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110章

生于望族-第110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错。兄弟三人对六房祖孙更是感激了,也在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

    就在送丧回来的第二天,文顺亲自带着两个弟弟,前去求四老爷出面,为幼弟主持过继仪式。于是在十月初一那一日,十七少爷文康正式成为了六房的嗣子,尊七老爷顾宜诚为父,敬七太太聂氏为母,称卢老夫人为祖母,文怡为长姐,从此承继六房香火。

    六房有了嗣子,接下来便是归还族产族田的事了。不知大太太蒋氏用了什么法子,那四十顷地的契书被送到了四老爷手里,后者立时送到了六房,卢老夫人又将契书交还给他,让他帮着去衙门里寻个书办,将这份田产一分而二,三十顷归还六房,十顷入公中充作祭田。四老爷连声称颂她老人家仁厚慈爱,消息传开,族人无不称赞。

    那些先前得了六房族田的族人,听说只要补上地价,就能保住田产,立时就把银子都送过去了。要知道,眼下大灾刚过,田地正是便宜的时候,若是按时价算,他们是占了便宜的。卢老夫人也不在乎,说了许多关心体贴的话,便收了下来,然后转头便将这笔银子交给孙女儿,让文怡去购置外地的良田。

    不到十日功夫,那几家得了宣和堂房舍的族人,除了十七老爷一家以外,都搬到了前庄的新宅中。他们虽然觉得住在前庄有些丢脸,但跟狭窄的院子相比,他们还是更乐意住得宽敞些的。

    当其他三家都搬走以后,十七老爷一家的处境便尴尬起来。因为传话的人最后才到他们家,因此,他们只得了挑剩的宅子。那是一座至少有四五十年历史的老宅,虽同样是二进院,同样新粉刷过,但前任屋主是农户,还养过猪,左邻右舍俱是佃户,因此有许多不如意处。

    但是十七老爷却有口难言:这是四座宅子中,最旧、最便宜的一座,可也是占地最大的一座。另三家都说他们得了便宜,劝他们痛痛快快搬了,别叫人为难。十七老爷板着脸就是不肯应,十七太太简直就在跳脚了,整日在原宅里指桑骂愧的。卢老夫人只当听不见,每日只是逗着文悦,看着文顺、文全和文康兄弟们读书,指点指点文怡的针线,最后是五房的人跑出来将十七太太骂了回去。

    就在这时,长房那边传出了消息:大老太太病了,是因为思念孙女,又被不孝子孙气着了,方才病的。

    (皆大欢喜,唯一家黯然**……继续求粉红票……)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九十九章 防人之心

    第九十九章 防人之心

    消息传到六房时,文怡正在祖母屋中,挑选着给弟弟做新秋衣的料子,闻言立时回头看了祖母一眼。

    卢老夫人面无表情,对前来禀报的仲娘子道:“既如此,你再去打听打听,病得要不要紧?再叫仲大去备一份礼,我明儿去探病。”仲娘子忙应声下去了。

    文怡放下料子走到祖母身边,压低了声音:“大伯祖母这是真的病了么?还是说……”她顿了顿,“大伯母要把六姐姐接回家了?”

    大太太蒋氏这些天没少在族里活动,眼下在庄中的形象好得不得了,又公正又慈爱,出手也大方,前几天听说还为了九房一个偏支子弟要去康城书院读书的事,写信向她住在康城的一个娘家亲戚讨要荐书,好让那个少年不用经过反复考验,便能直接入学。消息才传出,便立时有几家族人找上门去,她掂量了半天,才应了其中一人。如今不但偏支的人,连几家嫡支都有人都想要巴结她了。要知道,顾氏全族如今只有一个官,顾二老爷还在待职中,而年轻一辈里,除了京城那位大少爷文贤外,便只有二房的二少爷文良有举人功名了,其他的,都只是童生而已,仅粗识得几个大字的子弟,也不是没有。康城书院名声在外,许多达官贵人的子弟都乐意入读,每科都能出十几个进士,过去还曾出过状元,若能得到直接入学的机会,锦绣前程就到手一半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太太要是提出将女儿接回家中,断不会有人敢说“不”的,更别说于老夫人病了,一个“孝”字抬出来,谁都没有阻拦的立场。

