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1448章

大魏宫廷-第1448章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切地说,这个举动不符合魏国当前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介子鸱说出迁都邯郸这四个字时,赵弘润与在场内朝诸臣,皆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介子鸱,不知他此举究竟是什么用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介子鸱轻笑一声,徐徐说道:“陛下,我大魏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难道陛下与诸位大人就不曾想过……再进一步么?”

    再进一步?那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是,吞并诸国、统一中原?

    似蔺玉阳、虞子启、冯玉、李粱、徐贯、杜宥等多位大臣,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唾沫,眼中浮现几丝神往。

    这些当中,有的捋着胡须默不作声,有的则看似神游天外,想来都在细细思考着介子鸱那句话。

    就连赵弘润,亦被介子鸱这话说得心中一愣。

    还别说,赵弘润还真没想过吞并诸国、统一中原,因为他这个王位,本来就是被先王赵赶鸭子上架,他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抱负,唯一的执念,就仅仅只是希望国家强大,不复当初那般任由韩、楚两国欺凌罢了。

    说得难听点,要不是实在找不出一位完全令他满意的新君,他自身是绝对不会坐上这个位置的。

    “更进一步……吞并诸国、统一中原?”

    赵弘润饶有兴致地看着介子鸱,他还真没看出来,原来介子鸱有着这等宏伟的抱负。

    不过想了想,他摇头说道:“你的想法不错,但不符合我大魏目前的国情……”

    而此时,就听介子鸱笑着说道:“让陛下见笑了,臣也就是随口一说而已。”

    随口一说?

    赵弘润与在场诸内朝大臣愣了愣,表情着实有些古怪:你这随口一说,分量却是相当重啊。

    平心而论,介子鸱当真只是随口一说么?

    当然不是!

    他是有目的的提及,想看看在场诸人、尤其是新君赵润对这件事的态度罢了。

    不可否认,吞并诸国、统一中原,这的确是一桩非常困难的事,但仔细想想,魏国从近三十年前远不如韩国与楚国的二流国家,发展至今日成为整个中原最强大的国家,这难度难道就小么?

    为何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统一中原,结束这个纷争数百年的乱世呢?

    不过很遗憾,殿内诸内朝大臣,甚至于就连新君赵润,在听到这件事时态度也很迷惘,仿佛他们曾经皆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这顿时就让介子鸱意识到:他提出这件事,或许为时尚早。

    当然,这不要紧,他今日播种下的这颗种子,迟早会萌芽生长,再等数年之后,待他魏国恢复元气,到时候,眼前这位新君与在场的诸位大臣,多半就会放眼于整个中原了毕竟人的野心,是随着人所在的高度、所拥有的权力而一点点增加的,也并未一蹴而就。

    他介子鸱目前尚只有三旬上下,完全等得起。

    “……请忘却方才的玩笑,在下真正的建议,是迁都雒城。”介子鸱正色说道。

    但不得不说,方才介子鸱那更进一步,实在是让殿内的诸大臣颇为震撼,以至于尽管介子鸱提出了真正的迁都位置,也没有人在第一时间讨论,仿佛这些位大臣们,仍沉浸在那吞并诸国、统一中原的宏伟目标中。

    足足等了有小一盏茶工夫,殿内诸位大臣们的心绪,这才逐渐平复下来。

    见此,介子鸱便一脸正色地说出他真正的想法:

    “……臣以为,颍水郡与梁郡,目前好比已进入了一个瓶颈,若朝廷推行新政,难免与两郡内的贵族、世族交恶,于新政推行不利……”

    将心中的繁杂想法抛之脑后,前户部尚书李粱聚精会神地听着介子鸱的见解,在听到这话时,他不由地皱了皱眉。

    倒不是介子鸱说得不对,相反地,介子鸱的观点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目前魏国国内的积弊。

    颍水郡,包括梁郡,乃是魏国的核心腹地,基础建设是举国各郡中最快的,但相对地,像土地兼并这种情况,难免也是举国最严重的。

    简单的说,在颍水、梁郡这两地,贵族、世族势力掌握着太多的土地,以至于民力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仍有许多的平民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这种情况会引起许多问题、许多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对此的解决方案有两个。

    其一,就是削减贵族、世族所能拥有田地的面积,但这样做会引起国内贵族势力的不满与抵制。

    说实话,赵弘润并不在意与国内的贵族势力交恶,但反过来说,他也不能否认,在这个时代,贵族与世族还真是国家的基础就好比五方伐魏战役时期,若不是成陵王赵、安平侯赵郯等姬赵氏王族分家子弟号召举国的贵族慷慨解囊,不惜余力地协助朝廷共赴国难,那么那场战争,他魏国会打得更加艰难。

    正因为如此,赵润对这些贵族的看法也再次出现了改观:魏国的贵族,固然是贪婪,但在事关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绝大多数人还是颇为明智的。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是赵润,也不好意思对这些曾经给国家出过力的贵族下狠手。

    至于其二,那就是诸如前户部尚书李粱今日在午朝时提及的:想办法使颍水郡内的平民迁移,向上党、河西、河东、河套、三川等土地充足且人口密度相对较少的郡迁移。

    只不过,实施这个方案的难度很大,毕竟朝廷不可能强迫民众迁移,若是民众不买账,那这条策略就只能胎死腹中。

    然而介子鸱,此刻却提出了第三条解决方案:迁都雒城!

