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谢家皇后 >

第120章

谢家皇后-第120章

小说: 谢家皇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吵着嚷着要诛杀明寿公主的人是他们,临了要动真格的了,他又怂成那个样。刚才明寿公主毒发的时候他恨不得抬手把耳朵堵上。

    小叶也出了院门,一旁有个年纪与白洪齐差不多的中年太监过来,恭恭敬敬的说:“叶公公。”把手里那个长盒两手捧了递给他。

    小叶先是伸手要接,忽然想起来什么,手在裤子上使劲儿蹭了两下,还觉得不保险,又抄起汗巾来擦了擦,这才把那个盒子接了过去。

    他小心翼翼的捧着盒子,穿过一道宫门,又进了一个院子。

    不象戏里头唱的,皇帝动不动就把犯了大罪的人“打入天牢”,“推出午门”这样处置。宫中自有关押这些人的地方,只是它们都不叫天牢。小叶现在进的院子,隔着一堵高而严实的宫墙,就是宫中一处浣衣的所在,只是很久没有用了,是空置的。这里地方荒僻,人迹罕至,哪怕有人在这里放爆竹都不惧会被人听见。

    这间院门口站着太监默不作声的将门朝里推开,小叶向屋里那人温和有礼的问候了一声。

    那人转过头来,倒也不是旁人,正是前驸马张俟衡。

    明寿公主谋反,驸马并未参与谋逆,还给皇上递送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名单。所以皇上处置了涉事的一干人等,赦免了张俟衡。

    他当然也不是驸马了,以后也没有可能再留在京中甚至出仕为官。但据小叶看,就算皇上打算给个恩赏赐他个官做,这位前驸马也没有那个心。

    从明寿公主事发到现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张俟衡整个人已经瘦的脱了形,衣裳空荡荡的挂在身上,仿佛风再大些就把人给吹跑了。那双眼睛里头毫无光亮,整个人看起来除了多一口气,简直象小叶今天经手的那些死人一样。

    “张公子都收拾好了吧?那咱们这就走吧?”

    张俟衡点了点头,他也没有什么要收拾的行李,就空着两手出来。倒是小叶吩咐人事先已经收拾了一个包袱,里面是两身儿换洗衣裳,一双鞋,一些钱,当然钱不算多,可是当盘缠足够了。

    他不能出宫,只送到宫门处,外头有侍卫接手。

    这会儿小叶才把那个木盒递给了他:“这是我们贵妃娘娘嘱付交托给您的。”

    张俟衡终于露出了一丝不同于先前那样漠然的神情,目光落在那个盒子上:“这是什么?”

    “娘娘说,这原是您的东西,理应物归原主。”小叶把木盒递了过去。对这位被明寿公主活活祸害了的安亭侯家的二公子,小叶倒也很同情他。虽然现在明寿公主不在了,但他这辈子也已经给毁尽了,别说什么志向、什么抱负,就算是想再好好的娶妻过日子都不能够。安亭侯老家在漳州,回到老家去等同于流放圈禁了。

    时候不早,小叶这趟差事到这里就算是办完了。

    张俟衡上了一辆青布蓬车,一前一后四个人将押送他前往漳州。

    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看到京城的落日了。

    张俟衡打开了那个木盒,取出了盒中的画轴缓缓展开。

    晴日,碧水,还有画中一个又一个展露出来的仕女。

    张仕衡的手在颤抖。

    借着车厢外透进来的微光,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淡黄裙衫坐在席间的那个人。

    就象他们头一次见面的时候她穿的那个颜色。

    那天也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她那身衣裳在阳光下就象枝头盛开的花朵。

    那年的花永远没有凋谢,永远盛开在他的心中。

    #     #    #     #

    皇上行动很快,隔了一天就传话出去,给大皇子再择选一位伴读。按惯例,伴读们出身都不会太低,若非勋贵,起码也得是父祖任正三品官以上的门第才有资格入选。这其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庶子不可能入选,旁支的希望也很小。

