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美国当大师 >

第379章

重生美国当大师-第379章

小说: 重生美国当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建七级宝塔,名“华藏塔”,又称“悟空塔”。与江阴城内“兴国塔”誉称“澄江双塔”。当盛之时,寺舍联片,宝塔高耸,绿树成荫,僧侣众多,香火颇旺。

    等到进入二十一世纪还在悟空寺遗址发现了唐代高僧“泗州大僧”僧伽大师的真身舍利。

    而这位来自西域的僧伽大师被认为和达摩祖师一样,是观音大士在不同时期的化身。

    “所以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位挂单的少林高僧。他一见到兄弟我,就夸我骨骼清奇实乃练武之奇才,央求家父要收我为徒……”

    “森,你也知道兄弟我乃是家中嫡长子,家父如何舍得,始终不允。那位大师无奈之下,只好匆匆传授给我一个方便法门……”

    “就是这门狮子吼了。可惜兄弟我一直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因此没有什么成就……”

    “不过去年我摔了一跤之后,不知怎的又想起这件事情。这段日子一直在勤加练习,想不到居然略有小成……”

    “这不,你们也看到了。这门狮子吼至少还能威慑一下歹人啊。”

    “原来如此……”

    徐志摩闻听此言,很是佩服地点了点头。

    “我的朋友徐志摩”为什么朋友多人缘好呢,就因为他是一位“性情中人”。

    说白了,小徐心智单纯,在某些方面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甚至在大雨天拉着朋友,“看雨后的虹去”。

    “他的那位朋友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

    这是林徽因在《悼志摩》里面写的,应该是真事。

    要知道这可是没有抗生素的1921年,感冒转成肺炎是会死人的。徐志摩真的就是在拿性命来浪一把漫啊。

    这种人自己朋友说什么他真的就会信什么了。

    “原来如此?”

    陈西滢却露出了将信将疑的神色。

    此君16岁就漂洋过海来到这异国他乡求学了,所以难免要成熟一点。何况他和袁大师不熟,关系更说不上亲密。

    “算了,不说这件扫兴的事情了。”

    袁燕倏扯开了话题道:“森,我们好久没见,今天一定要好好聊聊!”

    “那是那是。”徐志摩自然狠狠点头,只是他瞟了一眼餐桌上爱因斯坦道,“不过鸿渐兄要先帮小弟一个忙。”

    “嗨,我们谁跟谁啊。你就直说吧,要我帮什么忙。”

    “是这样的……”

    原来去年罗素到中国之后,有一次演讲专门就是讲的《相对论》。这一下就引发了中国学者对于这门当时西方最显赫的显学的兴趣。

    这帮人听得是半懂不懂,于是梁启超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弟子徐志摩,要他写一篇介绍《相对论》的文章。

    徐志摩还真的写了,发表在今年四月份的《改造》杂志上面,名字叫做《安思坦的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中国人第一篇关于《相对论》的中文科普著作。

    “小弟把《相对论》通读了一遍,奈何人愚智拙,只看懂了一点。如今……”

    我们的袁大师噗嗤一乐道:“如今真佛就在眼前,你想要上去求取真经是吧?”

    他真心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啊。要是徐志摩这个算得上聪明的学者把兴趣转到理论物理,这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对他本人来说,都是有利无弊的大好事。

    “行了,森。等兄弟我吃完了饭,就帮你介绍一下吧……”

    所以等到晚餐结束,袁燕倏真的请爱因斯坦给徐志摩讲解了一下《相对论》。

    而他另外四位富二代小伙伴正是恋奸情热的阶段,很没有组织性地自由活动了。餐厅里面只剩下了他和陈西滢。

    于是袁大师冲着他一笑道:“通伯兄,足下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如我们聊聊吧。”

    陈西滢有些激动地道:“固所愿尔,不敢请教。”

    “请教这话就过了。”袁燕倏摆手道,“兄弟我听说你是英语文学专业的,所以我还想听听你对我那些拙作的意见呢。”

    其实他在暗地撇了一撇嘴,心说这年头英语文学有个屁用啊。

    就算把乔叟、莎士比亚、斯宾塞、斯威夫特、拜伦、雪莱、济慈、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狄更斯等等大作家们研究出花来,对于赛里斯又有什么帮助呢?

    同理可得,他对于“哈佛三杰”的看法也差不多,认为他们研究的学问确实可以妆点盛世,但是在这种乱世还不如他这样的经济学家呢。

    这不是他有“本位主义”。比如看看民国四大经济学家的马刘何方。

    为首的马寅初不必多说了。

    袁大师见过的何廉对于城市物价指数问题做出了颇多贡献。

    刘大均虽然一直担任国府的官员,日后还定居美国。但是他建立了一个当时还算可以的经济统计体系。而且他还是一位“工业党”,著有《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一书。

    方显廷则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他还提出了“统制经济”理论。

    相比之下,陈、吴、汤和眼前这位陈西滢研究的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东。

    两人来到了吸烟室,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通伯兄,英国文学界是怎么看兄弟我的那些作品的呢?”

    “一个字,服!”

