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248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48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就是去胶,是刻蚀完成后,通过特定溶剂,洗去硅片表面残余的光刻胶,此时一个小小的芯片基本就完成了!”

    呈贤把这台光刻机的工作原理讲的非常清楚,让周明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果然厉害,我们的刻纹机就没有这么多的结构,怪不得人家那么强大,在这些小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就没法比呀!”

    作为科学家,周明教授只认真理,人家美国强就是强,你不承认就是自欺欺人,不像有的人,人家比你强还不承认,这样的态度永远不会进步。

    “海军小同志,你接触这套生产线时间最长,那你有如何改进的方法吗?”

    周明看着王海军问道。

    王海军一听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一样。

    “我有方法?我要有方法那就是神仙了!”

    “周教授,我没有任何方法,甚至我连光刻机里的构成都不知道呀!”

    王海军实话实说道。

    “嗯,我也没有方法,这种设备不是几个人就能弄明白的,看来只能找人了,或许那帮家伙能帮上忙!”

    周明说道。

    “谁?周教授你快说!”

    刘琅赶忙问道,其他人也是眼前一亮。

    “二十年前我们国家成立了光学设备研制小组,现在都是一帮老家伙了!”

    周明打了一个电话。

    “老谢呀!我是周明呀!”

    周明打通这个电话已经是几天后了,不是他耽误了时间,而是对方太忙,找了数次都不在,最后还是对方打了过来

    “老周,我知道是你………老周,你不在华夏大学上课怎么跑到了沪市去了?”

    对方笑着问道。

    刘琅就在旁边,知道对方叫做谢喜德,现在是首都第三晶体管厂的总工程师,这家晶体管厂可是现在国内最大的一家厂子,年产一千多万块晶体管,国内大多数国产收音机里面的晶体管都是这家厂子的产品,而这位谢喜德同周明教授一样,也是当年五十年代初期从国外回来的半导体专家,两人也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了。

    “老谢呀!现在沪市不是成立了一家电子产业园区嘛,我在沪市就是在筹备这些事!”

    周明回答。

    “哼,沪市成立电子产业园区?怎么是沪市不是首都?首都也不差吧?”

    谢喜德一听顿时语气有些不善了。

    “呵呵,老谢呀!那是国家的决定,不是你我能说的算的,再说,沪市首都哪里不是一样?都是为了我们国家!你看看我,华夏大学的老师不也到这里来了吗?”

    周明笑道。

    “你这个家伙就是老好人………行了,你这么急找我有什么事?”

    “好事,就是邀请你来沪市看看!”

    周明说道。

    “看看?你这个老好人我还不了解?闷头闷脑,但是花花肠子不少,你让我过去是要帮忙吧?”

    “我闷头闷脑,你可就是聪明绝顶了,有很多事情我办不了,所以就找你过来看一看!”

    周明对这个谢喜德非常客气。

    “我可没时间,我手里还有一堆活呢!不去不去!”

    对方回答。

    “别的呀!老谢,我们这里可是有那一台岛国人制造的晶圆生产线,你不来就要错过了!”

    周明不急不慢地说道。

    “我呸!你还好意思说这套生产线的事?当年国家从岛国买来这套设备,我们厂可是最先提出来的,结果硬是被那什么………江南无线电厂给抢去了,他们有什么?要人没有人,结果怎么样?这么多年也没搞出什么东西来,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金,你现在还拿这件事给我说……不去,说什么也不去!”

    对方当时就急了。

    刘琅在一旁听着好笑,这件事周明跟他说起过,五年前引进这套设备的时候曾经有好几家企业想要,首都第三晶体管厂做为国内最大的一家半导体企业,当然希望引进这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可是这套设备太贵了,价值数千万美元,虽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企业自己也要花费超过亿元的资金,这笔钱太多了,光靠企业还是无法完成了,只能通过当地政府帮忙。

    首都没有出这笔钱,反倒是苏省拿出这笔钱把这套生产线买了过来,不过江南无线电厂虽然得到了这套设备可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操作,只是生产了一年之后就因为市场不好而停工,一放就放了好几年,要不是有王海军等几个人月月维护,这套设备恐怕也就报废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国家产业的布局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一套设备能不能用都还没弄明白就先买过来,买回来后也不知道谁来使用,要不然刘琅也不会提出产业园区的概念。

    这件事让谢喜德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一听到这件就急了起来。

    “老谢,你真的不来?”

    周明问道。

    “不去,不去,我说不去就不去!”

    对方生气地说道。

    :。。:。

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芯科技() 
谢喜德很不高兴,但周明并不生气,依旧笑着说道。

    “呵呵,老谢呀!现在这套设备就在我面前,不过已经被全部给拆了,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呀!最让人着迷的是有一台刻纹机………不,西方人叫做光刻机,制程达到了四微米精准度,比咱们那时候研究的刻纹机足足提升十几倍,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把它拆了研究了,到时候你可别后悔呀!”

    “什么?你们把那套晶圆生产线给拆了?”

    对方一听大吃一惊。

    “是呀!简直是大卸八块,每一块都看的清清楚楚!”

