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640四海扬帆 >

第370章

1640四海扬帆-第370章

小说: 1640四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鞑靼人利用夏季相持的时间,在广西建造了很多江上战船,他们的水师兵力已经超过了陈奇策。

    鞑靼人的内河水师抽调自长江各省,来自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战斗力并不弱。在获得足够的战船后,这些绿营内河水师驾着舢板顺流而下,在战场上的存在感一日强过一日。

    在内河战斗中,大舰的作用很小,这里属于舢板。大中型桨帆战舰在珠江上只能用于补给后勤,充作移动指挥部,战斗作用远比不上机动灵活目标小的舢板。

    两军的水兵们划着小舢板,用着最大不过佛朗机的火器,在珠江水面上互相追逐狗斗。

    联邦不可能将海军炮舰的水兵用于这种战斗,在这种消耗战中,陈奇策的兵力劣势被放大,明军只能从沿海渔民中获得人力补充。

    守序希望把经过战斗消耗的明军水师和电白旅撤下去整补,时间不用太长,半个月足够恢复战斗力了,但那样三水就一定会被包围。

    “广宁伯。”守序对王兴非常客气,“守住三水,全靠你了。”

    “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王兴握紧了刀柄,“这首歌词写得真好啊,我岂能让国土再遭践踏。”

    守序暗叹一声,“最多一个月,我用全部军队来救你。”

    王兴淡淡地道:“我已经把家眷都搬进三水城,只余下几个幼子在汶村,三水在,我在,三水没了,我阖家**。”

    雷州战前,王兴在汶村弹丸之地,最长被尚可喜的军队包围了13个月,该部明军没人投降,在城中死守。

    雷州会战直接拯救了王兴,经过那次惨烈的守城战,王兴部的战斗力得到极大锤炼,该部的意志能力都属于明军中的上上之选。

    这是守序把至关重要的三水城交给他的理由。

    第二天,陈奇策的水师与绿营水师爆发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水战,鞑靼人投入的战船和兵力是明军两倍,明军水师不利,火焚水城,撤离三水。

    电白旅以第7古晋猎骑兵团断后,徐徐撤出战场。

    鞑靼前锋渡过北江,第一次投入了他们的骑兵大队,经过一番艰苦的后卫战,电白旅才摆脱敌军追击。

    一面又一面敌军战旗越过羚羊峡,西江两岸,庞大的部队正在行军,干燥的土地上扬起漫天粉尘和烟雾,遮蔽了其中的士兵和战马,但是,依旧可以看到有许多的长枪和头盔在烟雾中窜动,在河道中央,近千艘船只满载物资,顺流而下,桅杆如同移动的森林。

    岳乐的主力终于在这个秋天踏进广州府地面。

    一座又一座通信塔的信号杆摇摆,将简短的命令从广州传递到雷州,琼州旅按命令取出钢钳第3号作战预案,进行作战部署。

    三水县被鞑军围得水泄不通,王兴登上城头的炮垒,城外的敌军大营望之如海,密集的人头和战马在其中攒动。

    广州最好的鼓师擂响战鼓,全城军民高声合唱《万里长城永不倒》。

    在激昂的粤语歌声中,王兴颤抖着举起点火杆,打响广州会战的第一炮。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廉州城,李来亨的临国公府。

    新帝登基,当然要遍赏旧臣,李来亨的爵位从伯爵直接升到公爵。

    军将们在公爵府内进进出出,将李来亨的命令传遍全军。

    琼州混成旅的副旅长,陆军上校钟文信手拿作战计划,敬礼道:“公爵阁下,我服从你的指挥。”

    李来亨诧异地道:“你的部队实力比我更强,你是认真的吗?”

    钟文信:“这是元首的意思,也是我们的期望。公爵阁下是汉人的英雄,我们都很荣幸你能成为我们的指挥官。”

    宣传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敌宣传,二是对本方宣传,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塑造战争英雄。

    明末可以宣传为英雄的人不算多,李来亨肯定是其中的翘楚。

    闯营在廉州驻扎10年,为海南屏藩中的柱石。李来亨的战绩所有人都能看到,除了南洋新军,最能打的就是他的部队。

    李来亨用他在战场一次次身先士卒的浴血奋战,扭转了南方明军对闯营的看法。

    士兵在一条战壕里捞饭吃,向共同的敌人举起刀剑,互相照看彼此的后背,肉搏中帮助彼此解困,在战场上互相拯救彼此的性命,甚至在战后分享同一个女人,这样的感情是最实际的。

    煤山吊死的崇祯?那是什么东东,关前线的大头兵屁事。

    钟文信的琼州旅大大超出了正常的旅级编制,为增强他的指挥力量,在海南留守的远征军后方司令部给琼州旅加强了指挥、情报和后勤参谋。

    钟文信向李来亨的指挥部派出了3名参谋,10名士兵组成的联络小组,协调联合作战事宜。

    理顺指挥架构后,钟文信戴上军帽,走出临国公府。他抬头看了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正适合大兵团开进。

    钟文信是海南人,在南洋新军中服役10多年。联邦陆军军官团始终有个问题,因为扩编速度太快,军官团建设有困难。

    像钟文信,3年前还只是上尉营长,去年成为中校团长,琼州旅长安德烈因为一次训练事故摔断了腿,钟文信又以资历最深的团长提升为上校副旅长,临时指挥全旅。

    联邦陆军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军官,其特点都是控制团以下部队没有问题,甚至表现很优秀,但要指挥一只合成的旅级战役支队独立遂行战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

    这只能通过不断战斗,在战争中获取足够的作战经验来解决。在那之前,有李来亨这样,10几岁从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天赋将领带一带,能少走不少弯路。

