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592章

大魏宫廷-第592章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日,魏军由于摸错了方向的关系,最终还是没能在傍晚前抵达宿县。

    于是,赵弘润只好下令全军在荒郊野外夜宿。

    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帐,因此魏军只好就近砍伐树木,劈成柴火,点燃无数堆篝火取暖。

    不得不说,此刻赵弘润所率领的兵马,距离楚军驻扎的地方已经十分接近,估摸仅仅只有四五十里的距离。

    别以为四五十里是一个很遥远的距离,要知道在漆黑的夜里,只要站在视线较好的高处,数十里外的篝火迹象清晰可见,更何况是像魏军这样,一口气点起数千堆的篝火,恐怕只有瞎子才会瞧不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夜里点起篝火,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楚军在注意到这边的篝火后,会不会派军前来偷袭。

    但是没有办法,谁让八月末的夜里已经是逐渐寒冷起来了呢,那刮起的阵阵凉风,已能吹得让人手脚冰凉。

    考虑到军中士卒或有感染风寒的可能,赵弘润宁可冒着危险允许使用篝火,毕竟在这个年代,一场风寒很有可能会直接葬送整支军队。

    不可不防!

    不过为了小心谨慎,赵弘润还是埋伏了一支兵马,以防备楚军趁着夜色前来攻打。

    然而事实证明,他这是多虑了,因为直到日子天明,也没有什么楚兵趁机来袭击魏军。

    次日清晨,魏军吃了些随身携带的干粮,随即继续赶路前往宿州。

    终于在当日的巳时,魏军抵达了宿县的西北侧。

    而早早已摸到宿州方向、并且陆续给后方魏军指引方向的那些青鸦众们,送来一个不怎么好的消息:田耽的东路军,早就已经抵达宿州了。并且从宿州城外的痕迹判断,东路军很有可能在昨日就已经尝试过攻打宿县。

    赵弘润心中那个郁闷,恨不得将那份行军图给撕了。

    毕竟他可是卯足劲想要在田耽之前抵达宿县的,因为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支军队先抵达某座城池,该座城池就是属于那支军队的猎物。除非这支军队力有不逮,请求支援,否则,后续抵达的军队不得擅自攻打这座敌城。

    尤其是在两个盟国的军队间,这个规矩简直就是铁律。

    比如眼下,东路军先到一步,这就意味着,除非东路军无法攻克宿县,否则,赵弘润所率领的西路军是不好随便干涉的。

    不是万万不能,而是这样做有违道义,有抢功的嫌疑,容易遭人诟病。

    于是乎,昨日还斗志满满的魏军将领们,今日就跟被霜打过的茄子似的,整个人都蔫了。

    这即是所谓的有力无处使。

    “殿下,要不然咱们继续往北吧?”

    宗卫周朴在旁建议道。

    因为根据青鸦众的侦察,宿县这一带并非只有一支驻扎的楚军,比如再往北的丘陵地带以及濉溪下游,分别都设有一座军营,与宿县呈品字,互为犄角。

    是故,虽说宿县已轮不到魏军,但魏军也并非一寸功劳都捞不到,好歹还能喝口汤。

    只不过,赵弘润并不死心罢了。

    想了想,他将鄢陵军的屈塍与商水军的伍忌两位大将叫了过来,吩咐他们在宿县的西北侧原地歇息,而他自己,则带着宗卫们以及肃王卫们,饶到宿县的南城墙。

    因为根据青鸦众的回报,田耽所率领的西路军已再次陈兵于肃县城外,显然是打算再次攻打城池。

    而在赵弘润带着亲卫们迂回前往宿县的南郊途中,他意外地碰到一支齐军从南面迂回绕过来。

    “唔?”

    赵弘润顿时勒马,观察着这支齐军的动静。

    对面的那支齐军,军中有两类大旗,其中一面,以齐国最尊贵的紫色为底色,外框镶嵌金边,而内中以白字上书一个偌大的齐字,以银丝雕纹边缘。

    这显然是齐国的国旗。

    而另外一面,这是简简单单的青底白框,内中以玄黑的颜色上书琅邪二字。

    换而言之,这支齐军来自齐国的琅邪郡,故可称之为琅邪军。

    只见呈现在赵弘润眼前的那支齐国琅邪军,人数有约万人左右,军中还有十余架井阑车与两辆冲车,到了宿县的西郊,便开始排兵布阵,准备攻城。

    而在赵弘润打量这支齐**队的时候,这支琅邪军的主将,亦注意到了远处那一队高举着魏、肃王王旗的小队人马,不由地微微皱了皱眉。

    琅邪军的主将叫做东郭昴(mao),乃是齐国名门、琅邪望族东郭氏出身,目测三十几岁的年纪,虽体魄魁梧,但隐隐带着几分儒雅气质,多半是一位文武兼修的将领。

    文武兼备的将领,在齐国很常见,因为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很注重个人文学修养的国家,因此就算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其胸中文采也绝不会差。

    毫不夸张地说,齐国将领的文学素养堪称冠绝中原各国,远不是魏国单凭武力也能当上一名将领的国家可比的。

    “将军!”

    在东郭昴的身边,一名亲卫小声提醒着前者,并指了指远方赵弘润等人所在的地方。

    魏……肃王?哼!

    东郭昴暗自冷哼一声,因为远方那面王旗他很熟悉,前几日还在蕲县的城楼上看到过,而当时,那个叫做伍忌的商水军主将,仗着有这面王旗在手,拒绝让他们齐军进入蕲县,这件事,他东郭昴还记得呢。

    “休要理睬,准备攻城!”

