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卧龙助理 >

第357章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357章

小说: 三国之卧龙助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往今来,能建得这般功勋之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方绍做到了。

 

     在灭吴之战结束的当年,战火熄灭,国家的政策开始正式转入恢复大汉朝曾经繁盛的经济。

 

     是年春,朝廷即下令,经过战火和蝗灾侵袭三吴地区,免赋两年,受战争破坏次一些的青徐二州,以及豫州南部,及荆州中东部备郡,赋税减半。

 

     在减赋免征的同时,朝廷又连下数道鼓励耕种的政策,责令备郡招抚流民,开垦无主之地,凡新开之荒地,一律三年免征。

 

     战事平息后的第二年,曾经魏地和吴境的抵抗力量已经销声匿迹,战争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的愈合。

 

     在这一年的夏天,方绍正式向朝廷提出,应当继续在中原推广府兵制之后,将府兵制和均田制推行到江南。

 

     府兵制是强军的关键,而均田制又是府兵制的基础,这两种制度共同作用,才能为科举制培养出来寒门的人才,方绍迫不及待的推行此制,当然是想趁着中原与吴地的士家大族们元气未复之时,将他们扼杀在摇落当中。

 

     然后,出乎意料的是,方绍的这道奏议,遭到了庞统的坚决反对,而随同庞统一起反对的,还有司马懿等魏国降臣。

 

     为此,双方还在朝议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方绍的理由很明了,昭武皇帝定均田,创府兵,兴科举,借此富国强兵,最终以此击败了吴魏二国,所以这三套制度自当在全天下推广。

 

     庞统则以三分一统,天下归一,府兵科举这等战时的权宜之制。已经不适合现今的国情,不但不应该继续推广下去,而且应该逐步的将之改回两汉1日制,庞统甚至还建议可以借鉴魏国的《九品中正制》。

 

     庞统说得很对,如今天下的形势确实已变,但却并非庞统所认为的那种变化。

 

     在汉国的统治中枢中,似方绍、蒋琬这等荆襄系的重臣,虽然也出身于土族,但却多来自己没落的未等士族,其情况与当年曹魏时期大不相同,《九品中正制》尽管赋予所有士人阶层做官的权力,但因为门第品级的原因,无形中就将司马懿这等魏国降臣,提升至了和蒋琬这等打拼多年,才获得如今成就的人的同一高度。

 

     而经过二十余年的科举制,许多有才华的寒门士人相继崛起,从朝廷中央到地方,到处都充斥着寒人出身的官吏,其中优异之辈更已居届堂之高,实行九品正中制,自然也会伤及他们的利益。

 

     所以,方绍并非一个人战斗,当庞统发难之后,不用方绍动员,朝野上下诸多官吏纷纷上表,回击了庞统司马懿等人的图谋。

 

     于是,这一年的大汉里,形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局,在朝廷中央,因为方绍阵营多居多位,舆论占得了上风,而在地方上,庞统却占据了上风。

 

     原因很简单,支持方绍的地方州郡,大多是秦益凉荆等地,这些地方实科举制已愈二十年,豪门大族倍受打击,已形成寒人与末等土族掌权的局面,但这些地区毕竟偏辟,随着汉国统治中心的东移,影响了已渐式微。

 

     而支持庞统司马懿的地方,则多为原属魏国的幽冀青司兖等广大中原各州,为了稳定人心,这些地方的地方官吏多由原出身于大族的魏国降吏继续充任,这些人为了恢复曹魏时的特权,自然是不遗余力鼓吹恢复九品中正制。

 

     至于吴地等官吏,因这些人地处偏僻,在江东虽为名士,但放眼全国却未见多有名气,且因新降,未成气候,并未参与到这场大争论中来。

 

     形成这种局面,虽然让方绍有点不爽,但却并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只是没有想到中原土族的能量如此强大,尽管当初他设计击杀了众多士族名士代表,但只依靠着地方的势力,竟能与自己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股力量若不将其压制摧毁,将来必生后患。

 

     真正让方绍感到有点意外的是,在这场继续实施科举制,还是采用曹魏遗留的九品中正制的全国性大辩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始终保持着沉默。

 

     那个人,正是丞相诸葛亮。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九章 和事佬

    现在,方绍与庞统之间,就科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的斗争,已渐趋白热化,于情于理,同方绍站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部应该施出援助之手,师徒二人联手,将庞统企图借此来揽权的图谋破解。

 

     但事实上去是,自从大争论展开以来,诸葛亮就一直保持着一种罕见的沉默。

 

     在朝议上,当皇帝刘泰征求诸葛亮的意见时,他总是一副和事佬的样子,不痛不痒的来一句:“此事急不得,还需慢慢商议。“显然,诸葛亮打算在这次方绍与庞统的斗争中,保持着自己的中立,但在方绍看来,诸葛亮不站出来帮自己说话,就是在间接的帮助庞统。

 

     也许诸葛亮也有其苦衷,毕竟,这是一场起于荆州系两位领袖人物之间的争斗,牵扯到了诸多人的利益,故而诸葛亮才会选择保持中立。

 

     如果是多年以前,也许方绍会体谅诸葛亮的难处,但是现在的方绍,其权势与声望早已不逊于诸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青出于蓝,此时的方绍,当然不能允许诸葛亮的过度沉默。

 

