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主法兰西 >

第251章

我主法兰西-第251章

小说: 我主法兰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宪之后,国王的权力便受到制约,因此很少有统治者会如此做。即使是不列颠,也是通过战争,才确立下了现在的政体。需要国王在和平的情况下同意宪法,就必须将宪法制定得合乎国王的想法。

    伏尔泰现在最为担心的并非是宪法不被通过,而是路易的地位。路易毕竟只是摄政王,而非是国王。摄政王签署通过的宪法,他日若是有变,被废除也是废除方便。

    伏尔泰还是刚才的那个想法,那就是如何强行将路易推上王座。

    任命伏尔泰为外交大臣的决议很快就被内阁的其他大臣同意。

    外交大臣不同其他职位。

    由于自红衣主教马萨林之后,法兰西就不设立首相一职,因此,内阁中的外交大臣或财政大臣,便成为名义上的第一大臣,总览国家大权。

    伏尔泰的任命通过得太顺利,这反而有些不正常。

    舒瓦瑟尔公爵是伏尔泰的支持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被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政治家。不过,便是因为他政治家的身份,才注定了他最为在乎的应该是自身的权力。他眼睁睁地看着第一大臣的位置落在他人手中,难道会无动于衷吗?

    路易希望这是自己多想了,可却不敢懈怠。邀请伏尔泰为外交大臣,而让真正的外交家舒瓦瑟尔公爵继续担任陆军大臣,正是为了压制舒瓦瑟尔公爵的权势。一切只需要等待制宪会议得出一部宪法,然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官员配置。

    路易积极促使制宪会议,并不是要给予民众以民主,只是为了他统治的方便。

    法兰西原有的三极等级划分已经不足以顺应时代。以前强势的教会和贵族,如今在人数绝对优势的第三等级面前,全部软弱得不堪一击。甚至由于贵族间财富的差异,最终只可能出现奥尔良公爵那样的强势贵族,反而不利于王权。

    路易召开制宪会议,以及再之后的议会,便是为了将国内不同的派系、势力,全部集中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中。让会议中的争吵,取代**中的流血。如此一来,对于国家乃至王权,都是最好的选择。。。。

    更多到,地址

第三百零七章 制宪成员

    伏尔泰在成为内阁大臣后,同时也提名了其他空余的职位人选,最终是将内阁重新组建了起来。新进入内阁的人,几乎全部都是贵族,其中包括了黎塞留公爵、孔代亲王等。不过,这套内阁也只是虚有其名,因为真正的实权,却全部在路易和他的顾问手中。

    伏尔泰的学生罗谢尔?费尔奈,经济学家杜尔哥、内克尔,权谋、外交的人才诺埃伯爵,以及一批出身大学学识渊博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力中枢,只不过,因为所有的内阁官员都必须是贵族或教士的身份,他们才没有办法被授予实职,只能以摄政王顾问的身份,出入宫廷。

    内阁重组后,新的内阁办公地就迁到了伏尔泰的住地巴黎皇家宫殿。这座宫殿是路易借给他的,毕竟论规模,宏伟的巴黎皇家宫殿更适合作为法兰西权力中枢。至于路易居住的爱丽舍宫,则完全成为了相对于内阁这一外朝存在的内朝。内阁通过的所有政令,必须再一次在路易和他的顾问讨论后,才能够获准通行,或是再度发回重新审议。

    伏尔泰身为内阁第一大臣,很快就依靠自身的威名震慑住了整个内阁。事实上,内阁的大臣们,特别是有势力的如舒瓦瑟尔公爵、黎塞留公爵等,都是伏尔泰的朋友,以这一层关系,内阁的相处实际上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圣诞节的前一夜,伏尔泰也递交上了一份由他草拟的制宪会议的参与成员名单。除去路易所指名的卢梭、孔蒂亲王以及教会的一部分人外,其余皆是欧洲著名的学着。

    其中包括了法兰西国籍的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等,他们是著名的百科全书派的成员,同时也是反教会的学者。

    当然,以伏尔泰的交游广阔,以及路易的“招揽天下才子”的策略,还有一部分非法兰西国籍的学者。德意志的哲学家康德,不列颠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同为不列颠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皆是榜上有名。最令路易惊奇的是,伏尔泰居然还写上了一个北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拿到这份名单后,路易的手是颤抖的。名单上的人,哪一个不是名动一方的思想领袖,随便某一个人的思想,都有着破除旧有功能的爆炸性影响。将这些人全部请来法兰西,路易的心情既是激动,又有些紧张。

    名单上的大部分人都很好邀请,因为他们都在欧洲,唯有富兰克林,他是一个美洲人,居住在北美。北美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最快的船穿越大西洋,至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此,当邀请函发出后,再等到富兰克林前来,少说也需要半年时间。

    半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也许一部宪法便已经在此时写成了。邀请富兰克林前来参与宪法的制定,若是错过了时间,那等于是白来一趟。

    路易先不去想富兰克林的事,而是在看名单上的其他名字时,突然觉得有些有趣。

    这份名单,笼统的说可以算是有三类人。孔蒂亲王为首的原第一、第二等级,也就是贵族、教会一级人。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实业家。

    但是,若是系统地按照派系来划分,又是三类人。伏尔泰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孔蒂亲王、卢梭等为首的反伏尔泰派,康德、富兰克林等外国人若是自成一派,那又可以称为中立派。

