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元配之训妻记 >

第145章

元配之训妻记-第145章

小说: 元配之训妻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一九八章 采选妃嫔

    日子总要继续下去。

    安世诚走后,丘如意每日如常去陪婆婆说笑逗乐。但回到房里,却不免黯然伤神。

    她也是个好强的,又不愿被人看低,好象自己离了丈夫就过不下似的,所以低落几日后,便想着法子的让自己忙起来。

    幸好,她早已接手府中内务。卢国公府虽人口简单,不过一众人也不少,每日衣食等琐碎事,倒也占用不少的时间。

    又因丘如意感恩丈夫待自己的情意厚重,丈夫临行前又是那样郑重将公婆小叔托付给自己,越发的将丈夫的一份孝心也拿了出来,全心全意孝敬公婆,友爱小叔,事事都想得周道,心劳神疲,本想夜里累倒就睡,偏回房后睹物思人,仍不得安眠。

    却不知,相由心生,任你如何强颜欢笑,不是发自内心的欢心喜悦,再怎么掩饰,也是有迹可寻,假的总归是成不了真的。

    如此十数日,丘如意一日早晨,看到镜中容颜苍老憔悴,顿时心惊。若一味消沉下去,等丈夫归家,自己还不知变成什么鬼样子呢。

    苏嬷嬷每常见丘如意于无人处的落寞神态,也怕她长久抑郁颓废下去,有心劝说一二。又知她新婚夫妻分离,如此黯然,亦是人之常情,若强将情绪收起来不许发泄,郁结于心,反倒于身体有害。

    今日见丘如意终在意外事,便觉寻到机会,说道:“小姐当年有十分颜色,如今怕也只剩三分颜色了。长此以往,即便几年后姑爷回来,定是他功成名就最得意的时刻,偏你却成了那般样子,到时如何见他。”

    丘如意不语,她知道安世诚不是只重皮囊的轻浮人。

    苏嬷嬷见丘如意不服,冷然道:“人若只一味悲伤消沉,这身体最宜出毛病了。京城多少武将之家的夫人太太们,好些在外浴血打仗的丈夫没事,倒是在家里过太平富贵日子的妻子反而多郁郁早逝,尤其是年轻又无子的,这就是小姐的前车之鉴。忧伤的时日也差不多了,时日太短,外人会说是个冷心冷肺的,时日长了,也不是好事,别人又该说轻浮离不开男人了。还是见好就收好好过日子吧。”

    兜头一盆冷水,丘如意顿时清醒过来。夫妻情浓时也曾约定将来相扶到白头的,自己可得好好的等着他平安回来。

    况且,丈夫远去边关,公婆心里亦是难……偏这些时日,自己只一味的悲伤,反让两位老人家为自己担心,实在不该。

    丘如意暗道惭愧,急忙收拾好心情。

    卢国公夫妻的心态倒还好。知新婚夫妻乍然分别,除非是一对怨偶,否则暗自忧伤是免不了的,日常对丘如意也多有体谅,因担心丘如意年轻媳妇脸皮薄,有些宽慰的话,倒不好由他们做公婆的开口,只能由着她慢慢调节自己的情绪,前几日还特请了于氏做客开解她,偏于氏心情也不太好,便不怎么见效。

    感情是处出来的,况且丘如意总体也算是不错的世家女儿了。故相处多时,卢国夫人早摈弃了偏见,打心里喜爱上了这位儿媳。如今儿子远在天涯,她越发将对儿子的那份疼爱,移往丘如意的身上。

    如今见儿媳一张俏脸上多了几许实实在在的笑意,卢国夫人着实松了口气,心却没有完全放下。

    原来眼看儿子成亲一年,她不免盼孙心切。

    这些时日,丘如意虽强做精神,眉目间却暗藏几分倦怠。

    她便多了点小心思,怀疑儿媳已怀了她的金孙,深恐丘如意年轻不知事,只一味伤怀,委屈了她的孙儿,暗地里没少提点苏嬷嬷。

    其实不只卢国公夫人这样想,丘如意也因为自己月事未如期而至,想起夫妻二人不舍分开夜夜缠绵的那几日,红着脸把手放在小腹轻抚,心中生出几分盼头来。

    偏天不遂人愿,丘如意刚收拾好心情,月事却在第二日就来了——想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拖了这几日。

