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放啸大汉 >

第243章

放啸大汉-第243章

小说: 放啸大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卷答书是写在竹片上的。在张放改良纸张以前,竹、木书是当时文字载体的主流。而当“纱罗纸”出现后,朝廷公文、诏书基本上都纸张化了,民间书信往来也一样。不过有些复古情怀的士大夫,还是愿意用木简竹书互相答酬,是为“答书”。

    王商给自己看这份答书,尤其重点指出这一段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他是用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提问。

    这两个人,一个以茶借喻对方眼下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一个以他人答书暗示决心。表明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并建立起了初步信任。

    政治上的东西就是这样,只要有共同利益,那就有了联手的基础。

    王凤与王商,一个是文官之首,一个是武将之首,都是外戚,都得天子信重,都要当一哥……二王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天然是对手。王凤鲸吞朝野,利用自身优势,拿下了大半个朝廷。

    王商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他转职丞相之前,长期担任军方要职,与前大司马许嘉交情菲浅。许嘉被王凤挤下去后,一直暗中支持王商,而身为许皇后生父,许嘉的能量连王凤都不敢小觑。

    同时王商还与右将军史丹结成了儿女亲家王商之子王安,娶了右将军史丹之女。虽然史丹儿女众多(达二十多个),嫁个女儿也说明不了彼此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但至少也算是一份筹码不是?

    王商虽然没有王凤那种咄咄逼人的鲸吞之势,却也不乏蚕食之举,京兆尹王章就是其一。

    而今日,富平侯登门拜访,释放善意,更令王商老怀大慰。不过,富平侯此举也并不出王商意料之外。皇太后不喜富平侯,大将军对富平侯的挤兑,红阳侯与富平侯的仇怨。王商都知道,可以说,他一直在等这一刻。

    尔后,二人只谈平西南夷之事,或且谈谈风花雪月,绝口不提政治联手。

    直到张放告辞,将要走出大门时,身后却传来王商的声音:“对了,富平侯。那个什么茶,可否送我两盒?”(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章 【都升官了】

    “请!”

    “请!”

    “请!”

    三杯新茶,三个天南地北的时代精英终于汇聚一堂。

    坐在正中上首的是张放,因出使并平定夜郎,出色完成朝廷赋予的使命,终于再往上挪了挪。荣升光禄勋,正式列席九卿之一,成为成帝朝最年轻的公卿。光禄勋执掌除长乐宫之外的诸宫警戒戍卫,指挥包括五官中郎将在内的三署(五官、左、右)与郎中三将(车、骑、户),以及羽林、虎贲二中郎将。还包括诸多郎官。相当于京畿司令级别。

    从这时起,张放才算是正式进入大汉朝堂核心班子。每次宣室殿廷议,都会有他的席位,类似后世入常委了。象过去那样,人家大佬在里面开会,他在外头站岗保卫的尴尬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这个任命,皇太后很是不满,但也只有将这种不爽压在心里,没对皇帝施加压力。因为大兄王凤与她面谈过,这个任命,很难阻止。首先,天子对富平侯很信任;其次,从丞相到御史大夫到左、右将军都表示支持;最重要的是,富平侯确确实实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甚至最后的扫尾工作降伏残敌,都是富平侯之功。

    大汉国策,有功必赏,何况还是位列侯。

    说实话,如果王氏集团里,有哪位杰出人物立下如此功勋,不是侯的必定封侯,有封国的必升三级。而张放不过升了两级而已。如果这个任命都要阻拦,不光说不过去,最要命的是,以富平侯的身份、资、功勋,能容得下这匹千里驹的不过区区十几个位置而已。你把他往哪放?哪里的要职都有屁0股坐着,挪谁都不好,挪谁都会影响到一连串的利益,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实在没辙,只能让他在本系统里上升算了。既然拦不住,就别费事做恶人了。

    张放因平夜郎之功高升,另一位干将自然也不会落下。

    陈立。

    此刻,这位带着一身征尘,刚刚从西南返回长安,向天子、百官奏对的恢复西南主权的功臣,正坐在张放下首,正堂左侧。

    作为平夜郎及诸蛮的实际指挥者,陈立亦得到应有的嘉奖:封关内侯,赐百金,出任西域都护府骑都尉、都护。

    陈立这个太守,本就是为了平夜郎而调任西南的,平蛮之后被调回,本就是应有之义。按原有的史轨迹,陈立平夜郎后,是因功而入北军任校尉,此后再无建树。而张放对于自己所举荐的人才,当然要尽可能按放在能发挥他全部才干的岗位。

    而陈立对有知遇之恩的富平侯则是抱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态度,欣然前往。

    由于陈立已经被打上张放派系的烙印,而西域都护也并非什么肥缺,相反是个苦差事。所以王凤也未阻挠,挥笔批准。

    张放之所以把陈立推上西域都护这个位置,除了酬功之外,也有出于自己利益考虑的因素。他预计接下来这段日子,将会是与王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胜负难料,他必须要留一条后路。而这条后路的把关者,必须是自己信得过并有相关利益的人。

    说到信得过并有相关利益的人,就不能不提就坐于堂上右侧的那位老兄墨秦了。

    墨秦这位“运输大队长”,在移民这项伟大事业上兢兢业业干了整整七年,先后输送出河东、东郡等地难民共计五万一千二百余人。最终成功抵达摘星城的人口超过八成。为了提高效率,墨秦最远只抵达乌孙赤谷,余下迁徙由摘星城方面接手。他本人从未到过摘星城,但他对摘星城的发展所立下的功勋,不在任何人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口的损失,九成都是因疾病或辛劳体弱等自然因素而殁。另一项最容易造成人口与财产损失的打劫,这七年来,几乎没有再出现过。