    在人数方面,这份名单上一共有50余人,其中一大半是路易划定的贵族和教会人士。他原以为伏尔泰会不加挑选地将全欧洲的学者请来,而伏尔泰又肯定不会去要求教会人士,因此,为了造成一种看起来的公平形势,他才会加上包括红衣主教在内的许多教士。结果,当发现伏尔泰的人没有太多时,路易便拿起羽毛笔,大笔一挥,将五分之四的贵族、教会人士划除,只留下了孔蒂亲王、红衣主教等大贵族、教士。另外,为了增加制宪会议中贵族的比例,路易又决定将效忠于他的孔代亲王写了进去。因此,当最后确定名单后,总人数为32人,而且,完全是以启蒙思想家,或者百科全书派为主。

    确定名单后,路易便通过秘密管道,责成迪昂的密探去邀请。

    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若是修订出了一份深受启蒙思想的宪法,那么就将成为全世界第一部近代民主宪法,其意义非常巨大,对旧有的君主**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现在的欧洲,君主**仍然占据主流,前不久的瑞典政变便可以看出。

    路易知道,若是以政府渠道,公开消息,必然会导致欧洲的震动,最后免不了令全欧洲的君主与他为敌。因此,路易才需要秘密行事,至少要先制定出一份宪法,免得连宪法都没有制定出,这个计划便胎死腹中。

    路易制定宪法,并非是为了遵守宪法,因此,他也无所谓宪法能否实行。他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继续制造他的开明君主的样子,第二是为了缓和政变之后的国内矛盾,第三是为了以法律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

    至于宪法,即使文字再美妙,也需要有人来解释。宪法能否通过尚是一个未知之数,即使通过,如何实行也需要看统治者的策略。路易一方面可以制造这份宪法,另一方面也有把握钻它的漏洞,成为玩法者。只要这份宪法,是拥护君主制度,那就足够了。

    制宪会议由于是秘密筹备的,因此在冬季的巴黎,并没有太多人对此了解,所以,伏尔泰、卢梭等人,也是在文坛上进行论战。

    文坛的论战中,伏尔泰宝刀不老,继续以犀利的笔锋令他的敌人无法招架。年轻一些的卢梭,却在这一方面显得黔驴技穷,非但无法对伏尔泰的言论提出有效的反击,甚至连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都无法来阻挡、掩饰。

    一场自1772年圣诞节,至1773年第一个月月底的论战,最终由伏尔泰取胜。

    伏尔泰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另一方的退出。

    卢梭再一次离开了巴黎,迁居到城郊的乡村。他的合伙人孔蒂亲王似乎也厌倦了他,因此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将他“赶”出了孔蒂宫,同时又减少了对他的资助,因此他不得不愤愤而走。。。。

    更多到,地址

第三百零八章 狂欢夜舞会

    转眼间便到了1773年2月14日的情人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巴黎会开始狂欢,而王室也将召开舞会。

    由于1772年的圣诞节没有召开舞会,所以路易不能再推迟情人节的舞会,不得不召开。

    召开这场舞会,路易将场地选在了巴黎的杜伊勒里宫,也就是现在路易十五的居住地。同时,为了弥补圣诞节舞会,所以向所有的贵族发去了邀请函。

    首先是奥尔良公爵,作为第一王公,他和他的夫人——以前的蒙特松夫人,现在的奥尔良公爵夫人,他们都被邀请了。

    路易借着这一次邀请的机会,再一次羞辱了这个倒霉的家族。

    奥尔良公爵和蒙特松夫人虽然已经结婚,可按照宫廷的规矩,蒙特松夫人并不能享有“奥尔良公爵夫人”的称号,但是,路易在从没有在公开场合承认的情况下,在邀请函上仍然写上了“奥尔良公爵夫人”。他以这种方法,来将奥尔良公爵的地位,与蒙特松夫人等而划之。

    路易并不担心自己的这种做法会引发他人对王室的耻笑,因为现在的奥尔良公爵,只是一个空有王公头衔的衰朽老人。

    作为一个王公,必然需要配得上其王公身份的财富和权势。财富方面,奥尔良家族的财产几乎都被没收,现在的奥尔良公爵只能靠一份卑微的收入和借债度日。至于权势方面,奥尔良公爵更是成为了宫廷的边缘人,完全不比以前,已经没有任何人再去理睬他了。

    除了奥尔良公爵外,孔代亲王和孔蒂亲王便是第二和第三位邀请对象。

    这两个人和他们的家族,如今是巴黎最炙手可热的权贵,但是,他们却也因为各自的理念不同,所以也已经是面和心不合了。

    孔代亲王老谋深算,奥尔良公爵倒台后,他一方面是讨好玛丽?阿德莱德和彭蒂耶夫公爵,另一方面则令女儿孔代郡主路易丝接近王后,使得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多的密友中,多了一位来自第二王公家族的年轻、美貌的女性。

    孔蒂亲王恰好与其相反,非但没有借此次刺杀事件,积极向王室靠拢,反而是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不但公开支持激进派,甚至还屡次向落魄的奥尔良公爵施以援手,帮其还清债务,更是为其提供住所。

    除去贵族外,路易这一次特意邀请了伏尔泰。伏尔泰刚写完一篇抨击卢梭的暴力主义的文章,路易想在这一次舞会上,让他朗诵这篇文章。

    卢梭虽然暂时消失于巴黎知识界,可他的影响力还在,而且他并没有与孔蒂亲王完全闹翻,一旦日后两人再有共同利益,必然还会结合在一起。

    制宪会议已经提上日程安排,卢梭并没有因他的离开而被排除在外,为了防止在他回到巴黎时,会对制宪会议产生妨碍,路易必须趁着他不在巴黎的时候,将他尽量贬低。

    卢梭的老敌人伏尔泰,也是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