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混在1275 >

第1097章

混在1275-第1097章

小说: 混在127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妨,最近都住在这里。”叶应及嘿嘿一笑“那手套太厚,摸着不塌实,手册上也说,光着才会有感觉嘛。”

    刘禹吓了一跳,住在这里头?是打算要以厂为家,还是打算与某个厂花发展一段不可不说的地下情?似乎真有一些女工在里面操作。

    “你这身子,好点没有,没好利索就不要到处跑,让璟娘她们担心,听观海说,私下里不知道哭过几回,怀着身子呢,我让内子去劝过,你也要多留意,事情千头万绪,急不来的。”

    “我省得。”

    大舅哥的话,还是要听的,这里头的关切之情,并不比另一个时空的亲人要少,刘禹当然明白,璟娘平日里不管怎样都是笑脸相迎,从来不会露出忧虑,来到琼州两年,所经历的一切,只怕比她这辈子还要多,成长起来自然会快,哪怕在他无故失踪的几个月里,这里依然风平浪静,固然有留下的班底得力的原因,做为女主人,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如今的琼州越来越像个夫妻店,让他欣慰之余又有些心疼。

    “你这次过来,是否又有什么想法?”

    刘禹点点头“安南等地日趋平定,那里的矿产正在逐步开采,煤铁是优先物资,目前的开采量不大,只是供你们练练手,新式炼钢炉已经运到,你在这里选址规划一下,尽早熟悉投入使用,将来还会有石化等等一系列产业要引进,需要大量的作工者,筠用,我需要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熟练工匠。”

    叶应及吸了一口烟,默然片刻,刘禹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把精力从具体的技术中抽离出来,放到更广阔的层面上,一如他之前的军器监,对于一个技术宅来说,自然是很舍不得的,来到琼州,仿佛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那些精密的机械、神奇的电路、充满想像力的规划,深深地吸引了他,恨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扑到上面,这种热情,却被别人认为用错了地方,一时间哪里接受得过来。

    为了说服他,刘禹只能拿出未来的影像资料,那些充满了现代美感的工业建筑,哪怕毫不懂行,也会为之倾倒,因为这种力量,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得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掌握自然规律,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

    在十三世纪,要实现初步工业化,哪怕有着穿越这个逆天的大挂,实施起来也是异常困难的,因为现代工业的分类繁杂,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华夏建国之初,要知道以那个时间点的华夏,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又得到了老毛子大哥手把手的帮助,也用了几十年才建成,他有什么?一群经过几个月识字算术,初步掌握四则运算的人才?

    开创一个世界比毁灭更难,事情从来都是如此,身为一个上位者,他要做的只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对于叶应及来说,同样是如此,让那些老工匠来学习具体技术,再手把手地传下去,或许有一天,会掌握各类机床的使用方法,等到新一代人才成长了,再去摸索更为便捷和精准的技术,电子、数控机器人之类的,一步步地缩短差距,完成整个社会的转型。

    经过了上次的事件,刘禹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急迫,无论是自己还是穿越本身的寿命,或许都是有上限的,人的毕生之年并没有多长,谁也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走上原始积累的路,这条路上的累累白骨,与其让汉人来背负,不如让那些从不知感恩为何物的东南亚土族去充当。

    “截止目前为止,收拢的安南人逾四十万,大部分都集中在升龙府,发往石溪等矿区的约有万人,日产粗煤百万斤以上,若是全靠海船往回运,本大利微风险又高,只怕是无人肯干。”

    胡幼黄关注的还是本州的民生,五百多万人的琼州一天所需的煤是个天文数字,如果和粮食一样全靠外运,一旦有什么闪失,就会造成社会动荡。

    “产量太低,运输效率太低,既然有那么多闲人,尽量利用起来,把那些人都赶去挖煤,从矿区修一条路直通海港,设立煤炭专用码头,运到了直接上船,运煤的船用机帆船,我的要求是每天到岸的数量不少于百万斤。”

    刘禹也是没有办法,这个量看似大,其实还不足以支撑全岛一天的用量,因此本岛的煤场并不能马上关停,要等海运更有效率以后才可以,他们今日所讨论的,也并不是百姓一天要用掉多少煤,而是占领地土人的处置。

    刘禹只要地不要人,再多的地,将来汉人都消化得了,而土著的存在既是不稳定因素,也是一个负担,这样的思维,自然会与陈允平他们产生冲突,在后者看来,征服最要紧的是拿到足够的税赋,这一点倒是与元人不谋而合。

    对此他没兴趣一一解释,只要军队照做就是了,总有一天,工业化的大潮会让所有人明白,这一切的必要性。

    “阿里海牙到哪里了?”

    “据探子来报,他们的前锋已经进了暹罗,另一路转道真腊,看样子似乎打算合击占城。”李十一飞快地说道。

    “来得好快,既然他想一战成功,咱们给他这个机会。”

    “抚帅打算怎么做?”

    “让老孟带人弃城往半岛的底端走,一定要把所有的荆湖民夫都带上,造出来的声势越大越好,到时候把人都吸引过来,本官再去露上一面,你猜阿里海牙会不会全军来攻?”

