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640四海扬帆 >

第348章

1640四海扬帆-第348章

小说: 1640四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廷琦身躯微震,“是,大人。”

    黄廷琦是黄庚堂弟,黄庚兵败后,黄廷琦解甲归田。鞑靼人为缓和矛盾,几次颁布大赦令,十余年过去,他原本的身份已不再敏感,绿营中有许多如黄廷琦类似履历的军官。

    黄廷琦出去顺手关上房门,兰钦收回思绪,铺开纸笔。向北京报告平南藩与夷人在澳门私下勾连,赎回战俘并走私人货之事。

    澳门有人向兰钦通报消息。

    在广东,如兰钦这样负有监察任务的官员还有很多,有人向皇帝负责,有人向各路王公大臣负责。

    北京对广州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会在用兵的关键时候处理二藩,但这并不代表北京各路大佬不知道那些事,也不代表朝廷对此会高兴。

    事件的主角之一蔡元定此时已离开澳门,乘北风,返航海口。

    运力是宝贵的,即便是伯劳号这样的小船也不能浪费,伯劳号在海口停留,补充给养,装载运到南洋的货物,主要是琼州剑麻。

    海口停满了从潮惠返航的水师船,兵丁们忙着卸下俘虏的人口物资。卸空的战船也不见休息,开到一边紧张地捻灰补帆,重新整备。

    蔡元定下船,走进海口城,在总兵衙门找到戎大帅。

    “镇台。”

    “季通兄见外了,叫我广遵就好。”

    蔡元定笑了笑,“广遵老弟,看你的样子,在潮惠发财了吧?”

    戎大帅眉飞色舞,“我们打下海丰、惠来、揭阳、潮阳、澄海五县,顺便抄了鞑子饶平总兵吴六奇的老巢,柘林镇和大城守御千户所。”

    “啧啧,真不少。”

    “季通兄,元首有次说,那吴六奇是韦爵爷的义兄,韦爵爷是谁你知道吗?”

    “不知。”

    戎大帅托着下巴,“没听说北京有个姓韦的子爵。”

    “鞑子那么多精奇尼哈番,认不全也正常。”

    “唉,不管了。不过吴六奇是真有钱,我在大城守御千户所拿到的银子比潮惠五县还多。”

    “吴六奇屠了潮州城和五六个县,有钱很正常。”

    “是,所以这次俘虏的饶平镇兵全被扔进石碌矿山,妇女配给兵丁。”

    “广遵收获如此丰厚,却不在家歇歇?我看你的兵在港口忙着整备船只。”

    “休整肯定有,但时间不会长,大统制准备让我回家。”

    蔡元定眉毛挑了挑,“回浙江?”

    “是,增援舟山和国姓。”戎大帅提到回家,很是高兴,“我不想在家里打粮,当年南下是为了在海南就粮,如今海南和南洋的粮食产量日渐增多,又有余力增援舟山,我终于可以回去了。”

    “你们有多少人去浙江?”

    “我的2000多军兵,郝尚久的余部和我一起走,郝尧不是广东人,他的部队在三门岛发展艰难,听说要去浙江,主动请缨和我一起走。大统制另从广东各部水师中抽调5000人,这次北上共有1万官兵。”

    “这么多人?”

    “是,浙江好地方,大家都愿意去。”

    守序近来整编明军广东水师。

    以苏利为广东水师第1镇,接替郝尧驻三门岛。

    汪汇之为水师第2镇,驻香港、大屿山。

    陈奇策为水师第3镇,驻上下川岛。

    吴文献为水师第4镇,驻海陵岛。

    杨彦迪为水师第5镇,驻钦州龙门岛。

    另外,靠海各防军都有些规模较小的海上力量。

    这样的海上实力相对鞑靼人过剩,用不着这么多人。各镇保留350兵额和驾船水手,其余官兵要么编入琼州桨帆舰队,要么充实进北征船队。

    蔡元定心中一动,“广遵老弟,到了浙江从哪里开始?”

