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640四海扬帆 >

第287章

1640四海扬帆-第287章

小说: 1640四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鞑靼人对广州南部区域未建立统治,这里的村民在观望。少数鞑靼游骑并没有什么卵用,控制珠江三角洲必须依靠水师。

    尚可喜在珠江广州上游新造200多艘船,基本是送脸下乡,难求一胜。鞑靼人始终无法突破广州水上防线,既不能封锁广州城,也难以从广州南方的村庄征缴粮食。

    河中有许多小岛和沙洲,星罗棋布。大潮水或是夏天大水期,有些小岛会被大水淹没。

    今年广州冬季气温不低,珠江两岸仍有许多常绿植物,每个河中小岛都那么郁郁葱葱。成群的野鸭在那里觅食,一个建得像房子似的大木筏和岛屿相连,野鸭从木筏的门口自由飞翔出入。

    岛上村庄筑有围墙,圈起耕地、菜地和花圃。工事中隐约能看见黑洞洞的炮口。广东农村械斗常常拉着大炮上阵,官军装备比起来好不到哪去,官府统治全靠大家互相给面子。

    水滋润着广州的一切,到处都是水田。这里的农民充分利用了土地,每年有两次收获。

    鞑靼人未攻占广州,对水中村庄很无力,结寨的村民比陆地更安全安全。

    士兵经过岛屿,向岸上的人询问,没有一个人回答。村民只是瞧着船队,冲着士兵们笑。

    从珠江口至黄埔岛,有三个危险的沙洲浅滩。

    盖伦战舰沿珠江上溯,大部分航行段问题不大,就是这三处沙洲难以通行。盖伦吃水过深,必须在沙洲前停船等待涨潮。如要安全起见,盖伦战舰最好在白天驶入珠江,用三个白天的潮水渡过危险的航行段。

    galliot船和戎克船吃水浅,通过沙洲较为容易。

    永历四年十一月初一,1650年11月24日。守序船队通过海珠石与海印石炮台,在白鹅潭停船下锚。这里的珠江宽度超过1。5海里,望之如海。

    1。5海里的宽度意味着鞑靼人即便占领江对岸,也无法通过修筑炮台封锁江面。航道距岸边的距离,超过红夷大炮有效射程太多。这同时意味着广州无法从陆地包围。

    广州明军以水师总兵吴文献控制东、南两面城墙,以山顶木城控制西城墙和大部分北城墙。

    自鞑靼人三月初六开抵广州城郊,广州战役正式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8个月。

    尚耿两藩原无重炮配属,在江西、南岭先后缴获明军27门红夷大炮。进抵广州后,鞑靼人火力不足,强攻广州三次尽皆败北。

    广州明军频繁出城反冲锋,肇庆明军连续攻打三水、清远,尚可喜耿继茂压力山大。最紧张的时刻,鞑靼人围不下去了,藩下兵丁要求撤出广州死地。尚可喜硬顶着不撤军,一面向江西求援,一面修筑长壕坐守城北大营。

    随着更多江西援军到来,鞑靼人的局面逐渐好转。尚可喜派投降的丛化知县季奕声铸炮,数月来共铸成46门大炮,合缴获重炮共73门。尚可喜通过搜刮、外购,给每门炮储备了500发弹药,全军单火药就储备了40万斤。这也就是在广东,全国其他任何省都没有这种军火动员能力。

    与广州明军一样,鞑靼人也请了2名荷兰炮手指挥炮战。他们握有主动权,得以将重炮全集中到广州东北角,用一个月的时间逐步打塌城外各炮台,将火炮推进至距东北城墙不足600米的阵地。

    东北角是广州城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不能夺取敌军炮兵阵地,广州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船队在怀远驿靠岸,2000琼州明军踏着整齐的脚步,进入广州南门。

