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玩明 >

第97章

玩明-第97章

小说: 玩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股相助,老身也能成功举事,只是费时更久而已。”

    “你们既然早做好了准备,那还等什么,动手啊,在下保证,绝对两不相帮,更不会向朝廷告秘。”

    “万公子,你以为老身会蠢到让您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吗?”刘夫人笑道。

    “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威胁我吗?”万磊皱眉问道。

    “不敢,不过老身在举事之前,定会想办法让朝廷四面受敌,待它奄奄一息之际才好下手。以北平军之强,定是不怕朝廷数十万大军的,若是朝廷有数十万大军被拖住,京师必定空虚,老身举事也易行得多了。公子如此精明,个中的道道,只怕比老身还明白吧。”刘夫人笑意更浓了。

    “这么说来,你是想用北平军来打头阵当替死鬼了,不错,这个主意真心不错。不过,你就不怕我们北平军投了朝廷,一起围攻你。”

    “怕,当然怕,所以老身才来北平,与万公子共议大事。这样吧,你我结为盟友,共同进退。他日事成,以长江为界,中分天下,公子以为如何?”

    “不怎么样,我北平军兵少将寡,就算是中分天下,也守不住,要来何用?”万磊却没有头脑发热,毕竟天下不是地图,不是划一条界说这是你的就是你的,而是要有足够多的兵员和政府官员来管制才行的。

    刘夫人闻言,不由得偷看了万磊一眼,明显是为他的成熟稳重而惊讶,定了定神,又道。“老身又没说现时就起事,只是先跟公子通个气。如若公子愿意同谋共事,老身就先送个大礼给公子。”

    “大礼?什么大礼?”万磊有些不敢相信,对方一心要搞阴谋,隐蔽工作做的实在不怎么地,不像是能成大事的人。毕竟造反这种事心里有数就行,就算死心塌地地要反了,也得把造反的话烂在肚子里,说不得说不得。

    “老身有办法让朝廷换将,换上一个平庸的镇北将军,给北平军几年平稳的发展时间,这算不算是一份大礼?”

    “哦,您还有这个本事?”万磊顿时来了兴致,如果真能把精明的徐公爷换走,这对顺天府来说,无疑就是一件幸事。

    “事在人为,当今皇帝昏庸好虚名。老身在京师还有点人脉,他们动动口舌,就能说动朝廷,临阵而换将,至于换上果敢骁勇的良将,还是换上昏溃无能的庸将。。。”刘夫人话到三分,一脸笑意地看向万磊,言外之意不言自明了。

    “既然先有厚礼可收,那我也没有理由拒绝你们的好意。这样吧,我保证,以后绝不倒向朝廷。至于中分天下,我不敢妄想,只要保住顺天府的平安就行。”万磊正色道,不过,他所说的不尽不实,因为他要的不是中分天下,而是全收天下。

    “老身送出这份大礼,是为了让公子强军备战,日后南北两路夹击,以便于一战定鼎。若公子还是想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那就太没诚意了。”刘夫人皱眉道。

    “那您说,咱们该怎样才算是合作?”万磊问道。

    “很简单,他日老身举兵之前,公子所领的北平军先要举兵反叛,拖住明军主力,老身所部一举突击京师。战后,以长江为界中分天下,并齐力斩杀朱明皇室与明残军。”

    “这个。。。”万磊犹豫了一会,就问道:“我有多长时间准备?”

    “多则四年,少则两年。”

    “两年?时间太短。”

    “万公子请放心,只要公子有诚意,老身会动用在山东与山西的关系,给公子走私粮草兵器大开方便之门,两年之内定能兵强马壮。”

    “好吧,既然有先占的便宜,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可说好了,以后别再派人来搞阴谋,腐化我北平军,不然别怪我不守信用。”

    “这是自然。既然现在你我是盟友,这身上的绳索是不是。。。”刘夫人耸耸肩,笑道。

    ps:这两天事多,只能单更,抱歉。。。

第135章 因势利导(十二)

    自从送走了刘夫人一行,万磊就开始大展拳脚搞工程,第一个项目就是修城墙。北平城四面土夯墙一下雨就塌,这种豆腐渣工程实在没法给人带来安全感。为此,四千个新弄回来的俘虏被集中到工地上,一部分当起了烧砖工,一部分当起了烧水泥工,一部分当起了砌工,力争在半年的时间内用砖墙把土墙都围上。

    这一项城墙加固工程,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砖,也不是钢筋,而是水泥。水泥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两磨一烧。材料很普遍,石灰石,粘土,铁粉等,这些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磨细后,在水泥窑内煅烧,成为熟料,再把熟料、石膏、混合材按一定配比混合磨细后,就是水泥。

    煅烧的工艺并不难,其实最难的是那两道研磨的工序。在没有粉碎机的年代,如果用驴拉石磨的方法来慢慢研磨,其生产能力之低下,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幸好,赤心一拍脑袋,想出了用水磨来代替驴拉磨的方法。

    于是,万磊命人在高梁河改建水坝蓄水,增加水流的冲力,并把几台水磨机装到了水坝上。有了这几台强力的水磨机,水泥才有可能量产,工地才得以开工。

    其实,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顺天府地区,特别是北平城的一个难题。北平城市用水有四种:一是居民饮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宫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经水渠导入太液池,因水从西方来,故称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给;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通惠河。由于地形落差较大,沿河设闸通船,所需水量很大。