    据介子鸱解释,迁都雒城有种种好处。

    首先,雒城本身就在三川郡内,且截止目前为止,因为工部不遗余力对三川的建设,使得三川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建设,不至于使迁都之事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迁都雒城,有利于魏人与川民的民族融合,既能使羯族、族、羝族这些川民,趁这次机会彻底融入到魏人当中,也能为日后魏国吸纳他国、异族人群打下基础。

    再次,一旦迁都雒城,三川无疑就成为了京畿之地,发展必将大大加快,而河西与三川南部,也会因为与王都拉近了距离而加快发展,甚至于就算是河套地区,也能被带动发展。

    至于第四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迁都能有效地号召人口密集如颍水郡内的民众,向三川、河西、河套等地迁移,从而减轻颍水郡境内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魏国的王都要搬到雒城了,魏国境内的寻常民众,难道还会无动于衷么?

    相信傻子都能明白,倘若他魏国果真准备将王都搬到雒城,那么雒城,包括三川,必将发展迅猛,这个时候跟随君王与朝廷迁移到新都,获得新都户籍,这可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妙!妙啊!”

    在介子鸱详细解释之后,内朝大臣虞子启捋着胡须颇感意外地赞道。

    什么叫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策略,这就是,借助新王的号召力与有利可图这件事,诱使颍水郡的百姓主动搬迁至雒城,这可远比礼部、户部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榜文,以发展为由号召百姓那样做要好得多,也容易地多。

    但正所谓凡事都有利弊,反对这桩提议的亦大有人在,就比如前兵部尚书徐贯,他就皱着眉头反对这件事,因为在他看来,雒城太过于落后可能雒城每年创造的财富并不逊色大梁几分,但那里的基础还太过于薄弱,倘若新王果真决定迁都雒城的话,那就等同于在雒城重新建造一座都城,这个工程量太大了。

    他估摸着,就算充分利用了水泥,他魏国重新建造一座王都的所需时间,怕是最起码也需要五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而对此,介子鸱笑着说道:“可以先放出这个消息,使颍水郡的百姓获悉此事后先行一步搬迁至雒城,至于朝廷在雒城建都之事,徐徐图之即可。”

    “这……”

    前兵部尚书徐贯摸着胡须无言以对,被介子鸱说得哑口无言。

    “那期间所需的开销呢?”

    前户部尚书李粱立刻接上话茬道:“于雒城新建都城,用计不知几凡,今日陛下已决定增设全国路网,恐怕户部负担不起承建新都的开销……”

    听闻此言,介子鸱笑着说道:“此事不妨与川雒的那些位部落首领交涉,想来,只要朝廷确定新都建造于川雒,他们会十分乐意替朝廷出一部分资金……”

    “……”李粱皱了皱眉,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为正如介子鸱所言,别看三川郡整体落后,可架不住那里富有的人多啊。

    虽然曾几何时,那些部落民与部落首领一个个穷困潦倒,可在开通三川贸易之后,川人通过牛羊贸易与奴隶贸易,从魏国这边得到了大量的金钱。

    就好比纶氏部落,一个当年曾在魏军打击下几乎要覆亡的部落,由于其部落族长禄巴隆福灵心至地投诚了当年是肃王、如今的魏君赵润,使得整个部落的部落民,如今富地冒油。

    最离谱的莫过于禄巴隆,曾经多么勇敢的部落勇士,然而这些年来,却因奢侈享受而日渐肥胖,据说快连上好的战马都快负担不起这位族长的体重了。

    曾经的部落勇士,就这样被安详奢华的生活给无情的摧残了。

    试问,像禄巴隆这些堪称一夜暴富的川人,如今最渴望的是什么,那么显然只是身份与地位而已这些人就算再殷富、再有钱,但在魏国的老牌贵族眼中,也不过就是暴发户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朝廷有意将新都建立于雒城一带,那么相信,只要朝廷放出这个消息,似禄巴隆这等川民首领,必然会主动送上金钱,促使朝廷尽快迁都。

    毕竟一旦新都落成于雒城,那么似禄巴隆这些川民,便可摇身一变成为了京畿人士,再加上为国家迁都而贡献了力量,身份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钱的问题也解决了。

    可即便如此,其余内朝大臣们,依旧对迁都雒城一带有些抵触,这不光光是因为川雒那一带过于落后,还是在于那一带充斥着羯族、族、羝族的川民,尽管魏国这边口口声声说愿意接纳异族融入魏人这个大家庭,但这并不代表,魏人当中就没有轻视那些异族的。

    更要紧的是,此事可能引起梁郡、乃至颍水郡境内贵族的抵触与不满。

    或许就连宗府,也可能对此抱持异议。

    一时间,殿内诸大臣对此各执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见此,赵弘润遂开口道:“这样吧,明日朝事时提起此事,也听听朝中大臣的意思。”

    他本人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只要是对国家发展有利,他会毫不犹豫地迁都大梁,相信他父皇赵也会这样决定,但问题是,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他需要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否则,虽然不至于影响到他的王位,但保不定就会有人从中作梗,破坏迁都的事宜,白白浪费朝廷的精力与开销。

    “时辰也差不多了,朕就先走了。”在说完这些事后,赵弘润起身说道。

    礼部尚书杜宥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窗外的天色,见日近黄昏,倒也没有挽留或者劝阻的意思。

    毕竟这位新君的脾性,礼部尚书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