    丘如意心中轻叹一声放下心思,带着丫头婆子去了理事厅,把府中各事务一一派发清楚,便往婆婆院里去了。

    卢国公一早去了朝堂,丘如意陪婆婆和小叔子用饭。

    因为兄长离家,安世茂便当自己已长成了男子汉了,越发用功读书,匆匆用过饭,便跑去了书房。

    卢国公夫人恨恨道:“急个什么劲儿,连饭都顾不上吃了。长此以往,这身子怎么受得了。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细水长流方能长长久久。”

    安世茂早跑得没影了,丘如意便站起身来,一面笑劝:“母亲不必担心。世茂别看人小,心中却是个有成算的,自会照顾好自己。他如此上进,说不得又是个状元之材,也不枉父亲和您对他兄弟的悉心教导。”一面又叫人过来,细细吩咐厨房给二公子准备好茶点,因知道安世茂最是尊师重教的,又敲打一番厨房,不许在茶饭上怠慢了先生。

    卢国公夫人见状,心中高兴,便越发放开了手,由着丘如意服侍着用完饭,漱口净手后,饮一口香茗,婆媳二人便随意说些闲话来消食。

    别看丘如意这些日子消沉,可府里府外的事儿一件也没落下。

    她婆媳此时说的闲话儿,便是皇上选妃一事。

    原来,安世诚还没走前,京城里就有话儿传起来:皇上要选妃子。

    街头巷尾不少人悄悄的议论这事,有真心喜悦皇家办喜事的,有暗地里猜测,说太后揽权,才不让皇帝大婚,只胡乱塞几个人入宫堵外人的嘴。

    卢国公府倒是真心实意地高兴。

    不管皇上大不大婚,他既然同意选妃,看来身体应该有了起色。只要选了妃,说不得一年半载就能有了喜讯。皇上一旦有了子嗣,朝中大臣的心也能大定,只管一心尽忠皇上便是,安刘两家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能消停些。

    因皇上与太后皆不愿兴师动众,便只在京城小选,这两日正是采聘的日子。

    果不其然,被采选出来的贵人们,几乎都是出于五品以下低价官员之家。

    有道是嫁夫随夫,卢国公府一贯谨小慎微,丘如意也学得了几分,只陪着婆婆赞誉贵人们模样体面,才德皆备,余着一概不提。

第一九九章 刘婵入宫

    及至夜间,卢国公回府,连连叹气。

    原本以为这次没刘氏女什么事,皇上得了庶长子怎么也得亲政了,再从容娶一位品德高洁的皇后,安氏皇室就此慢慢脱离刘家的控制。

    不想今日最后一位采聘的贵人竟是刘氏女。

    卢国公夫人不以为意,这是明摆着的。

    便是刘婷嫁了,现没有适龄的女儿进去,依附刘家的众人还能没个把出色的女儿先顶上?

    不过,卢国公夫人也不得不承认,亏得刘家脸皮子厚,任谁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刘太后二哥刘桑庶出的小女儿刘婵竟会入宫。

    且说长兴帝心灰意懒,任凭刘太后做主采选妃嫔入宫,对于人选,他是一概不闻不问,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不会理会那些人的。

    刘太后顾虑儿子的身体,知道儿子心中不痛快,故只命人悄悄采选了几位品貌皆佳的官宦嫡出小姐,暂充了宝林选侍等职。

    只是这刘家倒也些难办了。

    刘家嫡系嫡女大都已经年纪大嫁了人,年纪适宜的,也只有个刘婷,偏机缘不好,刘家皇后梦灭后便嫁了人。

    如今刘氏嫡系一脉,竟无人可选。

    大楚朝选妃嫡庶严明,非嫡女不能采选。

    就算国舅们宝刀未老,他们的夫人们却已然不能生了。

    刘国舅们也能选族中女儿入朝,不过人心向来隔肚皮,富贵自来迷人眼,那女孩若真有个好造化,他父母兄弟又怎会再唯刘国舅们马首是瞻,想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轻易送旁支刘氏女入宫,与他们争权的。

