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玩明 >

第252章

玩明-第252章

小说: 玩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方未曾照会就冒昧登门,是我们失礼在先啊。”万磊也跟着客气了一句。

    “俗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万公子此次前来,定是有要紧之事,何不到大堂去详谈。”董伦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万磊也不再罗嗦,跟着进了大堂,双方分宾主坐下,万磊象征性地举了一下茶杯,就道:“我有意于修书,想必各位也已经知道此事了。”

    “我等也是刚刚得知,修书乃造福天下泽被万世之盛举,我等佩服。”虽然有些不情愿,不过董伦还是由衷地赞了一句。而在座的徐辉祖等人却是一言不发,明显是以万磊的马首是瞻的。

    “华夏文明已有数千年,图籍浩繁如烟海,无法计数。然历经数十朝鼎革兴替,战火纷乱之时,图籍多有轶失,很多名著名篇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让人好生惋惜,本人不自量,遂生出集天下书汇为一典以为备录之念。而修书乃天下盛事,还赖各位鼎力相助。”

    “应当的应当的,如有差遣,我等定竭力相助。”董伦打起了官腔,不过心底地暗喜,难得万磊也有求于人,这下技术转让的事就好谈了。

    其实,技术转让一事谈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最终拍板,因为负责谈判的周亨禄的态度十分之强硬,非要十五万两黄金不可,而朝廷上觉得这十万两黄金的价格太高,要讨价还价,两边自然是谈不拢。

    而现在万磊有求于明廷,价格方面多少也得做出一些让步。董伦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让万磊大出血一次,以报这多日来被力压一头之恨。

    “我知道,朝廷集书数以百万计,尤以史书为多,所以肯请备录一份。当然,我们也不白要,会付出相应的金钱作为报酬。”万磊也懒得拐弯抹脚。

    “备录一份?”董伦嘴上假意反问,心中却更是大喜,又皱眉道:“此事事关重大,非本官所以决,请公子稍侯几日,等本官上奏朝廷定夺。”

    “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能买到完整古籍善本,我方不惜出重金。”万磊非常爽快,又道:“我已经跟燕商会协调过了,我们北平行省给燕商会减些税,他们愿意在技术转让一事上做出些让步,从原本的十五万两减为十四万两。不过他们要求你们尽快签约并交付定金,而我也有一个要求,你们尽快把朝廷藏书整理一下,给一个书目给我。”

    “公子如此慷慨好义,本官定尽力促成此事。”一听到降价,董伦大喜过望,不过他不知道,又有一个大陷阱在前面等着他一脚踏进去。

    “那好,我就等各位的好消息了,先不打扰了,告辞。”万磊一拱手,起身正要走,却又好像是回想起什么,道:“哦,对了,书目一定要完备,不可弄虚作假,不然大家的面上都不好过。”

    “一定,一定,我朝以诚信待人,绝无相欺。”董伦嘴上说着,心底里却盘算着怎么在书目上做文章,让北平行省付出更大的代价。

    然而,董伦不知道的是,万磊要的只是书目,而这一份书目他早就派精忠卫到金陵去收集了,之所以跟明朝明着谈这事,是让明朝觉得有利可图,有机会把转让费挣回去,好让他们咬咬牙先把这十四万两的转让费给付了。

    而一旦拿到了这笔转让费,万磊就会把明朝晾到一边,绝口不提收购古籍一事。当然,不提不等于是不要这些书,万磊有的是办法把这些书弄到手,只是不想便宜明朝廷而已。

    董伦当然不知道万磊打这种过河拆桥的算盘,他一送走万磊一行人,就兴冲冲地给朝廷写奏章汇报此事,并提出了好几条建议,比如说裁头截尾,比如说以假乱真,用这各种手段来作假,让北平行省编不成这书,以后再借机敲竹杠。

    “董大人,此乃天赐之良机,我方要尽力斡旋,让那些人将那一笔钱又吐出来。”一名使臣见董伦书成撩笔,喜道。

    “对,他们不把这笔钱吐出来,我们就不把书给他们,让他们编成一部四不全的书。”又一名使臣也恨恨地说道。

    “嘴都牢一点,谁若是多嘴坏事,本官定上奏朝廷,严惩不贷。”董伦却是一皱眉,厉声喝令道。

第318章 心黑手狠(五)

    四月二十五,明朝终于把宫庭内的藏目送了过来,共有两万多部。万磊拿到书目之后,就派人与明使洽谈图书收购一事。与此同时,明朝也送来了四万两黄金作为押金,万磊也同意明朝派学员进北平工科学院进修,开始输出技术。

    当然,这四万两黄金只是押金,在没有得到剩下的十万两黄金之前,万磊是不会把核心技术交出去的。而且这批进入工科学院进修的学员只能学到一些常识,是没有机会到厂房去实习操作的,就算是肄业了,也是眼高手低。

    有了四万两黄金,北平行省原本紧张的财政又缓解了下来。这四万两黄金折银约二十万银元,十万银元用于补偿财政收支,剩下的十万银元中,有七万充为编修《华典》的经费,有三万归入精忠卫,用于特殊用途。

    在和平友好的表面氛围中,四月匆匆而过,五月的江南,已经进入了雨季,阴雨连绵。浙江中部一个叫浦江的小县却迎来了一支锦衣卫,这支军队拿着圣旨直闯到县城附近的一个叫孝义厢的江南小村中。

