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227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27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工艺方面,可以通过焊前预热、控制线能量、减小接头拘束度等方面来防治。

    近缝区液化裂纹是一种沿奥氏体晶界开裂的微裂纹,它的尺寸很小,发生于haz近缝区或层间,这一种裂纹的防治措施与结晶裂纹基本上是一致的,尽可能降低硫、磷、硅、硼等低熔共晶组成元素的含量是十分有效的,在工艺方面,可以减小线能量,减小熔池熔合线的凹度。

    多边化裂纹是在形成多边化的过程中,由于高温时的塑性很低造成的,其防治措施可以向焊缝中加入提高多边化激化能的元素如m、等。

    除了热裂纹外还有再热裂纹、冷裂纹、层状撕裂纹等等,这些都是在焊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奥斯曼也讲的清清楚楚。

    这焊接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工业产业来说太重要了,即便那些厂长们听了好几次对方的“讲座”,此时依旧非常认真,有的人拿出小笔记本不停的记录着。

    奥斯曼讲了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投影仪的这三个零件从材质到铸造,再到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讲的清清楚楚,刘琅、熊怀志等人是收获颇多,但同时也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在这方面的不足。

    “前世国家用了七年时间最终完成了大众车的国产化,我还觉得时间有些长,现在看来,七年还真的不算太长呀!”

    刘琅感叹道。

    奥斯曼的讲解结束后,大家站起来热烈的鼓掌,可以看得出来对方没有藏私,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对方能够听明白,如果换成国内的某个企业,那恐怕就是遮遮掩掩了,当然,人家那最核心的技术是不会拿出来给你看给你听的。

    “托马斯、奥斯曼先生,你们的讲解实在是太好了,我代表华夏大学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

    熊怀志对着几位德国同行说道。

    “熊老先生,中德现在是一家人,我们这么做也是想更快的让你们把自己的工业水平提升出来,尽快的制造出符合我们标准的零部件,那样我们双方就可以实现双赢了!”

    托马斯回答道。

    “托马斯先生,你们那些零件的图纸和各种相关材料可以给我们一份吗?”

    刘琅突然开口道。

    “没有问题的,这些东西我们印制了很多,在这方面我们不会藏私的!”

    托马斯一摆手,立刻有两个人离开,几分钟过后就抱着两摞子图纸和资料回来,熊怀志身后的两名学生立刻接了过来。

    “好家伙,分量十足呀!”

    一个人差点没接住。

第三百七十八章 刘琅的“超能力”() 
奥斯曼讲完了课,此时已经到了午饭的时间,德方又把众人带到了食堂里,食堂的大师傅已经准备好众人的伙食,当然,他们吃的东西跟工人一样,三菜一汤,其中还有一碗烧牛肉,对于这些工人的伙食,德方完全是按照本国的标准进行,牛肉那是必须要有的,当然,中国的牛肉很便宜,还没有猪肉贵,很多中国工人不太喜欢吃这种没有多少油水的肉类,吃起来不香,但也没办法,人家德国人愿意吃,只能跟着吃了。

    “德国人可真是的,这牛肉哪里能跟猪膘比,还吃这种东西!”

    吃饭的时候几位老厂长都在暗自嘀咕着,没有油水的菜太不好吃了!

    刘琅是学机械的,熊怀志是机械学院的院长,两人算得上是当今国内机械方面的顶级专家了。

    当然,熊怀志作为顶尖专家无人质疑,至于说刘琅嘛,无人会怀疑他是一个神奇的天才神童,但是说到机械方面的知识,外人或许会觉得他不过刚刚学习两年时间,纵然天才奕奕,可学习时间尚短,很多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可能掌握的。

    实际上,所有的经验用在刘琅身上都是无用的,他的智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或者说是连刘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智商有多高,过目不忘这是再简单不过了,超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足以让他举一反十,再加上他拥有两世为人的灵魂,专注力和毅力都不是常人所能相比。

    靠着这些“超能力”,刘琅在短短两年内就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不,应该说连研究生的课程也“顺便”学完,可即使这些课程,刘琅也不过花去了自己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一他花在了图书馆里,华夏大学关于机械工程的书籍,只要他认为有用的,全部看了一遍,当然,他看一遍的书或许不能做到倒背如流的程度,但最最重要的知识点无疑是牢记在心。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刘琅全部花在了实验室中进行各种的实践,尤其是在不锈钢冶炼炉的仿造过程中学到了大量的实践知识,连那些老师傅当做压箱底的经验都学了个精光。

    他就像一个无声无息的黑洞,任何知识到了近前都会被狠狠地引进来,然后拉扯、揉碎、相互融合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只有熊怀志等华夏大学的几个和他走的比较近的人知道刘琅的专业学识远非常人能比,但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他们也不不清楚。

    刘琅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可以说,现在的他完全可以设计出比国内的机床先进一代的产品,如果他所设计的机床被建造出来,大众汽车的零部件国产化进程起码能从现在的不到百分之一提升到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

    当然,设计是设计,设计方案只是纸面上的图案,要想建造出来,终究还得需要机床来实现,比如直径一厘米的机床零部件,你用精度两厘米的机床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要想将刘琅心中的设计变为现实,还得有一批能将之实现的机床才行。

    “安德鲁斯公司的机床必须要引进一批,不知道国家方面的谈判怎么样了………?”