    当然,刘国舅们也可以休妻甚而杀妻另娶。只是娶亲生女再养大到能入宫,至少得费十几年时间,中间变数又不可计不说,便是正室所出的儿子为己为母,也都定不会同意这种事。勉强行事,这家也就乱了,如何对付外人。

    可惜世人忘了,办法总比问题多。

    刘太后二哥刘桑之妻卫氏早在刘婷嫁人前,就以身有恙宜静养之由,去城外皇寺礼佛,如今一心皈依我佛,不愿理世俗事。

    卫氏是刘桑的结发之妻,生儿育女,操持家事,因病理佛,自不能休弃。

    可家中无主母,也不成体统,故太后特准刘桑把一名妾室扶了平妻。这样卫氏,,仍是刘桑正妻,也仍是刘朝廷所封的诰命夫人,其所生子女亦仍是嫡出。而平妻不算犯了法典以妾为妻,却也被封了诰命,以后其子女亦是嫡出。妙的是,这位由妾成平妻生有一女,即是刘婵,于是刘婵也勉强算是嫡女了。

    不过,那时朝中众臣还没有想到采选之事,虽然大楚朝不认可平妻,但事出有因,又有皇太后特许,故只有几个御史上表不痛不痒的弹劾几句,摄于刘氏淫威,这事便不了了之。

    却没有想到,原来这事竟是在这里等着呢。也怨不得众人想不到,皆因本朝选秀年满十五的嫡女方能参选,那勉强算是嫡女的刘婵也不过才将将十一岁,这次选透本没她什么事,便是将来选后,依她到底是妾生女的尴尬出身,,便是刘太后也不肯委屈自己儿子选她为后,她能做个贵妃也就顶了天。

    却不想刘太后一手遮天,竟然将她选入宫中封了婕妤之位。

    有人提出异意,太后便答:十五岁参选,只是约定成俗,历次采选也是循了旧例,其实并未有明文规定,故品性才德突出的,年龄放宽些,也并非不可。

    得,众人还有什么话可说,想来若不是这刘婵年纪太小不能侍寝,只怕是要直接封嫔封妃了。

    便是如此,宫中仍是刘婕妤独大。其他御女品级太低,太后也需人帮自己处理后宫之事,故特令刘婕妤掌了一宫之主。

    估计只等那些宝林选侍们生下子嗣,她做为一宫之主,把孩子抱过来,封嫔封妃指日可待,又或者一步登天母仪天下,也未可知。

    事已至此,众人除了叹气,气恨刘桑为了权势不要脸皮,却也无话可说。

    想到这里,卢国公不免又叹一口气。

    卢国公夫人便道:“你别在这里叹来叹去,我正心里不舒服呢。”

    原来她今天已知道了丘如意的小日子来了,空欢喜一场,故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叹道:“诚儿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我得什么时候才抱上孙子呀。”

    卢国公便劝解老妻道:“子嗣乃天注定,该来的时候自来就来了,不到来的时候,急也没用。”

    儿子媳妇分居两地,自己就是急白了头也没用,卢国夫人认命般地又叹口气。

    不想,几日后,卢国公却旧事重提,对妻子说道:“我细想了下,你那日所说的话,甚觉有理。咱们年纪也不小了,早点抱上孙子,也算是对祖宗有所交待了。不如你寻个机会,找太后透句话铺垫一二,过段时间就让如意去边关。我看那孩子也是个泼辣的,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她去侍候诚儿,你也能放下心,又能早日抱上孙子,两全其美。”

    卢国夫人这几日刚劝慰了自己,听丈夫又提此事,不由啐道:“你这两天在书房也不知寻思什么,胡须都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