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明末之领主天下 >

第113章

明末之领主天下-第113章

小说: 明末之领主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流关距滁州只有二十多里,快马加鞭,半个时辰不到萧英就带着人出现了在了滁州城的南门外。

    虽然城上的士兵都认识萧英,但是军法如山,他们可是不管是不是熟人。萧英也没有什么特权思想,将自己的腰牌用吊篮调上去交由值夜的城门小旗查验之后才用吊篮吊上城头。

    因为萧毅之前吩咐过,凡是重大军情不管多么晚都要及时送抵自己知道。所以萧英进城之后就立刻奔侯府而来。

    萧毅和萧贵,陈子龙等人商议了半夜的军情,两人离开后腹中饥饿,又吃了一碗徐琳做的鸡蛋面,喝了一碗糖藕粥后刚刚睡下就被亲卫的敲门声叫了起来。

    萧毅知道必定是有重大军情,立刻披衣而起将萧英叫到了书房。

    “大人,末将这么晚回来,是有一个好消息要禀告您。”萧英神情激动道。

    “好消息?难道是谭泰那个死鞑子觉得自己不是我们的对手,幡然悔悟。准备率军投降我们?”萧毅在其他的将领面前一般都是比较严肃的。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个曾经的亲卫队长却是开起了玩笑。

    “虽不中,亦不远矣!”萧英拽了一句文,便将李成栋的信从怀中取出呈给了萧毅。

    萧毅拆开信,一目十行的匆匆浏览一遍,心中大喜。又忍不住的再细看了一遍,终于“哈哈”大笑起来。

    “若李成栋肯和我军里应外合,鞑子这西路大军也是朝夕可破啊。”萧毅欣然道。

    历史上的李成栋虽然降清之后后来也反了。但是那都是鞑子占了大半个天下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当时的李成栋是作为江西提督,因为不满鞑子的薄情寡恩,再加上他一个爱妾以死相谏,这才幡然悔悟,决定反清复明,和金声桓;王得仁等人起兵反清。最终成为了南明朝廷忠贞不二的大忠臣,直到最后战败溺死。

    历史上的李成栋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难以简单的用忠或者奸来盖棺定论。后人读史的时候,总为史可法、张煌言、陈子壮、夏完淳、瞿式耜、何腾蛟、李定国等等这些明王朝的忠臣赤子扼腕叹息,也常常因马士英、阮大铖、马吉翔、孙可望、刘承胤、陈邦傅等等奸臣佞贼而切齿欲碎。

    至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样一直食明朝俸禄最终而又因个人私利反复多端的“贰臣”,无论生前死后,都为人们所不齿。上述诸人,黑白忠奸分明。一生事业易辨。就连曾为明朝浴血苦战,最后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降附清廷并“竭尽忠心”的祖大寿、洪承畴等人。也早在乾隆帝年间被明白无误地列入“贰臣传”,棺盖而论定。毋须多言,恭事二主再诚心,道德上的污点无论如何难以拭揩干净。因此,忠心耿耿与首鼠两端,气宇轩昂与猬琐低贱,刚毅伟岸与懦弱虚伪,坚贞爽直与狡诈奸滑,皆淋漓尽致,一眼望穿。

    在波澜壮阔、血肉横飞的明、清交替之际,惟独有一个人的一生历程难以用“忠”或“奸”加以定夺,更难以用“好”或“坏”来对他个人加以形容——“扬州十日”大屠杀中有他为清兵卖力杀戮的前驱身影,“嘉定三屠”则完全是由他一人屠刀上举发号施令而造成的惨剧,他是击灭南明诸帝之一隆武帝朱聿键的“首功”之将,还是生擒绍武帝朱聿鐭的“不替”功臣,又是满清攻灭南明江浙、福建、两广等广大地区的第一功臣;不可思议的是,也恰恰是忽然之间,这个人良心发现,摇身一变,又成为南明永历帝的不贰忠臣,与金声恒、王得仁一起在南中国“反正”,重新成为明朝的“忠臣义士”,而且蹈死不顾,死而后已。为报答一位红颜之死,这位曾经杀人不眨眼的三心二意的将军最后竟能置安危于不顾,乱流趋敌,赴水而亡,被南明天子亲口谥“忠烈”二字,赠太傅、宁夏王——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大名鼎鼎、难以定论的明末大人物李成栋。