    卢老夫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便微微一笑:“既然长房的人说她病了,那她就是病了。咱们自然应该去探病的。”

    文怡会意地笑了笑,把话题转回料子上来:“孙女儿觉得那块驼绒的好,如今天气越来越冷了,穿绒也能暖和些,再另外做几件夹衣、棉袄,料子一概选颜色素淡的,您觉得如何?”

    卢老夫人点点头:“你想得周到,康哥儿如今已是过继了,守孝什么的,跟孝子要守的就不同了,他素来生得弱,可别受了寒气,就给他做暖和些。文顺文全兄弟两个的衣裳,也尽量挑暖和的料子做,只要面上过得去就行了。”

    文怡应了,回头从备选的料子里又挑了一回,抽出深蓝、浅灰、月白、米白、石青这几种颜色的厚棉布与姑绒来,送到祖母跟前再看一回,等她点了头,便立时交给丫头们传出去,让裁缝店的人去给文康文顺他们量尺寸、裁衣裳,顺便又叫了他们跟前侍候的人过来,问了些起居饮食上的事,方才让她们出去。

    卢老夫人见孙女儿在九房的人离开后,便一直在沉思不语,便问:“在想什么呢?”

    文怡笑了笑,才道:“孙女儿觉得……九房的人似乎跟先前有些不一样了,好象……看着咱们时……目光没那么坦然,还带了几分提防……孙女儿不大明白,祖母与我对他家还不好么?便是家中的仆役,也没人冒犯他们呀?”她犹豫了一下,“孙女儿想起,这些天里,九房有几位长辈来过,他们又不象十七叔和十七婶那般,与六哥他们兄弟翻了脸,又是以关心晚辈的名义来的,我们家总不能拦着他们相见,因此便没说什么。难道……是他们在背地里说了咱们的坏话,叫九房的人生了异心?”

    卢老夫人笑笑:“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我不必叫人去打听,也能猜得到。你嬷嬷昨儿还跟我说起呢,说是她无意中听到九房的婆子在议论,差点儿气坏了。”

    文怡忙问:“嬷嬷也听到了?是怎么回事?!可是十七婶又在闹?!”

    卢老夫人摇摇头:“是为了咱们六房资产的事。”

    文怡愣住,但听了祖母的解释后,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六房取回了大部分祖屋,但其他产业却有些说不清楚。因为当年归入族中的田地都已分给族人了,便没法照原样收回来。如今六房拥有的田地里,最大的一份是那三十顷良田,虽是在顾庄边缘,但并未列在族田册子上,不是族田。除此以外,当年分得六房族田的族人,都以现下的时价补了银子,用这笔钱在外地买的田产,自然更不是族田了。还有平阴县西山村的田庄,也是聂家舅老爷买来送给外甥女儿陪嫁的,并不是六房公产。这么一来,六房名下居然没有一亩族田,田地全是私产!

    这种情况对卢老夫人与文怡是有利的,毕竟康哥儿还小,身体又弱,万一日后有个什么差迟,六房再次断嗣,这族产便要再次交回族中。祖孙俩已经吃够了苦头,便用这种混淆的方法,将族田换成了私田,以免日后再受制肘。

    然而在九房的人看来,六房这么做就有些不厚道了。本来康哥儿是名正言顺的嗣子,就该继承六房族产才是。如今这继承权大打折扣,若是将来六房的正牌小姐文怡出嫁时,把所有田产都充作了陪嫁,那康哥儿怎么办?!

