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放啸大汉 >

第138章

放啸大汉-第138章

小说: 放啸大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张放一声高呼,孔明灯冉冉升起,随着微风飘向湖心。

    目睹这一幕的所有人全张大嘴巴,完全忘了礼仪。

    当孔明灯升到最高,并越飘越远时,张放轻轻在良使耳边说了一句话,然后退开,手腕一动,将孔明灯拽了回来——张放在灯下支架处还系了一根细绳,象风筝一样控制孔明灯的距离,飘远了就得拉回来。毕竟这里不是野外,而是皇家园林,如果让这盏灯四下乱飘,难保不会引起禁卫注意,说不定就要惹麻烦。退一万步说,就算禁卫没注意到,也是个火灾隐患不是?这种能预见的危险,还是不要随便的好。

    “少子!”

    许新一声大叫,把一个个曲项向天的宫女惊醒过来。

    “少子,给我做一个能上天的灯笼!”许新兴奋得手舞足蹈,“我要拿回府放给阿母、阿姊,还有小妹看!”

    张放笑道:“你自己亲手做一个岂不更好?很容易的,我教你。”再转头望向诸宫女,“还有你们,要不要学做?”

    这还用说,诸宫女们拚命点头。

    于是,沧池湖畔,顿时变成了手工作坊。不到一个时辰,就制做出了十几个孔明灯,就连手脚笨拙的许新都制成了一盏。而良使与两个手指灵巧的宫女更是制做了两到三盏。

    张放告诉宫女们还可以在纸上刷上红漆,增添喜气,并与许新分别写下两幅大字,叮嘱宫女们到时贴在灯上。

    一切做完之后,远处传来鼙鼓声,已是未时二刻。

    正牵着细绳放灯玩得不亦乐乎的许新一下跳起来,上前扯住张放衣袖:“少子,快走,还有半个时辰朝贺就开始了!”

    宫女们正专注地制灯,没想到两个少年说走就走,一下就没影了。

    宫女们放下手里的活,面面相觑,眼里满满失落。

    良使低声自语:“少子,这是他的名还是字呢?”

    耳边传来月荷悄声问:“方才那公子阿姊耳边说了句什么话?”

    “没有,你看花眼了。”良使白了她一眼,这一刻的妩媚,连月荷都为之一呆。

    ~~~~~~~~~~~~~~~~~~~~~~~~~~~~~~~~~

    (感谢风萌、菜猪、泪水已轮回、冷霜红、风微、紫电☆青霜、wo爱你一生、xathena、小胖。谢谢大家投票!)(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子寿仪】

    “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愿太后、皇后千秋万岁,长生无极!”

    未央殿前,红毯延绵,群臣逾千,跪拜朝贺,声震九霄。

    汉代拜礼与蒙元后的跪拜完全不同,无论天子诸臣都是跪坐,彼此见礼,从礼仪上说,双方都是平等的。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跪(坐)而不拜,只是在祝寿、登基、岁首大典等特殊时刻,才行拜礼。

    朝仪的贺辞没有太多花样,基本就是以上两句,群臣都是念熟了的,好处是不用怎么排练就能统一口径,连张放这样初次参加的,也能跟得上节奏。

    天子、太后及皇后齐展袖虚托:“诸君请起。”

    近身内侍齐声扩音:“诸君请起。”

    “谢陛下、太后、皇后。”

    所谓“请起”当然不是要群臣站起,而是由拜变坐,改成正常坐姿罢了。

    元帝不是每年都搞这么大排场寿诞的,一般情况下,他只召请太后、皇后,皇子、公主及诸妃嫔,并赐宴亲近外威显贵及内朝官,规模不过百余人。但今岁不同,适逢元帝四十大寿,礼官奏请大贺,并大赦天下。元帝也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对寿元倍加珍惜,便从善如流。

