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花袭 >

第316章

花袭-第316章

小说: 花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袭人这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皇上鼻孔又哼了哼,没有再继续怪罪,却道:“既然如此,你想要的朝廷褒奖,也就暂时在朕这里压着。什么时候这条路全通了,再看朕的心情。”

    反正还是有的嘛,花袭人就笑了笑,并未如何。

    说话之间,陆续赶到的人多了起来,自然少不了要来给皇上问安的,花袭人便与宋景轩后退了几步,找了个角落站着看热闹。

    皇上肯定不是叫上这些勋贵权臣们来游玩的。想要这些人乖乖地掏钱,皇上肯定会先折磨一下他们再说。

    这不,集齐了大部分大人们之后,皇上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带头迈出穿着价值不菲九龙靴,一脚从干净的水泥路面上踏下去,落到了前面的黄泥路面上去。

    路面倒也不松软,但却格外地黏。

    脚再一抬起,要格外用力些不说,那精美的靴子底部就粘了一层厚厚的黄泥,轻易根本甩不掉。大人们苦着脸,却又能如何,只能在承启帝回头用目光催促时候,也纷纷走进了泥巴地里。

    “都是好靴子呢,缀着珠子玉石呢……这走几步回去,这靴子就不能再穿了吧?真是浪费啊……”花袭人十分感慨,道:“有这个银子,捐出来不好么?”

    花袭人的声音不大,却也让离她不远的几个大人们听到了。其中一个当场眉头一动,而后面色一喜,朝着花袭人拜了一礼之后,颠颠地跑到前头去,站在干净的路面上对着站在泥地里踱步的皇上跪下来,高声道:“皇上容臣禀告,臣脚下这双靴子是新做的,听说价值三十两左右。臣愿意捐出十双靴子钱,以求新路早日修成,让陛下,让百姓出行时,少些泥泞,少费一双靴子!”(未完待续。。)

388 靴子银

    反正承启帝的意图都摆在明面儿上了,左右都躲不过,何不识趣点儿,直接将他的目的给满足了,也算是讨好了他!

    其他人也都回神,一边心中暗骂这个人奸猾拍马,一边也连忙表态,纷纷跪在水泥路面上对着黄泥路上的承启帝,表示愿意出许多做靴子的钱。

    “恩,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都很体恤百姓嘛。咱们大梁百姓都是很有福泽的,真不错。”承启帝笑呵呵地表示满意。

    大人们又连忙表示不敢:“全赖陛下龙御有方,方能四海承平,福泽天下。”

    承启帝摆摆手,止了众人马屁,终于抬腿从黄泥地里往回回来,边走边道:“既然如此,那朕也捐出做一百双靴子的银子……只希望将来大伙儿用上这新路时候,能念朕点儿好……”

    大人们又忙各种奉承。

    承启帝一边含笑听着,一边穿着沾满黄泥的靴子走到花袭人和宋景轩面前,瞅了花袭人一眼之后,问宋景轩道:“朕和众位爱卿们所捐的靴子钱,可够修这剩余的到通州码头的水泥新路?”

    “回皇上,足够了。”宋景轩毫不在意承启帝用的似乎是有些诘问的语气。也绝不会因此就同旁人一般,跪在地上请罪。

    “那朕命令你,立即给朕修通了!”承启帝神色似沉。

    宋景轩却依旧只是微微躬身,恭敬地道:“回皇上,立即修通是不可能的。一应程序。需要时间。我们所修的新路是预备使用至少三十年不坏的……若是您坚持说立即,那这路修出来也不过是个样子,根本用不了多少时日。还望陛下明鉴。”

    承启帝闻言脸色阴郁。冷哼了一声,拂袖离开,往一边的凉亭上歇息去了。

    凉亭是分左右,每隔十里一座。就是普通的平角凉亭,十来根柱子盖一个顶,三面设有美人靠和长条石椅。无论是柱子也好,还是美人靠和石椅也好。都是用水泥砌出来的,谈不上如何美观精致,但看着就很经用。