     在又一次朝议无果之后,散朝之后,方绍即赶往了丞相府。

 

     一见到诸葛亮,方绍便开门见山道:“先生,你不要再做和事佬了,庞土元已经联合外人,想要骑在你我师徒的头上,这个关键时候,你必须站出来表明你的立场。”

 

     方绍的口气之中,显然带有几分不满。

 

     方绍的到来似乎早有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他倒也不以为怪,笑道:“中正莫急,先坐下,喝口茶消消气。”

 

     方绍暂压情绪,二人宾主坐下,茶也喝了,果品也吃了,方绍1日事重提:“先生,这么多年来,我们费了多少心血,好容易才掌控朝中大势,庞统却想借司马懿那一帮降臣来窃取我们的奋斗成果,我就奇怪了,你竟然能看得下去。“诸葛壳叹了一声:“士元的心思,我岂又不知,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九品中正制》确实既能收揽吴魏降士之心,又能保证我等士人的长久利益,相比科举制,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诸葛亮的回答令方绍吃了一惊,急道:

 

     “话虽如此,可先生有没有想过,《九品中正制》使士人垄断了做官的权力,阻断了下层寒族上升的通道,长此以往,士人必将沦为腐朽浮华,而寒士则将日渐积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必将酿成大祸呀。‘方绍是过来人,当然知道《九品中正制》

 

     的致命祸根,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反对,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以诸葛亮之智慧,居然也跳不出自身的判断的局限性。

 

     诸葛亮点了点头:“中正制的这些隐患,你先前也与我说过,所以我才一直在想,既要保护士人的利益,又要克除这些隐患,唯有恢复两汉以来的察举之制,方为两全其美之策。”

 

     汉代的察举制,固然有其优点,但却同样具有着致命的缺陷,其一为重德而轻才,其二则与九品制一样,最终要沦为权贵把持的选官工具,尽管其中的权贵,有可能是士人出身,也有可能是寒人,但因为它采用的是推荐的手段,则必会为权贵的主观性所影响,缺乏公平性。

 

     何况,东汉的灭亡,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察举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诸葛亮这时提出要恢复1日制,在方绍看来,显然有开历史倒车之嫌。

 

     不过,当方绍将察举制的诸般弊端道来时,诸葛亮的情却显得有点不悦,冷笑道:

 

     “我看中正你是言重了,若非察举制为朝廷输送大量的贤德之才,又如何能造就两汉四百年之辉煌。““两汉四百年辉煌,呵呵,先生,若果真如你所言,又如何会有董卓之乱?到最后,若非先帝大胆革新,行科举以收天下英才,当今之天下,恐怕不是姓曹就要姓孙了。”

 

     方绍的言辞表明了他的不满,而且口气颇有些重,这是先前从未有过的。

 

     诸葛亮脸色微变,不悦道:“凡事要因时而宜,科举制对陛下扫平天下确有助力,但时过境迁,该是恢复1日制的时候了,中正,你不可太过执着才是。”

 

     诸葛亮决然如此,方绍还能有什么话好说呢,只得心怀不满的起身告辞。

 

     回往府中时,王平、邓艾、姜维等嫡系心腹早已等候多时,他们都知道方绍是去与诸葛亮会谈,故而尽聚于此,焦虑的等待着结果。

 

     当他们看到方绍的表情之时,便猜到了**分,王平皱眉道:“大司马,看来诸葛丞相是不打算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吧?”

 

     方绍摇了摇头,邓艾的神色也跟着肃然起来:“莫非,诸葛丞相他竞打算帮庞士元不威?”

 

     方绍又摇了摇头:“丞相他谁的那一边都不打算帮,他是打算在我们争得不分上下,没有结果之时,提出恢复旧时察举之制。“在场之人,不是起于微寒,就是出身于低级土族,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得如今的地位,不分贵贱,更为公平的科举制在他们这里更加能够得到认同感,当方绍说出诸葛亮的态度之时,大多数都显得有些惊讶和失望。

 

     “察举制早就过时,岂能再用,这不是开玩笑嘛。”邓艾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满,作为一名从屯田民一路升为中领军的寒士,显然对察举制有着和九品中正制一样的厌恶。

 

     方绍冷笑一声:“我们的诸葛丞相可不是在开玩笑,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重复两汉的辉煌,恢复1日时崩坏的礼乐,我早该知道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时,姜维忧心忡忡道:“诸葛丞相若然成功,那天下间因察举制而获利之士,间接的就威了他的门生。而不论是庞土元,还是先生,经过此番失利,地位与名望必须因此受损,整个朝廷将来只怕就是诸葛丞相一手遮天了,先生,这个时候万不能退让啊。”

 

     姜维的话让堂内的气氛一时沉寂下来,众人明显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这些人不是方绍门生,就是方绍一手提拔,他们的兴衰荣辱,都与方绍的地位息患相关。如今方绍权势如日中天,使得他们也个个成为获益匪浅,如果方绍的权势被压制与削弱,他们自身的利益自然也将跟着受损。

 

     所以,无论出于对方绍的感恩,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此时的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决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以诸葛丞相之权力和名望,如果他执意如此,恐怕……”

 

     王平未尽之言,令众人的心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沉寂之中,邓艾忽然道:“诸葛丞相虽然一手遮天,可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他对军队的掌控,主要依赖于大司马。依我看,干脆不不做,二不休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