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放啸大汉 >

第45章

放啸大汉-第45章

小说: 放啸大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忍与林天赐、曹雄交换了一下眼神,似是做了某种决定,回首望向张放,正色道:“公子身为大汉富平侯世子,想必对一个人不陌生吧?”

    张放这个“富平侯世子”的底子可有点虚,但他还是点头:“说说看,是哪位?”

    “汉骑都尉,李公讳陵。”

    “李公……李陵!”还好张放的古文底子不错,能听懂这句“人话”,刹时瞪大眼睛——只要不是历史盲,谁不知道李陵啊。

    “是,正是先祖。”李忍有些不满地盯了张放一眼,对方直接称名而不称字,是严重失礼的行为,但想到先祖在大汉的名声不佳,也就忍了。其实这里李忍倒是错怪张放了,后世知道李陵的人不少,但知道李陵字少卿的人只怕不多。

    张放的眼睛瞪圆:居然是,李陵后人?!

    李陵有没有后人?当然有,而且还有南北两支,这坚昆小王李忍,就是北支。

    事情要追溯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向武帝请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武帝诏对之后,同意李陵请求。

    李陵率五千步卒,行军一个月,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历时十天,斩杀匈奴甚众。最后因李陵寡不敌众,矢尽粮绝,于突围时被俘,副手校尉韩延年战死。

    李陵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对其十分器重,甚于嫁了一个女儿给他。这个时侯的李陵,内心时刻准备着寻机逃回大汉,但一年之后发生的一件泼天大祸,彻底断绝了这位绝世名将的回家之路。

    天汉三年,公孙敖奉命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为开脱免罪,便从匈奴俘虏那里捕风捉影得来的谣传回禀武帝,说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故有此败。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

    灭门之痛,最终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

    李陵得知真相,悲愤扼腕。因恨李绪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便在一次宴席上派人刺杀了李绪。其实李绪在匈奴的地位更在李陵之上,也娶了匈奴大阏氏之女。大阏氏恼恨之下要杀掉李陵,单于爱惜李陵之才,遂封其为右校王,令监管北面的坚昆,离开龙城(单于王庭),直到大阏氏死后才回来。

    李陵为坚昆王近十年,在这个极北之地,留下了李氏血脉,是为北支。他与匈奴王女拓跋氏诞下的后代,居于王庭,为南支。

    公元前74年,一生纠葛于国仇家恨的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后,与世长辞,留下无限唏嘘的千年遗恨。

    李陵死后,他在南支的后裔参与了五单于争立,支持乌藉单于。在乌藉单于被郅支击败后,李陵的后裔遂投往坚昆的北支。

    李陵南北两支后裔终于在万里之遥的坚昆相聚,原本以为是幸福的开始,却没想到大祸尾行。

    数年后,郅支为摆脱汉朝与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举族北迁。大肆攻杀沿途部落,一举攻灭坚昆、丁零、呼揭等部落联盟,并于坚昆重建王庭——可想而知,李陵后裔会遭到怎样的报复。

    郅支对李陵后裔,采取的是一手打,一手拉的策略:李氏南支,与匈奴同出一源,多少有香火情,而且与郅支部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属拉拢对象。而李氏北支,早些年曾与丁零、呼揭联合,配合汉朝攻打过匈奴,此次又对北犯的郅支抵抗激烈,新账老账一起算。

    最后的结果是李氏北支被郅支灭族,李忍是北支唯一存活的后裔。因当时年纪尚幼,没高过车轮,故逃过一劫。此后被一路转卖,落到南匈奴裨小王手里,最后作为赏赐,给卜骨须为奴。

    张放怎都没想到,一个奴隶少年身上,竟牵扯出这么一大段历史秘辛。

    李忍一口气说到这,拉过一旁鹿奴的手,对张放道:“鹿奴是坚昆右大将的遗孤,当年抵抗郅支入侵,右大将是统帅。”

    张放若有所悟:“这么说,当日我在三水食铺看到你二人拼死保护的头骨……”

    “便是右大将的遗骸……”李忍声音哽咽,鹿奴失声痛哭。

    林天赐舒臂向北一指,幽幽道:“那片群山之后,就是当年汉军血战匈奴的浚稽山。”

    那个狼烟峰聚的夏日,五千汉军对八万匈奴,血战旬日,矢尽粮绝,犹浴血奋战。三处受伤者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他们为大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啊!

    张放久久北顾,追思先烈,扼腕唏嘘。

    篝火“啪啪”地几声响,火星儿从火苗顶端迸发出来,随着风儿飘得很高,红色的光在黑色的夜空明灭闪烁,像夜空的繁星。那镶嵌在苍穹的无数星子,想必是大汉军人之魂吧。

    良久,张放缓缓转首,目光投注到林天赐身上:“乌丹支离与李氏后人又是什么关系,为何三位要跋涉万里,拼死相救?”

