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640四海扬帆 >

第184章

1640四海扬帆-第184章

小说: 1640四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容鹉与孙和京年纪相仿,自少同窗,友情非比一般。孙和京前不久差点带老婆去了嘉定,如果不是慕容鹉劝阻,现在恐怕已经命丧李成栋的刀下。

    守序驻扎崇明岛,让慕容鹉有机会故地重游。前段时间,在他的游说下,徐家旁支三户钟表匠人移民了台湾。中国此时就两个地方会造西洋钟,南京和上海。上海的匠人属于徐家,这是杨文骢马士英无力强征的对象,只能靠熟人劝说。

    江南兵兴,上海身处大后方,没有遭遇兵劫。但前线的局势日渐恶劣,慕容鹉在此期间吸引了很多同窗,上海缙绅们的二代、三代士子移民。

    徐光启、孙元化在推广科学知识上作出的贡献,使得上海在明末就是开中国风气之先的领军之地,上海士子中的很多人都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

    慕容鹉乘上一艘漕粮船,码头周围尽是携带大包小包排队的上海百姓。

    李成栋在嘉定和松江的屠城行为,给上海人民提了醒。现在无须守序去劝服他们,很多人自行转移到崇明岛。上海地区历来官船保有量就很大,漕船千艘,驿递船二十余艘,战船近八十艘。其中驿递红船三百料以上,能出海的就有十余艘。即便被各路明军征用过几轮,剩下的船依然足够把上海百姓快速转运到崇明岛。

    临时旗舰黄埔号,守序递给慕容鹉一份草案。

    “振翼,在不耽误转移上海百姓的前提下,制作一份航海计划。我要抽些船去金山。”

    慕容鹉是最早进入金城海军的华人之一,他的数学地理和天文基础很好。海校只是帮他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知识在军事上的应用。从海校毕业后,在战舰上渡过了2年,调入海军军令部,成为一名参谋军官。

    “提督,去完金山,我们还要回崇明吗?”

    “我回来,你们不用。”

    “我马上去做计划。”

    金山卫在崇明南面,慕容鹉这么问的意思是需不需要挑选戗风性能更好的海船。守序说这波船队不用考虑返航,那就可以利用那些比较差的船了。

    慕容鹉熬了一个通宵,连夜作出计划。

    以钦江号通报舰为核心,组建12艘海船组成的船队,7艘上海驿递红船,5艘沙船。

    加列战舰依然是2艘部署在上海,1艘泗礁山,1艘大瞿山。喇唬船则用于泗礁山与长江口之间的巡航。慕容鹉尽力没有影响到崇明与泗礁山之间的航运。

    守序去找沈廷扬,上海的移民人数超出了之前的计划,守序与沈廷扬留下的船队数量不够,沈廷扬这段时间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能出海的船只。

    沈廷扬见到守序先问起崇明防御的事情,“黄蜚吴志葵的余部你都安置好了吗?”

    “四百多人,带兵的军官我都考察了一遍。王允纶上海人,顾清彦昆山人、沈芳彦嘉定人,突围出来的兵将是黄蜚部的精华,布置在对南防御的战线上。”

    沈廷扬点点头,“那就好。都是忠义之士,不能亏待了他们。”

    守序:“荆本彻还在崇明县城?”

    “在,他有三千多兵,都驻在县城里。”

    崇明江北有田仰率领的李士琏和张国柱,扛不住建虏夏承德部的攻击,张鹏翼从云台山回来后又增援上去了,这才稳住了战线。

    西面长江上游则有福山的刘孔诏和淮河镇总兵张士仪,暂时也能撑住。

    兵力最强的江南战线最先崩溃,现在还剩下上海县和金山卫在明军手里。崇明本岛的明军则有荆本彻部和邢夫人的部分人马,建虏要攻击崇明得充分准备。守序的目标是在崇明至少撑到秋收,这样可以多搜集到一些粮食。

    沈廷扬给守序递了封求援信,“金山卫来的,候承祖向他的上司荆本彻求援,荆本彻不愿意去,把信转给我了。”

    守序笑了笑,“我找你正是为这件事。我要去一趟金山,崇明的上海移民都交给你了。”

    “多久回来?”