    联合作战过数次了,李来亨近来一直在研究南洋的新军,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天才,虽然从未上过军校,但在实战中,他们能获取充足的营养。

    李来亨了解鞑靼人,了解明军,熟悉战区地形,有他指挥,至少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恶性错误事件。

    钟文信骑马出城,琼州旅宿营地在廉州东面,这个旅此前在雷州整训了一年,补充完战损,如今已是齐装满员。

    旅下辖6个满编步兵营,1个骑兵团,1个野战炮兵营其中包括1个12磅重炮连,1个辎重营,1个工兵营和几支新建的独立山地步兵连,这个加强的旅级支队全军共有1万人。

    李来亨在廉州总动员,他有1500作战部队增援在博白前线,另有4000余人,其中2000骑兵,其余为步兵。闯营的组织结构依然是大陆化的,他们的野战主力是马队,步兵只负责相对次要的任务。

    广西巡抚谢元汴全力以赴,从海南那里要到350人各地守备队、弓手、水兵等组成的后勤部队,这支部队护送8000民夫到了廉州。

    因此,集结在廉州大营的部队,总人数超过2。4万,这是在有广东各地掳获的资源和海南全府拼命凑出来的部队,海南人民这段时间付出了极大代价,只有彻底战胜敌军,才能减轻海南的负担。

    3天后,军队开拔。

    廉州大营第一个目标是线国安,在向北进攻之前,要消除在左翼的威胁。

    琼州旅派出1个步兵营,加强2个山地步兵连,2门榴弹炮,在李来亨的1500步兵配合下,向西北进入山区,进攻钦州灵山县。为这支部队带路的是原先灵山县防军的残部。

    李来亨抽调骑兵;钟文信以4个步兵营,海南骠骑兵团,2个6磅炮连组成1个旅级支队,全军近1万人。

    线国安的部队实力只有钦州李元胤的两倍略多,明军的城堡很稳固,李元胤不断派他的两个义弟率军出击,线国安的主力都聚集在钦州城北,对更外围的明军据点无力攻取。

    进攻命令同步发给了防城地区的邓耀、大风堡的钦州兵备道周瑾、十万大山里的左江道袁立俊,这些独立的守备队人数都不多,即便是秋收后的动员,可以用于出战的兵也只有几百人,廉州大营希望他们的部队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袭击线国安的外围阵地。

    钦州与廉州两个三角洲平原之间是一片标高几十米的丘陵地带,对行军的影响不大。

    李来亨在沿线有一些步兵驻守的据点,顶在最前线的是大风江边的平银堡。那里有明军宿将董方策的800老兵和李来亨的500步兵防守,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全力掩护主力开进。

    钦州和廉州的官道不到100公里,2天后,解围部队陆续开抵大风江左岸。

    从平银堡至钦州战场,还有两道岭线,大风江以西,即为线国安的占领区。

    大风江的江水宽度约有100至300米不等。渡过大风江不难,周瑾在海口的大风堡聚集了一批架桥器材。

    钦廉雷琼地区留守的水师部队一多半汇聚到大风堡,400水师驾着隐藏在左岸支流中的舢板驶入江面,1个加强营抢渡江水,建立桥头堡,工兵部队随即架起一条足以通行6磅炮的浮桥。

    广西绿营前锋部队在联军散兵线前溃逃,步兵打开通道后,李来亨投入他的骑兵,向钦州方向冲击,马队扬起漫天的烟尘,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长龙。

    当天傍晚,落日的夕阳下,闯营的骑士立马于钦州东北7公里的山岭,李来亨的大旗在风中招展。

    李元胤在望远镜中看到那面大旗,久久不语。长辈们,高杰、李成栋、李过在中原战场的恩恩怨怨已是过眼云烟,现在,李元胤和李来亨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第二天清晨,迎着红色的朝霞,闪亮的刺刀纵列从丘陵开出,在极短时间内,沿着钦江左岸,列成6个方阵,多达3000名骑兵沿钦江展开。

    阳光照在他们的胸甲、棉甲和扎甲上,银光闪闪。

    李来亨的亲卫骑兵全部骑着高头大马,头戴全覆盖的武装盔,面甲已放下,只能看到一片冰冷的眼神。那是一支从黄土高原打到南海边,每人手上都有数百甚至上千条人命的杀神部队。

    萧瑟的秋风拂过,军旗发出猎猎的声响。这是守序给所有明军的承诺,守住城池,你们不是孤军奋战。

    钦州城以火炮齐射欢迎友军,各堡垒上的100门大炮次第打响,城中响起震天的万岁声。

    线国安以最快的速度撤围钦州,在大营中龟缩成一团,敌军阵地在钦州西北,位于钦江和渔洪江之间。

    工兵部队在钦州东城搭建浮桥,2天后,全军开抵钦江平原。

    决战没有悬念。

    琼州旅组成中央战线,展开3个营横队,500米长,另1个营以纵队位于横队之后。

    李元胤的部队位于左翼,李来亨的部队位于右翼,全军共有3800名骑兵。

    其余各部和部分钦州守军四面攻击敌外围阵地。

    占领灵山,切断敌军沿钦江退回横州地区那个支队从背后压过来。

    李元胤以50门城防炮支援进攻,野战炮随步兵战线开进。

    战斗进行至中午,线国安全军崩溃,满山遍野的鞑靼人向他们仅剩的退路,渔洪江上游向南宁逃窜。

    联军占领大营,缴获敌军全部辎重和火炮,然后由李元胤、李元泰、李建捷统一指挥除李来亨骑兵之外的所有明军,向南宁地区追击。

    钦州投入了他们所有的力量,除几百人的留守部队,每一个拿得动武器的人都向前线追击。

    秋收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