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哥是诸葛亮 >

第88章

我哥是诸葛亮-第88章

小说: 我哥是诸葛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乞是违法的。国家专门设立了收容机构,一经发现立即收容,并进行劳动改造,改造合格后,由国家安排工作。

    劳改就是强制性的劳动改造,其劳动强度之大,残酷性之强,凡是经过的人,没有人再想去尝试。因此再次行乞的人很少。如果再次发现,加重劳改力度,直到改造好了为止。

    能够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焉耆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大量需要劳动力,不愁没有地方安置。

    诸葛均接着说道:“至于老人和残疾人,可以安排他们从事如植树,火柴厂,养殖厂等劳动强度低的工作。”

    王梓说到:“听您这么一分析,这些移民还真是可以增强咱们的实力呢。”

    诸葛均说到:“还不止如此,我问你们,如果咱们妥善安排了这些老弱妇孺,再让他们写信告诉他们的其他亲友,会怎么样?”

    黄月英拍手叫道:“对呀,连老弱妇孺都有个好的出路,那些青壮自然会趋之若鹜。这下咱们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诸葛均对李罗说到:“这件事你们情报局要和移民局密切配合,到中原大力宣扬,另外要做好边境曹军将领的工作,以便移民可以安全进入焉耆。移民局要在玉门关外各处,设立接待站,保证移民们沿途的粮食供应。”

    5万移民的事情,还真是冤枉了曹操。曹操的本意是,将因为各种灾荒造成的灾民,各地官府无力安置的,以家庭为单位,无论男女老少都算上,凑够5万人,给了诸葛均便是。

    大汉朝具体负责民政的就是荀彧,他本来就对诸葛均不满,上次算计不成,又在诸葛均手里栽了个大跟头,一直就在找机会报复,哪里能让诸葛均如愿。

    他交代下属,就给诸葛均凑了这些老弱病残,而且大肆宣扬是诸葛均点名要的这些人,造成诸葛均不得不接受的局面。因为这些人拖家带口的来到边境,如果诸葛均不要,他得罪的就不仅仅是这5万人了,舆论就会使诸葛均受到强烈的谴责。

    荀彧想想诸葛均吃瘪的模样,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懿也没有闲着,因为对诸葛亮的仇恨,凡是对诸葛氏不利的事情他做起来格外卖力。原本就不多的青壮里面,他竟然插进去了50名奸细。

    曹植回到许昌后,曹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没有责备荀彧和司马懿,他也不愿意别人的势力壮大起来,即使是女婿也是如此,相反赞扬了他们二人的做法。

    不过,他怎么也给曹植和曹静一点面子,就答应再给诸葛均一万灾民,这次绝不让人在其中捣鬼了。这一万人,青壮就有3000多人。曹植担心再有人做手脚,就亲自监督此事,还真将这一万移民交到了诸葛均的手上。

    随着前期到达焉耆的移民带给亲戚朋友的信件,加上李罗等人的推波助澜,中原大地传遍了焉耆善待移民的消息,掀起了庞大的移民浪潮。

    长安附近的一个叫白井的村子里,杨老实一家五口,是村子里地主家的佃户。每年交了租子之后,也就是勉强能够度日,遇到灾荒年景,就得外出讨饭活命。

    他接到了姐夫的来信,说在焉耆官府给分了房子,给分了土地,儿子还安排了工作,小女儿也上了学校。在这里不受人歧视,生活别提有多好了,劝他们也搬过来。

    他按照信里的地址,找到了设在长安的联系人,详细问明了情况,就决定前往西域。类似的一幕到处都在上演。

    一开始,曹操对于此事没有在意,后来接到报告说,每天都有大批的民众越过边境,才引起了他的重视。下令封锁了边境。但是,在李罗的安排下,仍然有人不断地通过了边境。

    这天,王梓带着移民局的官员和民政部长,原敦煌太守王进来见诸葛均。他喜滋滋地说到:“我王,移民工作进展的很顺利,咱们焉耆现在可是人丁兴旺啊。”他叫移民局长具体汇报。

    因为这一阶段移民工作开展的很顺利,移民局长也十分兴奋,他说道:“我王,近一个月来,咱们已经接收了来自中原和其他各地的移民十一万4千人,加上曹丞相给的六万多人,共计接收了17万8千人。其中16至46岁的男性青壮52300人,15至40岁的女性48976人。”

    诸葛均说到:“干得好,这次要给你们移民局记上一大功。”得到国王的表扬,移民局长十分高兴。

    王进自从担任民政部长以来,没有了以前那种战战兢兢的压力,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汇报到;“打下乌孙后,全国人口共计376000人,前一阶段陆续接收了43876人,加上这个月来移民局接收的移民,现在全国人口总数为59万7千人。我们民政部门已经配合各地官府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诸葛均十分高兴,60万人口还有点像个国家的样子。他叮嘱二人,要继续接收移民,民政部门要解决安置问题,现在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再养活一百万人都没有问题。