    这是供行人歇脚避雨之处。算是十分体贴了。以后应该有人沿着路开茶寮饭馆客栈之类,但那却不归修路者操心管理了。

    亭子面积不小,足够好几十人坐进去的。

    皇上和皇后要歇脚,里面自然布置一新。有亲近的宗室过去说话。宋景轩和花袭人都没有再过去了。沿着路面,同骑马赶过来的杜家楼说着话。

    募捐箱已经运了过来,上面裹着大红绸子,四面是暗红底子描黑体大字,用好听的言辞写着相关的募捐事宜,设在路的正中间,足有半人多高,一尺见方。十分醒目。

    凉亭里的皇上瞧见了,不多时让人给送来了一条明黄色的印着云水纹的长绸子过来。也给裹扎在募捐箱上,打了几个漂亮的结。

    明黄色一般是只有宗室才能使用的颜色。

    这根绸带一出,显然就表明,这个募捐箱是皇上知情的。如此一来,在场的大人们不说,后面过来的商户行人们肯定会放心许多,掏钱也能掏的安心和痛快些。

    花袭人指使着杜家楼代替安平郡王府远远地朝着那边凉亭叩头,算是谢了恩。花袭人似乎听到有人在议论,宋景轩和她在皇上面前的“放肆”言行,但她并未放在心中。

    “你家的承恩小子如何了?”花袭人问道:“他没有跟出来看看吗?”

    “他们姐弟两个由老仆护着,都在后面,没敢跟这么紧,不过一会儿也应该到了。”杜家楼欣喜又敬畏地看了一眼花袭人的小腹,笑的满心欢喜,道:“还没有给郡主您道喜呢。”

    花袭人摸了摸小腹,笑道:“这会儿不是说了么?”

    如今她才明白,许多习惯真的是到一定时候就会有了的。比如说,如今,她总是会经意不经意地搭一下小腹笑容温柔。而这种习惯在从前的她看起来是全不会出现的事情。

    “托郡主的福,承恩他娘也又有喜了,才一个多月,吐的不行,在家歇着呢。”杜家楼脸上的笑容简直抑制不住,一副想要和所有人分享喜悦的样子。

    花袭人闻言有些惊讶,但很快就高兴起来,道:“那真是要恭喜杜老伯了!你这阵子忙碌,家里可有什么缺的?无论怎么都让人告诉我!”

    稍一停顿,花袭人又忧虑地道:“杜婶子有些年纪了,这胎又怀的辛苦,杜老伯你就别事事亲力亲为的了,要学着把握大局,会用人!要知道,以后我们要修的路多着呢,你又不能时时刻刻都看着!”

    “多些时间,陪陪婶子,比什么都好!”

    杜家楼连声应是,挠着头皮笑的有些冒傻气。

    几年之前,他何曾想过,他杜家楼不仅有了儿子,而且妻子肚子里又有了一个!就因为这,花袭人哪怕让他立即去死了,他也心甘情愿地去!

    不过,这样的话,并不必跟她说……

    因为材料早一步都运来这里存好的,刚才皇上下了命令表了态度,说要加急赶紧,众位捐了靴子钱的大人们也都在,天也晴了差不多了,花袭人干脆就让杜家楼领着人现场就开工干起了活儿来。

    这一下倒是好。

    本来皇上在这大好的天地里坐一坐,办成了事情达到了目的就要回宫,此时瞧见开了工,反而不着急了,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众位大人也只好陪着他看。

    工人们用了解暑的绿豆汤,皇上也要了一碗尝尝。

    到了晌午,做好了给工人们的大锅蔬菜炖肉,承启帝也过去看,弄了一小碗尝尝。那大油重盐炖的,哪是皇上能吃的。倒是不怕有毒什么的。这真吃下了,贵人娇弱的肠胃怎么受的住?十有**得跑了肚子折腾一场!