    随后,由中书令石显宣读天子明诏。内容无非是敬谢上苍眷顾,五帝神明,祖宗庇护,天下承平之类的官样套路文。之后是群臣上贺表,自是不免歌功颂德。

    张放也上了一份贺表,由府中门客捉刀,他写不来这玩意,也不爱写。

    一番折腾下来,天色近晚。

    朝贺之后,众臣在引礼官的引导下,前往玉堂殿,天子会在那处举行宴会,赐宴百官。这种吃吃喝喝的事,当然不能在庄严肃穆的议政殿堂举行。

    玉堂殿也属未央宫诸殿之一,在未央前殿右侧,每逢重大节日,天子赐食,多在此处。

    张放坐在靠近殿门左侧前排位置,排序中上,算是不错了。像许况、许新、于恬、史家兄弟、金家兄弟这些同是外戚勋贵子弟,因尚无爵禄,座次还远不及他。

    张放左右看看,都不认识,倒是席右上首那个一脸绕腮胡的壮年向自己笑眯眯拱手,自报家门:“某乃韩宝,字君安。足下如此少年风采,想必定是富平侯了。”

    张放扬扬眉,原来许家长女嫁的人就是他啊。嗯,倒也颇有气概,虽然年纪大了点,想必那许靡也会满意吧。

    张放当下含笑见礼。两人虽没见过面,但张放的辩识度很高——如此年少、帅气、佩紫绶、还坐在这列侯专席上,整个长安勋贵阶层找不出第二个。

    这龙思侯韩宝,也是勋贵之后,其父便是前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韩宝年近三旬,比张放大了十来岁,与其父张临同辈,两人基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所以张放此前并不熟识此人。

    言谈之下,倒是证实了许新所言,韩宝的确在下月娶许靡。确切的说,是继弦。韩宝的原配,去年病逝了,这才继娶许氏长女。韩宝自然少不了一番邀请,张放表示必定到场庆贺。

    谈笑片刻,大殿隐隐传来一阵骚动,二人停止说话,细细一听,原来到了群臣献礼环节。

    汉朝皇帝寿诞没有收重礼的习惯,先帝孝宣皇帝,少识人间疾苦,登基后崇尚节简,而元帝也深受影响,认为礼轻情义重。所以百官贺仪,只是形式,送什么都可以,而且不具名。

    百官献礼,只走形式,封而不宣。只有皇子、公主、皇孙所献之礼,才会当场展示并念祷辞,便如民间做寿,子孙为长者拜寿一般。

    这种天伦之乐原本也很正常,但凡事一沾上宫廷,再正常的事也变得不正常了。在这种展示中,皇子献礼变得十分重要。皇帝能从中感受到哪位皇子更称自己心意;皇子变着法子讨父皇欢心,以获取应有不应有的利益;而群臣则通常能从皇帝对礼物的满意与否,窥测到皇帝对皇子的态度,以调整站队。

    一份寿礼,大有玄机。

    元帝宠爱济阳王众所周知,而众人又是由何而知的呢?元帝许多夸奖济阳王的话,都是在后宫或对近臣所说,虽有流传,但难以求证,想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听到皇帝的表态,这次献礼祝寿就是一个极好机会。

    百官争相献仪时,张放也趁机窜了一下位置,目光一扫,正与太子刘骜对上。刘骜向他点点头,伸出两根手指,打出一个“v”字手势——这是张放与他约定好的动作,打出这手势就表明一切照计划进行。刘骜当然不明其意,他以为是“两样东西都准备好了”的意思,还对张放定的这个手势表示赞赏。

    张放颔首,目光转到刘骜下首的济阳王刘康身上,但见这长身玉立的皇子嘴角上扬,俊秀的面庞上充满自信的笑容。很显然,他认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如果你还玩去年那一套的话,那就对不住了。”张放心下微叹。说实话,他本意不想渗和进这种夺嫡之战,但人在朝局,身不由已,必须站边。有时候,骑墙比站错边更不可取。

