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史上最强猎头 >

第170章

史上最强猎头-第170章

小说: 史上最强猎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就看这些岳家军中,岳飞能拉得走几成了。

第二百八十二章 府兵与募兵(上)

    岳飞这种人,不管他的政治智商多低,但最少有一样好处是寻常将领所媲美不了的,那就是岳家军对他的忠心。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岳飞这人最爱干的就是撂挑子,动不动就跟赵构耍脾气辞职,按说正常情况下赵构开心还来不及呢,可偏偏每次他要辞职赵构都不得不恭恭敬敬的把他给请回来,说不出的憋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岳飞对岳家军的这份掌控。

    历史上赵构不是没试过派人接管岳家军啊,这种动不动辞职威胁的员工哪家的董事长也不会喜欢,但不管是谁去接管,压根连门都进不去,从士卒到将校该干啥还干啥,压根就没人鸟你,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是赵构捏着鼻子把岳飞给请回来,因此岳家军这个叫法虽然并不出现于官方文字,但民间却也有这么叫的。

    因此,对岳飞给出的承诺这些大兵无不相信,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一下子踊跃报名的人多的不要不要的。

    所谓永业田,是朝廷府兵制的基础,平日里操练朝廷不发军饷也不承担粮草,全由士兵自己筹集,但相应的,每个府兵也会得到相应的永业田作为保障,免税作为补偿,立功者还会增加田产的数量,只有在大战之时才会发一些军饷和丝绸作。

    这就是关中雄兵的根,而到了武媚时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再加上这女人为了巩固权力用出一招必杀技寒门天下,表面上是给中小地主以进身之阶,但同时也将府兵制给破坏了个干干净净,关中雄兵威风不在,大唐这才进入到外重内轻的格局,这些节度使什么的才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底气。

    而要想平定安史之乱不至于躺着,关中雄兵的重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好经过这一场战乱中原人口锐减,中小地主破家的尤其严重,正好将空出来的土地转交给大兵,重现贞观雄风。

    当然,这属于整个大唐的基本政治制度,属于架构的底,想要更改恐怕也不是这么容易,这种事儿岳飞是不管的,反正交给秦浩和李豫就是了。

    而岳家军的表现也比想象中要踊跃的多,秦浩还是太小看了土地这东西对古人的吸引力,自五代十国以来,不管土地富裕成什么样也再没有恢复过府兵制,而宋朝更是大力的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天下百姓失田者比例比唐末都要高得多,不是吃不起饭谁愿意当兵?

    而到了南宋时期,尤其是南宋初期,嗯。。。。怎一个惨字了得啊,能有十亩不用交税的土地,这是什么家庭啊!就是秀才公也不一定有这待遇啊!

    因此,背嵬军八千骑兵几乎全员都表示了要跟岳飞赴汤蹈火的决心,要不是秦浩厚道给赵构留了两千,南宋就没骑兵可用了。

    而其他军种也差不多保持了一半一半的比例,也就是说十二万岳家军,跟着走的人数最后超过了六万,看着库拉拉花出去的金币就连现在暴发了的秦浩也忍不住的一阵阵肝疼。

    。。。。。。

    唐朝。

    安顿好岳家军之后秦浩第一时间就飞来了长安来跟李豫商量改革的事情,之前虽然俩人也提过,但用现在的话来讲,李豫只是原则上同意,具体怎么做好需要好好详细的商议。

    翻开历史课本,所有汉人能打的朝代都是府兵制的,秦朝最猛,直接就是军功封爵制,后来这个制度被废掉以后几年的功夫百战百胜的大秦帝国就被灭了,后来的汉朝和初唐,以及明朝前期都是标准的府兵制,一直从头到尾使用募兵制的只有大宋,嗯。。。。战斗力什么样就不说了。

    这其中又以唐朝最为典型,因为唐初是纯粹的府兵制,李隆基时期则变成了纯粹的募兵制,就是这么彻底,当然了,结果似乎也挺彻底的,从所有邻居都管自己叫爸爸变成谁特么都是自己爸爸,心酸啊。

    募兵制虽然看似招募了职业军人理论上应该比义务兵更强,但在古代,军事素质这东西其实只要熟悉阵法和武器的操作其他的还真差不了多少,府兵制最大的优点并不是给国家省了那么点军饷,而是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一个公司的话,府兵制相当于大家都来当股东,募兵制则定点儿给你发工资了事,嗯。。。有时候还发不上。

    因此,募兵制的时候打仗前将领最喜欢说一句话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府兵制时期完全不用说这个,府兵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闻战则喜!府兵们成天就琢磨一件事,特娘的还能去打谁呢?

    因此初唐时期经常有这种情况,大唐老大趾高气昂地问周边的小弟,咋的,是不是不服,小弟说,大哥我服了我老服了,大唐说,你说的一点儿都不真诚,找打!