    “属下明白了,这就让人去加一把火。”

    李十一心领神会地答道。

    。

第八十五章 进击(一)() 
二月的中南半岛,气温在白日会达到二十七、八度,夜里也有十九度以上,近十度的温差,对于来自于北地的蒙古人而言,是有些难以适应的,征战了近两年,包括战殁在内,这支为数三万多的探马赤军,减员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多数都是水土不服倒下的,再加上依然躺在病榻上的数千人,骑军万户脱温不花目前能掌握的,还有一万五千骑左右,由于总数的减少,尽管大量马匹或死或病,他还是勉强可以保证一人双马的配置,而处于全军最前列的侦骑,则是三马的高配。

    三马?想当初南下时,这可是全军的标配啊,好在活下来的人,多少有了些适应性和抵抗力,没有再出现大面积的伤病。

    两年了,这个鬼地方给脱温不花唯一的感觉就是热,夏日里是酷热,秋冬时是闷热,下雨时是湿热,就连吹来的风,都透着一股子暖意,他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披上厚重难耐的铁甲了,就连身上这件薄薄的帛衣都觉得多余,可是不能脱,因为随军的汉医说过,瘴热是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的,他可不想落到病倒的地步,躺在竹子编的那种席上,烧得人事不省,能不能活过来,全靠天数。

    除了气候,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怨念,习惯了在中土那种遍地都是大道的情况下行军,再看这些大大小小的土邦,走遍整个半岛都很难找到一条结实点的路,遇到雨季的时候,遍地泥泞马蹄子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人得拖着马走,那种糟糕的体验是他不敢回想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才会在接到宋人入侵的消息时,马上做出了反应,再过几个月,就到了该死的雨季,宋人一定会利用天气,让他们付出难以想像的代价,与其那样,就算把马跑死也值得。

    在这样的天气和环境下行军,对于人马都是一种折磨,道路两旁那些穿着古怪的土人,看到他们,眼神中透着恐惧、心里满怀怨恨,抬起头又马上低下,大气也不敢喘一声,听着隆隆的铁蹄在田野、乡村间踏过,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连扎营的过程都略过了,直接冲入某个村落或是城镇,看中哪间屋子就冲进去,将主人赶出来,留下年轻的女人,碰上那种不识相的,心情本来就不好的骑兵们顿时就是拳脚相加,脾气火爆的,拔出刀子砍过去也是毫不稀奇。

    就在这种乱哄哄的行军状态中,横穿整个暹罗的骑军终于接近了占城的边境,当然那是以前的说法,如今早就划为了荆湖占城行中书省的一部分。

    “什么,没有遇上宋人?”

    在听到探马回报的第一反应,脱温不花就繃紧了神经,与岛上的土人不一样,宋人始终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哪怕以骑对步,在绝境中,他们依然有一战之力,这是南下以来被大帅反复提醒过的,两年没有与宋人交战,似乎早就忘在了脑后,然而甫一想起,便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反应。

    会是误报么?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军情,谁有那个胆子。

    “回上万户,不光没有宋人的影子,咱们的人也不知去向,城里是空的。”侦骑进一步向他说明了情况,乍一听闻就让脱温不花一惊。

    “什么?”

    这就无法解释了,要知道,阿里海牙大帅将整整五千新附军留在了占城,再辅以万人左右的民夫,只要决心坚守,这为数一万五千人的城池,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陷落,换句话说,若是宋人有了那样的能力,自己这一万五千骑军也绝计讨不了好,他狂妄是狂妄,可绝不托大。

    侦骑得到的结果是惊人的,整个占城从都城到乡村,没有驻军没有民夫连本地土人都没有,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反常让他在暹罗与占城的边境线上停了下来,一面让人继续扩大搜索范围,一面派出信使回报后方的阿里海牙大帅,下一步要怎么办,还是等他定夺吧。

    实际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阿里海牙有着与刘禹一样的打算,那就是示敌以弱,以占城的这五千新附军为饵,将宋人的大军钓上陆地,水军失了先机,两年以来他也曾通过拼命的造船,试图打破宋人的优势,进而直接攻上那个不大的海岛,可这种技术兵种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有时候他会后悔,没有顶着压力,留下张弘范这支精通水战的队伍,可当初南下时,又有谁知道,宋人会一路狂退,将整个广西路全都清空呢?

    因此,最终选择突入安南,也是不得已的,后勤线越拉越长,对于多达二十万人的军队来说,是个巨大的灾难,五万民夫送来了最后一顿军粮,他只有一鼓作气攻取安南,才能就食于敌,哪怕多死一些人,也能减少一些负担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元军发挥出了大于平时的战力,颇有几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安南人的都城升龙府,只用了不到一天便攻陷,饿急眼的元人在这里尽情地发泄了三天,将安南人数百年的积蓄一扫而光,也让二者之间再无回旋余地。

    尽管陷入了无休止的袭拢战当中,阿里海牙比起几十年后的镇南王脱欢那个二世祖,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他一方面通过收买安南上层人物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一方面坚壁清野,让逃入山林的残军生存环境日趋恶劣,逼得他们铤而走险,出来攻打城镇,再利用优势的骑军加以拦截,打了几次击溃战后,残余的抵抗力量已经不足道,甚至就连大部分的安南人都选择了顺从,自觉得帮他清剿残军,也使得他可以腾出手来,攻略半岛上的其余国家。

    十三世纪的中南半岛,除了有限的几个大势力,岛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邦,与其说他们是国家,不如说是部落,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