    琼州明军深受登辽水师影响,盔甲带有浓厚的边军风格,颜色样式简朴,无多余装饰。军官头戴红缨六瓣铁尖盔,一身大甲叶全防护的铁扎甲。

    长矛兵鸟枪兵中混有少数黎族和瑶族刀盾兵。士卒无头盔,尽以布巾裹头。上身着背心状的布面铁甲,下裹绑腿,后背处标出所属营头番号。各兵种以头巾颜色相区别,长枪兵裹以红巾、鸟枪兵裹以蓝巾,刀盾兵裹以黄巾。

    军中未携带加农炮,后队拖着十几门佛朗机和劈山炮等步兵炮。

    曾经繁荣的南天都会城内门户禁闭,坊内刁斗森严。道路两侧,偶尔从门缝窗隙中露出一两双警惕的眼睛。

    三匹马并排走在队伍前列,守序左手是挂镇海将军印香山总兵张鹏,右手是广州水师总兵吴文献。两位明军总兵面容紧绷,神色严肃。

    沉闷的炮声从广州城北传来,连绵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

    守序问道:“吴总镇,城北战况怎么样了?”

    吴文献轻叹一声,“尚可喜在丛化铸成几十门大炮,从昨天开始轰击广州东北角,炮击两天未绝,至今已打塌外城城墙30丈,豁口还在扩大。”

    张鹏飞:“你们也不想想办法?”

    吴文献:“鞑子用竹篮盛土修筑炮兵阵地,城外炮台全被打垮。我们的兵力出城反击,难以夺取敌军大炮。”

    守军需要照顾全城防线,难以集中火炮。鞑靼人不必,他们有资本集中火力。为时数月的炮战中,鞑靼人笑到最后。

    “耀羽,你快去找张月安排换防。吴总镇,带我去城北看看。”

    援军随即分成2队,守序率卫队与大队分开。张月是广州陆师总指挥,张鹏飞与他会面过数次,彼此相熟,两人都是宿将,交接当不会出什么问题。

    先更一章短的。。。

第25章 广州之战2

    广州建城1600年,珠江三角洲沧海桑田,广州城址经过多次变迁。

    明代广州城位于越秀山、白云山前的珠江北岸平原地带。宋元旧制,广州子城、西城、东城三城并列,三城有独立城墙、护城壕或天然河道。明广州城将三城连为一体,拆除中间隔离的城墙,向北扩展至越秀山。因着山势和河道走向,明朝前期的广州城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城内主要居民是官吏、卫所军户及其家属。

    珠江带来的泥沙淤积下来,广州城南界不断向下扩展。内地商人从珠江到广州城南水码头,外洋商人的海船从伶仃洋上溯,也在城南码头停靠。江海贸易在此汇聚,形成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区,广州城南的护城河因之变成秦淮河一般的娱乐场所。

    嘉靖四十三年,广东最强的水师部队柘林镇兵变,洗劫广州繁华的南城区。

    明朝广东政府靠雇佣澳门的葡萄牙战舰千辛万苦平息兵变,随后为保护两广最精华的南城区,广州增筑新城,将已形成的商业区扩进城内。广州城至此变成钟型,上半区为半圆形的行政区,下半区为四方形的商业区。老广州人分别称之为旧城,新城。

    对鞑靼围城军来说,旧城北城墙在西北越秀山的一段就不要去打主意了,城墙依山而建,爬城墙前先得爬山,吭哧吭哧爬上去肯定会被火枪和佛朗机打成狗。

    西、南城墙有珠江掩护,除非消灭广州水师,否则也是妄想。

    东城墙外有珠江支流扩展的护城壕,绝非一般城池护城河可比,实际也是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

    只有东北城墙是广州的阿喀琉斯之踵。

    守序登上小北门城楼,广州城楼大而坚,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弹药,能容纳500守军在其中休息。小北门曰小,是因为城门前无瓮城,这里是鞑靼人主要突破口。

    拉开望远镜,天色灰蒙蒙,能见度不太好。

    远处鞑靼人大营位于白云山下,从白云山至东北护城河,现在全被鞑靼人占领。到处都是泥泞。广州东北城墙外是一段宽2km左右的水稻田,夏天徙涉这么长的泥泞地,再游过10余丈宽的护城河,强攻11米高的城墙,简直是作大死。重炮几不可能在夏天,冒着守城火力通过这段水稻田推进到有效射程。