    皇上没打算选年纪小的,他的打算一开始就是比大皇子大个三到五岁,细心稳重识大体的少年人最好。

    原来是有两个名额,但其中一个已经被明微公主捷足先登,预定给了乔书英,那么仅剩下一个入选名额,可是想要入选的人却足足有近三十个。

    这其中不管想向皇上求求情拉近关系,给自家子孙行个方便的。

    京里没人不知道大皇子体质孱弱,但是皇上对长子的看重并不因为他的体弱而有所偏颇,这仍然是一条快速便捷的通天之路。退一步说,这些想抱大皇子大腿的人家之中,其实不少都是因为明寿公主一案而心惊胆战,迫切的想向皇上表忠心的,能入选大皇子的伴读,那自然说明皇上已经对自家不再忌惮了。

    哪怕不能入选,也得来表现一二啊。

    所以这张由白公公整理的名单上头,甚至还有一位公子爷已经二十出头了。这要是孩子生得早,孩子都该开蒙读书了,还来做什么伴读?明摆着就是来混个眼熟的。

    这样的人自然在白公公那儿就要筛掉一批,到了皇上那儿又筛掉了一批,最后还有六个人。

    皇上打算让大皇子自己来挑。一个乔书英,既是表兄弟,又算是大皇子为数不多的熟人,所以当仁不让的占了一位。其他六个人里头只有一个能被选中了。

    皇上在大朝会之后把人召到了长宁殿,然后又让人到永安宫传话,让谢宁带大皇子一同过去。

    谢宁也确实想跟着看看。虽然说是大皇子自己选,可是皇上也好,谢宁也好,肯定都会替他把一把关,绝不能让人品德行他有瑕疵的人成了伴读,把自家孩子带坏了怎么办?

    当然谢宁和玉瑶公主是在帘子后头待着的。

    皇上见到她把玉瑶公主也带来了,有几分意外。

    谢宁露出了一个无奈的神情。要不是二皇子正好睡着了,她更脱不开身,只怕这会儿得把最小的那一个也一起抱来,可玉瑶公主是无论如何也甩不脱了,只好一起带到长宁殿来。

    长宁殿的名字,大皇子和玉瑶公主几乎每天都会听人提起,但是他们两人都是头一回过来。辉煌威严的前殿那是除了大朝会之外皇上会召见朝臣和议政的所在,连谢宁都没有来过,她只到过后殿、书斋和皇上的寝殿。

    隔着一道碧纱垂帘,谢宁和玉瑶公主打量着外头站着的几个半大孩子。

    他们个头高低不等,最矮的一个也比大皇子要高出一头。虽然有年龄 的关系,但是大皇子身子不好,本来生的就比同龄人要瘦小得多。前天给大皇子他们量尺寸做秋衣的时候,方尚宫还兴冲冲的说,大皇子长高了一点点呢。

    虽然谢宁一点儿也没看出来他长高,而方尚宫的欣喜在对比之下也显得那么让人心酸。

    最高的那一个倒不是年纪最大的一个,都快赶上一个成年人的身量了,听说他们家人个头都高,勋贵们的祖上都是行伍出身,改朝换代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到现在这一家的子弟也都显得比旁人要魁梧,听皇上问了他几句话,果然从小就习武的。

    谢宁首先就把他排除在外了。这是挑伴读不是挑侍卫,长得高又练武,书读的只怕不好。再说他和大皇子站一起,怎么看都不协调。

一百六十五 伴读

    皇上是一个一个问的,问的话都差不多,那些人答的也差不多。多大年纪,念过什么书,平时里得闲了会做些什么。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站到长宁殿的这些孩子肯定都不会是傻子,除了在皇上面前有些紧张之外,回话都头头是道,一看就知道事先在家里说不定已经演练过了。谢宁看着他们的表现,不知怎么突然想起自己进宫时候的面选那一关来了。