    “不好说,可能需要大半个月,我要顺路去一趟舟山。”

    ……

    数日后,八月十二日,船队整备完毕。守序先与惠湘道别,安排她去泗礁山。女人有些不情愿,不过这次没得商量了,崇明即将成为前线,妇孺是优先转移的移民。

    船队在江中候至退潮,扬帆出海。

    钦江号是一艘有8门4磅炮的大型单桅通报舰,舰长很倒霉,出海前几天生病了,现在舰长由慕容鹉临时代理。

    船队贴着上海的海岸线行驶,顺风顺水,2日便抵达金山卫。

    整个上海地区,环绕海岸线都修筑了海塘,海塘后有运盐河网道,海塘前有大壕。内外相通,无论是谁控制大陆,想要封锁这样的海岸线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金山原本有海港闸口,在明末已经淤积,商埠全荒废了。船队在城外锚泊,大陆可以挡住北风掀起了海浪,锚地条件算是凑合吧。

    援军到来让金山守军很兴奋。得胜港之败后,金山已是孤城一座。金山卫的守军,战斗力在明军一般水准之上。候承祖之前派出了谢汉、张昌后两千户率500精锐增援了总兵吴志葵,城中还有2000兵。

    守序叹息着,他其实没带多少兵,并不是来增援这些人守城的。金山城在建虏的压力下,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崇明岛上现在力量最强的无疑是邢夫人的部队,可如果调他们来金山就是困守孤城,对上的又是李成栋后,究竟有多可靠,守序没有把握。而且调崇明岛的兵来金山,要占用太多运力,上海的难民就转不走了。

    在金山参将衙门,守序见到了候承祖。吴志葵在松江起兵后,候承祖作为他的属下,率军与吴志葵会师。两人关系没处好,吴志葵说了些重话。

    候承祖当时说,“府城听你总戎的,我回去与金山共存亡。”

    现在他要践行这句话了。

    守序怎么劝,候承祖都不走。

    “我家始祖以大明开国勋,子孙世袭金山卫指挥同知,食朝廷俸禄二百八十年。今天就是我以死报国的时候。”

    守序叹息。

    明朝并不好,尤其在末年。如果没有剃发令,江南士绅没多少人会为这个王朝效忠。寄托了士绅希望的各地起义军纷纷被镇压,大批的士子放弃了功名,销毁儒籍,他们管这个叫“弃诸生”。

    没有功名,就没有徭役的优免权,挂在他们名下的地产被乡亲们收回,很快就限于穷困中。

    敢于在战场上抗争的人不多,那是英雄,完全舍弃家产进山隐居的人,也不是太多,上有老下有小,抛家舍业不是那么容易的决定。但弃诸生,在江南这是一股普遍的风潮。

    候承祖的决定让守序肃然起敬。评价明朝好坏是文人的事,侯承祖作为国家世袭军事贵族,效忠这个280年的王朝,是责任,是坚持,是人的美德。

    除了侯承祖,金山还有数位高级军官。光世袭卫指挥使就有五名,其中刘羽圣为见任官,管卫事。施恩、西天默、徐可大、西胄四位是带俸差操,只拿俸禄不管事。指挥佥事和指挥同知就更多了,大部分都是带俸差操的虚衔。其中候承祖的世袭军职并不高,区区指挥同知,能成为金山守军统帅,是因为他有营兵参将的差遣。