    若是萧毅晚穿越上几年,到了李成栋反清的时候再起事的话。李成栋若要投他,他绝对是不会接受的。这种对自己民族和同胞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万死也难以赎其罪,怎么可能接受他的归降。但是这一切都因为萧毅的到来而改变了,扬州十日不会再有。嘉定三屠更不可能有,李成栋自然也不会成为这些惨案的刽子手了。所以,他在此时要投靠,萧毅自然心中是没有什么芥蒂的,反而要大大的欢迎。

    “来人,将萧贵,陈子龙都叫过来,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这件事情。”萧毅给门外侍立的亲兵吩咐道。

    这件事情他自然是完全可以当场拍板的,乾纲独断的。但是他却不能这么做。他要让手下众将有一个存在感,归属感,被重视的感觉。再说自己也并非能考虑的面面俱到,也需要众将来为自己查漏补缺一番。

    萧贵和陈子龙刚睡下不久又被唤醒,也不知道什么大事需要连夜商量,急忙穿戴整齐匆匆的向侯府而来。

    待两人到齐后,萧毅将李成栋的信传与两人看后问道:“大家以为这件事情如何?”

    萧贵一看萧毅满面春风的样子,自然是知道自家大人已经心中定了主意。再加上他又不知道原本的历史是如何,自然赞成,觉得可信。

    陈子龙看完信后沉吟半响才道:“若是李成栋真的愿降,那自然是好事。可是侯爷也不得不谨防他诈降。毕竟此人曾是大明将领却投降了鞑子,此时又要投靠侯爷,反复无常,不得不防啊。”

    陈子龙虽然如今是侯府的百户参谋,但是毕竟是文官出身,生性谨慎,而且一向以忠贞报国为志向,极为鄙视那些卖国求荣,为虎作伥者。如今这么说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萧毅淡淡一笑道:“陈参谋顾虑的不无道理。兵者,诡道也。我们还是要做些提防的。这样吧,萧英,你就按照李成栋约定的,在第三日的中午以三声炮响为号。若是李成栋听到炮响之后,依计行事,那么萧贵就带着一万骑兵出关接应。双方里应外合,鞑子必然大败。若是号炮响了之后,鞑子营中没有动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众将一想,确实如此,便齐声应诺道。

    众人再将一些需要考虑的细节问题商议了一番,觉得没有什么纰漏后便散了去。

    萧英心系关上的事情,于是也连夜赶回了清流关。(未完待续。)

一百六十一章 坑爹的炮声

    在距离清流不到二十里的皇甫山的西麓脚下零零散散的坐落着几户人家。住在这里的百姓们平时都是与世无争,安静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没想到这里的宁静却被一群不速之客给打破了。

    这一日,一群骑马披甲,脑袋前额光秃秃,脑后却留着一条细长发辫的壮汉来到了这里。他们径直闯进了一户姓赵的人家家中。

    这赵家父母早亡,只剩下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哥哥赵大勇三十多岁。弟弟赵小勇,将近二十岁。这伙壮汉闯进他们家中的时候,兄弟俩一个正在院中晾晒刚从山上挖来的药材,另一个正在给今天在山上猎到的兔子开膛破肚。

    兄弟俩被这群奇装异服的不速之客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来。

    这群不速之客其实就是鳌拜派出来寻找知道能够绕过清流关的小道的人马。

    自从鳌拜那日听了刘良佐讲的故事后,鳌拜就派人在这附近四处查问,找寻知道那小道具体位置的人。找了两天,终于从一个百姓口中得到了一条线索。在皇甫山西麓脚下住着一户姓赵的人家,据说是当年北宋丞相赵普的族人。也许他们会知道一些消息。

