尽。

    至于对方,虽然伤亡更大些,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乎,本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比较彪悍,打起来悍不畏死,这让历代人口数量是对方几十倍几百倍的汉民族都很头痛,甚至被对方入主江山也不在少数。

    更何况虽然这年头气候远比现代湿润,但是南方人进入草原沙漠夹杂地带作战还是很不适应,所以智慧他们被迫后退,在有水源处安营扎寨,与对方抗衡。

    然而,就算是有营寨,对方的骚扰还是没有停止,或者几人,或十数骑,或更多,利用速度优势,在营寨前后出没,虽然智慧他们有营寨保护,但是不能不出寨啊,给养是有限的,需要就地狩猎解决一点,还有野菜与燃料,也需要出外觅取,但是,这种事情,人太多没有效率,人太少,很容易遭到袭击,等大队人马赶去支援,对方早跑了,追又追不上,只留下龙族的伤员与战死士兵,这样过了几天,双方的伤亡比反而逆转过来,龙族的损失甚至比进攻还要大!

    ………

    可以说,龙族军队自从诞生以来,从来都是以弱胜强,但是,遇到这样的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还一直缠着你,实在是让人头痛。

    当然,期间智慧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伏击战也搞过几次,晚上先派人出去潜伏,然后白天再派诱饵出去狩猎什么的,但是,这个却不能保证,对方会在潜伏地点发动袭击,而且骑兵来去如风,一发觉苗头不对,就会很快撤退,所以,很难给予毁灭性打击,而且一旦发现我方采用的战术,很快就会加倍提高警惕,成功率就更低了。

    不过,现在对方想要袭击营地也没有这么容易,两人分了工,风行主要负责攻,设置各种陷阱消灭敌人,智慧负责守,不让敌人轻易占到便宜,智慧已经将所有火枪手集中起来,三班倒,这样,一个火枪手就有三支装好药的火枪,现在打火的火枪发射快,又是面杀伤,骑兵速度再快也占不了便宜,果然这样一来,匈奴方面数次吃了大亏,也学乖了,不敢再过于靠近营地,但是龙族军队也拿对方没有办法,双方形成了胶着状态,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知道了智慧他们的情况,我也是一筹莫展,事实上,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在军事对抗中,骑兵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直到坦克出现之前,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他们的对手,只有骑兵,虽然步兵可以用钩镰枪绊马索之类对抗骑兵,但是对方打不过可以跑,所以,要消灭对方,只有同样装备了骑兵才行。

    当然,这里说的骑兵,是骑马的士兵,而不是我们这种骑着水牛的伪骑兵。

    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耐心乘船,回到了马鞍山。

    现在的马鞍山,与我出征时大为不同,从各个前线运来的奴隶与归顺部族,人数已经超过了原来的人口,其中,越族百越族占了四分之一,阿根送来的一百零八族奴隶,归顺的豫族与其它部族人口占百分之三十,智慧送回来的人口占四分之一,其余的就是木牛与我在湖北搜刮的人口了,加上马鞍山原来的人口大量调出,纷纷前往各地“掺沙子”(送回来的只是得到人口的一半,主要是青壮年与大孩子),所以,现在的马鞍山,其实已经与原来完全不同了,加上还没有到达的四川的奴隶,总人口超过了六十万!

    这样大的人口流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