    这在西域商道上简直是个奇迹,以至不少商队每年都自发集结等待移民出玉门关后随行。原本迁徙队伍就很长,加上这些商队辍尾而行,那规模,简直了……

    根据张放所得的情报及墨秦的分析,有如此出人意料的效果,前期得益于当年派遣公孙覆等一干羽林骑士及丘仲的都护府骑卒,千里追杀莫顿。枭其首,灭其部,威震草原。此后所有的马贼、沙盗,以及忙时放牧、闲时客串强盗的草原诸部深以为戒,不敢步其后尘。

    后期则得益于摘星城逐渐向周边辐射的威名。摘星城尉公孙覆,率领他的三百骑士,把方圆千里的强盗扫得一干二净。他们不去找盗贼们的麻烦对方就烧高香了,如何敢惹摘星城?人家追杀三千里视若等闲,你自问能跑多远?

    七年之后,官方移民渐渐停止,而民间自发组织,随行商队前往西极“淘金热”则悄然兴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蚂蚁搬家似地移民,多则数十,少则几人,随商队而行。看似规模不大,却源源不绝,这些看不见或看见也没太在意的人口流动,才是真正的移民主流。

    当然,张放绝不会承认,这事跟他有关。他的老丈人班况也不会承认,他的班氏商队除了经商还经营人口……

    官方移民渐止,“运输大队长”墨秦也功成身退,好好歇歇了。

    张放特意把他叫来,询问他的意向,划出的范围是二千石以下(含二千石)的官员任选,留京或到地方任职皆可。

    按张放的意思,本想让墨秦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墨秦在这条道上跑了那么多年,也算是西域通了,当可胜任愉快,并且还可以为自己把守后路,一举两得。

    没想到墨秦在听过陈立平西夷之事迹后,又打听西南更南之事,随后合袖施礼道:“陈无昂真英雄也,大丈夫当如是,愿往西南一郡任都尉。”

    张放没想到两人谈话竟谈出这个结果,与他为墨秦预设的职务一个天南,一个地北,挨不上啊。不过,既然话已出口,任墨秦选,自然不能食言。于是再问:“子期欲至何郡。”

    墨秦想了想,道:“就南海郡吧。”

    张放脑海里立即闪过南海郡的方位地形,点点头,大广州,也不错,那就南海尉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王婆又发飙】(第一更)

    六月十八,常朝,张放向天子推荐墨秦出任南海郡尉。

    看上去这是个比二千石官,不低了,实际上由于南海地狭偏远,又是烟瘴之地,基本上没人愿意到此处任职,这个南海尉的吸引力还不如中原一个县令。这个推荐毫无悬念通过了。

    接下来的议题还是关于天灾。

    成帝朝时期,可能是整个大汉二百年天灾最频繁时期。毫不夸张的说,岁岁皆有。今年比严重的有两件:一是春二月丙戌,犍为地震、山崩、雍江水逆流。一是六月乙卯晦,日有蚀之。

    其实这两件天灾都没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第二件日蚀更是自然现象。不过汉代君臣百姓可不会这样想,他们只会认为这是老天的警告。于是经过朝臣近一个月商议,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宣告天下。

    “遣光禄丞博士嘉等十一人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椟葬埋。已葬者与钱,人二千。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谨遇以文理,无令失职。举厚有行、能直言之士……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天下;光禄大夫刘向、议大夫刘歆校经书,传诸子经文诗赋;步兵(营)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仪郎汜胜之,校农书……”

    这次大规模修订百科全书,是汉晚期一次文化胜举,也是刘骜为君以来,文治上的最高成就。只是令人比较无语的是,如此胜举,居然是老天爷逼的……

    张放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并向天子提议,以册页书方式保存书籍,并展示了自己所制的册页书。

    刘骜表示非常不错,责令少府向张氏书坊速订购一批空白册页书库存备用。

    下朝之后,张放刚走出阙门,身后就有人边追边喊:“富平侯,请留步。”

    张放回头,见是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身穿黄门郎服饰,正撩着下摆急追高唿。

    张放停下脚步,他没见过这位青年人。不过能在未央宫里担任传召的黄门郎,必是官宦之家,而且出身不低,不可小窥。

    果然,青年开口自我介绍第一句,张放就知道他是谁了,的确来头不小。

    “黄门郎淳于长,拜见富平侯。”

    张放扬了扬眉,原来是这位新贵。张放回到长安后,审阅了这段时间的情报,其中几个被阿离重点划圈的人引起他的注意,其中一人,就是这个淳于长。

    淳于长,字子鸿,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人。他的家世倒谈不上显赫,其父不过一寻常官吏,但他的母族却非同寻常。他是母亲,便是当今皇太后王政君的最小妹妹王君弟。也就是说,他是皇太后以及大将军王凤的外甥,当今天子刘骜的表弟跟张放与天子的关系一样,也是位皇亲外戚。

    当然,由于淳于长没有父辈的光环,起点比张放差太远,两人虽同龄,但一个不过是黄门郎,一个却已侧身公卿之列。然而,张放并未小瞧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