    林天赐同样也出神地仰望星空,闻言收回目光,静静道:“因为我们都是当年李都尉与韩校尉麾下,汉军的后裔。”

第六十章 【汉军后裔】

    (感谢大盟、小胖、铁锤s,以及默默支持的书友们。现在是本书的低谷期,我与大家一起坚持)

    ~~~~~~~~~~~~~~~~~~~~~~~~~~~~~~~~~~~~~~

    这句话的信息量之大与对张放的冲击,比方才李忍说自己是李陵的后裔还强烈。

    这些乌丹支离人是汉军后裔?可能么?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

    当年浚稽山血战之后,五千汉军,生还入塞者不过四百余人,其余汉军,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战死,二是失踪,三是与主将李陵同一命运——被俘。

    按林天赐的说法,当年被俘的汉军士卒多达千人,许多都是伤痕累累,加上俘虏的生存环境恶劣,陆陆续续又因伤病死近半。最终存活下来的,不足半数。

    这几百存活下来的汉军士卒的去向有两个:一是打散编入匈奴军队,再一个就是成为李陵的卫队。作为分散的个体存在的前者,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而后者,则随李陵北迁至坚昆(今吉尔吉斯坦一带),后来成为唐代“黠戛斯”的一支。

    公元648年,一支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自称是李陵后人,要与天可汗认亲。这看似离谱的要求却也有其依据,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其时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黄种人混血的特征,确有一定可信度。

    失钵屈阿栈最后认亲成功,这一点从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一句话可以得到确认,他说的是:“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

    当然这是后话了,不过从这段史料来看,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汉军后裔的存在,毕竟光靠李陵一个人,创造不了一个种族。

    这一支黠戛斯后来灭掉回鹘汗国,自建汗国,倒也不枉称“李陵后人”。

    而另一支李氏后裔,也不可小觑。

    建帐于坚昆的郅支数年后阴杀汉使,为逃避汉朝报复,遂阖族西迁。李陵后裔(南支)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漠北。“胡俗以母名为姓”,他的后裔因此姓了拓跋。此后,拓跋一家逐渐繁衍成—个小部落,并与鲜卑人通婚,最后形成了拓跋鲜卑部。拓跋鲜卑可以说足鲜卑民族中血统最不纯的一支。不过正是这一支后来统一了混乱的黄河流域,为后来的大唐奠定了基础。

    当然,彼时汉军士卒还无法想象自己的后裔在后世的风骚,他们还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争。在李陵为坚昆王的数年间,他的护卫队发生了一起分裂事件。

    当时有几个原校尉韩延年(李陵副将,战死,后被追封成安侯)的部下,痛惜老上司之死,不甘为匈奴人仆从,于是联合一批志同道合的汉军士卒,逃离坚昆。于呼揭以北,自建部帐,独立成国。

    这个国家,就是《汉书》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小的城邦国——乌贪訾离(乌丹支离)。

    “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八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汉书·乌贪訾离国传》

    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在弱肉强食的西域能存在,而不被到处肆虐的匈奴人吞噬,简直就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产生,就在于李陵的维护——是的,李陵并未怪罪麾下士卒的叛离。人各有志,在这陌生的荒原上,他们同出一源,正应守望相助。

    当然,乌丹支离能在群狼环伺的异域存活下来,不仅仅是靠李陵的庇护,更有着自身的实力为支撑。

    李陵麾下将士是什么素质?当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战时曾有过表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很明显,这是一支单兵战力强悍,组成军队后又能形成非凡战斗力的强军。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在浚稽山血战时,能在敌我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依然英勇无畏,战至最后一息。

    这些血战余生的大汉勇士建立乌丹支离后,国虽小,战力却强。周围一些小部落,纵然人数多其十倍,也被打得抱头鼠蹿。而一些大的邦国,比如且弥、乌孙,也不愿为了一个小小的乌丹支离而招惹右校王。可以说,乌丹支离就像一颗硬核桃,小是小,却嘣牙,硬吃不合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袖珍小国乌丹支离,才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李陵不计前嫌,愿庇护乌丹支离。同样,若坚昆李氏有难,乌丹支离也会倾力相助。近一甲子以来,双方一直心照不宣,默默坚守着这个不成文的约定,无论经历了几代人,承诺不变。

    这便是乌丹支离人拚死相救李忍的原因。

    当年郅支攻打坚昆时,乌丹支离也曾发倾国之兵相助。被击败后,损失了大半“国力”,元气大伤,不得不到处迁徙以避祸。最后在距坚昆数千里之遥的且弥以北,乌孙以南,定居下来。此后郅支西迁,撤离坚昆,乌丹支离人也未再返回故地。

    虽然两国距离遥远,但血脉依然相连,后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李氏尚有后人存世,这才派出曹雄、林天赐、初六三人前来营救。

    听罢林天赐的讲述,张放这才明白,为何曹雄与林天赐,一个是右都尉,一个是府丞,头衔都大得吓人,却没有半点高官的样子,原来是光杆司令啊。搞不好自己手头的“兵力”都多过堂堂“右都尉”曹雄哩。

    乌丹支离南迁之前的几十年里,与坚昆李氏卫队一直保持通婚,尽可能维持汉家血统的纯正,而他们的后代,自然也使用汉名。或许过得百余年,他们最终会被胡化,但至少在现在,他们还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并固执守护。

    守住汉名与汉礼,就是守住最后一道底线。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