    尚可喜只能等到秋天雨季过去,填土修建通道,将接近70门重炮推进到护城河外。推进伴随与城外炮台之间的炮战,整个过程非常艰难,耗去整整两个月。

    竹篮沙袋构筑的掩体中闪过一片火光,十余门火炮击发。守序扭头看过去,炮弹重重撞在城墙坍塌处,激起一片烟尘。坍塌处位于小北门与大东门之间。

    广州东北角城墙是防御体系最薄弱处,但也是建筑土方量最大的城墙段。墙高11米,下宽11米,上宽6米。外城地面被整个挖去一层,垂直落差比真正的城墙更高。墙基全以1人高的大型红色砂岩构筑,其上为夯土和巨大的城砖。城墙虽然被打塌,形成的坡道依旧难以攀爬,鞑靼人还得花些功夫把口子轰大点。

    守序随机挑选了一个年轻明军士兵问道:“士兵,你在想什么?”

    被问话的士兵脸色苍白,看上去十分害怕,“大,大人……”

    “听你口音是广州人?”

    “广州左卫军户。。。”

    守序轻轻点头,李成栋从松江南下,所部4100兵,鞑靼人给他加强了罗成耀、阎可义、马宝数部,总共不过6,7000人。这些老兵征战经年,多有折损,广州一万守军更多还是以本地人,尤其是广州四卫军户为主。

    守序拍了拍士兵的肩膀,“坚持住,士兵。我们一起守住战线,我们守的时间越长,你们家人安全撤离的机会越大。”

    守序收起望远镜,转身沿台阶下城。

    杜永和一直拒绝任何援军进入广州城内。前些天城外炮台尽数毁弃,鞑靼人终于打开向前运动攻城炮的通道。炮垒修筑工程无法遮掩,鞑靼人会在哪里发动总攻显而易见。杜永和着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当初他挡着不让援军进城,现在他得四处跪求援军了。

    潮惠尽数易手,虎门陈奇策是水师,李元胤被挡在三水,无法向前迈出一步。香山明军是杜永和唯一能指望的援军。守序等待这一天很久了,接到杜永和的求援信第一时间就上船开拔。

    杜永和求援来得太晚,守序到时广州形势已十分危急。幸好香山明军动作快,赶在城破前赶到,否则以城墙毁塌后明军的士气,鞑靼人将轻易攻陷南天第一城。城墙是守军最后的心理凭依,很多时候,城墙塌陷守军就解体四散而逃了。其实像这种程度的塌陷,倒下的废墟依然是攻击方难以克服的障碍。从现在开始分秒必争,不犯任何错误,广州城的百姓犹有一线生机。

    张月征发了6000壮丁,日夜赶工,在破口后重筑一道新的防御工事。工事以城北各衙门大院为核心支撑点,拆下砖石大木门板,堆砌沙袋和盛土的竹篮修筑炮垒胸墙。

    在广州城东北角打巷战有个非常棒的地理条件,广州城内有诸多珠江支流与十余条壕渠,其中在旧城东边有2渠,稍北一渠自越秀山流经贡院,向东从城墙下注入文溪,老广州称之为东溪。珠江三角洲水量大,虽称小溪,可河道依然有20米宽,河道深达4米,难以轻松逾越。城内新防线依托这条文溪流而建。

    守序骑上战马,紧咬牙关,东溪必须守住。

    广州城防司令部设在由布政使衙门改建的两广总督衙门。

    广州城内的主要将领,成栋部下杜永和、张月、张道瀛、吴文献、李建捷,杜军主守最危险的城北和城东。

    广州回兵指挥官,广州左卫掌印指挥使羽凤麒、指挥使马承祖、撒三浮,左卫汉兵指挥使张启贤,左卫主守城南。

    广州前卫世袭掌印指挥施然兄弟,前卫主守城西。

    广州有南明最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