    “现在不知道,到了再看。”

    “我倒是知道一点浙江的情况,消息来自广州,很可靠。”

    “快快,说来听听。”戎大帅对家乡的一切消息都很感兴趣。

    “你有地图吗?”

    “当然,稍等。”

    蔡元定点燃烟斗,等戎大帅铺好地图,把从沈上达那里得知的浙江消息说了一遍。

    浙江的地名在蔡元定印象中只是一个个不甚了了的名词。

    但在戎大帅那里情况就不同了,浙江沿海地理、海况数据全装在他脑子里。随着蔡元定报出的地名,戎大帅自然形成港口、要塞、炮台、航线、季风、暗礁形成的布防图和航线。

    戎大帅趴在地图上,“郑成功攻克定海炮城(后来的镇海)、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磐石卫、乐清县,他控制了瓯江和灵江两条江口。”

    “是,不过按郑藩的习惯,抢光东西后就会上船走人,不会在一地待太长时间。”

    “那不行,好不容易夺下的城池,轻易怎么能放弃。郑藩不要,我去接防。”

    “广遵打算如何做?”

    “台州、黄岩二县深处内陆,守不了,但定海炮城、乐清县、海门、松门、磐石三卫五城临海,我们的铁炮很多,全放海南是浪费。”

    蔡元定:“加厚城墙,每座城放百八十门红夷大炮。”

    “以大陈、玉环、洞头、松门四岛和舟山为依托。”

    蔡元定点点头,“那浙江南部鞑子的好日子就完了,全要陪你屯在海边。”

    “哈,还要多谢季通兄提供的情报。”

    “预祝镇台旗开得胜,早日光复家乡。”

    “对,温州台州只是开始,我还要宁波!”戎大帅大笑三声,浑身神清气爽,“吾册了娘个希匹。”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海口所。

    周鹿卿给督师标兵营副总兵沈炎和蔡元定送行。

    “沈副将,李定国召贺九仪回援云南,他正准备粮草行装,很快就要离开南宁。”

    沈炎有些讶异:“贺九仪的万余人马一走,南宁就空了啊,昆仑关谁守?”

    “只能放弃,谢元汴已在着手南宁、横州军民南撤,这次要把郁江两岸几十万军民撤空。”

    蔡元定:“那钦廉接下来就直面敌军了。”

    “是,我们会在郁林天门关、兴业县、永平寨、灵山县至西乡寨一线重新拉开防线。”

    蔡元定板着手指头数番号,“钦廉4个练军镇1万兵,加李来亨、李元胤,对广西线国安以下近3万绿营兵,能守住吗?若是广东再有所动作,我们就麻烦了。”

    周鹿卿苦笑,“事在人为。”

    沈炎:“左右江道的土司有何举动?”

    周鹿卿微叹一声,“据我们了解,大部分土司已向鞑靼人输诚。”

    蔡元定吃惊地道:“那些土司会不会沿路拦截沈副将?”

    “袁立俊确保土司们在贺九仪走前不会动武,所以沈炎你们动作要快。”

    蔡元定:“沈兄……”

    沈炎平静地道:“抚台和季通兄放心,我一定把郑藩使臣安全护送到昆明。”

    周鹿卿点头,“你去我们都放心。”

    蔡元定:“要这么说,沈兄到昆明时,左右江道就已经沦陷了,恐怕只能乔装潜回钦州,有风险啊。”

    “不,沈炎不必原路返回。”

    “恩?”

    周鹿卿对沈炎道:“你到昆明后随李定国中军行动。”

    “那沈兄怎么回家?”

    沈炎轻轻敲着刀柄,语气依旧很平静,“回不来算了,在定**中与建虏战一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周鹿卿侧过头对蔡元定道,“没那么糟,沈炎的任务比拼杀更重要,他能不能安全回来,着落在你身上。”

    “抚台,我不明白。”

    “想想你这趟差事去哪。”

    “万象?”