    文怡皱着眉头道:“也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在这里头挑拨离间!孙女儿倒觉得,六哥和十一弟,还有弟弟都跟咱们很亲近,只不过是底下人有些异动罢了。但此事不可不妨,万一有心人长年累月在六哥他们耳边说三道四,将来他们与咱们生份了,祖母怎么办?!”

    卢老夫人冷冷一笑:“我心里有数!凭他们说什么,该怎么做,我自有道理!他们说我防着康哥儿他们,就当我是防着好了!才四岁的孩子,我怎知道他以后会出落得如何?况且如今九房穷而六房富足,防人之心总是要有的。升米恩,斗米仇,咱们待人好,也要留个心眼,省得养出个白眼狼来!”

    文怡知道她倔脾气又犯了,张口想劝,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扯开了话题,说起明日探病的事来。

    待说完了话,文怡退出正屋,便站在廊下默默想了好一会儿。紫苏从前院走过来,见状笑道:“小姐原来在这里?叫奴婢好找!方才裁缝店的人来说,几位少爷的尺寸都量好了,只是他们报上来的衣裳数目跟咱们说的不一样,少了好几件呢,便遣人来问,是照哪个数来做?”

    文怡心中一动,便道:“还是照咱们说的数去做,做完了,把康哥儿的单子跟九房的单子分开算就是了。”

    紫苏一脸不解:“这是为什么呀?那多麻烦?!”

    “你只管照我吩咐的去说就是。”文怡转身往后院的方向走,不一会儿便到了西厢房,文顺文全兄弟现在通常都是在这里读书写字。才走到窗边,她就停了下来,前后看了看,见没人在,便侧耳听了听里头的声响,果然听到文全在跟文顺说:“……去年的衣裳都穿不下了,六伯祖母和九姐姐要给咱们做新衣裳,哥哥为什么不肯?只做一件,学里的人看了要笑话的。”

    文顺沉声道:“我昨儿说的什么?你都忘了?!六伯祖母疼我们,我们心里感激,可也不能厚着脸皮装没事人儿!六房的情形,咱们心里有数,六伯祖母和你九姐姐自个儿还没做几件新衣呢,咱们怎能越过她们去?!再说,前儿两位婶婶过来说的话,你没忘吧?若是他们见六伯祖母疼我们,便粘过来打秋风,岂不是连累了六伯祖母和你九姐姐?!她们待我们好,我们心里也该感恩才是!咱们家如今虽穷些,但几件衣裳还是有的,我去年做的几件棉袄儿,还有两件剩下,是半新的,你拿了去穿就是,不会叫人笑话的。”

    文全乖乖应了声:“那我去跟六伯祖母说,今年不做新衣裳!”

    文顺听得好笑:“那六伯祖母就该恼了!那是长者所赐,不要就亏了礼数。咱们私下让针线上的人少做些就是了。”

    文怡在外头听得心头微酸,也有几分庆幸,祖母和她的眼光还不算太糟,九房的兄弟都是好的,日后也不怕他们会不知感恩。

    身后传来丹儿有些迟疑的声音:“九小姐?您怎么在这里?”厢房里的人顿时慌了,有桌椅碰撞的声音传来。文怡回头朝丹儿笑笑,便抬脚进了厢房,道:“是我。方才听到裁缝们的话,我有些不明白,便来问问是怎么回事,没想到听见了六哥的这番话。”

    文顺满脸通红,文全也低着头,手足无措地站在桌边。文怡索性走过去,开门见山地道:“六哥,十一弟,咱们如今是手足,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若有哪位长辈让你们受了委屈,你们也该跟我祖母说一声,不要外道了才是。”

    文顺红着脸嚅嚅道:“叫九妹妹笑话了……她们总是长辈……”

    文怡明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都是九房的长辈!自家祖母身为六房的人,却不好插手太过。于是她问:“六哥,我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兄弟都是知道的,我有句话想问你,但又怕六哥会误会。”

    文顺迟疑片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