    得到这个消息的鳌拜大喜,背着谭泰,派刘良佐带着自己的几十个亲兵亲自去找那赵家兄弟。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天气异常的闷热,刘良佐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扯了扯都快粘在身上的衣服,跳下马,来到那一脸惧色的兄弟二人面前,审视着他们。

    哥哥赵大勇看起来一副憨厚的样子,一双小眼睛惧怕的看着自己。弟弟赵小勇却是虎头虎脑,肤色黝黑,看起了倒是很健壮,眼神虽然中掩饰不住的害怕,但是却是护在哥哥身前。

    刘良佐看到弟弟这个动作。微微一笑。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他指着赵小勇喝道:“来人,将他给我抓起来。”

    身后的几个亲兵闻言顿时如狼似虎的扑上去将赵小勇双手一扭,擒了住。虽然赵小勇极力反抗,但是却根本不是那几个亲兵的对手,只是恨恨的看着一脸得意的刘良佐。

    刘良佐伸手拉过一条长凳,坐在树荫下,对神色惊惶的赵大勇阴测测的道:“本将军问你几个问题。只要你好好的回答,我就饶了你弟弟。若是你不好好配合,或者敢诓骗本将军,那我会将你兄弟二人剁成碎块。听明白了吗?”

    赵大勇兄弟情深,急声道:“军爷请问,只要不伤我弟弟的性命。只要小的知道的都会告诉您的。”

    刘良佐满意的点点头道:“很好,若是你兄弟两人好好配合,这一次一定会立下大功的。日后说不定朝廷会封你们个小官当当的。”

    赵大勇闻言,脸上一喜,想问什么,但是欲言又止。

    刘良佐观察了半天,觉得毕竟是乡野小民,只要威逼利诱之下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听说你们祖上曾经做过北宋朝廷的大官?”刘良佐问道。

    那赵大勇闻言顿时脸上一惊。失声道:“军爷连小的祖上做过大官的事情都知道?”

    刘良佐得意的一笑道:“这不算什么。本将军还知道你们的祖上就是那宋朝皇帝赵匡胤手下的丞相赵普,本将军说的可对?”

    赵大勇更是惊讶。但是脸上既有些自豪又有些惶恐之色。自豪当然是因为自己这位祖先太有名气,惶恐的则是不知道眼前这伙凶神恶煞的鞑子找自己问这些做什么。但是他却不敢问,只好乖乖的点头承认。

    刘良佐听他承认是赵普的后人,心中大定,急忙又追问起了关于那小道的事情。

    赵大勇一听,想了半响道:“军爷,小的倒是小时候听爹爹说起过祖上帮助宋朝皇帝大破南唐军队的故事。但是那条小道却是没有听爹爹提起过。”

    刘良佐一听这话,心中顿时有些失望。要是他们也不知道,那自己这一趟不是白来了吗?

    刘良佐仍不死心,有些气急败坏道:“你再好好想想。本将军看你们也是经常上山采药,打猎的人,对于山上的地形路径应该都很熟悉的。好好想想,你们老爹以前有没有无意中给你们提起过那条小道,或是上山时候有没有指过那条小道?”

    在刘良佐的循循善诱和耐心启示下,被那几个亲兵抓住的赵小勇想了半天终于迟疑道:“我记得九岁那年,爹爹带我上山采药的时候曾经带我从一条小道绕到了山的那一头。当时我还小,只记得那条小道旁边就是悬崖深涧,路窄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后来爹爹嫌那条路太危险,叮嘱我不要再走那条路了。现在军爷这么一问,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军爷说的那条道。”

    刘良佐看到自己的循循善诱终于起了作用,本来有些失望的心情顿时又充满了希望。他让人将赵小勇放开,将他叫道自己跟前急声道:“那你现在还能记得那条小道的位置吗?”

    赵小勇一脸自信的道:“当然记得,我的记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