    “沈炎队伍里有3个熟悉贡象下路的商人,就是为撤出准备的向导。”

    沈炎:“贡象下路是什么?”

    “暹罗和南掌有两条陆路进天朝,一是车里宣慰司(西双版纳景洪市)至元江府(玉溪元江县),经建水(红河州建水县)、通海(玉溪通海县)至昆明,另一条是贡象下路,怎么走向导会告诉你。”

    蔡元定:“若晦有回来的安全通道就太好了。”

    蔡元定与沈炎当年合作在广州偷出惠王子,就此成为莫逆之交,听说沈炎执行的不是自杀任务,顿时长出一口气。

    周鹿卿:“路是有,安全与否就要靠你了。”

    “与南掌有关?”

    “正是。”

    “大统制只是让我先熟悉南掌国情,未指示后面怎么做。”

    “我先告诉你计划的开头部分。”

    “请抚台下令。”

    “后江李君常正组织一支大商队进南掌,你率一支雇佣兵给这支商队做护卫,到万象后与贸易代表交接,随后就任联邦驻南掌公使。”

    “公使?”

    “这次我们将会与南掌正式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双方外交关系由贸易代表升为公使级,后江府的李君常会告诉你计划的第二步。”

    “抚台,若晦兄,请放心,我定当不辱使命,替若晦兄守好退路。”

    周鹿卿长身一揖,“二位此去千山万水,路途艰辛,一路保重。”

    “抚台,就此别过,再见。”

    “再见。”

    沈炎登上去钦州的鸟船队,蔡元定依然乘坐伯劳号。

    伯劳号乘上北风,沿琼州西海岸线行驶,随后在安南近海找到南海西边界流,5天后即达后江。船折向西北,驶入湄公河。

    伯劳号放下两舷批水板,这个装备虽然会减缓航速,却有助于船在逆流中稳定姿态。

    蔡元定站在船尾甲板,拉开望远镜,朝后江两岸看去,他很多年没来后江了。

    后江平原海拔2米,曾布满沼泽和丛林。当年蔡元定离开南洋时,后江两岸是一片蛮荒,可怕的印支虎、网纹蟒、咸水鹅在河流两岸荒野中四处出没,择人而噬。

    华人后江地区的记录是,“地虽广,人民未众,林郁葱,森阴蒙翳,禽兽之声杂处其间,草莽杂乱,蚊蝇乱飞,水蛭密布。”

    联邦征服后江时,这里只有少数港口城镇附近得到开发。

    如今后江府天地换了新颜。

    自首任长官林同文起,华人开始修理地球。

    首先是沿着海岸线、河岸线修筑堤坝,排干沼泽积水。

    河堤自后江河口和古毡河口向西北延伸至真腊甘当地区,后江两岸,古毡河右岸三条大堤总长超过600公里。

    河堤花费数十万人力,耗时15年之久,难以计数的劳工和奴隶死在工地上。

    林同文任内,完成河堤与部分海堤工程。

    李君常第一个任期,完成后江两岸与海口地区初步开发。

    第二个任期,后江开始向内陆延伸,首先是2横1纵3条驿路。

    自前年始,后江投入内陆运河工程。

    首先是实际控制区与真腊边界处的永济河。

    后江土质松软,地方平坦,运河工程比大堤简单。

    永济河自后江与古毡河交汇的河口新州堡起,向西南拉向河仙。全长87公里,宽40米,深2米。

    后江强征上万高蛮人,雇佣越人、华人。8万民工历时8个月,分两个旱季,4班完工。

    华人和越人负责燥土工程,高蛮人负责湿土工程,高蛮人劳作量是其他族人的2倍以上。

    修永济河,后江府已有完善的统计数据,修河死亡1万民工,包括工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