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1777章

大魏宫廷-第1777章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于为了前进,这些仆从兵根本不会管脚下是否有己方士卒的尸体,仿佛他们的眼中,就就只有魏军,他们的心中,就只有杀敌升爵一个念头。

    这也难怪,毕竟为了激励己方的士卒们,秦王在战前亲口许下了杀一敌升一级爵的承诺,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只要杀够十八名士卒,哪怕此前只是一介平民,只要活着走下战场,就能成为爵比大庶长赵冉、左庶长卫鞅等人的贵族。

    不错,升到最高的爵位,只要杀死十八名敌军士卒!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秦王这般激励下,这些仆从兵们哪里还顾得上畏惧?

    然而他们也不想想,在这种规模的战争中,又有几人能杀够十八名敌军士卒且活着走下战场呢?

    事实上,有不少仆从兵就连魏军士卒的衣甲都没摸到,就被无情的弩矢给射死了。

    当日的战事,事实上只有魏方的北一军与秦方的渭阳军与仆从军参与了战事,哪怕是被部署在魏军阵型第二阵的河东军,亦是连秦军的面都没瞧见就结束了当日的战事。

    据战后统计,这一场仗秦军伤亡人数在两万人以上,而魏方的北一军,伤亡人数则在一万两千人上下。

    不得不说,士气如虹的秦军,绝对称得上是魏军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敌人,纵使是韩国的军队,也不曾像秦军这般可怕。

    因为天色渐晚,魏秦两军各自退后五里,原地安营扎寨,待等明日继续这场战争。

    鉴于彼此都是没有营寨防卫,因此,魏秦双方的将领当晚尤其谨慎,比如魏军这边,没有参与今日厮杀的河西军,似季鄢、乐逡二将,彻夜巡逻,防止秦军夜袭。

    而秦军那边,武信侯公孙起麾下的兵将们,亦彻夜防备着魏军偷袭。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秦王还是他女婿魏王赵润,都没有在当晚偷袭对手,可能是他们性格倔强高傲,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不可能成功偷袭对方与其夜袭对方却被对方伏击,还要因此落下污名被对方嘲笑,索性翁婿二人皆放弃了夜袭。

    次日天明,待两军士卒埋锅造饭之后,再次赶赴临魏西郊,继续昨日尚未打完的这场战事。

    当日,魏军这边还是只出动了前阵的北一军,而秦军那边,也依旧是渭阳军与仆从兵的组合,双方其余几支军队,仿佛都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一连三日,秦军固然是损失惨重,但北一军亦不好受,六七万兵力,在三日厮杀后锐减一半,让桓王赵宣痛心不已。

    若不是他自忖没有得罪乐弈的地方,说不定他会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乐弈,以至于乐弈故意让他麾下的士卒负担伤亡。

    当然,事实上乐弈并没有故意针对北一军的意思,他有他的用意。

    这不,待等到第四日,魏军主帅乐弈便发现秦军的攻势已经不再像前三日那样凶猛锐进,便意识到秦军的锐气已经被北一军消磨地差不多了,便立刻派人向桓王赵宣下令,命后者麾下的士卒在挡住秦军第一波攻势后,立刻徐徐向两翼散开。

    不错,北一军的真正任务,就是在于消磨秦军的锐气,毕竟秦军的强势,就在于它首几轮的攻势非常猛,纵使是魏军都有点吃不消,但倘若魏军能熬过前几波,那么,胜利的天秤就将逐渐向魏军这边倾斜毕竟魏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论打持久战,秦军是根本磨不过魏军的。

    在收到乐弈的命令后,桓王赵宣亦是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在挡住秦军第一波攻势后,立刻下令全军向两翼退散。

    在北一军放弃防守的情况下,那些渭阳军士卒与仆从兵们,立刻得以向前挺进,但很可惜,魏军第二阵的河东军,接替了北一军的防务,截住了秦军。

    甚至于,配合已向两翼退散的北一军,对秦军发动了三面夹击,若不是武信侯公孙起差距到了乐弈的意图,及时派兵追击两翼的北一军,让后者无暇夹击渭阳君嬴华,可能当日秦军将损失惨重。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有武信侯公孙起麾下的军队参战,鉴于负责主攻的渭阳军与仆从军锐气已失,他们最终也没有对河东魏军造成什么威胁,几次突击,在临洮君魏忌看来皆不痛不痒。

    接连鏖战了六七日,魏秦两军的士卒都颇为疲倦,于是双方约定罢战两日,再来交战。

    其实这会儿,秦军的胜面就已经很小了,就连那些仆从兵,士气也逐渐低迷下来,不复最初的凶猛。

    虽说魏军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但是别忘了,河西战场上的魏军,不过是魏国三分之一的兵力而已,魏国仍能调动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继续与秦国耗,而秦国呢,它已经出动了几近九成的正规军,虽说仍能继续征募仆从兵,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仗秦国已几乎看不到什么胜利希望,纵使继续征募大量的仆从兵,这也不过是饮鸩止渴,用仆从兵的性命来延缓国家覆亡的命运而已。

    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在前三日的交锋中,渭阳君嬴华没能在他秦军气势正盛的时候击破桓王赵宣的北一军,这场仗秦国就几乎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了。

    六月二十三日,即魏秦两军约定再次决战的前一日晚上,秦王收到了一个噩耗:河套魏军主帅廉驳,进兵北地(义渠)。

    就像魏王赵润所说的,渭阳君嬴华转战河西,虽然此举让秦军顺利拿下了频阳,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根,以至于当魏将廉驳率领士卒长驱直入,攻入秦国本土时,再也没有人能够抵挡这路魏军。

    听说这个消息后,秦王只感觉天旋地转。

    眼前一黑,昏厥在地。

第355章:秦王亡故

    ps:完结倒计时,求月票,求全订~

    以下正文

    不知过了多久,秦王幽幽转醒。

    刚睁开眼睛,便听到从旁有人呼唤“大王”,他瞅了几眼,看到大庶长赵冉、渭阳君嬴华、武信侯公孙起三人正围在他的卧榻旁。

    “寡人……寡人这是怎么了?”刚刚苏醒的秦王似乎显得有些困惑。

    听闻此言,大庶长赵冉欲言又止,渭阳君嬴华与武信侯公孙起二人亦是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

    足足过了有十几息,最终还是秦王自己想了起来,略带几分恍然地叹息道:“啊,寡人想起来了,是那个消息……魏将廉驳袭义渠的消息。”他转头问赵冉道:“寡人昏厥了多久?”

