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隋唐之李家庶子 >

第119章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119章

小说: 隋唐之李家庶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统师说的,完全就是毫无道理的诡辩,但李轨这时却觉得谢统师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反而采纳了谢统师的意见。

    从那之后,就连曹珍这些李轨起兵时的旧部官员,也都对李轨产生了离心与怨恨。

    在以上发生的诸多事件、因素影响之下,李轨的西凉政权在兵力上虽依旧雄厚无比,但实则已像是一个得了重病的壮汉一般,已非势力初成的时候可比了。

    当安兴贵得到李隐的请求,让他出力相助大唐攻略河西之地后,安兴贵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还主动向李渊请求立即启程去说服李轨,对他讲明大势祸福。

    李渊对此表示怀疑的道:“李轨依仗军队凭借险要,连结突厥,实力非同小可,哪里是一番口舌就可以拿下的?”

    安兴贵却回答:“臣前去说服李轨,李轨能听我的话固然好,如果不听,臣便率领家将起兵,与晋王的大军来个里应外合!”

    李渊听后,这才答应让安兴贵返回河西之地。

    安兴贵得到李渊的允许后,便立即星夜启程,当李隐的大军还在半路的时候,安兴贵便到达了武威。

    李轨对安兴贵弃唐归凉的行为感到很是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左右卫大将军。

    安兴贵找了机会劝李轨道:“凉国的辖地不过千里,土地瘠薄百姓贫困。如今大唐从太原兴起,夺取了函秦,统制中原,战必胜,攻必取,这大概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陛下不如带整个河西归附唐,那么汉代窦融的功勋又可以在今天重现了!”

第214章 定河西

    窦融是王莽末年时,占据河西五郡自保的一方诸侯,光武帝刘秀称帝后,窦融便决策归汉,被刘秀授为凉州牧,从破隗嚣,被封为安丰候,“窦融归汉”也随之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为人所津津乐道。

    安兴贵这时以同样占据河西之地的窦融,来说服李轨,可谓是既贴切又颇具说服力了。

    然而这时的李轨,却并不愿归降大唐,他不悦的道:“朕凭着河西地区山河之牢固,他们虽然强大,又能拿我怎么样?你从长安而来,难道是专门为李唐游说的?”

    安兴贵见了李轨的神情后,便知即便再劝也是无用,于是连忙向李轨谢罪道:“臣闻富贵不回乡,犹如锦衣夜行,臣下全族都受陛下的荣禄,怎么肯归附大唐呢?之前的言语只不过想呈上我的想法,行不行全在陛下您了。”

    李轨听了安兴贵之言后,脸色这才稍缓,然而安兴贵退下去之后,却立即与其弟安修仁秘密联合各胡部,准备起兵攻打李轨。

    李隐率领大军到了金城后,立即着手排兵布局。

    这时,李轨让尚书左仆射曹珍带兵十余万,前往边境与李隐对峙,自己则在都城姑臧城中居间调控。

    然而曹珍刚带兵离开武威没多久,便有急报传来,吐谷浑的可汗伏允发兵袭击河西郡县,而几乎是与此同时,以前隋朝的西戎使者曹琼,也纠合了众多的流寇、盗匪、叛军势力,一同对河西发起了侵扰。

    这几分势力,每股人马都不算多,但总的数量加起来,也有接近两万人,这时共同发难,声势很是浩大,且直接威胁着河西地区的侧翼。

    李轨不敢小觑,立即亲自带兵八万出了都城,打算速战速决,将伏允、曹琼这些他眼中的跳梁小丑给解决了。

    安兴贵、安修仁兄弟都各自找了个借口,继续留守在了姑臧城,没有虽李轨出征,这时的姑臧城,经过尚书左仆射曹珍与李轨的相继带兵离开后,已是变得相当的空虚,仅有两万余人防守,其中安家能掌控的便有八千多人。

    李轨带兵离开姑臧城后的第二天,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纠合了安家的奴仆兵丁以及掌控的姑臧城士兵,猝然发难,袭杀了一些仍忠于李轨的官员、将领,然后挥兵攻占了凉国皇宫、各处城门,将姑臧城控制在了手里。

    随后,安兴贵将自己据姑臧城反叛的消息,向李轨、曹珍方面大肆宣扬,以乱两者军队的军心。

    李轨得知这消息后,顿时大惊失色,也管不了侵扰河西的伏允、曹琼等人那么多了,立即调转大军,回击姑臧城,毕竟别的城池他都可以丢,就是皇都万万不能丢的。

    急匆匆的回到姑臧城后,李轨让人在城下大骂了半响,见安兴贵、安修仁兄弟没有丝毫投降的迹象后,立即指挥军队攻城。

    双方攻防三日后,姑臧城已是岌岌可危,李轨眼见胜利在望,心中不由的欣喜无比,但就在这时,他忽听得一阵奔雷般的声音在大军后头响起,后军也随之变得有些紊乱了。

    “发生了什么事!”李轨向左右大声喊道。

    “陛……陛下,好像是大唐的军队……”李轨身边的侍卫颤颤说着,伸手指向了远处迎风而动的龙旗,土黄色的龙旗上,隐隐约约的能看到“大唐”、“征西大将军李”等大字。

    “李唐的军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曹珍这么快便战败了?”李轨的心这时已完全变得有些慌乱了。

    唐军出现后不久,立即便对李轨的军队发起了进攻,一时之间,喊杀震天,李轨的后军一阵人仰马翻,根本无力抵挡。

    “陛下,我们还是先行撤退,再做打算吧,不然就来不及了!”有近臣着急的向李轨喊道。

    李轨的军队士气本就不高,又连续的猛攻了三天城池,已有些疲惫,这时面对突然袭击的唐军,怎么可能抵挡得了?