    周明回答。

    “你………你们的胆子真是太大了,不怕给那套设备弄坏了?那可是三四千万美元呀!”

    “再多的钱不研究也没用,这次国家可是下了大力气要把芯片搞出来,别说是拆了,我们现在就是把它给砸了,只要能完成国家这个任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老谢,你难道不想来看看这台超过我们国家技术水平很多的刻纹机吗?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可就没有下一次了!”

    “你们都别动,那台设备可是非常敏感的,要是碰坏了,就修复不了了,你们等我三天……不,两天,我现在就去,明天中午差不多就能到了,记住,千万不要把光刻机弄坏了……对了,你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谢喜德大叫起来,这种“诱惑”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法抗拒。

    “我们就在江南无线电厂,那你可得快点了!”

    周明早就知道这一招对谢喜德那是百试不爽。

    “刘琅,当年我们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十几个人,这个老谢是实践能力最强的人,还有一位叫做黄坤的人,他的理论水平最高,现在在国家电子产业研究所工作,两个人算是一文一武,我这水平跟他们相比就差远了,这次把老谢给拉过来,咱们的工作就能加快不少!”

    放下电话,周明感慨万千。

    “周爷爷,加快速度是我们现在的首要工作,不过现在看来,我们要向提高速度还得改进一下方式,不能缺谁就找谁,这样会影响效率的!”

    刘琅皱了皱眉头道。

    说到底,现在电子产业园区还在初建阶段,虽然沪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还没有聚合全国的资源,尤其是人才,周明他现在的身份还只是华夏大学的教授,在场的很多人算起来也是“借调”过来的,这里面就牵扯到各个省市之间的利益了,比如这位谢喜德老教授,是一位半导体行业的顶尖高手,这样的人自然要拿过来,还有周明说的黄坤教授,算是国内理论的第一人,要是把这些人都聚在一起,相信芯片产业的速度很大大提高,但这些人都是国家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你白为任再厉害,也管不了他们,除非……!

    “我觉得国家应该专门成立一家企业,比如叫做中国芯片科技研究公司这样的独立机构,然后把所有人人才都聚在一起,专门研究芯片,要是这样,那相信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突破!”

    刘琅自言自语道,“中芯科技”在前世非常有名,主导着国家芯片产业的发展,只是中芯科技是在2010年才成立,想要追赶上国外的技术又谈何容易。

    “中国芯片科技公司?私营经济?”

    周明吓了一跳。

    刘琅提出组建一家芯片公司,把国内电子产业的高手都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搞研究做实验以提高速度,这在八五年绝对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因为公司这个词还是“敏感”的词汇,代表着私营经济,即便现在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态度不再如洪水猛兽,但在很多人心里还是一个不靠谱的词汇。

    “私营经济倒也未必,我们可以尝试其他方式,比如国家相关部门做为主管部门可以加入,沪市也可以,我们华夏大学也可以,最好在把万贺他们拉进来,反正就是把人才都聚在一起可以好好工作就行!”

    刘琅轻轻地说道。

    刘琅现在是看明白了,如今国家在半导体行业的人才是相当雄厚的,倒不是说大学生如何如何,即便是王海军这种具有非常大潜力的年轻人现在也不过是刚刚毕业而已,他们再厉害,也不过是“生瓜蛋子”而已,还需要不断的成长,真正厉害的是周明、谢喜德这些人,这些人算起来是和熊怀志一代的人,都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具有高素质的专家,但是熊怀志这一批人的学识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年国家在工业方面没有多大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却是飞速提升,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电子产业不是这样,那些年国家为了发展航天工业电子产业基本上没有丢,即便是现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不是很大,起码没有制造业那么大的差距,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年因为电脑还没有真正实现民用,对应着的芯片也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如周明、谢喜德和黄坤这样的人绝对可以有用武之地。

    要是现在国家能够把所有资源都聚合在一起,以万贺研发的芯片为载体发展电子行业,相信在信息化革命来临之前大大缩小双方的差距,也就是有两三年的时间来追赶。

    如果等到两三年之后,随着民用电脑在西方快速的普及,随着微软、因特尔这样的公司都看白了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个时候芯片产业将会以一个无法想象的速度提升,只需一两年的时间,周明这些人的知识就会成为一堆废纸,再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想追都追不上了。

    趁着周明这些人还有用处就要尽最大程度“榨干”他们的潜力,最起码要把王海军这样的年轻人给培养出来,形成一个人才梯队,在刘琅看来,人才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钱你可以去赚,没有自己的人才是最大的麻烦,有了人才,一切技术就都来了。

    周明听到刘琅这么说倒是放下心来,他不知道刘琅真正的打算,还以为对方只是为了尽快提高效率出的注意呢。

    :。。:。

第四百一十七章 谢喜德到来() 
“成立一家公司将所有人都聚在一起,这个办法倒是不错,不过很有难度呀!谢喜德和黄坤他们的单位恐怕不会同意!”

    刘琅这么做无疑是在挖墙脚,换做谁也不同意呀!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