    张放觉得,自己的出现,还不足以影响历史走向,下一任皇帝,多半还是刘骜,自己站在必胜一方。既然如此,他就要尽可能多表现,为刘骜出谋划策,从元帝那里多拿点印象分。这样在刘骜登基以后,他才有用武之地。

    尽管历史上的富平少侯极尽皇帝恩宠,但说到底也不过一弄臣,连权臣都算不上。手上更无实权,被太后一句话就摁下去难以翻身。张放既然取而代之,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他要向未来的皇帝展现他的能力,同时对未来的太后也是一种警告。

    群臣献仪毕,接下来就是戏肉:皇子、公主献礼了。

    皇子、公主献仪祝寿,这是表孝心。对于极重孝礼的大汉朝而言,自然分外重视,与郡臣献仪完全不同。

    首先献仪的,自然是太子。

    刘骜出列,躬身。

    元帝目光带笑;珠帘之后的太后含笑,而皇后的笑容略带紧张,用力抓紧裙裾。

    百官禁声,一齐望向太子。

    济阳王刘康依然带着淡淡笑意。

    左侧耳室里,静静安坐的傅昭仪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下一刻,所有人都听以太子刘骜的朗朗奏报:“儿臣寿仪,时辰未到。”

    ~~~~~~~~~~~~~~~~~~~~~~~~~~~

    (感谢凤萌、菜猪,谢谢所有打赏投票的朋友!)(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碗长寿面】

    太子刘骜这话令整个清凉殿安静了足足十息。

    随后,响起天子的询问声:“哦,时辰未到,那何时才到啊?”

    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天子淡淡的语气中隐含的不满。

    刘骜心里打了个突,他有点后悔,不该照搬张少子的主意,但势成骑虎,他只能硬着头皮道:“当在赐宴之时。”

    刘骜这个回答,又一次出乎元帝及诸臣意料之外。哪有吃东西时上寿礼的?这太子在卖什么关子?

    元帝刚才确实有点不爽,但现在却变为好奇了,当下颔首道:“既如此,太子且退,济阳王近前。”

    太子这一古怪举动,令济阳王刘康也摸不着头脑,不过来不及多想,赶紧出列,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恭敬呈上:“儿臣新制一曲,为父皇祈寿,父皇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张放撇撇嘴,果然还是这一套。

    不过很显然,元帝就吃这一套,他将帛书曲谱铺于案前,边看边有节奏地叩击案面,频频点头:“济阳王此曲颇有新意,更有心意,朕心甚慰。”

    耳室内傅昭仪眉眼含笑。

    珠帘后王皇后一脸阴霾。

    刘康恭声道:“儿臣愿为父皇吹奏此曲。”

    元帝欣然道:“取我紫玉萧来。”

    随着一声婉转低沉的萧声响起,一众舞姬翩翩起舞,广袖轻舒,罗裙飞旋,飘飘如仙,美仑美奂。

    上至元帝,中到百官,下到侍者,无不露出陶醉之色,仿佛整个大殿都陷入天簌的旋律中……

    什么鬼!张放低低吐出一声。汉代音乐高古,曲风高雅,但对于来自音乐爆炸时代的张放来说,实在单调了些。而且这曲子也听不出多少欢快之意(祝寿啊),远不如后世一曲《金蛇狂舞》来得有感觉。

    一曲终了,击节赞叹如潮。

    元帝一高兴,张口就将紫玉萧赐与刘康。

    刘康再一次投其所好,力拔头筹。叩谢之后,刘康退回坐席,眼角快速扫了一眼皇兄,惊讶发现,皇兄居然没象去年那样沮丧,神色依然沉着。难不成,他真有什么好东西能打动父皇?不,不可能!父皇最喜曲乐,除非皇兄能拿得出比这再好的曲子,还得现场吹奏……呵呵,可能么?

    接下来是皇三子信都王刘兴献仪,这位最小的皇子还不满十三岁,乃冯昭仪所出。上面有两个兄长,怎么样都轮不到他,加上冯昭仪生性温婉,不喜争宠,所以这位小皇子是真正的献仪,没有什么私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