    况且他们面对的,还是晋王李隐麾下,这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

    “全军撤往番和城!”李轨脸色铁青的做出了这个决定。

    番和城是离凉国都城姑臧最近的一座大城池,在姑臧城的西北方,李轨做出撤军的命令后,便带着军队往西北方逃去。

    当得知安兴贵夺得了凉国都城姑臧之时,李隐便派使者去招降与他对峙的凉国尚书左仆射曹珍,曹珍对此并未表示答应,但也没有直言反对,恭恭敬敬的将李隐的使者送出了大营。

    接着,曹珍便带着军队,撤往了武都郡西南的白山,在那里扎下营寨,将李隐西进姑臧的道路完全让了出来。

    曹珍如此作为,表面了是打算两不相帮了,若李隐能打败李轨,他便投降李隐,若是李隐不能打败李轨,那他便只好继续做回凉国的臣子了。

    于是,李隐便这样畅通无阻的进入了武都郡,直往姑臧城杀去。

    大军准备西进时,房玄龄倒是有些担心曹珍是在耍什么阴谋,万一他来个背后偷袭,可就不太妙了。

    李隐虽觉得曹珍会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但小心驶得万年船,还是在半道上让苏定方带着万余人马布下了伏兵。

    事实证明,行军打仗谨慎总是不会错的,曹珍虽没打算出击李隐,但他部下却有将领仍忠于李轨,在黎明时分带着两万多人马出了大营,向李隐大军背后杀去,但却被苏定方的伏兵打了个大败……

    若是李隐没有听出房玄龄之言,只怕此时的形势又会大不一样了。

    李轨带着军队逃往番和城时,李隐也随之趁胜追击,李轨的八万多军队,被杀的、投降的、溃散的有许多,当进入番和城时,身边已仅有不到四万人,而且军队的士气,已是无比的低落。

    李隐率大军将番和城包围之后,让人到城下大声宣告:“大唐此来只为诛灭残忍无道的李轨,有胆敢援助他的,诛杀三族,而弃城投降的,爵位如旧,并量才录用!”

第215章 玄甲军

    李轨本就已是不得人心,番和城中的将领这时仍跟从他的原因,便是怕李隐攻下河西后,他们这些人也会随之遭殃,断了富贵。

    而这时听到李隐派人到城下的喊话后,立即安了心,于是城中的人争相出城投奔李隐,李轨无法制止,短短数日后,四万大军已仅剩万余人。

    番和城中,有去年李轨为迎接胡人巫者所说的玉女而建的玉女台,李轨已感自己到了穷途末路,便带着随军而行的宠妃,登上了玉女台,摆酒话别,打算与宠妃自刎在这玉女台上。

    但这时,却有大臣劝李轨不如投降大唐,或许会有活路也不一定,毕竟他在称帝以前,可是与李渊以堂兄弟相称过的。

    李轨听后,顿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寻死的心本就不怎么坚定,现在有了一线生机,立马便再没勇气自杀了,而且他这时还在脑中幻想着,李渊或许还能给他个安乐公的爵位,让他下半生衣食无忧的活着……

    武德二年三月十七日,李轨身穿白衣,披发出城,向李隐跪地投降,情形一如去年薛仁杲向李隐投降时的模样。

    李隐接受了李轨的投降后,立即让人将他押送长安,听候李渊发落,李轨被人押走前,还问李隐可不可以为他向李渊求个情,李隐完全没做理会。

    随后,李隐带兵进入姑臧城,向河西其他郡县传檄,张掖、敦煌、西平等郡的太守皆纷纷向李隐献表投降,手握重兵的曹珍等将领也通通随之归降,河西之地遂全部被李隐平定,这个富饶而极具战略性质的地方,从此被纳入到了大唐的版图之中。

    李隐平定河西,过程与灭西秦时相比,没有那么的激烈与胶着,较大规模的仗只打了一场,还是一边倒的大胜,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取得如此战果的原因,一是李轨势力本身的迅速朽化,内部矛盾重重,君臣失合,百姓离心,士气低落,二是李隐出征前便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并都一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安兴贵兄弟的夺姑臧城,更是给了李轨致命的一击。

    一场战争,向来不仅仅是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的互相拼杀,战场以外的因素,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假若李隐此时面对的李轨,是势力初成之时的李轨,那李隐要想攻占河西之地,定是没现在那么的简单了。

    河西之事既定,又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李隐也不再于此逗留,立即班师回朝。

    李轨投降后,李隐便八百里加急向长安报捷了,当他的大军启程之时,大捷的消息已传遍整个长安城,城中百姓全都为之欢呼沸腾。

    年初的时候,李轨派来出使长安的邓晓也向李渊行礼表示祝贺,但李渊却对这行为感到厌恶,向邓晓训斥道:“你身为人家的使臣,得知国家灭亡,不悲戚反而欣喜。向朕献媚,你不能忠于李轨,又怎能够为朕所用?”

    于是下令将邓晓赶出长安,并对其做出终身不得任用的决定,邓晓至此至终,也没明白自己是怎么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的。

    李渊的大军还在半路的时候,李轨已被押送到了长安,李渊见也没见李轨一面,立即下令将李轨与他的儿子兄弟等全部推到街口斩首。

    李轨死前对李渊破口大骂,说了许多粗鄙之语,之前劝他投降的那位官员,也被他诅骂了一顿,这时的李轨想到,自己当初就该死在玉女台上,还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随后,李渊即任命在平定河西的战役中,功劳甚大的安兴贵为左翊卫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赐一万段帛,还任命安兴贵之弟安修仁为右翊卫将军,申国公,至于李隐等其他将领,则等他们返回后再行封赏。

    ……

    邓州,南阳城外。

    “咚咚咚!”战鼓如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