    冷眼瞅了远方的赵弘润等人一阵,东郭昴冷淡地命令道。

    不过话虽如此,他还是唤来一名亲卫,将西路军已抵达宿县这件事,火速禀告于他们东路军的主帅田耽。

    而听闻此将令,这附近约有近万的琅邪军仿佛是将赵弘润等人当做了空气,在各阶层将领的指挥下,陆续开始对宿县的进攻事宜。

    “可恶!竟然无视殿下……”

    见远处的琅邪军没有任何表示,宗卫长卫骄着实有些气愤。

    因为按理来说,赵弘润贵为西路军主帅,哪怕远处琅邪军的将领东郭昴并非赵弘润下属,好歹也应该主动过来问候一下,最不济也应该派几名亲卫过来,这是礼数。

    然而那名齐将,却无视了赵弘润这一行人。

    而对此,赵弘润的反应倒是平静地多。

    毕竟在他看来,齐国的军队由于他们常年压制楚国,自然而然会变得骄傲,更何况眼下,西路军与东路军又因为蕲县那件事而产生了矛盾,对方选择无视,这是再正常不过。

    不过话虽如此,赵弘润心中仍有些不悦。

    哼!就让本王见识一下吧,百战百胜的齐军的实力!

    目视着远方的齐军,赵弘润暗自冷冷说道。(未完待续。)

第671章:静观齐军(二)

    ps:剧情渐入**啦,求订阅、求月票啦~

    ————以下正文————

    虽说赵弘润想见识一下齐军的实力,但这里的齐军,指的可不仅仅只是琅邪军,毕竟琅邪军只是东路军主帅田耽麾下数支齐军的其中一支而已。

    更何况,攻打宿县西侧城墙的琅邪军,满打满算仅有一万人,怎么看也不像是负责主攻的,顶多就是负责佯攻而已。

    因此,赵弘润一边观察宿县西侧城墙这边齐国琅邪军的攻城战斗,一边驾驭着战场缓缓朝着南面而去。

    至于目的地,自然是东路军主帅田耽所在的位置——田耽所在的地方,那才是东路军攻打宿县的主力军。

    不过在观察琅邪军的期间,赵弘润亦感到了心惊。

    倒不是心惊于琅邪军这支齐**队的战斗素养,而是心惊于他们的武器装备。

    首先让赵弘润注意的,就是齐军士卒的铠甲。

    与魏**队普遍采用的厚甲式甲胄不同,齐**队的甲胄,让人一看就仿佛能联想到轻便二字。

    否则,如何解释齐军步兵在身着甲胄的情况下仍能健步如飞的事实?

    难道说,齐国的步兵,其实力居然还在魏国步兵之上?

    对于这个猜测,赵弘润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据他所知,他魏国的步兵,是中原各国中操练最严格、最艰苦的,尤其是像砀山军、浚水军、成皋军、汾陉军这类驻军六营,一名魏国步兵在战场上往往能面对两三名敌国步兵而不败。

    相当让人震惊的实力!

    这也难怪,毕竟魏国就是靠着步兵与战车打天下的,虽然说战车已被韩国的骑军所淘汰,但不可否认魏国的步兵,仍然是让中原各国都感到头疼的强大武力。

    而相比较魏国步兵,齐国的步兵,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齐国的军队,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让人称道的地方。

    仅有一点,那就是齐**队的武器装备。

    齐国的殷富,举世皆知。

    曾经在得知六王兄前赴齐国临淄作为质子时,赵弘润曾向礼部询问过有关于齐国的情况。

    而当时所得知的情况,让赵弘润颇为目瞪口呆。

    齐国的殷富,殷富到何等程度?

    殷富到举国上下仿佛没有贫穷的人,更不会有人在寒冬因为饥寒而饿死、冻死,从未听说过。

    国民皆有余粮,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件事!

    要知道就算是在魏国,在赵弘润所看不到的地方,每年冬季都不知有多少贫穷的魏人因为饥寒交迫而死,而楚国更是不必多说,每年举国上下饿死的人,远比楚暘城君熊拓当年攻打魏国而葬送的十六万大军还要多,多得多。

    而齐国,居然没有饿死的人。

    据赵弘润所了解,齐国境内各地有许许多多的义舍、义庄,这类义舍、义庄可不是魏国阳夏县的那些玩意,而是真真正正用来施舍粮食的地方。

    赵弘润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齐国的义舍或义庄里,没有任何人看守,过往的行人倘若腹中饥饿,大可自己走入庄舍,自己从缸里取米,然后用堆积在院子里墙角的柴薪,烧火煮饭,填饱肚子。

    而这些行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使院子里的柴薪保证一定数量,方便后来的旅人。

    如若身上有钱的话,屋内有个木匣,你可以在里面丢入一些钱财,作为取粮的感谢,如若身无分文,那也不要紧,日后若是记得的话,按照能力归还相应的粮食,如果这也忘了,那也无所谓,庄舍的主人往往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富贵豪绅,根本不会在意。

    至于会不会有人偷窃这些义舍内的粮食,相信除非是自甘堕落的强盗、盗贼一流,否则,齐国的国民是绝对不会偷窃的。

    这并不是因为齐国有什么相应的残酷法律,而是因为齐国盛行仁义之风,人心趋善,堪称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对而言,犯过罪的人,在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寸步难行,无论走到哪都会被人所瞧不起。

    另外,齐国的社会阶级矛盾,亦是中原各国内最轻微的,因为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很殷富:平民有钱,贵族更有钱,并且齐国的国风,亦使得贵族欺压平民的行为在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历来罕见。

    最不可思议的是,齐国的平民居然都有余力娶妻纳妾。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因素,是因为齐国每年都会在针对楚国、针对韩国的战事中牺牲一些男丁,以至于国内出现男性少而女性多的局面,但归根到底,亦可从侧面体现出齐国的殷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