    经常给人一个错觉,特娘的唐初咱们咋这么多敌人呢,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百姓们成天琢磨哪能找着敌人,敌人不多才见鬼了,在府兵制的体制下,三年不打仗全国从上到下都特么痒痒。

    一人参军全家免税,杀敌立功还有田产赏赐,(死了收回)如果能立大功劳甚至还会封爵位,如果不幸战死也不怕,因为属于你的那块天自动归你家里其他人,相当于国家用一块田买你的命。

    这好事儿,谁不盼着打仗啊,对不识字不能靠科举的穷苦人来说,打仗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途径,而募兵制之下权利集中到文官手里,土地集中在小地主手里,砍多少个人头也没法升职加薪,不如领导一句话管用,打起仗来不转身就逃已经是俺们够意思了。

    所以,很悲哀的一点,自从大宋以来汉人就进入了士大夫公治的时代,文官大量掌权,府兵制几乎不复存才,明初的时候有一点,但后来东风压倒西风,依然变成了文官政治,各卫所名存实亡,哦,或许锦衣卫是个例外。

    而咱们的敌人却越来越强,从契丹之后每个草原民族都拥有完整的政权,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府兵制,打仗不发军饷,强到啥算啥,为了家里老婆孩子的口粮仗打的老有积极性了,于是从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共和国建立,除了明初的时候稍稍崛起了一下子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全是被动防御和挨打。

    而秦浩如今既然穿越了过来,就一定要在根子上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兵与募兵(下)

    李豫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他就已经深深的明白了大唐外重内轻的危害,人心这东西永远是最靠不住的,只有傻叉才会把国家的稳定寄希望于统兵大将的忠心上。

    因此李豫对秦浩提议的府兵制改革其实是双手双脚赞成的,但,任重而道远啊。

    府兵制有这么多好处,难道朝廷里的人就全都视而不见么?当然不,之所以实施不下去,阻力其实还是蛮大的。

    首先的阻力当然是各地的节度使了,唐初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集全国之力供养关中,关中大地上全是府兵,而府兵是不交税的,甚至有功的时候还要动不动的就赏赐一番,而朝廷的各项开支和这些赏赐自然都要从地方上吸血了,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哪还有钱养他们的私兵,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们纷纷做大,想从他们身上抽血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有,就是从政权的稳定性上来说了,不得不说,府兵制的政权稳定性并不高,将领远比募兵制更吃威望,行政命令的作用基本为零,几乎是一定会培养出一种叫做将门的怪兽,比如高宗时期,明明李已经老的走不动路了,但只要他还活着一天,打仗还是得他来,一纸诏书给大军换个统帅这种事儿只能出现在皇帝的梦里。

    武则天时期安排武家的王爷领兵打的那个仗简直惨不忍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府兵不服他们,而鲜明对比的,李的孙子李敬业振臂一呼就有十万大军跟着谋反,大将得胜归来的时候如果皇帝的威望不够不能压服统帅改朝换代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事儿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不下几十次。

    府兵制的彻底废除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的,而唐朝在李隆基之前,除了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威望点满无人敢不臣服以外几乎是一天都没消停过,哦错了,李世民时期国内也不怎么消停,只是老李同志拳头硬,把所有对手都打趴下罢了。

    对外当了所有邻居的爹,但自家人内部关起门来成天杀来杀去也毫不含糊,到李隆基登基的时候国家都快被折腾废了,而废除府兵制也确实是李隆基五十年太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嗯。。。。简单来说,府兵制这一套适合明君而不适合昏君,这是一个培养权臣的土壤,如果做皇帝的水平不够很容易被踢下来,不一定改朝换代,因为通常培养出来的权臣总是皇帝的亲戚,通常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个姓的,比如李渊和李世民啊,李显李旦李隆基啊等等,但有时候碰巧是不一个姓的就比较尴尬了,比如外公杨坚啊,老婆武媚啊之类的,比较难搞。

    不过这一点李豫倒是并不太担心,他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比较自信的,至于未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皇位在他们李家手里传着,抢就抢吧,总比藩镇割据要好。

    而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无所不在的文官集团,这块只要稍微处理不好,马上就是一场翻天的浩劫。

    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永业田,想要实行府兵制,就必须保障永业田不可买卖,这特么就尴尬了,土地不许买卖,这些文官还怎么兼并土地?田都给当兵的了,我们这些当官的怎么办?水特娘的指望你拿点儿俸禄活着?

    相比于初唐,此时的李唐王朝被武则天胡搞乱搞了一次,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官集团的数量。

    武媚以前,唐朝四品以上官员最多不过二三十人,但武媚以后四品官员一口气就变成了四百多人,四品以下就没法查了,按照政治架构推算的话,七品八品的小官怕是要超过几万人,这固然大大滴增加了他自己执政的安全性,但这些官是要授予公田的啊,更何况数量上去了朝廷也就管不了了,土地兼并变得根本没法抑制,这些官只要当过一天,天下就多出一个地主。

    所以要恢复府兵制,第一件事就是裁官,减少官员数量,减少地主阶级数量,遏制土地兼并,不说恢复武媚以前的水平吧,但起码要将现有的官职去掉一半以上,以后还得逐年裁撤。

    科举还得留着,但以后录取人数必须严格控制,一次进士录个二三十人足够了,一口气整好几百是干什么?

    嗯。。。。想做到这些,用屁股蛋子想也知道这难度是多大了,那些文官集团尤其是小地主阶级一定会抱成一股团,不把李豫骂成桀纣再世都算他们输。

    是的,从武媚为了一己之私大开方便之门将天下百官扩张到了千官万官以后,这天下就多了一个文官集团,想要府兵制?重回初唐的政治制度?那是不是您还要恢复关陇六镇制度啊?对不起,全天下都不!同!意!

    李豫十分的清醒,这时候想要恢复府兵制别说门了,就连门缝也没有,因此他和李泌秦浩秦浩一起熬了三天三夜搞定的这份计划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