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花袭 >

第335章

花袭-第335章

小说: 花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孟如嫣随即在这六个大字上面标注了拼音,道:“现在,你试着念一下。”

    承启帝的视线也投了过来。

    那小姑娘嘴唇动了动,片刻之后,真的正确地读了出来。初读还有些不确定,再读就清晰了这几个字的意思,高兴地喊道:“大梁国泰民安!”

    随着她的呼喊,下面在座的其他孩子们也都认出来,并同台上的小姑娘一起喊了起来。几十把年轻的声音齐齐出声,十分洪亮,震动了外面瓦楞上的积雪扑簌簌地落下来,让人心生激荡。

    承启帝也不禁站了起来。

    他赞赏地看了孟如嫣一眼,走到讲台中间,微微抬起手臂,道:“将来,你们一定会因为今日在场而感到骄傲!”

    “这注音之法,不仅仅是让蒙童更快地识字并且能够通过工具书自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普及开后,整个大梁将能够用一种语言交流!而不会再有山南人说话山北人听不懂的状况!这才是朕最看重的意义所在!”

    之前也有官话。

    但官话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

    若这注音之法推行开,字典订立出来,大梁官话,就有了清晰的标准!

    这将给大梁带来无数正面的影响!是真正的功在千秋!

    承启帝终于决定再不能由花袭人这般随意而为,背手花袭人道:“朕将从翰林院和国子监请几位饱学大儒前来,编撰常用字典和大字典。明珠,你与他们协同。”

    “非是朕要剥夺你这一项荣誉,实在是国之大事,不得不慎。”

    花袭人插画道:“民众日常用字也不过几千个,常用的释义也不过那么几条……陛下,您有您的国典,我们也需要一本便于携带的,价格便宜的,但足够使用查阅的小字典。大字典我们资历不够,但小字典还是能编的出来的。”

    承启帝有些沉吟。

    花袭人又道:“皇上,小字典可是最迟明年夏天就要用到了……您认为这短短几月时间,足够出一本考校详尽内容浩瀚的大字典么?”

    按照这些饱学大儒的较真劲儿,这样的大字典,怎么也要耗时数年。而且,估计有数册,重数斤……如何能方便日常使用?

    “你说的有道理。”承启帝点头道:“如此,这常用小字典依旧由你们编写。但必须经过翰林校正。”

    “多谢皇上。”花袭人满意地笑了起来。

    若是不能给孟如嫣扬名,若是不能给这些年轻的举子,甚至还有几位闺阁才女们扬名……将来大梁女儿家的地位,什么时候,才能有些改变?不能稍有变化,她干脆教导她的女儿孙女们“女学、女训”,让她们无论怎样都安于内宅好了,又何必费这些劲儿?

    她百花郡主的日子已经足够如意洒脱了!

    而且,花袭人认为,孟如嫣和这其中几人,足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在做了。进度还十分不错。

    所以,她才非要争取这一下。

    花袭人开口的时候,孟如嫣的心提了起来。她紧紧握拳,垂首侍立,难以言语。当承启帝答应下来的那一刻,孟如嫣娇躯微颤,眼前一片模糊。

    她孟如嫣的人生,终于不一样了!

    承启帝很快离去,翰林院也很快来了人。为首的,竟然就是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郭大学士。大约是被承启帝训过话了,这些饱学之士进入百花园,静听这拼音之法的时候神色都很平静。融汇之后,又考校了几个“蒙童”,最后目露赞赏之意,点了两个举人回去协助互通,就离开了。

    京城之中的大人们依旧在忙着自家府上和姻亲故旧府上的人口和土地,想到这次被迫让出来的利益之后,难免心痛不已。因而,除了参与进来的这几家,竟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有这么一本字典正在编撰,有十所不大的院子正在京城东、西、南三城兴建起来。

    时间很快就进了腊月里,新年一日日地临近了。(未完待续。。)

411 蒙学

    无论上面的大人们怎么想,承启元年这一整年,对于老百姓们来说,都是让人觉得格外满意的一年——

    先是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免了一年的赋税,这切切实实的好处,直接让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少,谁不欢喜;而后又有银行新路,不仅仅是商人们比往年赚的多了,百姓们也发现,市面上许多东西的价格都便宜了许多,原本绝对舍不得买的,如今咬咬牙也能享用一番了;而后又有太上皇微服私房一路惩治贪官污吏的事情,简直就是大快人心,百姓们谁不在感念皇上圣明!

    一年里全都是好事儿,连老天爷都赏脸,风调雨顺的。因而,承启元年的腊八粥,仿佛都要比往年香甜许多,这热腾腾的的香味儿满满地堵在了京城上空,闻着都让人心里都是热腾腾的的缓和劲儿。

    “今年年景真好啊!”

    一年的忙碌到此也差不多够了,京城里讨生活老百姓们终于有空坐下来,在冬天难得的好太阳中晒着太阳说着闲话。

    “是啊,今年这一年真不错。之前年年都只能混过温饱,过年也不敢多买什么,寒酸的很。”说话之人笑的一脸幸福,道:“今年我和大儿子去了路上帮工,省了平日里的伙食不说,这工钱也拿了不少。我是做够了半年的,临走之时,路上给了三十斤米三是斤面不说,这牛羊猪肉各有十斤!而且还帮送到了家!家里老婆子见到还骂我费钱,后来知道是白给的。怎么也不信!”