    陈西滢由衷地赞道:“至少我认识的那些文学家和批评家都对鸿渐兄的作品赞不绝口。尤其是《冰与火之歌》。很多人读了之后便说没想到一个东方人能写出这样西方化的作品……”

    牛牛们肯定会喜欢这本书的,因为这就是魔幻版的英国历史。而且《冰与火之歌》不管是题材还是立意,真的非常“西方化”。

    “嚓!”

    点燃了一支雪茄的袁燕倏打断道:“通伯兄,难道就没人说我这书很黄很暴力吗?”

    “很黄很暴力?!哈哈哈……”陈西滢失笑道,“确实有一班老夫子和卫道士这么说,不过这是迂腐之言,鸿渐兄不用放在心上。”

    真是的,这问题怎么能不放在心上呢?

    要是英国政府用这个借口把他这本书给禁了,他找谁去要版税?

    《冰与火之歌》可是他篇幅最长的小说,这要是在英国被禁那多可惜。

    我们的袁大师此行一个目的就是来和英国出版社来谈这件事情的。毕竟他再不喜欢大英帝国,也不会不喜欢大英帝国发行的英镑啊。

    “而本人最喜欢鸿渐兄的《乡村教师》……”陈西滢抬了抬眼镜,抬高声音道。

    对此袁燕倏一点也不意外。这非常正常,这本小说正对他们有志于改变时局的赛里斯知识分子的胃口。

    “我们中国应该就如鸿渐兄书中那样建立起这样的普及教育制度!”

    但是他同时认为真正能看出《乡村教师》隐含之意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而陈西滢这种典型的英美化知识分子果然是不明白的。

    因为要建立《乡村教师》当中那样普及到村级行政单位的教育体系,那绝对要把整个赛里斯颠倒过来才行!

    试想一下,书中那位可敬的教师至少懂得牛顿三定律,这肯定有初中水平了。

    就算解放以后,初中生放在新赛里斯也能算是个小知识分子了,当个账房先生、低级文员这样的小白领绝对没有问题。

    而把一位小白领派到穷乡僻壤当老师,他也真的心甘情愿去了,那么可以想见这个国家政府的感召力和执行力有多强大。

    所以要建立的不是普及教育制度,而是彻底改造这个国家!

    “通伯兄,知易行难啊。所以这是一本科幻小说……”

    袁大师叹了一口气,转移话题道:“通伯兄,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啊?”

    陈西滢坦然答道:“明年。和鸿渐兄一样,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就要回国……”

    回国你老兄就去了北大担任教授。

    1924年你老兄和胡适之、徐志摩、王世杰他们创办了《现代评论》。(注释1)

    接着你老兄和鲁迅杠上了,就此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留下了不那么好看的一笔。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陈西滢要不是和“同鸿渐先生齐名的鲁迅先生”发生了这么一次论战,仅仅因为他太太民国才女凌叔华红杏出墙这桩轶事的话,很有可能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而且从表面上看,陈鲁结怨始于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然而实际上这牵涉到了北大内部的“英美派”和“法日派”之争。

    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学习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的原则,成立了教授评议会。北大的教授们便掌握了一定的实权。

    有权必定有利,有利争必随之。

    因此北大马上就分出“英美派”与“法日派”两大系,结成团体明争暗斗。

    比如校方要请一位教员,而拟请者为留学英美的,法日派必定提出一个他们的人要求同时通过;若法日派先提人选,英美派亦必以牙还牙求得平衡。

    而“法日派”又被称为“太炎门生”,因为他们之中很多出自章太炎门下,可想而知,其中又以浙江人居多。

    于是周氏兄弟这两位留过日的绍兴人不可避免地成了“法日派”。而他们两兄弟聚居的八道湾也成了此派人物的聚会场所。

    陈西滢这位留英博士自然是根正苗红的“英美派”。不过“英美派”里面还分为英派和美派。

    “英派”经常出入的是东吉祥胡同,因为那里有王世杰、李四光、丁西林这三位留英好友一起借住在这里。这一派后来成了“现代评论派”的主力。

    “美派”首脑自然是胡适之,他一开始居住在南缎子胡同,1920年天魔传人还给这个地址写了一张明信片。后来他搬到了钟鼓寺。

    他的住所当时是高朋满座,“几乎没有坐处”,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会所。

    当然啦,这三派中人没有那么壁垒分明,游走三方的大有人在。英美两派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过文人相轻的惯例,再加上北大内部的利益之争,“英美派”和“法日派”的关系真的不咋地。

    英美派的刊物有《现代评论》、《晨报副刊》,法日派刊物则是《语丝》、《京报副刊》。两派刊物对着擂鼓摇旗互骂。所骂内容,只有北大中人知晓,外人却莫名其妙。

    所以陈鲁之争确实是理念之争,但是也涉及到两派人物的私怨。只不过陈西滢切入点太差了,鲁迅的战斗力又太强,最后“失道者寡助”,这才大败亏输。(注释2)

    袁燕倏肯定懒得掺和这种破事,反正他不准备去北大厮混,找机会当个客座教授装个逼就好了。

    他心说,你老兄自己要作死,老子也管不着不是。咱们就当个泛泛之交得了。

    倒是“我的朋友徐志摩”是不是要挽救一下呢……

    “鸿渐,通伯。你们两位在这儿呢!”

    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的袁大师就看到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兴冲冲地走了进来。

    …………………………

    注释1:王世杰(1891年1981年)就是1945年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和《中苏友好条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