    此时刘琅在沪市的任务也完成了,在前世他可从没有来过沪市,所以他特意在沪市停留了两天,走街串巷吃了很多当地的小吃,领略了一番沪市的风土人情,然后就和熊怀志等一帮人再次回到了首都。

    接下来就是研究这些图纸了,这一研究,刘琅就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进我眼即我有”这句话对于刘琅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尤其是对方给华夏大学的那些图纸,每一张都是宝贝。

    这些图纸如果放在普通工程师的眼里,那就是再简单不过的图纸了,只能照着设计进行制造,不过零件的设计非常精巧,制造起来非常的困难,看了都让人头疼。

    可是放在刘琅眼中就截然不同了,他可以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秘密”。

    大众公司拥有自己的制造厂,培养了大批的工人,这些工人一代代伴随着大众公司一同成长,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属于他们自己的工艺了。

    每一家传承多年的大公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比如大众和奔驰就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并非体现在所有零部件上,只是有些特殊的地方才会显现出来,是制造者的手法方面有着微小的差别,比如说一个轴承的切线变化了;比如一跟长轴的外圆曲线有了细微的变化等等。

    这些差别属于每个公司的秘密,外人无法获得,也不会公之于众,但是刘琅可以,这数百张图纸之中有十几张图纸零件与其他零件有着区别,他通过数百张图纸的对照分析可以将这小小的差别给挑选出来,然后对这些手法进行总结,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大众公司独特的工艺。

    不过,刘琅总结出来的工艺并不全面,全部集中在切圆方面的细节,看来大众公司对这一工艺有着很深的研究,这多亏了大众公司给华夏大学的图纸非常详细,生怕中国人不了解各个细节,当然,他们也不会认为中国人会发现这么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规律。

    “这帮德国人,还真是实在呀!这套图纸,恐怕是德国人的原厂图纸,如果是经过修改的图纸,恐怕我就发现不出这个细小的规律了!”

    刘琅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将这些特殊的工艺找了出来,时间不算长,可是耗费的精力却是不小,这些天刘琅的饭量明显增大,吃的东西比成年人还多,毕竟太耗费脑力了。

    “熊教授,这就是我总结出的切圆工艺,如果推广开来,恐怕会让轴承的耐磨损程度提高一成以上!”

    刘琅将十几页的文字交给了熊怀志。

    “………!”

    这还是人吗?人能做到这样?刘琅………实在是………太!

    熊怀志拿着这些资料都说不出话来了。

    别人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熊怀志不知道,反正以他数十年工程机械的经验是做不到,这种能力除了对工程机械知识有着极深的掌握外,还需要一个人强大的洞察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在熊怀志看来,这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及了,可是恰恰刘琅就做到了。

    “刘琅,我真是好奇,你的大脑是怎么长的,竟然能做到这一步,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此时的熊怀志也只能用神奇来形容对方了,没错,刘琅今年才五岁,从他考上大学的那天起,他的经历已经不能用常理来形容,只能是神奇来阐述,除此之外再无解释了。

    :。。:。

第三百七十九章 这些工艺都是我们自己的() 
熊怀志拿着这十几页纸看了起来,刘琅是以对照的方式来进行说明,一个按照正常方式制造的零件是什么形状,而大众公司独特的工艺又是什么形状,然后大众公司的零部件是如何制造的,区别是什么等等,刘琅写的非常详细,别说是熊怀志,就是旁边站着的那几位研究生也看到明明白白。

    “刘琅,你写的这个资料太详细了,太好了,如果将这种工艺推广出去,对于制造业来说绝对会有一个不小的提升!”

    熊怀志非常兴奋,这工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新的知识。

    “教授,别看就是这么一点小变化,但这是大众公司所有产业工人经过很多年才总结出来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即便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小细节,可是凭我们国家的产业工人还无力制造!”

    刘琅微微地摇了摇头。

    这很容易理解,就好像一位功夫高手教徒弟一样,纵然这位师傅倾囊相授,将所有招式和技巧全部告诉徒弟,可是这个徒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他的老师,因为这些招式和技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达到师傅所要求的标准,这对于工艺来说也是如此,即便你了解了对方的工艺,可是要想达到对方的标准,那也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任何一门手艺的提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来获得,并非是你看到了就能掌握,这是自然规律。

    “刘琅,你说得没错,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跟发达国家相比是全方位的落后,不光是机械,还有人的因素,这很正常,人家的产业工人从工业初期就开始工作,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了现在了大规模工业化时代,这足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这些人就围绕着各种机械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改进,这才有了与众不同工艺技巧,这都是每个公司压箱底的秘密,刘琅你能发现就已经是太了不起了,当然,我们的工人现在还达不到人家的标准,可是有了你写的这个材料就是工艺教材,只要我们好好学习,相信很快就会被咱们彻底掌握,到时候大众公司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