    真的挺象的,不过那是选美女,这里选的勉强算是才子吧。

    答案并不完全相同。这些人中有的早早开蒙,有的在官学已经进学,四书五经都有涉猎。还有的则平时读书少些,比如个子最大的那一位,他姓关,祖父是忠信侯,皇上问他话的时候,他就老实的答不怎么爱念书,平时闲了最爱跑马打猎。

    这答案自然让其他人纷纷侧目。

    这是选伴读,伴读伴读,那当然是要念书的,这一位居然说不爱念书,那他今天是干什么来了?家里人也没好好教教他怎么回话?哪怕装也得先装个爱念书的样子啊。

    谢宁先也是这么想,后来一琢磨,人家这么做倒也占了个诚字,要不然当着皇上的面乱吹一通,认真算起来可是欺君呢。这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等真入选了,一相处真实底子总会露出来的,到时候皇上岂不恼怒?

    倒是这样老老实实的说了,反而与众不同,不管这伴读当不当得上,终归在皇上面前是留了下挺清楚的印象,没有白来这一趟。谁说人家憨蠢了?人家这叫聪明啊。

    当然了,聪明的可能不是站在这儿的这孩子,而是他家里人。

    谢宁想到皇上之前说的一句话。

    昨日晚间皇上同她说,要是林家有年纪相当的孩子,这回就省了再选人了。

    外戚做伴读也是一种俗例了,算是给后妃们的家族一个进身之阶。虽然人们一提起外戚来就总跟奸臣划上等号,但谁家办事不提拔熟人呢?谢宁想起皇上当年的伴读就是太后娘家人,赶紧摇头。林家得亏是没有这么大的孩子,就算有,谢宁也不大想让他们进宫做伴读。宫中局面情势太复杂,伴读看着风光,其实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哪怕出个小错也许都会酿成大祸,林家的孩子没有这么复杂的心计应付不来的。

    当然谢宁还是要谢过皇上的恩典的人,遗憾只能错过了。可皇上又说了句:“不打紧,这回凑不上,下回就行了。”

    这意思是,等二皇子要念书的时候,还是要从林家选人?到那时候可就没法儿说年纪凑不上了,因为就谢宁所知,大表哥的头生子应该是与玉瑶公主差不多年纪,第二回生的则是个女儿。而二表兄也已经成亲,这生子也就是今年的事情了,年纪还真凑得上。

    谢宁正在琢磨这事,没防备玉瑶公主看着看着,忽然掀开帘子就走出去了。

    谢宁还没出声,外头的人已经都看见她了。

    帘子后头有人他们当然知道,只是从帘子里头往外看比较清楚,从外头往里看就影影绰绰只能看见人影了。

    现在京里头都知道贵妃盛宠,大皇子也是养在永安宫的,那帘子后头是哪一位还用得着问吗?

    可没想到帘子一动,从里面走出来的却是个矮矮小姑娘。

    这个年纪,这个打扮,任谁都猜得出她的身份,除了玉瑶公主不可能是旁人了。

    见皇上没有发话,玉瑶公主大大方方走到大皇子身旁,光明正大的打量起这几个人。

    皇上也不舍得喝斥女儿。在他看来,玉瑶公主这阵子病症慢慢好转,难得她自己有兴致出来,皇上自然不会拦她。反正外头这些都是半大孩子,玉瑶公主更小,远不到讲究男女大防的时候。

    “这是玉瑶公主。”

    皇上这么一说,那些孩子参差不齐的向公主见礼。

    虽然有这么个意外,伴读还是要继续选的。皇上已经问到了最后一个人,这是卫国公的孙子,不知道是事先打听了消息还是碰巧了,他答皇上的问话时说,他喜好音律,弹琴弄箫都有涉猎。

    这说法是谦虚了。如果真的只粗通皮毛,根本不会在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