    人口增多了,安置问题现在还不是难题,但是今后大量人员的涌入,就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工商业是焉耆立国的根本,在黄月英的管理下发展势头良好。诸葛均的参与就是将后世可以开发的产品,不断地提供给黄月英。

    现在已经开发出的产品有,缝纫机,香水,热水瓶,热水熨斗,石磨,榨油机,折叠雨伞,雨衣,折叠扇子,牙膏,牙刷,铅笔,火柴,白糖等等二百余种,还在不断的增加。这些实用的产品给焉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黄月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多的东西,反正对于他的神奇早已麻木了。如果说要是有什么他不会的,反倒感到奇怪了。

    关于更改国号的事情早已酝酿多时了,诸葛均的目标可不是就做个西域王那么简单了。

    他认为新的国号一定要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当然主要是要能让人数占大多数的汉人接受,又不能让西域各个名族的百姓反感,他苦思冥想,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天,诸葛均来到了孙尚香的住处,小乔正在与孙尚香一起照顾宝宝,见到他也不见外,说到:“你来的正好,帮忙把桌子上的东西拿来。就那个。”诸葛均伸手去拿桌子上的她手指的东西,忽然叫道:“有了,新的国号就是它了!”

第一百七十章 国号大唐

    诸葛均看到小乔手指的东西,原来是瓶子里的白糖,他忽然有了灵感,脱口而出:“大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倭等周边国家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的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的疆域广大鼎盛时为7世纪,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40万平方公里。

    唐朝的成就是伟大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世界各地的华人仍然以唐人自居。

    诸葛均想到这个称号,心里十分激动,如果自己能够建立一个像大唐一样辉煌的帝国,那是多么大的成就啊!

    他这里自顾自的在激动,连二女的招呼也听不见了。

    孙尚香过来掐了他一下,说到:“老公,人家等你拿糖呢,你在这里发什么呆?”

    诸葛均醒悟过来,连忙把手里的糖递给孙尚香,说到:“不好意思,走神了。不过,我得感谢小乔姐,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你们说,咱们的新国号叫大唐怎么样?”

    二女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的大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孙尚香说到:“大糖,这糖块还分大小的?”小乔也说道:“听起来一般般啦。”

    这一盆凉水泼得诸葛均一脑门子黑线,心道:“什么糖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

    他觉得跟两个女人说不清楚,于是说到:“那你们先忙着,我有事先走了。”孙尚香一把拉住他,说到:“老公,我找你有事呢。”

    诸葛均现在满脑子为自己的想法兴奋,就连神仙姐姐都对他没有吸引力。他说道:“香儿,我晚上再过来,现在我得走了。”说着,向外就走。

    孙尚香纳闷的嘀咕着:“今天他是怎么了,怪怪的?”

    诸葛均回到书房,吩咐把重臣们都找来,大臣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急忙赶了过来。

    诸葛均兴奋的说到:“新的国号我想到了,就叫唐。”他想起刚才被孙尚香等人误解的事儿,又补充道:“不是糖块的糖,是唐……”他忽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干脆拿过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唐”字。

    众人也看不出这个“唐”字有什么好的,但是看到国王这么兴奋,也不好意思问他。

    还是黄月英,在她的心目中,小均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她说到:“我觉得这个名称不错,简单,大方,好记。”说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特点,但是表明了支持到态度。

    嘛含是个老油条,国王的意见当然是必须要支持的。他也表示赞同。大家也提不出什么更好地意见,干脆同意了诸葛均的意见。这样,国号就定下来了。

    诸葛均决定在适当地时候搞个仪式。他先将这件事告诉了曹植,让他写信给曹操,让朝廷册封一下。

    虽然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诸葛均心里却是树立了一个光辉的目标,成为他以及大唐人的灯塔。

    曹植写完了信,交给手下让他们快马送到许昌,诸葛均说到:“你这样太慢了,我有更快的法子。”

    曹植有些不信,说到:“我的马虽然不是汗血宝马,也是百里挑一的好马,你再快还能快到那里去?”

    诸葛均还没说话,曹静就嘻嘻笑了起来,说到:“你的马再快,比得上鸟儿飞得快吗?”

    她招手叫过一个通信兵,那个通信兵手里提了个笼子,从里面掏出一只信鸽,将信件绑在信鸽的腿上,放了出去。

    那信鸽片刻之间就消失在天际。

    曹植惊奇地说到:“这样也行?”

    人们利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无论是阻隔千山万水还是崇山峻岭,它们都要回到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因为它们的恋家和归巢性被人们所发现,而培育,发展,利用来传递紧要信息。包括航海通信、商业通信、新闻通信、军事通信,民间通信等。

    古罗马人很早就已经知道鸽子具有归巢的本能。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或结束时,通常放飞鸽子以示庆典和宣布胜利。古埃及的渔民,每次出海捕鱼多带有鸽子,以便传递求救信号和渔汛消息。

    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在一本著作中记述了一个叫陶罗斯瑟内斯的人,把一只鸽子染成紫色后放出,让它飞回到琴纳家中,向那里的父亲报信,告知他自己在奥林匹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