    伺候的太监们见状脸都要绿了。

    幸好有皇后娘娘在,含笑伸手就将碗儿不容拒绝地拿走了。才让太监们松了一口气,也让在场的大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不然,皇上都吃了,他们要不要从那装的下一个人的大锅里弄了油腻大盐的饭菜来吃?即便是闻着挺香,那锅碗瞧着也干净,但他们心知肚明的,肯定不敢真的吃!

    这路也试过了。是好路。

    只是跑也跑过了,钱也捐出去了,这六月大伏天里的。即便今日太阳半遮半掩的,也十分毒辣,而且中午头大家肚子里都开始唱响了,什么时候才能走呢?

    大人们心中嘀咕着。一边抹着汗。看工人们大口大口吃的喷香,而后又泡了大叶子茶坐在树荫下有滋有味地喝,甚至有人开始找地儿猫起来准备眯一觉了,一问,说是中午饭后有半个时辰休息不让干活……

    大人们有些不知说什么才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贴身的内侍太监们,只希望有个人出来,提醒皇上一下。该回去了。于是,当宋景轩朝着皇上风姿无双地走过去时候。身上不知道承载了多少期盼。

    他果然不负众望,同皇上和皇后一施礼,道:“皇上,娘娘,该回京了。”言简意赅。

    皇上咳嗽一声。

    皇后娘娘便笑道:“的确。陛下,这外面风光虽是不错,但毕竟众位大人和夫人们都陪着,又晒又要饿肚子,也不怕人说您这个皇上不知体谅臣下。”

    承启帝环视一眼,便也就站起来,道:“那就回京吧。”

    各家听了,差点儿欢呼起来。

    一番收拾之后,又是御辇带头,朝着京城方向回去了。

    这一次,车速放缓了许多。

    走了一阵,才发现那些载货的大车正停在路边的一个亭子周围,似乎遇上了难题,有些发愁。一问之下,才知道前面修路不能前行,而绕道走呢,这黄泥路面还没有干,一时就犹豫着该不该继续了。

    “真是该死!”

    “若是全程都是这种水泥新路,哪里需要耽搁在半道上!”

    “人家郡王府也不容易,路修的这么好不说,听说这一共五十里也才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又是自掏腰包的,咱们还能说什么!没有新路,咱们所有人今天也一样走不了!”

    “是啊,就算是现在要饶道麻烦些我也乐意!只要想一想几个月后这全程都是这种又平又不怕雨的新路了,怎么着我都乐意!”

    “是啊是啊,现在麻烦些,下次就能顺畅了!”

    “哎,我听说前面已经开始动工了,又说是经费不够,皇上陛下、皇后娘娘,还有那些大人们夫人小姐们都捐了银子,不如我们也去看看吧!”

    “去吧,反正也没几里,片刻就到了……”

    众人议论之中,看到御驾仪仗缓缓过来,都忙跪下来恭送不提。只是一左一右被分隔两边,倒也并不显得乱。

    “原来严格了左右分行,竟然有这般好处。”皇上坐在御辇之中,对皇后娘娘道:“看来,回去也要让京兆尹下个公文,京城内街上的马车也必须严格靠右行驶,这样也能少些事故,清爽许多。”

    史上早有了对城中行车的规定。本朝当然也有。

    只可惜,总是执行的并不严格。

    街面上还是显得乱哄哄的。时不时就听说谁家的马车和谁家的马车撞到了摩擦了。若是两家和气有交情的,那也没什么。而一旦两家本就有龃龉的,那就不知道会扩大成什么样,官司恨不能打倒御前去。

    “本来很多规章制度就都是好的,就是权贵们,尤其是少年一代,自由惯了,有多少人会有意识地去遵守。”皇后娘娘道:“即便这新的水泥官道,将来真正通行的时候,尤其是在京外,遇上官宦人家要逆向而行,一般人还能如何?只能忍着罢了。”

    “大梁的蛀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