    “然后大儿也回来了,也带了东西,她才真肯信了。欢喜的一整夜都没睡好!”说话的老丈大约四十多不到五十岁,长期室外劳作,皮肤又黑又粗糙,但看着身子骨很结实,壮实的很。他有些惋惜地道:“只可惜大儿他才去路上满三个月日子,米面只各只有十斤,各种肉只有三斤!”

    老汉的神情说是惋惜。但却其实却很满意。

    有他和大儿子带回来的米面,这年货就省了大头!尤其是那么多的肉,足够一个腊月和一个正月吃的不说。省下一点儿腌制起来,留在家里,还够他们娘几个吃上几个月的!

    来年一开春,他和大儿子就到路上去了!

    虽然做活卖力气。但伙食上真没亏!

    比在家平日里的伙食要好多了!至少能敞开吃饱!

    “你算是捞着了!”旁边有人羡慕道:“谁能料到。那工地上真这么厚道?临到年了,还给备年货!”

    “郡主的产业,怎么会不厚道。”这说话之人虽然羡慕,但自己这一年过得也不错,尤其是自己从前因为口角伤人的儿子逢大赦被放回家了,他已经心满意足:“也不想想,郡主是什么样儿的人。”

    “对了,听说你将你那个儿子送到郡主那里去了。可是回来了没有?”人们符合着赞了百花郡主几句之后,有人好奇地问这人道:“没再惹麻烦吧?以我说。你那个儿子,就是你给惯的!”

    “是啊,咱们这样的人家,哪家的小子不是在棍棒之下长大的!也就你!你媳妇儿不在了,你怕有了后娘不肯再娶也就算了,养个儿子就由着他跟人胡混!”

    这人笑呵呵地听着,道:“一根独苗,哪里舍得动手。”

    “不过,你们都小瞧了我儿子!他现在可是能读书了!真的!还亲眼见过皇上呢!”这中年汉子一脸骄傲,头高高地扬了起来,微黑的面庞上仿佛闪着光。

    他们这样的底层人,说起来算是京城的老人了,但也都是挣扎求生的下层人,达官贵人的车轿是认识不少,但何曾真的见过贵人面!而见过皇上,那是多大的荣耀!

    “真的假的!”

    说这话的,也不知道是不相信这人不成器的儿子居然能识字读书了,还是不相信其还见过皇上。

    这粗糙汉子笑呵呵地道:“当然是真的。不止是我儿子见到了,其他送进去的孩子都见过了!篓子巷那那家姓张的大闺女,才八岁的,连个大名儿都没有,就因为在皇上面前表现的好,赏了好些笔墨,说是特准她开学还去呢!”

    “郡主还给她赐名,叫张新仪!你们可以去打听一下,是不是真的!”

    这些人都不曾读过书,根本不知道“新仪”二字是什么意思,但却明显地觉得十分不一般。就像那些饱读诗书之家给族中子弟所取的饱含深意寄予厚望的名字一样的。

    一个小姑娘,有了正正经经的大名了。

    在场之人立即就相信这汉子所说的话,一时觉得敬畏,不禁沉默了,坐在那里咂摸着这个消息。片刻,一开始那位说是在路上做活的汉子开口问道:“你说的‘开学还去’是什么意思?”

    “郡主找那些半大孩子去,是要教他们读书么?”

    “才一个月能学会什么?”

    “收不收学费?”

    “要收人不收?”

    这个汉子一开口,其他人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询问了起来。但可惜的是,说话的汉子也答不出来了。

    不过,他很快就笑道:“我家那不成器的小子过来了,我替你问问他去!”他只有这一个儿子,之前倒是没想太多。

    巷子里果然走出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人来。只见他穿的是青色与黑色相间的一套衣裳,样式有些特别,又干净利落,又觉得别不一般,全不像是那武士服和蛮夷的短打扮,要文雅多了。

    他走过来,先是给众人行礼问好,接受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调侃也没有生气,站在那里稳稳当当,全不像从前那种吊儿郎当的样子,说话更是中听客气了许多。片刻之后,他再次行礼之后,压了压手,团团对众人说道:

    “正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皇上行圣明之举,应郡主请求,在整个京城里头一批建了十所蒙学,已经完工了!想必有些叔伯已经留意到了,离咱们没多远的篓子巷,就有一所!后日开学,招十五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女免费读书识字!”

    “本来这大过年的,不会开学,但郡主说了,咱们这样的百姓,一年到头,只有到大过年的时候,才能得闲坐下呢!众位叔伯,您们是乐意自己家的孩子在家里享清闲呢,还是愿意让他们去学堂,学些东西!”

    “郡主推行了一套新的学习之法,我们这一批大大小小的孩子,才学了一个月,都已经能写一些简单的书信了!”

    “以后叔伯有书信要写的,尽管来找我!只要别怕小侄如今字还写的不怎么好看!”

    “……”

    “……到明年二月,蒙学就只收十五岁以下的了!名额有限,只有四十个,大家回去之后赶紧商量一下,明日下午申初开始报名,满四十个就不要了!只能等到明年!而且明年也不一定再有了!就在篓子巷!墙面刷成明黄色的那个!”

    “完全免费!”

    “一天两个时辰的课,从未时开始!”

    “……”

    同样的宣传,在京城各处,都是进行着。

    从百花园出来的头一批普通人家的孩子,以自身为例子,开始了一场场演说。

    于是,腊八这一天,京城的这些人家谈论的话题不再是腊八粥,而是要不要去蒙学……

    腊月初九,天气很好。

    才过清晨,蒙学的院门外就涌过来许多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待到那穿着“校服”的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