    而孝义厢,也叫郑家庄,在明朝可谓是名满天下,该村中住的多是郑姓家族子弟,并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为“江南第一家”,那御笔亲提的大牌坊就立在厢口,彰显着此处的尊荣。

    而孝义厢之所以名扬天下,倍受皇帝推崇,是因为郑氏家族自宋代开始就住在这里,几百年没有迁移过,这对于立志建立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社会的朱元璋来说,无疑就是模范村。

    明朝,户口管理相当严格,因为朝廷的税收和徭役都要从百姓身上刮,没法不严格。首先,老百姓必须要有户帖,这就相当于户口本。户帖由知县盖了章以后,由老百姓自己保存,如果没有户贴,那就是流民,要被捉去充军的。

    而官府还会把户贴抄录几份,集中装订成户籍,每里110户可以编为一册,图文并茂,每10年修订一回,也相当于人口普查一回。住在城内的,叫做某某坊,离城不远的叫做某某厢,乡下就是某某里。郑家村离城不远,所以叫孝义厢。

    这些装订成册的户籍由各级政府保存,分别是中央政府的户部一册,布政司一册、府一册、县一册。而户籍一定,是不能自由更改和迁徙的。其实这种规矩并不难理解,因为户口和义务是相结合的,当然就不能允许居民随意搬家。

    比如说服徭役,早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推行里甲制度。每110户编为一里,劳力多产粮多的前10户为里长,其他100户划分为10甲,每甲10人。每里每年要派出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还有其他9人,共11人去负担出工等责任。

    一甲负责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轮,这叫做“排年”。如此一来,每年有九成百姓不必受惊扰,保证了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当然,鳏寡孤独,属于特殊困难家庭,负担不了徭役的,可免除徭役,但是必须记录,叫做“畸零”。

    十年才轮到一回,有九年没轮到你,眼看第十年要轮到了,你拍拍屁股收拾东西,喊一声:“乡亲们,拜拜啦,我搬家到外地去了!”估计不用等地方官出面收拾你,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了。

    除此之外,户口还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还有一类,没好意思写进来,就是乐户。民籍、军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不允许你来回变,因为民籍、军籍、匠籍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其中,民籍户口属于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条线管理;军籍户口属于兵部管理,然后是都司、卫所这条线,到户部肯定查不着军籍户口;而匠籍属于技术工人,那是属于工部直接管理的。

    而这个世界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缺牢骚。军籍的这样说:奶奶的,老子这可是高风险职业呀,一上战场那就是死人啊,老子死了还不算,儿子还得上,前扑后继,没个头啊。看人家农民,虽然干活累点,却是安全无比,羡慕中!

    民籍的这样说:我们多累呀,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脸朝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那像人家军户和匠户,平时悠哉悠哉,政府就给发粮食发工资,旱涝保收,羡慕中!

    匠籍的也在羡慕别人:一年从春到冬,没个休息的时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民户多好,一到秋收以后,就放了大假,玩个小半年。即便农闲要出徭役,十年才轮到一回,羡慕中!

    互相羡慕,各种牢骚,没办法,人总是喜欢拿自己不好的,去跟人家好的比。当然了,这也怪朱元璋太过理想化,把治国这件最难的事想得太简单了。用这种生硬的户籍政策,却引起流民四起,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而作为明朝最理想化的样板村,孝义厢除了以呆板闻名于世之外,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书院,位于东明山麓的东明精舍。

    所谓的精舍,其实是儒士讲学之所,跟书院一样。而东明精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位“帝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濂。

    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早年生活在浦江,并于离孝义厢不远的青萝山筑室读书,后来在供郑氏子孙就读的东明精舍讲学长达二十四年,可谓是渊源深厚,也正是因为宋濂的关系,孝义厢这个小地方才有机会进入朱元璋的“龙目”。

    除了宋濂之外,方孝孺也是在东明精舍学习生活过。早在洪武十年,方孝孺从宋濂学,并讲学于东明精舍。接连有两位当时大儒在此讲学,东明精舍身价备涨,江浙一带有名的才俊集中于此,砥砺学问。

    东明精舍不只是学风浓郁,藏书也多。宋濂作为“帝师”,嗜书如命,他所居的东萝山房的书室中,就集有八万多卷书,很多还是孤本善本。后来宋濂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被流放到四川,他的藏书也归东明精舍管理。

    这一次锦衣卫登门,当然不是来参观学习的,而是来传旨的,朝廷有令,天下公私藏书,除了市面上常见的四书五经之外,其余的尽皆要解运金陵,胆敢抗旨不尊者,就地正法。

    朝廷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其实是在跟北平行省“抢书”。建文皇帝看不得万磊搞修书一举,所以先下令把全下间的藏书都收缴到中央,让万磊的大典修不成。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书居为奇货,跟北平行省讨价还价。

    这不,这些锦衣卫手拿圣旨,直接就冲进了东明精舍,跟一群强盗没什么两样。在精舍中就读的生员们见了,都吓得直哆嗦,生怕这些锦衣卫是来捉人的。

    “这里谁负责?”为首的锦衣卫是一个副千户,模样很年轻,二十岁左右,不过一脸骄横之气,全然不把精舍内的生员放在眼中。

    “老夫在此主讲,不知各位军台有何差遣?”一个老头颤声答道,虽然他是“天下第一精舍”的主讲,不过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连一二品高官都敢捉,更别说闯进这个小小的精舍了。

    “这里你负责,那好,带我们去书室,把书室的书都搬空。”那副千户也不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