    候承祖将金山的军户组织的很好,各位带俸差操的军官都分派到城墙上。其中指挥佥事萧懋功和陈之芴都堪称良将。

    大敌当前,候承祖也不允许其他人走。这位参将已经陷入了一种执着的精神状态中。

    守序退而求其次,劝候承祖,没必要让妻女跟着与城池共存亡。

    候承祖还要拒绝,这次那些指挥使们心动了。父亲和成年儿子都可以留下效忠朝廷,各人发妻也都留下来。女儿幼子和妾室,真的没必要。

    候承祖按年龄划了条线,除了抽签出来的80名士兵和自得胜港突围的原上海守军张时杰部,其他只有12岁以下男孩和老弱妇女能登船撤离。

    按照这个标准,候承祖一门只有未成年的女儿能上船。候承祖拜托守序把女儿送到广东,他的三弟正在广东水师柘林水寨服役,守序很痛快地答应了。

    金山卫人口并不多,自从商埠废弃后,留下的都是军户,城外的耕田大部分也废弃了。

    八月十七日,李成栋的旗号出现。金山卫还剩下2000余官兵和坚决要同儿子、丈夫、父亲在一起的家人。李成栋派出使者劝降,指挥同知马象乾脸上只是稍微有些变色,当场就被候承祖处斩。

    守序当日离开金山,回到钦江号上。船队没有立即启航,三天后,李成栋的大炮轰垮北水关城墙,破城。候承祖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全城主要军官,全部殉国。

    李成栋大为震撼,当即封刀,没有屠城。

第34章 第二只被北风全歼的舰队

    金山至岱山岛的航线上,所有人都很沉默。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忠诚都被视为最大的美德之一。

    千百年来,鞑靼人一直是文明世界所厌恶的种族。数千忠诚的军人在与鞑靼人的战斗中与城同殉,钦江号上的十余位欧洲军士官都被某种情绪感染了。

    从金山卫至岱山岛,直线距离50多海里,因为有些慢船拖累,一天半才到达高亭港。

    高亭港位于岱山岛东南角,岱山本岛与近处的离岛之间。海峡宽有100多米,更远处的两座离岛一东一西,护住了海峡的进出口。对帆船来说,高亭港仅次于基隆和阿卡普尔科这样可以避风避浪的深水良港。

    数万移民来回,高亭港已形成一座较为繁华的海上集镇。第一波移民在岛上留下了很多木制窝棚,第二批移民正在搭建一些更正规的房子。

    主持岛上工作的是熟人,沈廷扬的堂弟沈廷枢。数部明军的家眷也都安置在这里。

    “岛上现在有多少移民?”

    沈廷枢道:“约万人。”

    守序点点头,“大瞿山和泗礁山也有近万人。崇明还有一万多新来的上海难民,我与你哥哥估计,崇明最终可能还要接纳两万人。

    沈廷枢苦着脸,“粮食不够,船也不够,事情太难办了。”

    守序道:“总不能把人都留给建虏,不管怎么样,先运到舟山来。粮食和船我和你哥来想办法。”

    岛上守军的指挥官是张鹏翼的二弟张鹏飞,有关宁水师在此,舟山群岛的海盗们没有人敢来骚扰。

    张时杰的残军这次也留驻岱山。岛上难民多数都是松江人,有一队上海军人在此,难民们会宽心不少。

    船队都留下了,虽然这些船很难戗风航行,但好好整备一下,顺风航向台湾还是可以做到的。

    关于岱山岛的定位,沈廷扬与守序商议过数次。

    明末大部分内斗都是出于抢钱抢地盘,大家都在抵抗建虏,都要养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现在定海王之仁与舟山黄斌卿之间,就舟山的渔税已经摩擦过好几次了。

    沈廷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他的经济来源未来将会是台湾发展收益的一部分,立场比较中立,既然没有能力调解海上诸将的矛盾,那至少能在岱山岛给这些明将本人准备一条后路,不至于完全绝望。

    守序对此就一个要求,立场一定要持正。频繁打粮,劣迹斑斑的一个都不要,岱山只能收留军纪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