    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难解决,为了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经后海子而注入漕渠。因此,高粱河上游修造了很多水利工程,万磊只是派人在原有的河坝基础上稍加改造,就能做成水坝。虽然没有南方的大江大河的水利之便,不过也凑合能用了。

    另外,水泥生产不只是要用来砌墙,以后还要用来铺设北平城内的各条道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所以更需要加大生产量。当然,万磊是不会向隋炀帝靠拢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他一向的准则。

    刘夫人果然没有忽悠万磊,她离开才几天,就有一支晋商队从山西来到北平,这支商队贩来大批小麦,运回去了大批食盐,与此同时,还与北平的燕商达成协议,以后代为走私各种类如煤油蜡烛铁器等物,并以银子来支付。如此一来,顺天府也就有了“外贸”收入,银子不再是只出不进了。

    有了银子,万磊当然不会让这些银子坐地生尘,水泥生产场就是燕商集资建立的。万磊不收专利费,只是约定头一年内水泥厂属于公有,所产水泥全部公用。第二年进行私有化,所产水泥一半作为公用,一半私人贩售。每过一年,征用的公用水泥量减少一成,五年之后完全私有化。

    对于这种方案,燕商会全体成员都乐于接受,毕竟水泥厂是新兴行当,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注资,一年之后就能获利,六年之后就能得到一座设备完善的大厂子,这种坐享其成的好事,谁不乐意啊。

    至于水泥厂是否真的能给人带来利益这个问题,他们压根就不担心。在他们的印象中,万先生出马,没有办不好的事,炼铁厂这么大的工程他都能搞起来,更何况是个小小的水泥厂?

    赵鸿儒也跟着出来视察砖厂和水泥厂,见这两大工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回程时又道:“贤侄,咱们现在已经晒出一万多斤盐,并造了六千多口铁锅,照这样的生产速度,只要不出岔子,半个月之后就能完成北元的定量,只是布匹还有一个大缺口。”

    赵鸿儒作为铁铉的师爷,不但自己有钱,还管着顺天府的钱粮帐目,万磊听了他的报告,就道:“这个您不用着急,最多十来日,就会有一批布匹北上北平。”

    “顺天府现有官银十七万两,虽然足够支付布款,只是军费恐怕会有所短缺。”赵鸿儒皱眉道,其实,他作为钱粮师爷的同时,也是北平城最大的粮商,垄断了粮食买卖。而顺天府的行政收入,主要是卖粮款,没有其他生财之道,财政紧缺是迟早的事情。

    “不用银两支付,这一次对方点明了要铁器,这事我会跟铁大人商量,让炼铁厂生产出一批兵器。”万磊低声道,这些兵器,是刘夫人点明要的。

    其实这个老女人还真不简单,她之所以跟万磊合作,就是看中了顺天府有炼铁厂这一点,毕竟造反也是要有兵器的,不然拿木棍跟朝廷拼仗?这也得能拼得赢才行啊。所以,她就向万磊大量定购兵器。

    至于如何将兵器走私南下,这是刘夫人自己的事,万磊也不想过问。反正顺天府已经上了朝廷的黑名单,在万磊看来,只要能给顺天府带来利益,走私盐铁等违禁物也不算什么大事。

第136章 因势利导(十三)

    在如火的夏日中,四月匆匆而过,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北方的天气更加炎热。由于近半个月没有下雨,草木都有些枯黄了,天空灰蒙蒙的,满目尽是灰尘,这让人不禁想起沙尘暴天气。

    天时久旱,庄稼枯萎,北平城内的居民自然是坐不住的,在民兵团的带领下,居民们组成抗旱队,四处引水灌溉。好在北平城附近有一些用于给后海子和太液池注水的小型水库,引水库水灌溉,也不算是费什么事,只是水泥磨坊的水磨机要停工了。

    顺天府这边遭了灾,北元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雨水减少,牧草不丰,逐水草而牧的蒙古牧民受灾更重,为了让牛羊吃饱,只能南迁到长城附近,甚至冒险进入明边境,边境摩擦不断。好在北元还算是守信约,只在河套大同等地闹事,没进入顺天府地界。

    不过这可苦了徐辉祖,他作为山东山西两边总制,要守的防线很长,不但东边的山海关要守,四边的大同也是他的防区之一。眼看着蒙古人来势汹汹,他自然要抽调主力去大同驻防,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余力跟北平军较劲了。

    正当徐辉祖为四面受敌的残局而头疼之际,亲兵来报,说朝廷派来传旨的行人就要到了,请他马上去接旨。所谓的行人,就是奉使官,直白的来说,就是跑腿的,不过他们跑腿的对像很特殊,是皇帝,所以也是怠慢不得的。

    其实,明初对宦官的管理非常严格,非得圣旨是不能出宫的,而四处传旨的多是行人,有数百人之多。这些人初举自孝廉,后从进士中选用。行人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

    来传旨的就是一个小进士,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大群文官武将,浩浩荡荡的很是壮观,只是永平府城太过简陋,与这支队伍不太相称。徐辉祖早早就派人出城去恭候,又领着一干文武在城内等着听旨。

    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议之后,帅府内升帐,百官叩拜,之后那行人才摊开圣旨,高声读道:“圣谕,魏国公柱国太子太傅前军都督徐辉祖,制军有方,功高劳殊,特旨加恩俸一千石。今朝廷多事,急召归朝,见诏即刻南归,不得有误。北边军事,交由武定侯郭英节制,钦此。”

    徐辉祖连忙领旨谢恩,起身问道:“不知此时圣上召本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