    “呃……”大庶长赵冉迟疑了一阵,这才小心翼翼地说道:“约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啊……眼下是什么时辰?”

    “戌时三刻了。”大庶长赵冉轻声回答道,看向秦王的眼眸中充斥着担忧之色。

    在赵冉的帮助下,秦王挣扎着在床榻坐了起来,在喘了几口气后,沉声说道:“派人传令嬴,叫他从函谷撤兵,回援国内……”

    “是,大王。”

    大庶长赵冉立刻召来一名心腹,命后者立刻赶往三川郡函谷一带,知会阳泉君嬴撤军返国,抵挡魏将廉驳的进攻。

    此时,秦王在沉默了一阵后,询问武信侯公孙起与渭阳君嬴华道:“据你二人所见,我军还有击败魏军的希望么?”

    武信侯公孙起与渭阳君嬴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虽然眼下的秦军其实尚有能力与魏军一决胜负,但至于是否能取得胜利,武信侯公孙起与渭阳君嬴华都没有什么把握。

    毕竟这场决战已经持续到了第九日,再打下去,秦魏两军的差距将愈来愈明显终归魏军的训练程度与武器装备皆超过秦军,只要秦军没有在其士气最旺的时候将魏军彻底压制,那么,就难免逐渐会被魏军所压制。

    换而言之,这场仗秦军几乎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了。

    见武信侯公孙起与渭阳君嬴华皆默然不语,秦王心中有所明悟,点点头说道:“寡人明白了,你二人且先退下歇息吧,明日还要与魏军继续交战……”

    公孙起与嬴华对视一眼,在一番欲言又止后,抱拳而退。

    待他二人离开之后,秦王对大庶长赵冉说道:“赵冉,我军不能战胜魏军,且魏将廉驳又袭我大秦本土,这该如何是好?”

    大庶长赵冉捋了捋胡须,正色说道:“廉驳那一路魏军,臣以为不如派人示好义渠王,许他利益,使他出兵抵挡廉驳……虽义渠与我大秦素来不合,但魏军入境,对义渠也无好处,更何况魏国势大,唯有弱弱联合,方能抵御魏国。我想这个道理,义渠王应该也明白。……再加上大王已派人令阳泉君调兵回国,事实上廉驳这一路,倒是暂时无忧,问题是……”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秦王,戛然而止。

    然而秦王却明白他的意思,点点头附和地说道:“是啊,廉驳那路魏军不过是小患,此间赵润麾下的魏军,才是大恶……赵润那竖子久经战阵,眼光卓远,直觉敏锐,若寡人这边撤兵,他必定挥军西进,讨伐我大秦本土,此后魏军源源不绝攻入我大秦,我大秦必不能抵挡。只能继续陈兵于此……”

    说到这里,他皱着眉头,脸上闪过几丝犹豫,在足足沉思了数十息,他这才叹息道:“派人将王戬调来河西吧。”

    听闻此言,大庶长赵冉心中一惊,忍不住问道:“大王的意思是……放弃蜀郡?”

    要知道,秦国至今仍能保全蜀郡,全赖秦将王戬在阆中奋力抵抗魏将沈、伍忌二人的进攻,倘若王戬被调回河西,阆中必定失守,而阆中一旦失守,蜀郡必定会被魏军所攻陷,到那时,秦军就将失去有天府之国美誉的蜀郡,失去无数肥沃的耕地,这对秦国的损害,甚至比损失十万兵卒还要严峻因为一旦失去蜀郡,秦国的粮食就更加紧张,而这意味着秦国将很难在继续与魏国的战争。

    “只能这样了。”

    秦王叹了口气,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魏昭武十三年七月中旬,秦国王都咸阳得到秦王的王令,派使者甘和出使北地义渠,试图与义渠王化解此前两国的干戈。

    义渠王当然明白秦国突然示好的原因,无非就是魏将廉驳已打到了他义渠,再往南就能直接攻入秦国的本土,因此秦国慌了神而已。

    义渠亦是西羌中的一支,不过他们与一般的羌人亦有区别,区别在于义渠并不排斥中原的文化。

    就跟蜀人一样,义渠同样是擅自放牧、擅自耕种的民族,结合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两者的优点,甚至于,他们还效仿中原建立了国家,族领袖自称‘王’,并且沿用了中原的官职品阶,以授予族人官爵、亦设将军,总而言之,义渠除了他们仍保留有羌族自古以来的一些习俗主要是衣装打扮方面,其实与中原人倒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跟林胡、东胡、匈奴、赤狄等其他草原异族是有所区别的。

    当然,也正是义渠懂得耕种、懂得建造城郭,这支民族才会成为秦国最难缠的对手可能义渠的整体实力并不如秦国西边的西境诸羌,但不能否认,汲取了中原文化的义渠,他们非常坚韧,以至于在很大一段时间内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当秦使甘和道明来意后,以往喜好翻阅中原兵法书籍的义渠王,立刻就猜到了秦国的目的。

    当时,义渠的好几位将军们都建议拒绝帮助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